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舜钦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
予乙酉岁夏四月来居吴门1,始维舟2,即登灵岩之颠3,以望太湖,俯视洞庭山,崭然特起4,霞云采翠,浮动于沧波之中。予时据阑竦首5,精爽下堕6,欲乘清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莫可得也。自尔平居7,缅然思于一到8,惑于险说9,而未果行,则常若有物腷塞于胸中10。
是岁十月,遂招徐、陈二君,浮轻舟,出横金口11,观其洪川荡潏12,万顷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水程溯洄七十里而远13,初宿社下14,逾日乃至,入林屋洞,陟毛公坛15,宿包山精舍。又泛明月湾,南望一山,上摩苍烟16,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也17。”
即岸,步自松间,出数里至峰下,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像设严焕18,旁有澄泉,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梁大同四年始建佛寺,至隋大业六年遂废不存19。唐光化中20,有浮屠志勤者,历游四方,至此,爱而不能去,复于旧址结庐诵经,后因而屋之,至数十百楹。天祐四年21,刺史曹琏以明月名其院。勤老且死,其徒嗣之,迄今七世不绝。国朝大中祥符初,有诏又易今名。
予观震泽22,受三江,吞啮四郡之封23,其中山之名,见图志者七十有二,惟洞庭称雄其间,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24。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实25,与长松茂树相参差间。于岩壑间望之,若图绘金翠之可爱。
缥缈峰又居山之西北深远处,高耸出于众山,为洞庭胜绝之境。居山之民已少事,尚有岁时织紃树艺捕采之劳26;浮屠氏本以清旷远物事,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复居湖山深远胜绝之地,壤断水接27,人迹罕至。数僧宴坐,寂嘿于泉石之间28,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29,其行于于30,岂上世之遗民者邪!予生平病閟郁塞31,至此喝然破散无复余矣。反复身世,惘然莫知,但如蜕解俗骨,傅之羽翰32,飞出于八荒之外。吁,其快哉!
后三年,其徒惠源33,造予乞文,识其居之废兴,欣其见请,揽笔直述,且叙昔游之胜焉耳。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我于乙酉年初夏四月,来到苏州居住。刚一系船上岸,我就登上灵岩山的山顶,凭高眺望太湖,低头看见洞庭山,高高地突起挺立,在云霞映衬下显得分外绚丽青翠,浮动在太湖的青青水波之中。当时,我靠着栏杆仰起头,心神不定恍然有失,想要驾着清风,飞越西沉的太阳,在天空中翱翔,却又不可能做到。自从那一次后,平日里总是遥想着去到洞庭山一游,但听到人们关于洞庭山十分危险的说法又产生疑虑,终于未能实现游山的愿望,常常感到好像有什么东西梗塞在心里似的。
这一年十月,我就邀请了徐、陈二位朋友,驾一叶小舟,从横金渡口出发,看那广阔湖水浩荡汹涌,万顷湖面浑然一色,竟想不到天地之大居然能包容如此大的一个湖。船行的路程迂回曲折,足有七十里远,头一天夜宿在湖边的村庄里,第二天才到达洞庭山。进入了山下的林屋洞,登山游览了山上的毛公洞,当晚在包山寺歇息。又泛舟于明月湾,向南面远望见一座高山,山顶抚摩着苍茫的浮云。船夫指着那山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缥缈峰。”
小船靠岸,我们步行走进一片松林。走过几里路,来到缥缈峰下,有一座名叫水月的佛寺,阁楼殿堂十分古旧,佛寺和陈设庄严而辉煌。佛寺的旁边有一泓清泉,泉水澄清洁净,甘甜凉爽,气候最干旱时泉水也不枯竭,不像别处的泉水。南梁大同四年开始兴建这座佛寺,到了隋朝大业六年被拆除而不复存在。唐朝光化年问,有一个法号志勤的僧人,游遍了四方,来到这里,非常喜爱而不忍离去,就在佛寺的旧址上搭了一间草屋诵读经文。后来又在旧址上建造房屋,多达几十上百间。天韦占四年,苏州刺史曹硅给这座寺院取名为“明月”。志勤和尚年老去世,他的徒弟继承了他,直到现在已经过七代而从未断绝。本朝大中祥符初年,皇帝下达诏令又改名为水月寺。
我看太湖汇聚了众多江河的水流,周围囊括了四个州郡的地界,在地图方志里记载有名字的山峰就有七十二座,惟有洞庭山雄居其间,地盘有三个乡,人口大约有三千户,周围共有四十里长。这一带百姓风俗率真纯朴,多年以来不曾发生过打官司的事情,以至于驻在这里的县吏的公堂院内,都用来种植桑树、栀子树和甜柚树作为常年的产业。每逢秋高霜现的季节,树上结着各种红色的果实,与高大的松柏和茂密的杂树参差映衬,有时在山岩深壑之间远望这里,就像是一幅金碧辉煌的图画或锦绣,十分可爱。
缥缈峰位居洞庭山西北边深远的地方,高耸突出于众山之中,是洞庭山最为优美的胜境。居住在山上的百姓由于农事不多,一年四季还有从事纺织编麻、植树种菜、捕鱼捞虾等等劳作。佛家僧人本来由于心性清净旷达,远离尘世,已经不受中国传统礼法的约束,又居住在湖山深远、风景优美的地方,土地与四周隔绝而与湖水相连,很少有人去到那里。几个和尚在清泉山石之间打坐人禅,宁静而沉默。经人引见同他们谈话,他们不同一般人,丝毫没有那种世俗间的气味,那目光从容舒展,那行动悠然自在,莫非他们是古代的遗民吗!我平素有闭塞郁闷的毛病,到这时如同棒喝突然消散而不复存在了。回顾自己的身世遭遇,感到非常懵懂无知,只觉得像是蜕换了世俗的胎骨,身上绑着翅膀,飞出到荒远的尘世之外,呵呀,那是多么快意啊!
过了三年,水月寺的僧徒惠源前来登门拜访,请求我写一篇文章,记述水月禅院的兴废变迁。我对他所请求的事感到非常高兴,拿过笔来奋然直书,并叙述往日游览水月禅院的美好情景。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时作者免官后寓居苏州已三年。文章应水月禅院僧惠源之请而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文章虽是作者应水月禅院僧入之请而作,但却写成一篇追忆昔游之胜的游记。寺院兴废仅仅是穿插在其中的一小段文字。目的在于借此抒发遭谗落职之后的愤懑情绪和“飒然远举”的心怀。
文章从“来居吴门”落笔,先写初到苏州,即“登灵岩之颠,以望太湖,俯视洞庭山”的迫不及待心情。然后集中笔墨写洞庭山的美景。只见在万顷碧波之中,洞庭山崭然特起,山上云蒸霞蔚,山问花荣木秀,山下绿波荡漾,乍一凝视,即神思恍惚,仿佛洞庭山正在随波浮动,既美丽,又神秘,宛如神话中的仙境。此刻,作者凭栏昂首,进入冥思遐想,意欲身插双翅,。乘清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这种飘缈的情思固然是洞庭美景的诱惑,更是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否定,凝聚着他对旧党横行的愤慨和对友辈落难的悲哀。接下去,写庆历五年(1045)十月,作者偕两位友人乘小舟由苏州西南的横泾渡口进入太湖,遥望水浩荡,万顷一色,对天地之大包容之广,深为感叹.他们溯流而上,沿着弯曲的水道,七十里而至洞庭山,尽情游览了株屋洞、毛公坛。包山精舍。而后泛舟至吴王赏月的明月湾,由此南望,只见一山高耸入云,上摩苍天,舟人说那就是西洞庭山的主峰缥缈峰,为洞庭山中胜绝之境。那里的居民因住在深山很少有徭役,但也得从事编织、种植、捕鱼等劳动,以维持生计。这里寺庙中的僧入,因远离社会,性情清净,心胸空旷,复居湖山深远胜绝之地”,故而举止神情超类,不与俗人相俦二。数僧宴坐,寂嘿于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其行于于,岂上世之遗民者邪!”游览至此,作者茅塞顿开,精神超越,“生平病阉郁塞,至此喝然破散无复余矣”,直为否定昨日之1日我,谋举今日之新生,,“蜕解俗骨,傅之羽翰,飞出于八荒之外,吁其快哉!”
上述首尾两次退想飞举为文章之精萃。作者始则将洞庭山与尘衰浊世暗相对照,厌弃世俗,企慕自然,渴望翱翔于名山胜景;终则将水月寺僧与人间俗入明相对照,肯定隐逸,否定仕进,乍看未免消极,究其实际,亦未尝不是作者孤傲性格的折光,痛苦心灵的宣泄,作者何尝忘记昭雪冤亲,重展宏图,诚如其诗所云:“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过苏州》)
文章艺术构思别具匠心,欲述水月寺兴废,却又化整为零,寺事僧迹穿插于游览之中;欲述十月登览,却先宕开一笔,先记四月远望,如此错综铺衍,文章就曲折有致,摇曳多姿。文章语言清丽精炼,叙事,写景和抒怀莫不文笔洗炼,要而不烦。
名家点评
四川大学教授
马德富:文章特别工于写景,无论远望近游均写得出神入化,笔间湖光山色,云蒸霞蔚,极其生动,读之如身临其境。(《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11 散文卷 5》)
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宋梓州铜山县人,字子美。景祐二年进士,以知县用。康定元年迁大理评事,庆历三年经范仲淹举荐,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四年以卖废纸钱作祀神酒会罢官,翌年流寓苏州,筑沧浪亭以居。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未赴任,旋卒。诗文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著有《苏学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