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城镇,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地处上党区东南部,东与壶关县黄山乡、百尺镇接壤,南与西火镇为邻,西南与南宋镇相连,西与八义镇相接,北与韩店街道、西池乡毗邻,镇人民政府距上党区约1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7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荫城镇户籍人口为47808人。
历史沿革
1949年,属长治县第四区。
1954年,分属潞安县横河、冯村、琚寨、内王、霍村、桑梓、荫城、西陕8个乡。
1958年,属长治市红旗公社。
1959年,属荫城公社。
1962年,属长治县。
1984年2月,荫城公社改荫城镇。
2000年12月,王坊乡并入荫城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荫城公社辖荫城、桑梓、内王、北头、西陕、石炭峪、横河、霍村、行马、大峪、任家庄、荆疙倒、鸡山、南琚察、冯村、郭良、墓坡、北峪18个生产大队。
1973年,增设河下生产大队。
1975年,增设安宅生产大队。
1976年,增设北漳沟生产大队。
1977年,撤销鸡山生产大队,荫城公社辖20个生产大队。
1984年2月,荫城镇辖21个村民委员会。
2011年末,荫城镇辖荫城、荆圪道、琚寨、锦家庄、王庆、北王庆、南王庆、王坊、中村、工农庄、河东、李坊、峰上掌、坡头、唐王岭、下西沟、桑梓一、桑梓二西陕、内王、藏龙、长春、霍村、安宅上、横河、北漳沟、北头、树家头、大峪、郭良、庄头、木坡、河南、地南头双岗、北峪、石炭峪、河下、行马39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12月,荫城镇增设中村、王坊、李坊、南王庆、王庆、北王庆、地南头、唐王岭、坡头、峰上掌、双岗、河东、河南、工农庄、庄头、下西沟16个村民委员会,辖39个村民委员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21年10月31日,荫城镇辖32个行政村:荫城村、石炭峪村、河下村、横河村、崔村、锦家庄村、荆圪道村、行马村、大峪村、琚寨村、郭良村、长春村、北峪村、桑梓一村、桑梓二村、北头村、西陕村、内王村、王坊村、中村、河南村、李坊村、南王庆村、王庆村、北王庆村、唐王岭村、坡头村、峰上掌村、工农庄村、河东村、地南头村、双岗村、镇人民政府驻荫城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荫城镇地处
上党区东南部,东与
壶关县黄山乡、
百尺镇接壤,南与
西火镇为邻,西南与
南宋镇相连,西与
八义镇相接,北与韩店街道、
西池乡毗邻,镇人民政府距上党区约1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7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荫城镇地势东南部偏高,西北部开阔。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主要山脉有雄山,境内最高点雄山主峰位于圣井背,海拔1419米;最低点陶清河水库位于北王庆村,海拔968米。
水文
荫城镇境内河道属海河流域。主要河道有陶清河、荫城河、内王河3条。河流总长度17.2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陶清河,从东南至西北流经境内横河、河下、石炭峪、荫城、桑梓、下河南、王坊、中村、李坊、南王庆、王庆等村,长13.2千米。
自然灾害
荫城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冰雹、霜冻洪涝等。洪涝灾害年均发生0.1次,主要发生在7~9月,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1962年7月16日王庆地区,陶清河水库涨满,溢洪道排水不畅,房倒屋塌,庄稼被淹,造成经济损失达10余万元。
自然资源
荫城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铁、石灰石、陶土等。
2011年,荫城镇农业耕地面积37300亩,人均0.85亩。
截至2011年末,荫城镇森林面积2.4万亩,林地面积9030亩,林木覆盖率13.9%。
人口
截至2011年末,荫城镇辖区总人口4400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175人,城镇化率9.5%。另有流动人口681人。总人口中,男性22302人,占50.7%;女性21705人,占49.3%;14岁以下5417人,占12.3%;15~64岁34387人,占78.1%;65岁以上4203人,占9.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005人,占99.99%;有回族2人,占0.01%。2011年,荫城镇人口出生率10.02‰,人口死亡率4.52‰,人口自然增长率5.50‰。
截至2017年末,荫城镇常住人口为42456人。
截至2019年末,荫城镇户籍人口为4780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荫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829元。
截至2019年末,荫城镇有工业企业49个,规模以上8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4个。
农业
2011年,荫城镇农业总产值8203万元,比上年增长21%,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31%。
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为主。生产粮食12645吨,人均287.3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等。蔬菜种植面积1678亩,产量5235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1862头,年末存栏9423头;羊饲养量4010只,年末存栏5000只;牛饲养量30头,年末存栏10头;家禽饲养量20.1万羽,上市家禽17.8万羽。生产肉类1429.1吨,其中猪肉1203吨,牛肉6.7吨,羊肉29.8吨,鸡肉93.6吨;禽蛋2003.8吨,鲜奶112.4吨;畜牧业总产值231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2%。
水果种植面积206亩,产量47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桃。
2011年,荫城镇有大型农业机械92台(辆)。
工业
2011年,荫城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比上年增长40%;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职工2048人,实现工业增加值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商贸
截至2011年末,荫城镇有商业网点766个,职工1244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2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
邮电业
2011年,荫城镇邮政业务收入112.3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5179.2万元。
交通运输
荫城镇境内有226省道、327省道过境。县乡级公路3条,总长26.54千米。
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14.3千米,人均道路长度3.4米;桥梁3座,总长度78米,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4条。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荫城镇有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1366人,专任教师53人;小学21所,在校生2330人,专任教师20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10人,专任教师8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200人,专任教师58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3所。
科学技术
截至2011年末,荫城镇有各类科技人才4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47人,经营管理人才74人,技能人才70人,农村实用人才139人。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末,荫城镇有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38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26人。
截至2011年末,荫城镇9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6.3%。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荫城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59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3张。专业卫生人员12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人。2011年,荫城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048人次,住院手术78台次,出院病人851人次。
截至2011年末,荫城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则所普及率57.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98万人,参合率99.8%。
社会保障
2011年,荫城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52户,人数592人,支出204.95万元,比上年增长44%,月人均288.5元,比上年增长52%;城市医疗救助14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8人次,共支出10.5万元,比上年降低23.2%;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6人次,支出0.29万元,比上年增长3.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45户,人数1106人,支出132.72万元,比上年增长25%,月人均100元,比上年增长2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68人,支出12.6万元,比上年降低5.6%;农村医疗救助116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972人次,共支出19.34万元,比上年增长9.2%;农村临时救济208人次,支出4.5万元,比上年增长85.6%。
基础设施
截至201年末,荫城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97.2千米,投递点126个,乡村通邮率100%;征订报纸21.2万份、期刊2.9万册。固定电话用户869户,移动电话用户2.88万户。
截至2011年末,荫城镇有镇区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台。综合电压合格率99%,供电可靠率98.9%。
历史文化
荫城镇原名小雁头。至西汉末,此地煤铁俱开,炼工铁匠居此渐多,小村聚落随之连片,形成古镇。古人称山北水南为阴,取万松荫下有城,因而得名。
荫城古镇是山西明清古村镇建筑的杰出代表,真实保留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历史记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荫城镇的古民宅和古建筑遗址很多,据统计,古镇现存古民宅5096间,特色院落18户,寺庙16座,旧戏台8座,旧城门7个,牌楼祠堂5个,门面店铺500余家。荫城古镇村落建筑群,皆得益于昔日荫城繁荣的铁器贸易。铁业兴,百业兴,制铁业的发达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古镇建筑规模也相应地宏大起来,这座以铁发端的上党古镇,因铁而生,因铁而荣。
荫城古镇背靠雄山,陶清河与北河从古镇东西两侧流过,遵循了背山面水的选址方式,这样的自然环境为古镇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建立了长治制铁业中心,“千年铁府”的盛誉因此传遍了大江南北。也正是这块小盆地制造出的黑铁,铸就了山西两大商帮之一的泽潞商帮。晋商数百年间一直在中国商界稳执牛耳。同样,潞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一直是古代中国铁产业的骄子。潞商得益于荫城天时地利之条件,走出一条盐铁古道,推动了当地盐铁贸易的发展,成就了一段泽潞商帮的辉煌传奇。《潞安府志》载:“上党居万山之中,商贾罕至,且土瘠民贫,所产无几,其奔走什一者,独铁与绸耳。”可见,是荫城的铁,为潞商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上党铁的历史,潞州铁的文化,都要追根溯源于荫城古镇。荫城自古煤铁资源丰富,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简易的铁器制作工艺。据《左传》所记,秦赵“长平之战”时双方兵士使用的铁剑就是当地所制。至汉朝,荫城已成为上党地区冶铁业中心,设有铁官,驻有铁商。到明代洪武年间,官府在荫城设立了全国铁业所,而当时全国仅有13家铁业所。那时的荫城几乎家家有铁炉,户户会打铁,在当地开设的铁器商铺多不胜数。《潞州志》记载,荫城当时“户有八百,商有五百,店铺林立,经商如织,商贾如云,列市如栉”,不愧“万里荫城”“千年铁府”的美称。
荣誉称号
2019年1月,荫城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