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菜

菊科、苦苣菜属植物

苦苣菜,学名:Sonchus oleraceus L.,是菊科、苦苣菜属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植物学史
命名由来
苦苣菜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嘉祐本草》之中,书中道:“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
本草考证
《救荒本草》载“苦苣菜,俗名天精菜今处处有之。”它是一味药食兼用的植物。
《嘉佑本草》综合诸说,讲其利用有三:清热,凉血,解毒。
《本草纲目》有文对苦苣菜这样描述:春初生苗,有赤茎、 白茎二种,其茎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骈叶似花萝卜菜叶,而色绿带碧,上叶抱茎,梢叶似鹳嘴,每叶分叉,撺挺如穿叶状。开黄花,如初绽野菊。一花结子一丛,如同蒿子及鹤虱子,花罢则收敛,子上有白毛茸茸,随风飘扬,落处即生。
形态特征
苦苣菜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根:圆锥状,垂直直伸,有多数纤维状的须根。
茎:直立,单生,高40-150厘米,有纵条棱或条纹,不分枝或上部有短的伞房花序状或总状花序式分枝,全部茎枝光滑无毛,或上部花序分枝及花序梗被头状具柄的腺毛。
叶:互生,基生叶羽状深裂,全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或大头羽状深裂,全形倒披针形,或基生叶不裂,椭圆形、椭圆状戟形、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或圆形,全部基生叶基部渐狭成长或短翼柄;中下部茎叶羽状深裂或大头状羽状深裂,全形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3-12厘米,宽2-7厘米,基部急狭成翼柄,翼狭窄或宽大,向柄基且逐渐加宽,柄基圆耳状抱茎,顶裂片与侧裂片等大或较大或大,宽三角形、戟状宽三角形、卵状心形,侧生裂片1-5对,椭圆形,常下弯,全部裂片顶端急尖或渐尖,下部茎叶或接花序分枝下方的叶与中下部茎叶同型并等样分裂或不分裂而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且顶端长渐尖,下部宽大,基部半抱茎;全部叶或裂片边缘及抱茎小耳边缘有大小不等的急尖锯齿或大锯齿或上部及接花序分枝处的叶,边缘大部全缘或上半部边缘全缘,顶端急尖或渐尖,两面光滑毛,质地薄。
花:头状花序少数在茎枝顶端排紧密的伞房花序总状花序或单生茎枝顶端。总苞宽钟状,长1.5厘米,宽1厘米;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长披针形或长三角形,长3-7毫米,宽1-3毫米,中内层长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11毫米,宽1-2毫米;全部总苞片顶端长急尖,外面无毛或外层或中内层上部沿中脉有少数头状具柄的腺毛。舌状小花多数,黄色。
果实:瘦果褐色,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3毫米,宽不足1毫米,压扁,每面各有3条细脉,肋间有横皱纹,顶端狭,无喙,冠毛白色,长7毫米,单毛状,彼此纠缠。花果期5-12月。
种子:黑褐色,着附白色绒毛, 种子轻,千粒重约1.2克,易于飞散。花果期5~12月。
生长环境
苦苣菜生于海拔170-32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缘、林下或平地田间、空旷处或近水处。苦苣菜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寒、耐热、耐旱、耐瘠性均较强,在潮湿环境下,茎叶舒展,叶色深绿,生长茂盛。在有机质含量丰富,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上,生长良好。
分布范围
在我国除气候和土壤条件极端严酷的高寒草原、草甸、荒漠戈壁和盐漠等地区外,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区;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 日本、蒙古、高加索、西伯利亚、中亚及远东地区和东南亚、南亚各国。我国南北多有分布,上海、北京及湖南武汉、山东青岛、贵州遵义等城市郊区已有栽培。以下是具体分布范围:
原生地
亚洲: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阿曼、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也门
欧洲:阿尔巴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俄罗斯、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英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南斯拉夫
非洲:阿尔及利亚、布基纳法索、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葡萄牙(马德拉)、佛得角、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象牙海岸、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索马里、苏丹、突尼斯
引入地
亚洲:中国(各省均有分布)、阿富汗、印度、孟加拉、日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朝鲜、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非洲:安哥拉、博茨瓦纳、喀麦隆、南非、几内亚、莱索托、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斯威士兰、法国(留尼汪)、赞比亚、刚果(金)、津巴布韦
南美洲: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
北美洲:巴哈马、伯利兹、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尼加拉瓜、巴拿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大洋洲:新西兰、澳大利亚、库克群岛、斐济、美国(夏威夷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联邦)、法国(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纽埃、英国(皮特凯恩群岛)、汤加、瓦努阿图
生长习性
埋于土壤中的种子,春、夏、秋3季均可发芽出苗,其物候期进程一般为3-4月份出苗,6-7月开花,7-8月成熟,生育期为120天。秋季萌出的苗一般难以绿色体越冬,呈现la生性状。而在亚热带以南地区,一般四季均可出苗,并能以绿色叶滚越冬。在中亚热带以南地区,冬季也能开花结实。以河南省郑州地区为例,越冬的绿色叶丛,一般于2月底返青,3月中旬以后抽茎,4月中旬以后孕蕾,5月上旬开花,5月上旬至6月上旬结实并成熟,生育期为104天,生长期可达8-10个月。在中国郑州地区,越冬种子于3月中旬以后出苗,7-8月份成熟,生育期约120天。夏末、秋初生出的苗,初冬也能开花结实,但茎秆低矮,种子难以完全成熟。处于莲座状的苗株可以顺利越冬,凡已抽茎开花者,地上部分不能越冬。
苦苣菜种子繁殖。种子产量高,每一头状花序可产种子30粒,每株可产种子300-1200粒。种子发芽率一般可达95,即便未完全成熟的种子也具有发芽力。种子边成熟边脱落,借助冠毛随风或地表径流传播,当遇到湿润而疏松的土壤,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5℃,但需要较长时间,发芽最适温度为15-17℃。苦苣菜种子的休眠期很短,一般为7-15天,成熟的种子,当年即可发芽出苗。埋入深土层不能发芽的种子,发芽力能保持2天,一般以当年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苦苣菜的根颈部具有较多的潜伏芽,当地上部受畜禽采食或刈割,残茬能继续再生,尤其在根系发育良好的叶丛期,再生力最强,每20天刈割1次,不会影响其再生,但在花枝形成后,再生力显著下降,往往刈割2-3次,则难以再生。
苦苣菜对温度要求高,种子发芽最适温度为15~17℃,幼苗生长适宜温度为12~20℃;茎叶生长适宜温度为 11~18℃;在22~29℃时,开花结实正常,否则种子生长不良,甚至不能结实。适宜在微酸性(pH为6)、保水保肥力强的粘质壤土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因生育期的不同有差异,通常幼苗期以干、湿适度为宜,过于干燥则幼苗容易老化,过于湿润则容易徒长,在茎叶生长期则水分要求充足,否则苦味增加,结实期则适当减少水分。
繁殖方式
有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两种方式。
种子繁殖:栽培前l~2年从苦苣菜植株上采集种子,晒干筛净后装入布袋中,放于干燥、冷凉处贮藏备用。2月份在阳畦中播种育苗,严霜过后定植到露地. 4~5月份采收嫩叶。
根茎繁殖:挖取野生苦苣菜的母根,摘除老叶,定植、定根,浇水渗后覆土,以不露母根为度。
栽培技术
整地播种
苦苣菜不宜连作,应选豆类、麦类和豆科牧草茬地种植。它耐杂草,是多种作物的良好前作。苦苣菜茬种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等,都可获得高产。种前深耕,施足基肥,多施腐熟有机肥,少施或不施化肥,保证苦苣菜品质。深翻细耕后浇透底水,水渗后将种子播于沟内,用细土将沟覆平即可。
栽培方式
有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两种方式。在北方地区,以春播为宜;在南方地区,春、秋季播种均可。但为了利用冬闲田,以解决冬、春青绿饲草不足,则以秋播为好;在中热带以南地区,四季均可播种。春播可利用温床育苗提早上市,夏季露地直播须防止徒长,深秋播种应在保护设施中进行。根茎繁殖应挖取野生苦苣菜的母根,摘除老叶,按株距15厘米、行距25厘米,开沟8-10厘米深定植。栽后立即浇定根水,水渗后覆土,以不露母根为度。
田间管理
在苦苣菜生长期间要注意浇水、追肥和中耕除草。生长前期浇水2-3次,通常春多秋少,并根据土壤板结状况,并结合浇水进行中耕松土。雨季要及时排除渍水,以防烂根。苦苣菜以食叶为主,需氮较多。在生长茂盛期,结合浇水施速效性氮肥,或进行叶面追肥,喷施0.5%的尿素溶液。以促进叶片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每采收1次茎叶后,及时浇水施肥。
为了减轻苦味,并使其品质柔嫩,可实行软化栽培。凡能使叶片不见光线并保持适度干燥的措施,均可达到软化的目的,例如将植株移植到地窖、覆盖草帘等。
适时收获
苦苣菜可多次采收嫩茎叶,一般植株有6片真叶或株高10厘米时,可用剪刀剪或手掐采收。春季半月采收1次;夏季10天采收1次;秋季1个月采收1次。采后马上浇水,并追速效性氮肥。每茬生长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产品质量。采收后要及时整理,去除杂草和老叶,食用或上市销售。
留种
苦苣菜留种多在秋季播种,防寒过冬,到春季带土移植于采种田,或就地间苗后留种。通常株行距均为30cm。在 6月前后抽薹开花,可达到结实饱满的目的。采种应在植株顶端果实的冠毛露出时为宜。种子的寿命较短,一般为2 年,隔年的种子发芽率将大大降低,当年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苦苣菜病虫害较少,有时有蚜虫危害,如发生,可用 40%的乐果乳剂稀释 1 000~2 000倍溶液喷施。
病虫防治
苦苣菜病虫害较少,生长期的主要虫害是蚜虫,在梅雨季节与秋季最易发生,取氧化乐果 1000倍液喷施,或敌杀死、速灭杀丁等杀虫效果均好。要注意的是喷药30天内,不能刈割饲喂动物。
近种区别
与其他三种菊科植物显著区别是根生叶羽状深裂,茎生叶基部耳状抱茎。
主要价值
药用
苦苣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药用价值较高,可以治疗厌食,养胃,利小便,可明目,治疗血淋和痔瘘。
食疗
苦苣菜植物在中国食用药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常作为野菜食用,同时也是一种传统民间中草药,《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菜属于菜部,名荼、苦苣、苦荬、游冬、褊巨、老鹳菜、天香菜,气味(菜)苦、寒、无毒;主治血淋、尿血,喉痹,对口恶疮,赤白痢。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认为,苣荬菜属植物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化瘀,消食和胃,抗烟毒作用,清肺止咳,益肝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性痢疾、肠炎、痔疮肿痛等症,对于抗肿瘤也有一定作用。
饲用
苦苣菜作为家畜饲料,是农区利用价值较高的良等牧草。苦苣菜的茎叶柔嫩多汁,嫩茎叶含水量高达90%,无刺、无毛、稍有苦味,是一种良好的青绿饲料。猪、鹅最喜食;兔、鸭喜食;山羊、绵羊乐食;马、牛少量采食。开花期以前切碎生喂或煮熟饲喂,每日用650克苦苣菜饲喂家兔,其采食率可达77%,切碎喂鸡、鸭也有良好的效果。苦苣菜的干草是马、牛、羊的好饲草,其适口性均可定为喜食级。
苦苣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100克鲜草中,叶含维生素C 11-68.2毫克,茎中含维生素C 11毫克、含胡萝卜素14.5毫克。秋季,维生素C、胡萝卜素含量比春、夏季高。苦苣菜的能量价值可评为中等。其总能对猪、牛和羊的消化能、代谢能、各种净能及可消化蛋白质的含量均属中等。苦苣菜的茎叶繁茂,叶量大,在抽茎之前全为茂密的叶丛。至开花期,其茎枝仍比较脆嫩,还可饲用。茎叶比为1:1.55,果期茎枝逐趋老化,饲用价值下降。在野生条件下,以苦苣菜占优势的草,鲜草产量一般可达30000-45000千克/公顷;单株重为150-250克,在栽培条件下,鲜草产量可达37500-60000千克/公顷,高产的可达75000千克/公顷。饲料基地。苦苣菜的茎叶脆嫩,不耐畜禽践踏,耐热性差,以刈割利用为好。尤以开花期之前利用为宜。除青饲外,还可晒制青干草,制成草粉;也可青贮利用。青草以喂猪、鹅、兔、山羊、鸭为好;干草以马、牛、羊等利用最为适宜。
植物文化
小满时节,民间有食苦苣菜的习俗,如今,小满吃苦菜已经成为都市文化人的一个“尝鲜活动”。
入侵现状
已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和归化植物名录2023版》中,评定为4级,一般入侵。对伴生杂草、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异型异名
Carduus amplexicaulis Noronha in Verh. Batav. Genootsch. Kunsten 5(4): 11 (1790), nom. nud.
Sonchus angustissimus Hook.f. in J. Proc. Linn. Soc., Bot. 7: 203 (1863)
Sonchus ciliatus Lam. in Fl. Franç. 2: 87 (1779)
Sonchus ciliatus var. subbipinnatifidus Guss. in Enum. Pl. Inarim.: 196 (1854)
Sonchus fabrae Sennen in Bol. Soc. Ibér. Ci. Nat. 28: 114 (1929)
Sonchus glaber Gilib. in Fl. Lit. Inch. 1: 242 (1782), opus utique oppr.
Sonchus gracilis Sennen in É.M.G.Sennen & H.Mauricio, Cat. Fl. Rif Orient.: 72 (1933), not validly publ.
Sonchus gracilis Phil. in Anales Univ. Chile 87: 325 (1894)
Sonchus lacerus Willd. in Sp. Pl., ed. 4. 3: 1513 (1803)
Sonchus laevis Vill. in Hist. Pl. Dauphiné 3(1): 158 (1788)
Sonchus laevis Garsault in Fig. Pl. Méd. 4: t. 564 (1764), opus utique oppr.
Sonchus longifolius Trevir. in Index Seminum (WROCL, Wratislaviensi) 1818: 6 (1818)
Sonchus macrotus Fenzl in Flora 27: 312 (1844), not validly publ.
Sonchus mairei H.Lév. in Repert. Spec. Nov. Regni Veg. 12: 284 (1913)
Sonchus maritimus Moc. & Sessé in Fl. Mexic., ed. 2: 177 (1894), nom. illeg.
Sonchus oleraceus var. angustifolius Gray in Nat. Arr. Brit. Pl. 2: 419 (1821 publ. 1822)
Sonchus oleraceus subsp. angustissimus H.Lindb. in Acta Soc. Sci. Fenn., Ser. B, Opera Biol. 1(2): 169 (1932)
Sonchus oleraceus var. integrifolius Wallr. in Sched. Crit.: 432 (1822)
Sonchus oleraceus var. integrifolius Gray in Nat. Arr. Brit. Pl. 2: 419 (1821 publ. 1822)
Sonchus oleraceus var. lacerus (Willd.) Wallr. in Sched. Crit.: 432 (1822)
Sonchus oleraceus var. laciniatus Gray in Nat. Arr. Brit. Pl. 2: 419 (1821 publ. 1822)
Sonchus oleraceus var. laevis L. in Sp. Pl.: 794 (1753)
Sonchus oleraceus var. latifolius Gray in Nat. Arr. Brit. Pl. 2: 419 (1821 publ. 1822)
Sonchus oleraceus var. litoralis P.D.Sell in Fl. Gr. Brit. Ireland 4: 532 (2006), nom. illeg.
Sonchus oleraceus f. runcinatus Fiori in A.Fiori & al., Fl. Anal. Italia 3: 417 (1904)
Sonchus oleraceus var. subrotundus Gray in Nat. Arr. Brit. Pl. 2: 419 (1821 publ. 1822)
Sonchus oleraceus var. triangularis Wallr. in Sched. Crit.: 432 (1822)
Sonchus pallescens Pančić in Elench. Pl. Vasc.: 55 (1875)
Sonchus parviflorus Lej. ex Rchb. in Fl. Germ. Excurs. 1: 274 (1831)
Sonchus plumieri Sessé & Moc. in Fl. Mexic., ed. 2: 178 (1894), nom. illeg.
Sonchus reversus E.Mey. ex DC. in Prodr. 7: 186 (1838)
Sonchus rivularis Phil. in Linnaea 30: 194 (1859)
Sonchus roseus Besser ex Spreng. in Syst. Veg., ed. 16. 3: 651 (1826)
Sonchus royleanus DC. in Prodr. 7: 184 (1838)
Sonchus runcinatus (Fiori) Zenari in Nuovo Giorn. Bot. Ital., n.s., 31: 11 (1924), nom. illeg.
Sonchus schimperi A.Braun & C.D.Bouché in Index Seminum (B, Berolinensis) 1857(App.): 1 (1857)
Sonchus schmidianus K.Koch in Index Seminum (B, Berolinensis) 1853(App.): 12 (1853), nom. superfl.
Sonchus spinulifolius Sennen in É.M.G.Sennen & H.Mauricio, Cat. Fl. Rif Orient.: 72 (1933), not validly publ.
Sonchus subbipinnatifidus (Guss.) Zenari in Nuovo Giorn. Bot. Ital., n.s., 31: 9 (1924)
Sonchus sundaicus Blume in Bijdr. Fl. Ned. Ind.: 888 (1826)
Sonchus tenerrimus Schur in Enum. Pl. Transsilv.: 371 (1866), not validly publ.
Sonchus umbellifer Thunb. in Prodr. Pl. Cap. 2: 139 (1800)
Sonchus zacinthoides DC. in Prodr. 7: 184 (1838)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