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秀桥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内有桥亭牌坊显奇珍等景点。
前言
喜爱山水和古民居的游客都知道,在现在的
黄山市徽州区,经国家、省及当地政府批准并被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的景点,可谓俯拾皆是,其中横卧在黄山余脉――紫霞山下的
潜口民宅博物馆,即为“国保”之一。
在这秀美、静谧之地,汇聚着许多徽州明清古民居的典型建筑。它不仅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和影视拍摄人员,而且还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学习、了解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徽州民风、民俗的“活专著”。那一座座古朴的建筑,就是一个个明清文化故事。
走进这座
博物馆,人们无不被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古民宅所吸引……
桥亭牌坊显奇珍
远远地,就能看见我国著名古建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所题的巨幅“潜口民宅”匾额,嵌在山门上。这一博物馆依山势、地势,分成南北两片。北片主要是明园;南片则是清园。踏进山门,首先进入的便是明园。沿山势拾阶而上,横在眼前的是一泓清泉,泉上是一座石拱桥。石拱桥名曰“荫秀桥”,建于公元1554年。据史料记载,筹资建桥的是一个尼姑。至于该尼姑为何要出资建桥,史无明载,抑或是削发之人善心所至吧。“荫秀桥”三个字,就刻在桥身左右两侧,但左刻为阴,右刻为阳,故此桥又名“阴阳桥”。桥左即是当年的尼姑庵,桥右为鸡犬相闻的村庄。一桥之隔,可谓隔出两个世界,细微之处,可见尼姑之用心。有意思的是,“荫秀桥”两边的护拦,却是砌着石板罗汉,使游人顿生“师太不知何处去,罗汉依旧笑春风”之谐趣。岁月悠悠,小桥流水依旧。踱步桥上,思绪难抑。穿桥而过,是名木修竹簇拥着的一条石板路。幽静之处,有亭翼然,此为“善化亭”。善化亭也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建亭者是当地商人许岩保。许岩保是个经营茶叶和木头的生意人。当地传说他当年在外发财后,有一次回到家乡,发现藏在身边的一个金块不见了。焦急中的许岩保赶紧往回路上走,希望能将丢失的金块拾回来。刚走了一段路,许岩保遇见了一个乡人站在路边。他见许岩保一路上好像在找着什么,就迎上前去问究竟。许岩保说丢了东西,乡人问丢了啥东西,许岩保只说丢了贵重的东西。乡人说:“我捡到了,我正在这儿等失主。你说对了,我就还给人你。”金块失而复得,许岩保被故里淳朴的民风深深感动。于是,他自己出资,在他当年丢金处建了这座“善化亭”。“善化亭”顾名思义,就是劝人行善积德。传说许岩保在修建“善化亭”时,在亭顶藏有金银财宝,多少年来,行人受“善化亭”掌故之熏染,不损“善化亭”丝毫,此亭成了供行人歇脚、避雨的“功德亭”。可见“行善积德”在当地已蔚然成风,正如“善化亭”亭柱楹联所写: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
这副楹联似乎还在告诉游人:要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多重要。据乡人说,当年的“善化亭”上还有另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显然,这又是一副蕴涵深刻人生哲理、劝人豁达的隽语。从“荫秀桥”往左,沿曲径上行便是一座石牌坊。石牌坊被人誉为徽州古代建筑“三绝”之一。据统计,单歙县一地,就保存有石牌坊120余座。石牌坊是由一种“石墩”演变而来的,至明代才正式形成。明朝以前,徽州有人用石料凿成柱墩分立在路口、水口两旁,作为村口或一些建筑物的标志。至明朝,这些“石墩”造型成了龙门,内涵也由单纯的“建筑标志”成了“嘉功前人,效法后世”的“形象标志”,牌坊成了为某人、某事树碑立传、宣扬功德、光耀门庭、安定人心,甚至巩固统治服务的标志。那些现今仍散落在徽州大地上的“状元坊”、“孝子坊”、“节妇坊”等,无一不是统治阶级安定民心、束缚民心的活见证。牌坊题额的“龙凤榜”处,刻有“御敕”、“圣旨”、“恩荣”等字样,显示出其与封建统治阶级最高层人物的特殊关系,使人感到这一建筑的至高无上和崇高威严,也使一些迷信者产生浓烈的追求欲望,从而起到“将大庇士子平民之心牢牢禁锢住”的作用。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封建礼教盛行,当地确实出了不少节妇孝子以及士子名流,财力雄厚的徽商纷纷为这些“人物”立牌坊以传世显荣,从而在徽州的村巷院落出现了大批的石牌坊。可
潜口民宅博物馆明园中的这座牌坊与众不同:它的“龙凤榜”题额处,没有“御敕”、“圣旨”、“恩荣”等字样,而是一个龇牙咧嘴的“人物”雕刻。这个“人物”实际上是个“鬼”的造型:它手里握着一支大笔,脚上托着一只方形大斗,而这“鬼”与“斗”合起来,正是“魁”字。显然,这寓意的是“文魁星”。牌坊的正间额袱是石雕的双狮戏球;上枋为两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可见,立牌坊者是希望子孙多有鸿鹄大志。此牌坊背面雕刻着“月宫桂树图”,这又透露着立此牌坊者希翼家族中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并学优入仕、升官耀祖,其用心可谓良苦。站在这座石牌坊下,游客无不对其精妙绝伦的石刻叹服不已。同时,大山深处的这一建筑,又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出明朝时期,徽州人崇文重教的浓郁风气。这就使人不难理解古代徽州“十里不废读”、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以至于有“东南邹鲁”之称誉了。漫步在这个博物馆,会使游客感到:这里的一座牌坊,就是一个故事,它在向游客诉说着发达的徽州文明,又在向人们倾诉着修行、立身、处世等道理。牌坊不仅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在海外,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将石牌坊看作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标志,如美国的唐人街、澳大利亚悉尼的中国城等,都有牌坊作标志。
荫秀桥
祠堂府第映当年
象征族权的祠堂,达官贵人的府第,普通百姓的民宅,在潜口民宅博物馆明园中都可见到。这里有民宅7幢,这些建筑不仅向游人展示着当年其家族的豪华显贵,而且还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史知识。
首先是明园最高处的“曹门厅”。曹门厅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系潜口汪姓家族的一个支祠,其规模宏大,气宇轩昂,布局与结构豪比宫廷,有“民间故宫”之称。其厅堂在“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前廊、门厅和廊庑。
应该让游人知晓的是,“曹门”之“曹”,并非此厅主人的姓氏,它是指明朝朝廷兵部的曹门,显然,曹门厅的主人当年可能在兵部谋事。这个“可能在兵部谋事”的汪氏,到底是何身份,记者囿于时间,未及明究,但其门廊前依次排开的10根粗大的廊柱,气派的山门,高高的门槛,端庄的抱鼓石,等等,无不显现出主人当年的显赫。
这里有一个一般游客不会注意、可的确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按明朝当时的规定,民间建筑不可超过三开间,官宦之家不可超过五开间,可曹门厅却是九开间,比山东的孔庙还要多出二开间。这种“违章建筑”之所以会出现,可能一是曹门厅主人汪氏确实有地位,谁也不敢惹;二是此地偏僻,所谓山高皇帝远,皇帝老儿鞭长莫及。但不管怎么说,汪氏有这深山僻壤悄悄盖“别墅”之举,比起当今一些达官显贵公然在都市里买房藏娇“包二奶”,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走进曹门厅的二道门,便是一个宽阔的院落,四周全是廊柱,廊柱一律是上撑斗拱,下承石础,挺拔巍峨。当地百姓回忆说,早年正厅中央的匾额上,有俊逸遒劲的两个大字“忠爱”;两侧有木制的楹联:“文经武纬甲第,忠君爱国名家”。由此可以想见,这是个崇尚文武、崇尚诵读、崇尚仕途的非凡之家。
位于曹门厅右侧的一座三开间厅堂,叫“乐善堂”,它本是潜口汪氏宗祠。乐善堂建于明代中叶,又叫“耄耋厅”,是专供汪氏家族老年人娱乐和商议大事的场所,它既体现了宗法的严峻,又象征着家族的融合,相当于汪家的“老年活动中心”。这种场所直至今日,在我国也只是出现在都市和城镇,出现在农村、并且上几百年前的山乡农村,这不能不使游人向往起几百年前该地的尊老敬长之风。
乐善堂的前方是“司谏第”,它建于明经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它是江南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名胜大词典》和《中国旅游大词典》的古建筑之一。由于其建造年代较早,所以该建筑保留了较多的宋、元建筑风格,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珍贵“标本”。
司谏第原为明永乐谏官、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汪善五世孙修建的私宅,后为家祠。汪善,字存初,据说为官廉正,“弹奏不避权贵,缙绅惮之。”宅门前原悬有弘治十三年的“司谏第”枋额一块,上书“劲节高标”四字;中堂高悬着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御赐匾额一块,上书:“……尔绩学能文克膺举荐省览敷言良深嘉叹资特命尔归荣故乡以成德业副朕所期毋自满而骄毋自怠而纵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未至希圣希贤俟朕有命尔即来朝……”。可见,皇帝对这位退休老臣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这块标志汪氏祖宗显赫地位的匾额,保存至今。
在司谏第的左侧,依次有四幢明宅。这四幢民宅主人有朝中显官,有书生,有商人,也有退休还乡的高官,其中有极为罕见的明代三层楼民宅。这几幢民宅中,几乎家家都有“天井”,这是大多数徽州民宅都有的部分。三间屋的,天井设在厅前;四间屋的,天井设在厅中。由于天井的存在,使得一幢完整的房屋顶上出现一块“空白”,露出一片蓝天。
天井虽然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但在寒冷的冬季,或阴雨季节,其缺点又不言自明。但传说中,天井并非仅仅是为屋内的光线和空气而设计。在古代徽州人看来,此地四周环山,如拱如揖,状似盆地。“天井”就是仿效这种地势而设,名曰“可见天日”。关于“天井”的另一种说法是:此地自古多经商之人,商人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冲向屋外,造成“肥水外流”,而入于天井之中,再流入屋内的下水道,所谓“聚水如聚财”,名曰“四水归明堂”。
几百年过去了,家家户户屋内的下水常年不堵,相比于当今“现代化都市”的设计、设备,投入巨资仍不时出现的下水道堵塞现象,今人当作何感慨?
在这些民宅的二楼上,还可见到一种有趣的设置――“美人靠”。楼上沿天井是一圈整齐的栏板,普通人家,这圈栏板装饰简单;大户人家则精雕花样,整个栏板犹如一只大花篮。栏板的后面,设置的就是“美人靠”。美人靠是专为小姐而设的,因此,楼上也就布置得格外谨慎。楼梯口处设有盖板,将这道盖板关上,楼上沿天井四周的回廊走道便连成一体,成为“跑马厅”,十分宽敞。盖人靠的旁边,是小姐的闺房,临面而设的是小姐的梳妆台。梳妆台外是“遮羞板”。家中来客人时,为避免让客人“窥见”芳容,小姐就将这块“遮羞板”拉下挡住。平时,小姐在美人靠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做做针线而已。
再一个有趣的观瞻之处,便是各家民宅的外墙,一律的整块粉白,没有现代居住楼房墙体上多而大的窗户,这也是有原因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古徽州大多数青壮年男人都外出经商,“留守族”多为老弱妇女。建房时考虑到防盗等安全问题,故四周墙壁均不设窗户。
见证地主收租房
明园的对面,便是清园。
清园内民宅的建筑规模、雕刻风格等,已与明园民宅显现出较大的差别。遥追清园内几幢民宅家族的发展、发迹史,游客们可以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
建于道光年间的“谷懿堂”,原房主潘叙德是个商人,经商发迹后,回故里先后修建过四幢私宅,分别为华德堂、延庆堂、议政堂和谷懿堂。从外观上看,谷懿堂有个特别惹眼之处,那就是其大门门框不是周周正正地嵌在正门处,而是向西偏5度。当地很多长者都知道,这是由于古徽州人讲究风水,所谓“以斜辟邪”,以求平安福祉。像这样的“斜门”,至今在徽州民间仍随处可见。
谷懿堂上的木雕刻有松鼠葡萄,这是寓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刻有松鹤马鹿,这是希翼子孙飞黄腾达、功名利禄等;边门砖雕上刻有蝙蝠、喜鹊等,这是寄望子孙有福气、考进士等。
在谷懿堂后进房间的窗户栏板上,有幅引人注目的“百忍”木刻图案,这里有一个历史掌故。相传唐朝有个大臣,名叫张公艺,其家庭和睦,
九世同堂。当时的皇帝召见他,问其家族和睦之道。张公艺当即手书100个“忍”字以对,于是龙颜大悦,命赐锦帛。“忍”,正是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民众的品质。同时,忍让谦和、宽厚兼容,也是一个人立于世、亲于家所必不可少的品质。潘叙德家在当地,当时也算是大户人家,刻此“百忍图”,可见其用心所在。
“收租房”程培本堂,是清园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民宅。程培本堂建于公元1888年,为其子程云卿所建。程云卿,字彩凤。相传程云卿自幼学习加工糕点,出师后即自己开店经营,既当老板,又当大师傅。据乡里长辈们说,程云卿的筛上功夫了得,其筛米打团大如小孩拳头,从筛里倒进斗桶,粒米不洒,手艺之精可见一斑。后程云卿外出经商,立足江苏一带,经营南北杂货,家业渐起。在经营处,其设前店后坊,精制糕点,还有酱油坊。经营累年,“绝顶聪明的程云卿手艺精湛,管理有方,商场业务迅速拓展,在南通红极一时”。
那么,程云卿为什么不在南通继续扩大投资,而要将资本抽回家乡,当起大地主呢?
就在程云卿生意蒸蒸日上之时,他娶妻生子,盖楼建房了。程培本堂就是在他父亲手上开始营建的。但使程云卿深感遗憾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成器,自幼“念书吃书,认字吞字”,长大后,依旧呆头呆脑,无以调教。程云卿看着两个傻儿子,无奈地说:“看来,你两个只有回家吃老米饭了。”
怎么吃“老米”呢?于是,程云卿抽回部分商业资本,在老家及紧邻的休宁一带,购置了良田近700亩,购买黄牛、水牛近90头,共同出租给附近的农户。每年田地收租粮食达10万担以上;耕牛租粮也在3万斤以上。另外,程家还雇佣长工、短工各数十名。
因家中租粮太多,无处堆放,于是又兴建了专门用来收租、堆放粮食的“收租房”。收租房建有大谷仓6个,每个大谷仓可存放稻谷万斤以上。每个谷仓上,又可加立两个囤簟,每个囤簟上又可堆粮万余斤。
收租房由于其功能独特,所以在古建筑中十分罕见。与近31米的“长龙形”长度相比,其5米的进深显得特别窄,但这十分有利于收租、囤粮。
在门首东山墙上,安砌着黟县青雕琢成的系马栓,这是供运粮农民系牲口用的。系马栓因常年使用,所以被磨得十分光滑,可见当年收租纳谷时的繁忙景象。
收租房是个上下两层的楼房。楼上是供帐房先生、管家人住用的;楼下首间,是供送粮农民歇息的。往里的连续三间房,是“纳谷点”,其地面一律是红岩石铺就,地面上有四个铆眼,恰好构成长方形。这是当年用来安放净谷用的风车而设的。
农民交租的第一道关,便是“净谷”。这里供净谷的场所空间是足够大的,而且是在室内。比起农民在露天交租,一遇下雨,稻谷与人皆成“落汤鸡”,显然考虑得更显周到。
然后是过斗、司秤。接着,将装入大筐内的粮食用木制绞车,将其吊运楼上,倒进谷仓。最后到账房先生那儿去结帐。
结帐处是个小巧玲珑的房间,设有一扇小玻璃窗。账房先生通过这扇小窗,可以看见纳谷、储粮各环节的操作情况;下面的窗口高度适宜,十分便于递码报账。即便是结账处,设计者也没忘记雕刻:这里刻有葫芦、莲叶、鱼鼓、横笛、扇子等,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铁拐李、何仙姑、张果老、蓝采和等“八仙”的“用具”,此为“暗八仙”。可见,主人对账房先生是十分器重的。
据潜口民宅博物馆负责人程昌根先生介绍,该馆自1988年开放以来,已陆续接待成千上万的游客。随着该馆对所有民宅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其不为“常客荫秀桥”所了解的丰富内容,将进一步被发掘,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必将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