芦潮港,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南部,杭州湾水系,北起南汇新城镇芦潮港社区北,与团芦港、五尺沟、白龙港相接,南与人民塘随塘河相交,经芦潮港水闸出海。1965年拓宽疏浚,1998年重新疏浚。全长3.15公里,河底标高0.00米,底宽20米,边坡1:2.5,河口宽50米。
形成变迁
芦潮港,既是港口名,也是河道名,位于上海东南隅,是一方开垦约百年的处女地。与浙江省嵊泗县大小洋山隔海相望。芦潮港,地处南汇东南,突出于东海。民国23年(1934),民国版南汇县图标名为:角头港。1935年起,当地渔民因从角头港出滩捕鱼行走困难,故从角头港东侧芦苇荡中另辟新路,朝东南方向踩出一条小路。日积月累,路越踩越宽,地面越陷越深,几经大潮冲刷形成一条5米宽的深漕。渔民随意将这条由路形成的深漕称为路漕港,后称老路漕港。1962年,角头港重建排涝挡潮闸,由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题书闸名“芦漕港水闸”,使角头港更名为芦漕港。“文化大革命”中,宋日昌受到冲击,水闸上的题书被凿除。闸名变更为“芦潮港水闸”,始形成芦潮港今名。
干流概况
芦潮港,位于上海市
浦东新区南部,北起南汇新城镇芦潮港社区(原
芦潮港镇)北,与
团芦港、五尺沟、白龙港相接,南与
人民塘随塘河相交,经芦潮港水闸出海。全长3.15公里,河底标高0.00米,底宽20米,边坡1:2.5,河口宽50米。
水文特征
芦潮港,水面积123920平方米,库容量230375立方米。
主要支流
团芦港,在浦东新区东南部。原名角头港。西起浦东运河,东南行,至五尺沟转南,入杭州湾。长1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6米,河宽20米,可通行15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70公顷。遇洪涝时,可打开水闸排泄五尺沟、白龙港诸河水入海。
五尺沟,在浦东新区东南部。北起中港河,流经新港、书院、泥城等镇境,与
大治河、
石皮泐港相交,南入团芦港。长17.9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0~2.2米,可通行5~10吨级小船,受益农田3300余公顷。
白龙港,在浦东新区东南部。以河道中有长条状白色贝壳碎骨堆积物而得名。北起浦东国际机场围场河,沿彭公塘内侧向南,越大治河,过新港、书院、泥城至芦潮港镇北与团芦港、五尺沟、芦潮港相交,全长26.8公里。河底标高0.00米,底宽8米,边坡1:2,河口宽22米。水面积586914平方米,库容量651869立方米。
随塘河,在浦东新区和南汇、奉贤两县境内。北起黄家湾,往南经龚路、江镇、祝桥、老港,至芦潮港转向西行,迄于金汇港。长约100公里。1949年7月强台风袭沪,海塘崩溃,沿海人民及时就地取土抢修,在塘西约50米处开凿随塘河,并于50年代分段竣工。因新筑海塘名人民塘,故又名人民塘随塘河。面宽23~28米,底宽6~15米,底高0米。通航能力为15~40吨级,受益农田2万余公顷。
老里塘河,
南汇新城镇芦潮港社区(原
芦潮港镇),东起芦潮港内港河,西接兴隆港,长0.55公里。
庙港河,位于
南汇新城镇芦潮港社区(原
芦潮港镇),自芦潮港内港河至汇角水闸,长5.98公里。
水闸河,位于
南汇新城镇芦潮港社区(原
芦潮港镇),自原窑厂至芦潮港港口,长为2.95公里。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芦潮港地区地处沿海,成陆时间仅有百年历史,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容易淤浅,堵塞交通,加上芦潮港地区属高亢地,被称为夹塘地区,水咸地碱,水系不通,政府每年冬春要放水洗碱,使河道塌方更为严重。因此,疏浚河道便成为水利职能部门每年冬春的经常性工作。
1965年拓宽疏浚,1998年重新疏浚。
2001年,芦潮港镇疏浚河道4条。其中,县级河道芦潮港内港河,长度2947米,土方21.36万立方米。镇级河道3条:兴隆港,长度2000米,土方4.73万立方米;里塘河,长度1715米,土方4.09万立方米;中港河,长度1420米,土方2.93万立方米。
河道建筑
芦潮港挡潮排涝闸(旧闸),位于角头港出海口。建于1960年,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勘察设计、南汇县建筑公司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孔为5孔,每孔宽3.0米,净宽共15米。底板高程0.15米,胸墙底高3.95米,闸顶高程7.65米,闸门采用3.05米X4.0米平面木闸门,每扇用5吨手摇螺旋齿轮杆式启闭。闸墩宽1.0米,墩上架设汽8级公路桥一座。翼墙均呈八字形扩散。上游墙顶高4.0米,采用重力式浆砌块石挡土墙;下游墙顶高6.45米,采用直立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闸的上游采用干砌块石护底、护坡,下游建有消力池,兼作防渗用。海墁为垫柴压石,末端建有浆砌块石防冲槽,消力池末端建有4.0米4.50米的木板桩一道,并向两岸延伸。
1961年6月1315日,南汇降雨量93.9毫米,泥城水位高达3.60米,芦潮港排涝闸五孔全部打开排泄,水位迅速下降。排涝闸受放水影响,下游护坡冲毁,垫柴压石海墁被冲深1.5米,出现深坑2处。17日,上海市防汛指挥部获悉后,派工程师到现场查看并提出抢修方案和加固方案。未等上报的加固方案批准,同年11月27日晚上8时,闸身坍毁,咸潮进入内河。中共南汇县委立即组织泥城、果园、彭镇、书院四个公社的2620名民工突击筑坝堵口。上海市防汛指挥部迅速调运堵口需用物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周浦部队出动八十辆军用大卡车装运抢堵物资器材,同时派出指战员投入堵口工程,11月30日晨3时,大坝合龙。堵口工程耗用草包3.1万只、木材50立方米,土方6700立方米。
1962年3~11月,重建芦潮港排涝挡潮闸。闸址内移450米。重建工程由水利电力部上海勘察设计院设计、上海市市政工程公司施工队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板高程0米,厚1.70米。底板四周围用6.5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板桩封闭,闸孔为3孔,中孔宽8.0米,边孔3.0米,净宽14米,闸墩顶高程8米。翼墙:上游顶高程4.80米(设计水位最高4.17米,最低2.2米,汛期控制3.30米),下游顶高程5.50米(设计潮位最高6.10米,最低0.50米,一般4.86米),胸墙底高程4.0米。闸门:中孔8.0米X5.90米直升式平面钢闸门,另备一米高的挡浪板,边孔3.0米X4.20米直升式平面钢闸门。启闭:中孔用12.5吨电动卷扬机,动力9.5千瓦;边孔用5吨螺杆式电动启闭,动力1.6千瓦。因螺杆式启闭速度太慢,容易误事,故在1979年11月移用大团北套闸弃用的绳鼓式卷扬机启闭,动力2.8千瓦,备用80千瓦4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一套(后改为64千瓦)。闸上架设汽13级公路桥一座,桥面高程8.80米,宽5.0米。工程量:土方10.11万立方米,石方2500立方米,混凝土3700立方米。耗用木材450立方米、水泥110吨、钢材150吨,造价103.5万元。引河:上游底宽40米,下游底宽50米,边坡均为1:2.5,最大通航能力为50吨级,排涝流量为161立方米/秒,受益面积10666.67公顷(16万亩)。芦潮港水闸南滩涂淤涨快,水闸排水困难。1997年由县财政投资70万元,在闸门向南1300米范围内进行疏浚,清除淤泥3.5万立方米。但数月后,又淤涨到原来的程度。经过50多年的运行,水闸主体结构与设备已严重老化,已影响到水闸的日常运行安全。水利部门领导和水利专家经过考察论证,认为芦潮港水闸必须移位重建。经各方努力,2002年由上海市发改委立项,批复同意移位重建。2007年市有关部门决定外移900米重建芦潮港新水闸。
芦潮港挡潮排涝闸新闸(芦潮港水闸外移建设工程),位于浦东新区东南端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的,于2016年年底全面建成。新闸三孔闸门从14米增宽至36米,排涝能力从每秒161立方米提升至445立方米,这是上海地区首座圆弧形水闸。新水闸采用了双道弧门设计方案,这是一种圆弧形的挡水门叶装置,具有启闭方便、运行可靠、不影响水流等优点,能摆脱旧式升降式闸门的高度限制,既美观又兼具功能性,这在上海水利建设中首次采用。新水闸为三孔弧形门节制闸,每孔净宽12米,净宽36米,排涝流量提高为445立方米/秒,防御等级为200年一遇高潮位加12级台风标准。由于采用双道弧门水闸,三孔闸门有6扇闸门,每扇闸门重24吨。工程内容包括闸下导堤、内外河翼墙、消能防冲设施、内外引河及管理区附属设施、水文测亭、海塘达标、桥梁等。该工程于2014年12月10日正式开工,2016年5月15日完成水下结构工程,水闸闸门于5月25日调试结束。芦潮港新水闸建成后,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地区防汛排涝能力,还有利于促进临港和浦东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航道航运
航道
2004年,市港口局上报《上海市内河航运发展规划(修订报告)》,将
大芦线航道确定为连接洋山深水港芦潮港内河集装箱港区与江浙两省主要港口的千吨级内河集装箱运输主通道,自黄浦江沿大治河经泐马河、新团芦港(泐马河口取直达龙港村入五尺沟再入团芦港)至芦潮港内河集装箱港区,分为临港新城段和大治河两个航段,全长46.05公里。同年8月,市发改委批准大芦线航道一期工程(临港新城段)立项。2005年11月,市发改委批复同意工可报告,同意一期工程航道总里程16.25公里,按3级通航标准进行整治,桥梁通航净高按7米控制。2006年6月开工建设,至201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4.32亿元,占总投资83.6%。与此同时,大芦线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大治河段)提上议事日程,至2010年底,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
渔港
芦潮港(港口),位于上海东南隅,与浙江省嵊泗县大小洋山隔海相望。民国23年(1934),民国版南汇县图标名为:角头港。1954年,泥城、汇茂一批渔民创办渔业互助组,时称搁头港渔业组,在近海开展捕捞。1955~1956年,彭镇等地的渔业互助组也加入捕捞。1958年起,渔业互助组建为捕捞大队。1960年起,书院、新港、祝桥、东海等8个人民公社,以搁头港为基地,建立外洋捕捞大队,从事渔业生产。1962年,芦潮港水闸重建后,各捕捞大队在芦潮港两侧建造房屋,作为基地,芦潮港集镇开始得到发展。
20世纪70年代,成为全国重要渔港;1984年,芦潮港已成为全国366个著名渔港之一。本地8个捕捞大队计有渔船40艘,渔民455人;外地捕捞大队计有渔船30艘,渔民166人;还有个体渔船29条,渔民156人,合计年产海鲜10000吨以上。同渔业相关的冷藏、运输、修船等生产服务设施也得到相应发展。1990年代,被定为上海一类口岸;2002年,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开发重地。
车客渡
1986年,芦潮港港口内开辟第一个浮式码头,能停靠小型的海运客轮1艘。
1987年,浮式码头被改建成300吨级固定简易码头,开辟了通往宁波、普陀山、嵊泗和大小洋山4条航线,改变了芦潮港海F交通落后的状况。
1993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原果园乡和芦潮港镇合并,组建为新芦潮港镇。新芦潮港镇被列为上海市一类口岸,分设检疫、边防等口岸机构。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为芦潮港题书:港口城镇。
1993年10月18日,在上海市和交通部的支持下,芦潮港3000吨级新车客渡码头工程开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夏克强为开工仪式剪彩。
车客渡码头位于芦潮港港口南侧海涂上,整体呈F形,内侧为500吨级高速客轮码头,外侧为3000吨级车、客、货轮码头,码头由1200米引桥联结。工程合计沉桩773根,浇捣混凝土8000余立方米,使用水泥预制构件1030件。
1996年,新车客渡码头通航,分设4条客轮航线、1条车客渡航线,通航客轮6艘,年进出港旅客8.5万人次,码头至上海市中心车程约1小时。
车客渡码头陆域建成8000平方米港区花园,配有候船厅、观海楼等建筑设施。吴邦国题书的“港口城镇”镌成石碑,矗立在车客渡引桥桥头堡前。
2007年9月,车客渡码头改造工程开工,新码头位于旧码头东侧180米,码头和引桥呈L形布局,一期工程建4个高速客轮泊位,并为二期工程预留2个高速客轮泊位。码头长290米、宽30米,引桥长950米、宽15米,总投资2.07亿元。新码头于2009年4月建成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