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美术,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至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之前的苏联美术。
发展的三个时期
苏联美术的发展,大致可分3个时期:
①1917~1941年,即苏维埃初创时期至卫国战争以前。
②1941~1959年,即卫国战争期间和战后阶段。
③1960年以后至1991年,即当代美术。
1917~1941年
十月革命胜利后,根据“艺术属于人民”的方针,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将博物馆、贵族行宫、别墅及其中收藏的美术珍品收归国有,并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决定有计划地收购画家的作品,并给予他们必要的物质帮助;列宁还签署了《纪念碑宣传法令》。苏联美术是在俄国现实主义传统,与“左”的与右的倾向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宣传画在苏维埃政权初创阶段起到重要作用。
D.S.莫尔的宣传画《你参加志愿军了吗?》(1920)在国内战争时期曾产生广泛影响。罗斯塔之窗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宣传画。著名画家M.M.切列姆内赫、莫尔、V.N.杰尼和诗人兼画家的V.V.马雅可夫斯基是其代表人物。前所未有的宣传列车和宣传船,以其独特的流动形式,发挥了宣传鼓动作用。国内战争结束后,漫画逐渐发展起来。
1922年《鳄鱼》杂志创刊。它成了漫画家们向帝国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内的落后现象进行斗争的阵地。书籍插图也发展很快,木刻得到广泛应用。著名画家有:V.A.法沃尔斯基、A.I.克拉夫琴科、I.N.巴甫洛夫等人。油画也得到相应的发展。1922年巡回展览画派举行第47届画展,不久成立了拥有30多个地方分会的俄罗斯革命美术家协会和另一个美术社团——油画家协会。与此同时还存在过各式各样的小社团,诸如新油画家社团、生活社、十月社等。
1931年,俄罗斯无产阶级美术家协会成立,它以粗暴的行政手段代替了对艺术家进行思想教育的方针,阻碍和破坏了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发展。于是1932年4月23日,苏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明令解散各种文艺社团,组成统一的创作协会。苏联早期的美术作品着重表现革命斗争历史和同时代人的生活,塑造列宁的艺术形象。其中有I.I.布罗茨基的《列宁在斯莫尔尼宫》(1930),B.V.约甘松的《苏维埃法庭》(1928)、《工农速成大学生》(1928)、《审讯共产党员》(1933)和《在老乌拉尔工厂里》(1937)等,已经成为苏联美术的经典作品。M.B.格列科夫反映国内战争的军事题材作品《到布琼尼部队去》(1923)、《机枪马车》(1925)、《第一骑兵队的号手》(1934),S.V.马柳京的《作家D.A.富尔曼诺夫肖像》(1922)、G.G.里亚日斯基的《女代表》(1927)和《女主席》(1928),A.M.格拉西莫夫的《列宁在讲台上》(1930)等。
风俗画家们在描写农村劳动生活和工业题材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其中尤以A.A.普拉斯托夫的《集体农庄的节日》(1937)、S.V.格拉西莫夫的《集体农庄的节日》(1937)、P.I.皮缅诺夫的《新莫斯科》(1937)、P.I.科托夫的《红色的索尔莫沃》(1937)等最为著名。这期间,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风景画家,如A.A.雷洛夫、K.F.尤翁、B.N.雅科夫列夫、G.G.尼斯基等。雕塑在《纪念碑宣传法令》颁布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大型雕塑占据了重要地位。1923年雕塑家们为全苏农业展览馆作的装饰雕塑就是例证。
N.A.安德烈耶夫花费12年时间塑造了列宁组雕。I.D.沙德尔的《圆石块——无产者的武器》(1927)、M.G.马尼泽尔的《夏伯阳纪念碑》(1932)、S.D.梅尔库罗夫为莫斯科运河作的《列宁》和《斯大林》像(1937)、V.I.穆希娜的《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1937)等是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艺创作的主要方法的确立,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它保证了艺术家在创作中发挥主动精神,选择各种形式、风格,表现多种题材,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发展。
1941~1959年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开始了一场全民的卫国战争。在这重要的历史时期,大批美术家和艺术院校学生作为普通士兵奔赴前线,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受到战火的洗礼。雕塑家Ye.V.武切季奇、版画家B.I.普罗罗科夫等,在战争中被炮弹震伤;油画家Ye.Ye.莫伊谢延科、M.A.萨维茨基在战俘营里受尽折磨;格列科夫军事画室的艺术家们全部随军行动,D.A.克里沃诺戈夫、V.N.杰尼等人一直随苏联红军打到柏林。战时,政治宣传画和漫画首先以“艺术尖兵”的姿态出现在前线和后方。代表性的艺术家有库克雷尼克塞。I.M.托伊泽、V.S.伊万诺夫、V.B.科列茨基、N.N.茹科夫、D.A.什马里诺夫和A.F.帕霍莫夫等人。
同一时期在画家P.P.索科洛夫–斯卡利亚领导之下,由作家、诗人相互配合,出现的塔斯之窗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富有号召力。卫国战争结束后,从前线回到城市的宣传画家普罗罗科夫等人,继续以争取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为题创作宣传画,他的《呵,这就是美国》(1949)、《争取和平》(1950)和组画《这绝不能重演!》(1958~1959)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油画创作在卫国战争年代,虽遇到物质方面的困难,但艺术家们并未因此而停止创作。他们在风俗画、历史画、肖像画、军事画、风景题材画中,仍充分地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
优秀作品有A.A.普拉斯托夫的《德国飞机刚刚过去!》(1942)、格拉西莫夫的《游击队员的母亲》(1943)等历史题材绘画,I.A.谢列布里亚内的《游击队员像》(1942)、P.D.科林的《加马列伊院士》(1941)和P.I.科托夫的《布尔亭科院士像》(1943)等肖像画,V.V.梅什科夫的《1941年莫斯科近郊》(1941)、Yu.I.皮缅诺夫的《前线之路》(1944)、G.G.尼斯基的《列宁格勒公路》(1942)、尤翁的《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1942)等军事画,以及N.M.罗马金的《伏尔加——俄罗斯之河》(1944)等风景画。
战后,美术创作逐渐趋向繁荣。但在这个时候,又一度出现粉饰现实之风。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种倾向受到了抑制。此后,油画又逐渐以多样化的形式,反映苏联人民的精神状态。最突出的是军事题材画内容更加广泛了,既有表现欢庆胜利的(克里沃诺戈夫的《胜利》,1947),又有表现战时生活的(A.I.拉克季奥诺夫的《前线来信》,1947;Yu.M.涅普林采夫的《战斗后的休息》,1951),而库克雷尼克塞的《末日》(1947~1948),则形象地描绘出A.希特勒临终前慌乱、恐惧的狼狈相,深刻揭示了法西斯灭亡的历史必然性。革命历史画和风俗画在这一时期继续得到画家们的重视,其中V.A.谢罗夫的《农民代表访问列宁》(1950)、《冬宫占领了》(1954),V.M.奥列什尼科夫的《列宁在圣彼得堡大学应考》(1947)以及T.N.雅布隆斯卡娅的《粮食》(1949)、A.A.梅利尼科夫的《在和平的田野上》(1950)、A.A.普拉斯托夫的《拖拉机手的晚餐》(1951)、F.P.列舍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1952)等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苏联油画的艺术水平。雕塑在卫国战争年代也得到一定的发展。由N.V.托姆斯基领导的列宁格勒雕塑家突击队,在战斗进行中曾制作了大型雕塑宣传品,展出于涅瓦大街的炮兵阵地。在其他前线和游击区,雕塑家们也为战斗英雄塑了许多肖像。战争结束后,雕塑创作进入了新阶段。公墓——综合体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曾为战争付出巨大物力、人力牺牲的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等地。最有名的是雕塑家武切季奇为柏林苏军烈士公墓设计的综合体主雕《苏军战士》(1949),开创了苏联纪念碑综合体艺术的先河。
1960年以后
苏联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界思想日趋活跃,探索的风气盛行,美术流派纷呈,除继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重视主题和宏大叙事风格的流派之外,出现了思考历史、思考现实生活的“严峻的现实主义流派”、“抒情的现实主义”等派别;一些青年人醉心于探索,抽象主义的艺术作品在展览会上出现,美术界的学术争论广泛开展。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有莫伊谢延科、I.N.克雷切夫、梅利尼科夫、萨维茨基等,雕塑家有N.V.托姆斯基、M.K.阿尼库申、L.Ye.克贝尔等,版画家有N.A.波诺马廖夫等。
在军事题材作品中,画家们开始远距离考察卫国战争,舍弃了许多具体情节,用寓意、象征手法,更概括地反映历史,注重开掘更深层次的哲理性,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画坛上最为活跃的是被称作“60年代一代人”的画家,他们以莫斯科的一批青年人为代表。其中一部分人坚持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与前辈画家相比,他们强调以日常生活为其主旋律,主张表现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习俗以及道德面貌,同时摒除甜腻感和美化。
G.M.科尔热夫、S.P.特卡乔夫和A.P.特卡乔夫兄弟、P.P.奥索夫斯基等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科尔热夫1957~1960年创作的三联画《共产党人》曾引起画坛重视。
特卡乔夫兄弟合作30多年,以农村生活及革命历史为主要题材,是多产的艺术家。严肃风格绘画出现于60年代初,它同曾经风行一时的谄媚、华丽、空洞、浮夸的作品针锋相对。代表画家有E.K.伊尔特涅尔、V.Ye.波普科夫等人。他们反对追求艺术的表面效果,反对矫饰风,注重创作的多样化。
进入70年代,严肃风格开始演化,为富有表现力的现实主义风格所代替,美术家们对生活的挖掘更加深入。画家们注意描写的是过去、今天和未来之间的关系,因而作品更加凝练、概括。如莫伊谢延科的组画《战争岁月》(1967~1972)、梅利尼科夫的三联画《马德里的一场斗牛》等。7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是新古典主义,或称回归派,他们打开了向传统艺术回归的大门,在现代的创作中采用既往的造型方法。他们从早期文艺复兴(意大利或北欧尼德兰和德国)的艺术和俄罗斯民间艺术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使理想的形象与现实的形象结合起来。雕塑数量在这一时期大幅度增加,室外大型雕塑成绩显著。同时,小型的园林雕塑和装饰雕塑也得到发展。雕塑从城市走向农村,甚至河畔、桥头、海滨、烈士殉难地都树起了雕塑。
大型雕塑规模可观,有的高达100米,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综合体、莫斯科的《苏联人征服宇宙纪念碑》、《布列斯特要塞纪念碑》。这类作品多为歌颂卫国战争年代人民建树的功勋和纪念人类征服宇宙的胜利。纪念碑综合体中引进了音响(播放录音)、火杯(又称“永不熄灭的火焰”,象征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等新因素。综合体的布局各式各样,如沿中轴线配置主雕,左右对称结构的列宁格勒彼斯卡廖夫公墓;分散布局的哈廷纪念碑;单一中心的彼尔丘比斯的《母亲》;多层次、立体结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综合体等。后者类似古典戏剧,有序幕、高潮、结局和尾声,其社会效用可与电视、电影媲美。
此外,大型综合体还包括壁画、镶嵌画和玻璃画等。版画领域也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如波诺马廖夫以及I.T.博格杰斯科等。版画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区域性的画派,如波罗的海画派、高加索地方画派,基辅地区和摩尔达维亚地区版画创作也很活跃。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民族传统给予极大注意,对形式语言的现代性颇为关注。
70年代麻胶版画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受到重视。
80年代以来,
铜版画、锌版画和
石版画比较发达;木刻强调其传统胜于革新,因而不像以前那样活跃;书籍插图成绩明显,丰富的文学内容仍在激发美术家的创作灵感。美术理论队伍集中在苏联美术研究院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研究所、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高等美术院校美术理论和美术史系。他们对俄国美术、苏联美术,以及世界各国的美术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