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神话是属于神话的一个分类,是数量较多的一类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创世神话和神祇神话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候,原始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开始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希腊神话中的珀尔修斯、赫拉克勒斯等等。
简介
“英雄神话”是三种主要神话类型之一(另两类是
创世神话和神祇神话),它往往意味着人类
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他们在与自然或社会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加深着对自然、社会及自我的认识,解释探索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创造英雄业绩的故事,便构成了英雄神话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英雄神话是数量较多且极富魅力的一部分。如治水、抗旱的神话,颂扬了与自然作斗争的英雄;
黄帝战蚩尤、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则是社会斗争的反映,描述了
氏族社会部落之战的英雄;还有
刑天与帝争神的神话,赞美了敢于斗争、不怕失败的英雄。他们组成了一系列神奇灵异的英雄群像,在我国古代神话的宝库中熠熠闪光。
主要类型
(1)征服自然的英雄
我们以治水神话为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平洪神话。
治水神话
洪水对于
农业社会,特别是对于上古
农业社会危害最大。与洪水奋战,是
农业社会特别是上古
农业社会最重大、最艰危的除害斗争之一,展现了上古人民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一幅壮丽优美的画卷,也是世界性的伟大之作。
传说上古时西北高原火山爆发与地震,引起了洪水泛滥,下游部落归咎于上游
共工氏,并联合北伐共工族,于是出现了治水传奇神话。事实上这种神话出现是由于在漫长的上古
农业时期,原始人民经常遭受到水灾的侵害,不少氏族、部落与村寨被洪水夷为平地,为了生存,人民奋起抗击洪水,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由于对洪水产生泛滥的原因缺乏正确认识,以及治理洪水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从而创造了与此相关的神话。其中,最典型、流传最广的当数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
相传,上帝降洪水于凡世,给人类带来万般苦难,黄帝的后代鲧曾向黄帝恳求收回洪水,让下界百姓恢复正常的生活,但遭到拒绝。救民心切的鲧只得去偷取密藏的神土“息壤”——一种能无限生长的土地,以堙塞洪水。
鲧从黄帝那里窃取息壤之后,使用这种神土填塞洪水,人民的苦难开始有所减轻。然而黄帝却勃然大怒,命令火神祝融前往惩办违反天条的鲧,将鲧杀于羽山之郊,这即是《山海经?海内经》所载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的传说。
为民除害的鲧,遭到天帝的惩罚,心中怀着无比的愤怒和冤屈,这种情绪支持着鲧,使他在被杀之后,躺在羽山,竟然三年不肯瞑目。黄帝于是又命祝融用兵器,将鲧的腹部剖开,不料从鲧腹中跳出一个人来,这就是以后名传千古的“禹”。后来,天帝任命禹继承父业,让他到下界治水,以安定四方,亦即所谓“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禹治洪水,遇到的第一个大敌,便是水神共工。共工本是奉天帝之命兴动洪水惩罚下民的,禹平治洪水,自然遭到共工的对抗,故《淮南子?本经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
吕梁未发,江涯通流,四流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为了击败共工,禹在会稽山会集群神,率领他们打败并驱逐了共工,抑制住下界的洪水。
禹赶走了共工,便着手排除各地的洪水,他吸取父亲鲧对洪水一味堵塞,结果事倍功半的教训,采取了新的治水方法——疏导为主,堙塞为辅。首先,禹大力开掘沟渠,疏导渍水,在这方面得到了应龙的帮助,它用尾巴划地,成为江河,洪水便滔滔流去。同时,禹又让乌龟背负着天帝给的息壤,平垫洼地,加高人们居住的处所。双管齐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于此,《拾遗记》和《淮南子?地形训》分别有如下记载:“禹尽力沟洫,导以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
又据《尸子》卷下记载,大禹治水之所以取得成功,还因为他得到河精贡献的“河图”。一次,禹在
黄河边观察水情,忽然看到河上出现一个长人,生着白色的脸孔,鱼的身子。这长人自称是“河精”,授给禹一张河图,这河图指导禹利用地理及水文知识同洪水斗争。
大禹治水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治水的同时又要不断同各种作恶多端的怪物进行斗争。如大禹杀相柳、擒无支祁的故事,即反映了初民在治水时同危害人类、破坏治水工程的水族斗争的情形。
相传,大禹因一心忙于治水,直到 30 岁还没有成亲。于是祷告道:“如果我要婚娶,一定会有什么神物应验吧。”果然,有一匹九尾白狐前来造访。禹想:“白色是我的服装颜色,九条尾巴,是王者的象征。涂山的民歌说:那寻觅配偶的白狐,生着九条肥大的尾巴。谁见了就可以做王;谁娶了涂山的女儿,谁就昌盛兴旺。看来,我的婚事清楚了!”于是,禹便娶涂山的女儿——一个名叫女娇的姑娘为妻。禹与女娇结婚的事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耒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禹与女娇结婚,夫妻十分恩爱,但禹惦记着治水,在家只住了四天,又匆忙外出。这一去,就辗转奔走 13 年,其间,
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疏导江河,使洪水流往大海,百姓得以田耕安居。据《庄子?天下篇》载:大禹治水身先士卒“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历尽辛劳。
传说在大禹治水过程中,其妻女娇随丈夫照料
饮食。禹出工前对女娇说:“我饿了就打鼓,你听到鼓声便送饭来。禹为宣泄洪水,变成一头大熊,以打通轘辕山。凿石时不慎将石头踏翻,石头打中了鼓,女娇听到轰鸣的鼓声便去送饭,走到山边,看见禹竟是一头熊,于是觉得无脸见人,跑到山下,变成一块大石头。禹发现怀孕多日即将生产的妻子变成石头,便急切高呼:“把儿子还给我!”石头的北面应声破裂,从中出来一个孩子,这就是“启”。《汉书?武帝纪》
颜师古注引:“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渐而去。至
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就是讲的这一段故事。
禹平治洪水以后,注意发展
农业。上苍为了表彰大禹治水的功劳,“天雨金三日,雨稻三日三夜”(《史记?禹本纪》)。
据《尚书?吕刑》载:“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另据《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可见禹除治水之外,还做了命名山川、划分九州的工作。
大禹治水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卓异的治水神话。千百年来,这一故事流传十分广泛,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因此禹实际上是同洪水搏斗的初民的代称。透过禹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
远古先民许多闪光的品格: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刻苦耐劳,公而忘私的优秀品质等,神话中的禹实际上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鲧、禹治水”神话之所以高出许多外国洪水神话,是因为鲧、禹
父子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领导民众奋起与洪水斗争,终于取得胜利。与此相反,外国洪水神话强调的是上帝的神威和幸运者的侥幸。
另一方面,上古洪水神话又表现为制溺神话。上古人民在与水打交道中,认识到水的作用,同时也领略了水对人生命的直接威胁。他们希望永远消除溺人之祸,表现了顽强的驾驭水害的斗争精神。这方面最典型的神话是“精卫填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
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则神话讲的是北方的
发鸠山上,生长着许多柘桑树。那里生产一种鸟,形状像乌鸦,花脑袋、白嘴壳、红足爪,名叫精卫,它鸣叫的声音就和它自己的名子一样。它是炎帝的女儿名叫女娃。相传女娃到
东海去游玩,不幸淹死在东海里,永远不能回来了。她的冤恨不解,所以变化做了精卫这种鸟,常常去西山衔了小树枝小石子投在东海里,想把大海填平——这种小鸟至今一直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这则悲壮的神话,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无数次失败的历史。然而他们并不沮丧、绝望,而是斗争、进取。小鸟对大海所进行的斗争在神话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理智上来说,小鸟的工作是那么徒劳无益;但从感情上来讲,小鸟坚韧不拔的气概却比沧海还要浩大。女娃虽然死了,她的精神却变成了鸟,为填平大海而不歇地奋斗,这是多么顽强的精神!多么英勇的气概!倘将这一神话与希腊神话中一个类似的故事做一比较,我们就不难看出两者有着怎样的本质不同。特剌喀国王落海淹死,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天神使他们变成一双飞鸟,无忧无虑地双双飞翔在天空。与精卫相比,这个故事显得那么卑弱。精卫并不因为自己可自由地飞翔而停止战斗,而是决心要填平给人类以灾难的大海;她没有乞求天帝的可怜,而是自我奋斗,这也正是我们民族那种艰苦卓绝、
锐意进取精神的象征。
抗旱神话
征服自然的英雄神话,除了治水神话外,抗旱神话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上古社会,旱灾同水灾一样,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之,人们战胜天旱的欲望表现得尤为强烈,抗旱神话的出现也就势在必然了。
上古神话抗旱斗争主要表现为对太阳作战。人们认识到骄阳为虐是酿成大旱的根源,于是便有了制日除旱的神话。制日神话包括射日型与捉日型。相传,上古之时,
后羿是个著名的弓箭手。当时天上有十个太阳,他用箭将天上的九个太阳射下来,这样天上只剩下一个太阳,后羿也因此威名远扬。
关于十个太阳的来历,《山海经》这样解释说:在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女子羲和,是东方天帝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孩子,也就是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住在大海中央的一棵名叫“扶桑”的大桑树上,其中九个居于下边的树枝,一个居于上边的树枝。在正常的情形下,这十个太阳轮流值班:一个出去照耀大地,其他九个在“扶桑”上休息。“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正当人们面对这无法忍耐的酷热、干旱一筹莫展之际,羿来到人间,“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 ,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淮南子?本经训》)。羿射去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同时又射死许多毒蛇猛兽,从此以后,才减轻了旱灾对人们的威胁,使大家能安心生产。
这位射日的后羿,无疑是先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化身。这则优美的神话,体现了神话创作的突出特点:它通过浪漫的幻象、联想,将社会材料改制为自然材料。同时,又在自然变化的启示下,将自然力无限渲染、夸大,表现出宏大浩然的气势,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位跨寰宇的射日英雄形象。
这则神话奇妙构思的第一步是关于日神的形象及家庭的安排。它一开始便巧妙地将太阳的家庭安排在一棵高大无比的
扶桑树上,反映了初民的宗教意识,也表现了原始人类的艺术天才。
商人的祖先有两大崇拜物,一是太阳,一是玄鸟。神话中所谓的日中有三足鸟,显然就是“日”、“鸟”结合崇拜物的折光反映。日神形象的创造,自然使人联想到高树巢鸦的现象。太阳既然是金鸟,岂不也应当住在树上吗?于是神话一开始便描写出一幅“扶桑栖日”的奇景。
神话奇妙构思的第二步是关于“十日并出”及“射十日”的形成。
“十日并出”可能来自远古大旱传说。旱灾威胁着远古人类,但人们无法理解大旱的原因,只能凭借直觉的感受,他们认为大旱是烈日造成的。而古神话说,天上的太阳一共有十个,十个太阳都是帝俊的妻子羲和所生,它们都住在东方海外的扶桑树上,于是很自然地把大旱与十日并出联系到了一起。
射十日的神话,也是由自然的壮景得到的启示而产生的奇想。天空出现壮丽的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彩虹两头低垂,中间弯曲,浑似一张巨大的彩弓。彩虹的弧背总是向着太阳,当太阳出现在东方的时候,虹便出现在西方,形成对阵之势,跃跃然如射日之状。有时天上还会出现白晕贯日而过的现象。古书上称作“白虹贯日”。神话中帝俊赐予
后羿彤弓素矰,无疑就是彩虹白晕。
我们从
后羿射日的传说,可以看出上古神话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高妙。与
后羿射日神话不同的还有一则捉日型神话。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则神话讲了当太阳肆意逞凶,旱热害人时,夸父飞奔追赶太阳,一心想把太阳抓住。尽管由于缺水,最终他干渴而死,但仍用手杖化成“弥广数千里”的森林(《列子?汤问》),消除了旱热。在这个短短的神话故事中,夸父——这个富有斗争精神的英雄,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从对上述神话的介绍与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神话充分反映了上古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顽强精神,组合成了一部歌唱上古人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壮丽史诗。
一切神话,都是在想象中并通过想象去征服、支配和形成自然。通过这些神话,我们可以看到上古人民对自然的认识、解释以及他们支配、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人们向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积累着对自然斗争的经验,提高着同自然斗争的能力,从而在利用、支配、征服自然中,不断地从
必然王国走向
自由王国。
(2)部落之战的英雄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开始萌芽,人类的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化,部族之间为争夺财物、扩大土地占领,不断发生冲突,这时的神话开始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上古神话中共工与颛顼争为帝;黄帝与炎帝交战;黄帝与
蚩尤火并;刑天与天帝争神等等,便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
在中国各个地域的上古神话里,曾出现过许多被称为“帝”的天神,如帝俊、帝喾、炎帝、黄帝、帝尧、帝舜等等。这些天帝之间开始发生冲突,互相厮杀。“黄帝与炎帝之战”就描述了这种情形。黄帝和炎帝都是大有功于人民的天帝。据说,黄帝是文物制度的创造者,天地的安排,度量衡的确立,农牧业的开端,车辆舟辑的制造,无一不是黄帝的功劳。至于炎帝,是火的发明者,初民长久地对其顶礼膜拜。
然而,由于他们各自的崇尚不同,发生分歧,终于酿成一场大战。战争十分激烈,黄帝动员了熊、罴、狼、豹、貙、虎等猛兽为前锋,以雕、鹖、鹰、鸢等凶禽作旗帜,炎帝以火为进攻武器,同黄帝在阪泉附近
涿鹿之野展开了一场恶战。其结果是黄帝战胜
炎帝。
但是斗争并没有到此止息,炎帝的后裔和臣子,都先后起来为炎帝复仇,前仆后继,斗争不已。炎帝之后的战争,最著名的一次是黄帝与蚩尤之战。
传说黄帝打败了炎帝,成为中央天帝。黄帝生着四张脸,无所不见,将世界管理得井然有序。不久,神国的安宁被蚩尤打破。蚩尤是古代黎族的首领。他因
武功强盛,威名震动天下,渐渐不安于人臣之位。为了夺占黄帝的宝座,蚩尤发动南方的苗族,北伐
涿鹿(今
河北省涿鹿县)。于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山海经?大荒北经》载: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
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会战之初,蚩尤因其强悍的武功,取得了优势。为了制服蚩尤,黄帝又调来能畜水行雨的应龙,而蚩尤方面则有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使应龙不能施展法力,败下阵去。黄帝便派自己的女儿“魃”前来助战。“魃”能散发大量热能,即刻止住了风雨。黄帝在魃、应龙等天神的协助下,终于击败蚩尤,并将其杀死。
关于
蚩尤之死也有许多传说。《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谓枫木。”
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皇览?冢墓记》:“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
“
黄帝战蚩尤”是我国现存反映部落间冲突的比较完备的上古神话。黄帝与蚩尤之战,战况激烈,久久不能分出胜负,最后黄帝终于以“智”取胜,表现了部落间的战争已有相当规模:这场战争描写得十分惊心动魄,富于艺术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