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圣范蠡三次创业的故事,简称三聚财富,史称三至千金。
三聚财富的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春秋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宛地(河南
南阳)三户邑。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宛令
文种见范蠡。
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范蠡邀文种入越。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
助越灭吴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
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吴再次伐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
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年底,越灭吴,
夫差自杀。
归隐江湖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三聚财富的故事梗概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少年有志,时人未知。《
越绝书》里说他“一痴一醒,时人尽以为狂。然独有圣贤之明。人莫可与语”“被发佯狂不与于世”。《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他“佯狂倜傥负俗”——假装疯癫,很洒脱,与一般人的行为不一样。
时任宛县县令的文种,有政治抱负,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者,共同干一番大事业。他对范蠡早有耳闻,觉得此人不俗,很想请他出山,派小吏前去联系。小吏回来说:“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文种却独具慧眼,听后哈哈大笑:“吾闻士有贤俊之资,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文种还认为“狂夫多贤士,众贼有君子”(《越绝书》),所以亲自去找范蠡。在第一次遭到范蠡恶作剧后,文种再次上门表示了诚意。两人“抵掌而谈”“终日而语” “疾陈霸王之道”“志合意同,胡越相从”。
大约在公元前511年,范蠡和文种离开楚国,先向吴国进发,后辗转越国。
第一次创业
范蠡的行为举止
放荡不羁,人性率真,颇有道家风范,但他并非颓废,不是悲观主义者,在内心,范蠡还是有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的。他的思想特征,可称儒道互补或外道内儒。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然而在檇李(浙江
嘉兴)之战中大败,被击中脚趾,因伤势过重,不久死去。吴王阖闾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公元前494年,勾践听说吴国日夜演练士兵,准备向越国报仇,打算先发制人,再来个檇李大捷。范蠡力谏: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勾践不听范蠡劝谏,执意出兵。范蠡预料此战凶多吉少。
果然,越国遭遇会稽山大败。范蠡劝勾践答应吴国的任何条件以求保全性命,“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而吴王没有听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进言,罢兵而归。
按照吴越双方议和的条件,越国战败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将要带着妻子到吴国当奴仆,他想带文种。范蠡愿随勾践同行,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可以看出,范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且具有敢于担当的高贵品格。
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帮助夫差,而范蠡毫不动摇,很坦然说道:“臣闻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号,用兵与大王相持,至令获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鸿恩,得君臣相保,愿得入备扫除,出给趋走,臣之愿也!”
在夫差病时,范蠡还指使勾践尝夫差之粪便,迷惑夫差。这是范蠡导演、勾践出演的一出荒诞剧,演出成功对勾践的前途起了至关重要的变化。经过此事,吴王被深深地感动,对勾践动了恻隐之心。而在政治当中,掺入了个人私情,注定夫差的结果是悲惨的。
战争之后,越国几乎跌到谷底,且其在复兴之时,要慎之又慎,切不能让吴国有所察觉。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先抓经济,继而亲民,稳定社会。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有人生病,勾践亲自去慰问。有人去世,就亲自去办丧事。对家里有变故的免除徭役。一系列的措施,使百姓得到安定。
为了提高军事力量,范蠡重建国都城。在建城的过程中,范蠡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建给吴国看的,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不筑城墙。这样就迷惑了夫差。重视军队训练,提高士气,增加战斗力,组织了敢死队,以最高金额奖励。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还向夫差进献美女,消磨夫差的意志。
公元前476年,伐吴的条件终于成熟了,此时夫差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使国力严重消耗,后方空虚,唯独老弱与太子留守。越国经过近20年的精心准备,国力强大,范蠡建议勾践立即兴兵伐吴。
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22年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灭掉吴国后 勾践挥师北上,与众诸侯会盟于徐州,当上了霸主。后来勾践设宴祝贺,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叹道:“越王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测。”第二天,范蠡就向越王道别,勾践说:“灭掉吴国,全凭你的帮助,现吴国已灭,天下太平,我正要和你共享富贵,为什么要走?”“范蠡说:“臣的生死全系大王,但我辞官决心已下,你若要杀我,我亦无法。”范蠡还是在夜间悄悄离去。
第二次创业
范蠡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慕伍子胥的忠悃,叹为夫差所杀,就取名为“鸱夷子皮”,即子胥鸱夷浮江之意。范蠡在海滨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经过苦心经营,终于积累资产达数十万,名声远扬。当时有一个猗顿的人听说范蠡致富有方,就拜他为师,后人说起富豪就把他俩并称为“陶朱猗顿之富”。猗顿姓王,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种地养蚕都不行,也不是务农的料。猗顿穷则思变,拜师求教,很快也成为当地的首富。
范蠡在齐国经营有术,齐国人看到范蠡贤能,便请他出任齐相三年。范蠡兢兢业业,带领齐人耕种乐业,他“富好行德,乐善好施”,名声也越来越大,范蠡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相,这都是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长久地享受这种荣誉不好呀!”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悄然把财产分给亲戚乡邻,只带少量财物又一次不辞而别。
第三次创业
他到了山东
定陶,定陶当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在此谋生置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他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不久家产已达上亿计,富比王侯。陶朱公发现在买卖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计量之物,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公平买卖,于是便产生了制造一种可以计量的工具。一天回家途中,发现一位农夫打水的方式很特别,一边用木桩竖立在井边,一根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另一头则吊着木桶,另一边绑着石块,这样一上一下,既方便又省力。
于是他便回去仿造它做了一杆秤,利用吊盘、细绳和鹅卵石,还因此花了数个月思索出标记的东西,以此为计量单位。他夜观星宿,决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一斤。为杜绝不法商人缺斤少两,范蠡用红木嵌金星,在十三颗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范蠡以此告诚同行:欺人一两失福,欺人二两失禄,欺人三两失寿。【考:已出土春秋中晚期楚国的秤,早于范蠡。范蠡对秤是否有改造之功,无据。】
范蠡住在陶地时,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不知钱来之不易,花钱如流水。后来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了人而被逮了起来。范蠡认为,杀人偿命,理所应当。但是他不想让二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处死。于是让小儿子去救哥哥。可是大儿子听说了,觉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的办事能力,闹着要自杀。范蠡夫人知道后,对范蠡说:“你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的命,还是让大儿子去吧?”范蠡没办法,只好让大儿子带了两万四千两黄金去了楚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从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先生。
大儿子在出发前,又私自带自己的几百两黄金。见到庄先生,他把信和黄金给了他。庄先生收下钱后对他说:“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庄先生是个很耿直讲信誉的人,他收下钱,并不是有意接受,而是表明一种信誉,想等他办成事后,再送还陶朱公。所以庄先生对他夫人说:“这是陶朱公的钱,以后一定要送还给他。”而范蠡的大儿子却担心把钱送给他,不会起什么作用。为了保险起见,他继续在楚国逗留,并用私带的钱去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出现在某个位置,对楚国不利,要他施恩德,避祸害。楚王答应了,准备大赦天下。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告诉范蠡的大儿子。大儿子认为楚王大赦,他弟弟肯定要放,白白给庄先生那么多钱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他又见了庄先生。庄先生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走。他说:“楚王准备大赦,我弟弟没事了,特来向你辞别。”庄先生一听就明白了,把财物还给了他。大儿子还庆幸这次的钱失而复得。
庄先生对范蠡大儿子的所作所为很羞愤,于是又见楚王说:“我听别人议论,这次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很生气,我大赦天下怎么会因为他的儿子呢?于是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杀了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儿子最后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的时候,全家都很悲伤。范蠡却安慰家人说:“我早就知道二儿子会被杀,不是哥哥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啊!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生活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小儿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大儿子不能。二儿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这也是著名的成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故事。范蠡感觉自己年纪已大,最后跟家人一起把家产又一次散发穷人。
三聚财富&三散千金
这就是流传在民间的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他搬迁三次,每次搬迁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又都广散千金,取之于民,还报于民,他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为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后代有贤德的人都把范蠡的这种行为作为处世的楷模。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从政坛退下来之后“二次创业”的人。
随后一尘不染,主动复归平淡生活,更是带有道家风范。除了个人境界,三散家财的原因,或来自中国自古重农轻商的社会环境,商人必奸的错误认知,导致商人必须依附于政治,最终必然陷于政治悲剧。不得不说,范蠡是最早看透中国商业环境,最早主动放弃政治地位的智者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文明,而最终落后于世界的原因。可以说,范蠡从春秋国时代,就折射了中国随后2000年的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恶劣商业环境。
三聚财富的历史评价
汉史学家
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名垂后世,臣主若此, 欲毋显得乎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汉史学家
褚少孙:夫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 天地之常也。知进 而 不 知退, 久乘富贵, 祸积文祟。故范蠡之去越, 辞不受官位, 名传后世, 万岁不忘, 岂可及哉! 后进者慎戒之。
西汉文学家
刘向:箕子弃国而徉狂, 范 蠡去越而易名, 智过去君, 弟而更姓, 皆见达识微而仁能去富, 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北宋文学家
苏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宋黄震:春秋战国近五百年, 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
唐诗人
高适:天地庄生马, 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 浩荡信无 忧。去 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风尘与霄汉, 瞻望日悠悠。
宋罗大经:范蠡霸越之后, 脱屣富贵, 扁舟五湖, 可谓一尘不染矣。
明文学家
王世贞:五湖淼淼烟波阔, 何处黄金铸范蠡 ?
宋
李纲《 论范蠡张良之谋国处身》:故夫智谋之士, 处困阨之时, 能忍辱以伸其志; 当事几之会, 能决断以收其功; 功成名遂, 能高举远引以全其身, 微二子,吾谁与归 ?
宋代
李昉《太平广记·神仙传》: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三聚财富的道家思想
北魏李暹为《文子》作注,就曾指出:文子“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此乃计然即老子弟子文子的重要文献证据,正是这条材料使我们可以将范蠡与老子的学术联接起来。从年代上来看,范蠡在老子之后约四、五十年,而计然正好处在老子与范蠡之间,他就是老子之弟子文子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计然何时何地师从老子已不可考,或在老子为周守藏史期间,或在老子去周为“隐君子”期间,后“南游于越”为范蠡之师。
从《史记·货殖列传》《越绝书》《吴越春秋》《文子》等典籍的材料看,计然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对老子的道论、自然无为的思想和治国治身的理论有所发挥和运用。特别是计然提出了关于天地阴阳刑德吉凶的理论和时变因循的理论,是对老子道家学说的重要发展,这些理论为范蠡所承袭并进一步运用发挥,后来成为战国时期以《黄帝四经》和《管子》等为代表的道家黄老之学的重要内容。从计然到范蠡,在长期的政治、军事和实业活动中对老子思想加以运用和创新发展,终于形成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开辟了道家学说理论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道家学派创立后,原本主要是在南方的荆楚、吴越等地域流传,而战国中后期的道家黄老之学,又主要兴盛于北方列国特别是齐国,道家学说何时经由何人传入北方?这是
先秦道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迄今尚未有人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在道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范蠡入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春秋战国之际,范蠡将老子的思想传播到齐国,开始了道家学派在北方列国流传发展的新时期。道家学派在北方流传发展的最重要结果,是稷下黄老之学的出现,其标志是帛书《黄帝四经》。
根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霸越之后,急流勇退,“浮海入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开始了后半生的实业生涯,成为远近闻名的“
陶朱公”。他所传承的老子道家思想也随着他在实业上的成功而在齐国传播,并最终发展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学派——黄老之学。由此我们就可以解释《国语·越语下》同《
黄帝四经》《管子》等战国黄老作品为什么有那么密切的思想联系,也就可以清楚地勾画出一条从
春秋战国之际南方的原始道家到
战国的北方黄老之学之间流传演变的清晰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