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大型原创话剧《茅以升》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等5部门共同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为青年学子精心打造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精品剧目。《茅以升》通过多形态的艺术加工,再现了茅以升先生立志求学、倾情造桥、挥泪炸桥、精勤育人的宏伟生命华章,刻画了茅以升先生一生忠于祖国、严谨治学、献身科技、精勤育人的人生经历,弘扬了茅以升先生建造生命之桥、知识之桥、人生之桥的伟大精神。
剧目介绍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当舞台上的茅以升铿锵有力地道出这段独白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把演出推向了最高潮。2014年3月27日晚,由北京交通大学师生精心排演的原创话剧《茅以升》隆重上演。该剧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等5部门共同主办的“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为青年学子精心打造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精品剧目。
创作团队
总策划/ 总监制曹国永 宁 滨
策 划 高 艳 高福廷
顾 问 茅玉麟 郑淑涓 丁国平 钟光明 张其坤 蓝晓霞 郑铁锤
监 制 秦思阳
导 演 姜 涛 刘景杨
编 剧 胡 薇 刘景杨
舞美设计 孙大庆
制作人 安志强 刘景杨
组织联络 潘 金
宣传策划 李 刚
后勤保障 张皓翔
舞台管理 张 京
下面,我们将要介绍本剧的三位主创,姜涛、胡薇、孙大庆。感谢他们为《茅以升》做出的贡献。
导演 姜涛
姜涛,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戏剧戏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讲授戏剧导演与表演课程;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ATEC)成员,中戏学术委员会委员,导演学科组成员,全国社科类核心期刊《戏剧》编委。
1977年登上首都话剧舞台,曾在《曙光》、《东进,东进》、《今夜星光灿烂》、《威尼斯商人》(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瓦萨·日列兹诺娃》、《寻找山泉》等多部话剧中扮演角色。曾导演《大马戏团》、《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
从清晨到午夜》、《打野鸭》、《三姊妹》、《家》等多部话剧;曾担任音乐·戏剧·舞蹈史诗《伟大的长征》戏剧导演,曾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综艺晚会、春节晚会戏剧小品以及室内系列(栏目)剧导演。曾获全国电视金童奖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春兰杯二等奖、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节小品比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全国第七届优秀话剧展演优秀剧目奖。
编剧 胡薇
胡薇,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文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人选。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分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戏剧影视的创作及研究工作,先后开设写作、电视剧作品分析、中国文学、中国戏曲、中国文论等课程,著有《
剧种·剧目·剧人》(合著)、《野豌豆》等,创作戏剧及影视作品《人命关天》、《麻辣婆媳》等。曾获全国第九届群星奖、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等。
舞台呈现 孙大庆
孙大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舞台美术系主任,国际舞台美术组织教育委员会中国委员,北京高等院校人物造型设计教学联盟主席。
担任舞台设计创作课程教员;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及创作实践,曾担任《大马戏团》、《小王子》、《翠花上酸菜》、《爷们儿》等演出的舞台设计,于2010 年获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年度舞台设计奖,2011年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四届创新奖,2012年获
中国戏剧文化奖话剧舞美金狮奖;迄今在专业刊物及出版物上发表专业文章约五十万字。
演员表
剧情介绍
序幕
重返交大:茅以升作为
北方交通大学建国后的第一任校长,在老年时受邀为学生们讲述自己的一生。忙于准备之时,交大学生干部小秦前来拜访,发现老年茅以升仍然兢兢业业,崇尚科学,讲求真理。
第一幕:立志求学
少年立志:在演讲现场,老年茅以升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往事。茅以升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文德桥上的一起灾难使他立志,长大以后一定要建造一座最结实的桥,从此便与桥梁结下不解之缘。
慈母劝学:在
辛亥革命爆发之际,青年茅以升曾想过弃学从军,但母亲却严词拒绝,告诫儿子不可心浮气躁,逞一时之强;学好本领,才能为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此时,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院的演讲亦打开了茅以升的心结。
埋头苦读:茅以升发誓要当一名中国的桥梁专家,从此便发奋读书,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公费留学,并获得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收获荣誉无数。他并不以为自己是天才,勤奋才是他成功的秘诀。
第二幕:艰辛造桥
慨然受命:满腔热血的茅以升回到祖国,一心渴望以工程救国的他,面对建造钱塘江大桥的重重困难,在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和众多好友的支持帮助下,茅以升终于下定决心,慨然受命,架设第一座中国人自己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
勇克难关:曾养甫为筹款费尽了周折,担任桥工处处长的茅以升和总工程师罗英也为建桥伤透了脑筋。钱塘江素以凶险著称,开工后各种不测事故纷至沓来,但茅以升率众迎难而上,前后攻克八十多个难题,更是开创了射水法、浮运法和沉箱法等施工技术。
第三幕:挥泪炸桥
痛别学生:正在大桥建设的关键阶段,茅以升却发现钢梁质检不合格。几经询问,却是决心参军抗日的学生小张和小陈道出了事情的真相,他们不想给日本人留桥,不想让中国蒙受更大的伤害。茅以升心生不忍,但他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
沉箱赶工:桥工未完,战事已起,日军直犯上海。铁道部和浙江省都严令赶工,茅以升与工人们同甘共苦。在六号桥墩的沉箱工作时,突遇日军空袭,一位工人冒死守护沉箱气闸,才让茅以升和众工人捡回了一条命。
天堑通途:钱塘江大桥历尽坎坷,在茅以升、罗英等一大批桥梁精英和建设者们的团结协作下,第一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和主持修建的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终于在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累计施工时间为两年半。
五雷轰顶:欣喜之余,茅以升却接到南京工兵学校的丁教官前来传达的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忍痛,决心以大局为重。几经商议,决定先安放好炸药,等到最后时刻再接通雷管,炸毁桥梁。
钱江巨响:政府决定开放大桥,以渡难民,两岸难民的欢呼声响彻云天。终于到了与大桥诀别的最后时刻,茅以升心痛不已,更是喊出了“不复原桥不丈夫”的惊天誓言。最终茅以升眼含热泪,亲手炸毁了钱塘江大桥,大桥仅存89天。
一捧热土:大桥炸毁后不久,茅以升带临行前的儿子到残破的大桥边,把一捧钱塘江桥边上的泥土赠与儿子。希望他能够记住,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正在遭受一场浩劫;希望他能够记住,无论身在何方,中国永远是自己的家。
第四幕:精勤育人
转战平越:由于遭受日军轰炸,茅以升带领三百多名师生翻山越岭,终于在平越安身立校。颠沛流离中,茅以升却牢牢守护着那十四箱钱塘江大桥的资料,在生活上努力满足学生们,在治学上仍然一丝不苟。
丈夫复桥:抗战胜利后,在茅以升的带领下,大桥终于在1953年9月修复通车,茅以升也践行了当年的誓言。周总理还指名要以茅以升的签名来确认“人民大会堂”工程质量,“茅以升”这三个字,就是极端负责、质量安全的标志。
投身科普:老年茅以升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负责北方交大科普杂志编辑工作的老师和同学前来拜访,老年茅以升讲述了自己撰写科普文章的经历,并以圆周率的例子说明,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尾声
桃李满园:在茅以升的精心教导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共和国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是中国桥梁和道路的灵魂人物,他苦心经营的这座教育之桥也可谓是功德圆满了。而茅以升的名字,也将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铭记。
话剧原型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
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
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
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
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
南京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
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
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大学和今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茅以升主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
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演出回响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是由中国科协发起的科学家主题宣传活动,旨在通过师生演校友、师弟演学长的方式,广泛宣传把自身事业追求和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以报效祖国为最高荣耀、在创造一流科技业绩中书写人生辉煌的科学大师,引导广大青少年和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
话剧《茅以升》以颂扬老一辈科学家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立足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及新中国民族振兴的宏大历史背景,弘扬了茅以升先生建造生命之桥、知识之桥、人生之桥的伟大精神。话剧向观众全景再现了茅以升先生少年时期立志建桥,青壮年时代满腔热血投身祖国建设成为著名桥梁专家,倾心培育工程技术人才桃李满天下的光辉一生。剧中讲述了茅以升先生攻克重重难关主持建成中国第一座现代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却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亲手炸掉这座大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从“倾情造桥”到“挥泪炸桥”的剧情转换带给现场观众极大的心灵震撼。
多媒体元素的运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北京交大曹国永书记在演出开始前代表学校致辞,他首先向与会领导嘉宾表示欢迎,向上级领导单位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向参与话剧创作和演出的师生表示敬意。他高度评价了茅以升先生作为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推动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奉献国家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和从中体现出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高风亮节与伟大情怀。他指出,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茅以升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交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知行”校训的精髓,他的塑像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观看纪录片《架桥人》则是新生入学的必修课,从2004年开始设立的“茅以升班”已是学校的著名品牌,原创话剧《茅以升》的诞生又将为学校增添一张靓丽的名片,并预祝这部饱含交大人对茅以升先生深厚感情的首场公演取得圆满成功。
“参与话剧演出、观看话剧对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良好的审美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该剧总策划、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艳表示,“剧中所有角色都是在校生,表演不如专业演员那么精致,但是却赋予了这部戏更加质朴的特色。而且这样的经历对于参演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话剧《茅以升》导演、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姜涛连用了三句“了不起”来评价参演学生演员,他认为同学们在戏剧中表现出了非常饱满的创造热情和精神面貌,并通过质朴的表达将对茅老的敬仰、对母校的热爱融入到表演中,为话剧增加了丰富的情感元素,这也是话剧之所以打动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壮年和老年茅以升的饰演者董耀聪是北京交大2011级电信学院本科生,他在谈到饰演角色的体会时说,知之越多,爱之越深,通过出演茅以升这个角色,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代大师的情怀,使我深刻认识到爱国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使我对“中国梦”有了更深的理解,就是要在自己所学领域做出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强大。
话剧《茅以升》公演的消息不胫而走,短时间内传遍整个校园,一时间变得“一票难求”,很多排队领到票的同学观演后深受触动。土建学院茅以升班学生李思聪表示,看完话剧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茅以升为我们树立了交大人的楷模,通过观看演出,深受茅老精神的感染,对“知行”校训也有了更深理解。
在人人网和学校官方微博上,许多老师和同学发表感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讲师刘明辉表示:“茅以升给我们留下的是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财富,沿着先生指出的道路前行,是我们每个交大人之所幸,也是我们所背负的荣誉和责任。”一位同学写道:“《茅以升》绝对是一部值得每个交大人去看、去体会、去为之调整自己人生轨迹的话剧。”
2014年5月8日至10日,北京交大师生精心创作并排演的原创话剧《茅以升》在
华中农业大学成功进行了3场“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
2015年5月7日至8日,北京交通大学大型原创话剧《茅以升》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长安文化艺术中心举行3场2015年度“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活动专场演出。
2015年9月25日、26日,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共和国的脊梁”专题节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上演,北京交通大学大型原创话剧《茅以升》片段在晚会上精彩呈现。
话剧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