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名签酒令

《红楼梦》中的一种游戏

花名签酒令是出自《红楼梦》中的文学酒令游戏。

说明
红楼梦中的一种游戏,夜宴中行酒令时,抽象牙花名签。签上所刻诗句多出自人们熟悉的《千家诗》,只要提起一句,就容易联想到全诗。作者借此,用隐前歇后的手法,用签上诗句暗示掣签人物的命运。为了更好的解其善良,揭其所隐,在下面的文中都将采用对比法,注中都全引了原诗。
黛玉签
芙蓉——风露清愁(黛玉)
莫怨东风当自嗟〗①--来自红楼梦
注释
①“莫怨”句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明妃事参见《青冢怀古》注。嗟,叹息。
鉴赏
把黛玉比作王昭君,将宝玉比作天子。因奸人欺骗皇帝,皇帝错失良缘。宝玉也是被骗着错娶了薛宝钗,没娶到黛玉。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因为画工毛延寿的阴谋诡计用丑女的画像代替昭君的画像,致使昭君飘落他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画工的阴谋已成,再埋怨有什么用呢,只有在塞外的朔朔狂风中悲叹自己的命运。
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王昭君比林黛玉,是因为两人有相似的命运。林黛玉受贾府的统治者用调包计迫害,最后只落得焚稿断痴情。这场调包计中的另一女主角薛宝钗,曾经两次被曹雪芹比做孟光,中国四大丑女之一,所以调包计也是丑女孟光代替美女黛玉的一个计策。黛玉和昭君是同样的悲剧同样的命运,所以曹雪芹欧阳修咏叹昭君的诗句给了黛玉做判词。
另外,王昭君和林黛玉在性格特征上也极其相似。汉元帝后宫妃嫔很多,皇帝不能每个都看,就让画匠把她们的相貌画下来,按照画上的美丑召来宠幸她们。宫女们都贿赂画匠,多的给十万钱,少的也不下五万钱。只有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匠,所以得不到皇帝的召见。而林黛玉也具有这样孤高的叛逆世俗的性格特征,她不善逢迎贾府的家长,孤高傲世,最后抵不过“东风”们的摧残,凄惨的陨落。“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表达了曹雪芹对林黛玉悲剧命运的同情,以及其追求精神自由的赞美。
有豺狗吠天:王昭君的悲剧是自己自找的,谁让她没有去贿赂画师。注释:犬吠自与人言不同,不必挂怀。
“莫怨东风当自嗟”直接翻译的话就是不要埋怨他人,要怨就冤自己。这是作者对于“芙蓉”的告诫:不要怨怪东风的薄幸,只应感叹你自己的无缘!过去,人们读《红楼梦》,或多或少地受了“程高本”及“才子佳人”传统的双重影响,喜欢把书中的宝黛爱情悲剧,归结为某种外部势力干预、破坏的结果。比如清代评点派中盛行的小人拨乱说、奸人夺爱说,就属于此类“正照风月鉴”的观点。而后世所谓“封建势力干涉”说,本质上也不过是这种“才子佳人加小人”模式的放大型。但实际上,在曹雪芹的原构思中,宝、黛最终不能结合,却完全是他们自己的原因,悲剧并非外力强制干涉所致!
既然宝、黛爱情的悲剧,并非外力破坏(如家长干涉)所致,那么根本的原因,就只能从他们自己身上去寻找了。如前所述,是宝、黛性格上的“似近而实远”,导致了他们爱情上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是他们自己在成婚的前夕,感到了彼此的不能结合,从而选择了分离!关于这一点,不妨来作一番反向的思考。假如宝、黛成了婚,他们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一般人大概是以为幸福无比了。倒是20世纪40年代的钱仲书先生,一眼看出了其中更大悲剧的苗头。他说:“若木石姻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偶终成怨偶”,“遥相望则相思相慕,习近前则渐疏渐厌,男女乖合,非初一律”(《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以宝、黛未能结合为“悲剧中的悲剧”,钱仲书则指出,若宝、黛结合,那才是真正的“悲剧中的悲剧”!试想一下吧,若宝、黛成婚,宝玉后来落入极度贫困的境地,那黛玉能跟着他忍受颠沛流离之苦吗?只论其病弱之身,就是吃它不消的呵!贫困之人,必将遭到整个社会的歧视、打压。“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以黛玉的性格,又是否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呢?小小的几枝宫花,她尚且不忘要分出什么轩桎来,你真能指望她能忍辱负重,陪伴宝玉走过后半生?到那时,还不知是何等的尴尬之态呢!所以,与其让她同宝玉发展到那一步,倒还不如未嫁之前,一死了之,反而能保全一个相对完美的形象。这样来看,作者赋予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评语,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黛玉所掣花签上的诗句,是为了隐去原诗的前一句:“红颜胜人多薄命”。全诗是歌行,不是句句都可比附的。不过,能切合黛玉的也不是只有最后两句,上承的“明妃去时泪”四句,就与她《葬花吟》中一些诗句很象。说黛玉是“红颜薄命”,正是说她象“枝上花”一样,禁不起“狂风”摧折,亦即暗示她后来受不了贾府事败、宝玉被拘那阵骤然而至的政治“狂风”的袭击,终于泪尽而逝。作者固然同情黛玉的不幸,但也深深地惋惜她过于脆弱,没有能熬过这场灾祸而等待到宝玉回来,所以说“怨”不得别人,也该“自嗟”。可见,作者原意与续书中写婚姻不自主而造成悲剧是毫无共同之处的。因为,如续书所写,黛玉根本不“当自嗟”,而只应“怨东风”才是。
薛宝钗签
牡丹——艳冠群芳(薛宝钗)
[注释]
①“任是”句——出唐代罗隐《牡丹花》诗:
似共东风利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
这里的韩令典指的李清照所说的“韩令偷香”,始于偷情而终成眷属的故事。显然是说宝钗和宝玉虽有了私情,但终究被辜负了她一辈子,成了一个朝三暮四的弃妇。
诗中的“韩令”,即韩弘,唐宪宗元和十四年以后的中书令。据《唐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不以耽玩为耻。……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斫去,曰:‘吾岂效儿女子邪?’”罗隐《牡丹花诗》即吟咏此事。全诗对牡丹花的无辜被斫,犹不失气节,予以了高度的同情,而对于韩弘之流“邀功害国”,骗取高位以后,便霸王风月、毒手摧花的行径,则予以了讥刺和谴责。首联“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写牡丹花随东风飘零,不是由于自然的凋谢,而是另有人为的原因。其飘撒的花瓣,犹如卷曲的红绫,在春风中翻飞荡漾。颔联“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回忆牡丹未斫之前,她的青春美态:牡丹若是能理解人类的语言,那她就该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便纵然是含情微笑、默默无语,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颈联“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写牡丹被斫之后,她飘落的芳尘拂过近旁的芍药、芙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牡丹虽然被斫,但她那高贵的气质、坚贞的气节,仍足以让“花相”芍药,俯首称臣,甘拜下风;让“花姬”芙蓉,羞愧自惭,无地自容。(按:牡丹是“富贵花”,但更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花”。相传,武则天曾颁懿旨,令百花一夜齐放,只有牡丹不遵旨,于是被贬去洛阳,天下牡丹遂以洛阳为盛。亦可以说牡丹自有一点不畏强暴的风骨,所以被誉为“艳冠群芳”的“花王”,并不是徒以花色艳丽之故。而芍药有牡丹之富贵,却无牡丹之气节,故只能屈居“花王”牡丹之下,被称为“花相”。 芙蓉,因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受到历代文人墨客及清官的赞赏,被誉为“花中君子”。木芙蓉为我国的传统名花,据《群芳谱》记载:“此花清姿雅质,独殿群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君子。”其花娇艳硕大,堪与牡丹媲美。)
鉴赏
任是”,“纵然是”、“即便是”的意思。唐·杜荀鹤:“任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用法同此。——依作者的本意,“牡丹”纵然是含情不露,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更何况,小说中宝钗还并非没有露情、忘情的时候呢?!怎么可能反过来莫名其妙地指责宝钗“冷酷无情”?最后,尾联“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点出牡丹的凋零,系由韩弘一手造成。秾华已逝,青春不再。美,趋于毁灭。这都是恶势力摧残的结果。“功成”二字,可谓是反讽得极有力度,之流得势之前趋炎附势、贿赂权幸,得势以后便作威作福,仇视儿女真情,与人类美好事物为敌的心态,刻划得淋漓尽致。——显然,曹雪芹从全诗里,选取颔联“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中的一句,作为宝钗“牡丹”花签断语,无疑是要告诉世人,宝钗的美貌和气节,正如这些牡丹一样,具有倾国倾城、世世代代打动人心的力量! 诗中的韩弘,用以象征小说里以贾雨村、孙绍祖为代表的恶势力,倒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贾雨村、孙绍祖二人,本是靠贾府提携起来的人物。然而,根据脂批的提示,这两头“得志”的“中山狼”,在后来贾府遭难的时候,却干起了落井下石、反咬一口的勾当,成为竭力诬陷、迫害贾府传人宝玉的首恶、元凶。宝玉因此而丧家,被迫四处流浪,甚至还一度被捕入狱。而宝钗也跟着宝玉,历尽颠沛流离,整日价耽惊受怕之苦,以至于潘鬓消磨、红颜早凋。是所谓“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然则,穷则穷矣,宝玉宝钗夫妇二人,面对迫害,却不失气节,一同地战寒斗霜,一同地愤世嫉俗。还记得我们在第一章里提到的牡丹“艳冠群芳”之誉,是怎么来的吗?牡丹一方面是富贵花,另一方面却又是历经严寒,“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花呵!她既不畏武则天的淫威,又何惧韩弘?最后,“牡丹”宝钗为成全“绛洞花王”宝玉由“愤世”而“出世”的理想,主动地引导他“悟道”、出家为僧,牺牲了自己在尘世的幸福。所谓“辜负秾华过此身”,也正照应了脂批中关于“冷香丸”来历及宝钗结局的提示:“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这样才是一个可以讲通的说法!
探春签
杏花——瑶池仙品(探春)
日边红杏倚云栽①。
注释
①“日”句——出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
前两句参见《红楼梦曲·虚花悟》“天上夭桃”二句注。后两句是科举落第的高蟾的自况。
鉴赏
花签上说“必得贵婿”,这是合引的诗句,或许将来真有其事。但“薄命司”的“册子”和其它有关诗词中则一再暗示她远嫁不归的悲切。签中歇后的两句正是说这方面的。一句以花在“江上”,点她离家时亲人“涕送江边望”,一句则与她所作的风筝谜诗中“莫向东风怨别离”的隐义完全一样。
李纨签
老梅——霜晓寒姿(李纨)
竹篱茅舍自甘心①。
注释
①“竹篱”句——宋代王琪《梅》诗: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北宋诗人林逋,赐谥和靖先生,杭州人,结庐西湖之孤山,不娶无子,性爱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他的诗以《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最著名,后来效法和评论这两句诗的人很多,“暗香疏影”也便成了梅的代称。
鉴赏
李纨是中国古代能守节寡欲的妇女的典型,这在前面有关诗中已经说过。《梅》诗中前两句用来比她的操守,含意自明。只是她所住的稻香村虽然也是“竹篱茅舍”,却不是真正的农家,一般的地主庄院恐怕还及不上它舒适讲究。全诗与《钟山怀古》立意相同。三、四句说她后来得以荣耀,并非本意想占风情,而是受人“牵连”之故,恰如梅花本自处幽独,被林逋诗中一赞,结果“枉与他人作笑谈”,倒弄得十分热闹。作者对李纨的一生及其为人虽有同情叹惋,却并不赞扬标榜,倒是让人们看到她的命运是一点儿也不值得钦羡的。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湘云签
海棠——香梦沉酣(湘云)
只恐夜深花睡去①。
注释
①.“只恐”句——出宋代苏轼《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崇光,参见《题大观园诸景对额》“红香绿玉”注;后两句参见《大观园题咏》“怡红快绿”中“红妆”句注。
鉴赏
此诗句正好合着“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事,所以黛玉打趣说:“‘夜深’二字,改‘石凉’两个字倒好。”这是作者的幽默,但花签引诗深意不止于此。苏轼原诗是惜春光短促、好景难留的,所以他连夜里都要点蜡烛赏花。湘云后来的遭遇正是如此:虽有洞房花烛照红妆新人之喜,可惜转眼就“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春光别去了。
麝月签
荼縻花——韶华胜极①(麝月)
注释
韶华胜极——韶华,春光。胜,好景色。极,到了头。
②“开到”句——出王琪《春暮游小园》诗:
一从梅粉褪残妆,
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縻花事了,
丝丝天棘出莓墙。
前两句都是以花拟女子,意即梅花落,海棠开。荼縻,参见《题大观园诸景对额》“蘅芷清芬”中注,春末开花,故苏轼有诗说:“荼縻不争春,寂寞开最晚。”任拙斋诗说:“一年春事到荼縻”。天棘,蔓生植物,论诗者多以为其名本佛家,如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叶石林《过庭录》等都认为“此出佛书”。
鉴赏
麝月抽到荼縻花签时,书中有几句很有意思的描写:“〔签上〕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皱皱眉儿,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吧。’”宝玉对大观园中日益浓重的悲凉气息“本已呼吸而领会之”,当时见签上说“花事了”,又说大家都“送春”,正好触动忧端。但他不愿使麝月败兴,所以藏了签,只劝酒。但是宝玉只有模糊的好景不长的预感,而不可能预知诗句所内涵着的将来的具体事变。据脂评,袭人出嫁后,麝月是最后留在贫穷潦倒的宝玉夫妇身边的唯一的丫头。那么,“花事了”三字就义带双关:它既是“诸芳尽”(所以大家都“送春”)的意思,又是说:花袭人之事已经“了”了——她嫁人了。而歇后一句“丝丝天棘出莓墙”,则是隐脂评所说的宝玉弃宝钗、麝月撒手而去,因为不但莓苔墙垣代表着“陋室空堂”的荒凉景象,据《鹤林玉露》所说,连初用“天棘”一词的杜甫诗(其“天棘梦青丝”句曾引起历代说诗者的争论),也本是“为僧”而“赋”的。
香菱签
并蒂花——联春绕瑞(香菱)
连理枝头花正开。①
注释
①“连理”句——出宋代朱淑贞《落花》(一作《惜春》)诗:
连理枝头花正开,
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长为主,
莫遣纷纷落萃苔。
连理枝,枝干连生在一起的草木,喻恩爱夫妻。青帝,东方之神,管春事。
鉴赏
香菱得到并蒂花签和一句喜庆的话,这好像是让人联想到上一回中她斗草时用:“夫妻蕙”去对人家“姊妺花”的情节,从而觉得她将来也许真有什么喜事。其实,这是作者的“狡狯”。花签诗句只起着歇后语的作用,真意全在后一句——“妒花风雨便相催”。向花“催”命的“风雨”是用来比喻有“妒病”的悍妇夏金桂的。作者很喜欢暗中透露人物的命运,但常不让人一眼看穿。比如“斗草”一节,香菱解释“夫妻蕙”说:“并头结花的为‘夫妻蕙’。”别人就反问她:“若是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这好像是随口带出的,如果我们不是预先知道香菱的结局,怎能想到作者是在说“夫妻”将成为“仇人”呢?《红楼梦》不宜草草读过,作者常用这种写法也是一个原因。
袭人签
桃花——武陵别景①(袭人)
桃红又见一年春。②
注释
①武陵别景——等于说晋代那个捕鱼人所找到的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说:“晋太元中,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县)人捕为业……”。
②“桃红”句——出宋代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避秦,逃避秦二世时对百姓的种种迫害。《桃花源记》中说,山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鉴赏
第一句是说袭人、蒋玉菡夫妇供奉宝玉、宝钗夫妇,一如从前,从而使宝玉在家破以后,仍能获得一段避秦桃源一般的生活。脂批: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第二句是说袭人虽然另嫁,仍不忘故主,旧情仍在。脂批: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第三、四句是说袭人、蒋玉菡夫妇供奉宝玉、宝钗的生活,这种消息不能向外界泄露,否则就会有人来打破这种宁静。这个典故取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实际上,在曹雪芹后三十回佚稿中,这个消息还是走露了。所以后来甄宝玉能找到贾宝玉来送玉。
袭人所得的签是一句带出全诗的。首句说,当大家庭没落之时,她怕自己跟着倒霉,就去另找安乐窝了。第二句讥她嫁给蒋玉函好比两度春风。第三句也就是唐诗“轻薄桃花逐水流”的意思。末句中如果把“渔郎” 换成“优伶”,诗就像专为袭人而写了。八支花签,嘲讽语气最明显的要数这一首。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袭人的品行是何等憎恶。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