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令在2011年3月初由国家发改委发出,从3月28日起部分药品降价,特别是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药品降价后,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零售药店及其他药品生产经营单位销售相关药品的价格不得超过这次公布的价格。国家发改委表示,还将分期分批降低其他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的药品最高零售价格从28日起下调。
开始执行
2011年3月28日起,“药品降价令”开始执行。包括罗红霉素片剂、阿莫西林注射剂等常用药品,共涉及162个品种,1300种剂型规格。
2019年3月11日,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服务中心发布《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未中选药品价格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对未中选药品价格进行调整。
随着近期4+7带量采购相关政策和抗癌药减税双政策出台,部分中选药品已在非试点区域降价,而未中选的药品由于市场份额的缩小,降价也成大势所趋,3月是4+7城市带量采购的落地时间,截至目前,已有上海、天津、北京、辽宁等4个省份的招采平台对未中选药品做出了降价要求。
降价药品
此次药品调价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统一定价的药品目录,共1035个剂型规格,这部分药品目录不分药品生产企业,都需执行统一价格;还有一部分属于单独定价的药品目录,共230个剂型规格,这部分药品大部分属于外资药企生产。
降价情况
在
宁夏地区按规定进行降价的91种药品中,大多属国家单独定价部分,其中又以进口药、合资药为主,尤其是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其与普通仿制药品的价格将进一步缩小。这一结论在
宁夏医科大学总院药剂科的价格对比表上得到验证:
辉瑞公司生产的
氟康唑注射剂(200毫克/100毫升),每支价格由368元降至257元,降幅约30%,是该院降价幅度最大的药品。据悉,该院共有2600个品规药物,此次列入降价目录的有113个品规,除20个现行价格已低于国家
发改委规定的最高销售价格外,其余均已按规定进行降价。
银川市价格协会在
兴庆区抽查的34家药店中,仅国大、方泽、
古方3家大型药店已按规定更换标签、执行降价后价格,其余31家中,有15家正在比对药品目录准备更换价格标签;另外16家药店负责人则表示,之前对“降价规定”并不知情,但会尽快按规定降低目录药品价格。
其中,诺华的原研药
甲磺酸伊马替尼(100mg*60片)即格列卫,价格下降调整为7182元,此外,正大天晴、石药欧意集团未过一致性评价的甲磺酸伊马替尼也不同程度的调低了价格
沈阳、大连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统一执行4+7中选结果(25个)、未中选药品梯度降价结果(125个),共涉及150个产品。其中原件60元左右的辉瑞的
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7片),在辽宁的梯度降价结果为42.77元;原价200元左右的施贵宝的
恩替卡韦片(0.5mg*7片),在辽宁的梯度降价结果为141.53元。
专业分析
有业内人士指出,有些廉价药一降价就消失,或者换个“马甲”再上市,但价格却高出了不少,让消费者直叫苦。“药品降价后,由于利润低,药厂没有动力生产,所以它们要么消失,要么想办法重新‘换脸’上市,价格自然不一样了”该人士表示。
为何药物会出现“降价死”。某外资制药企业驻深药品推广部负责人李先生透露,药品零售价下降后,销售环节自然会把降价的压力转接到流通环节,而最终受到冲击的往往就是生产企业,因此每次降价对中低端的产品打击很大,而目前
中国药品生产企业的现状是,很多中小型的企业都在生产仿制药,大多功能类似,本身利润空间不大,竞争十分激烈。当面临降价的压力时,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而另谋出路的方法就是生产另一种仿制药,这样反过来又会导致该药物在零售终端销声匿迹。
降价效果
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负责药品定价的有关人士介绍,根据他们的调查,政府多次降价效果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他举例说,发展改革委将
上海罗氏公司生产的
头孢曲松单价从90多元下调到60多元,降幅达30%多。
经过走访
北京部分医院和药房后来了解这家外资公司生产的
头孢曲松销售情况。在
北京协和医院,这家企业生产的头孢曲松单价为65.09元。在附近的金象大药房,这家公司生产的这种药品单价为65.7元。在
石景山区的一家大型医院,这个药品的单价也只有60多元。
根据发展改革委本月公布的药品降价目录,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生产的150毫克
罗红霉素胶囊最高零售价被降至23.5元。在北京某国家机关医务室和医院,这种药品的价格已经降至23.5元。
社会争议
这条有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消息引起社会的广泛欢迎,但也有一些人士认为政府干预药价作用不大,认为药厂和经销企业会不再生产或销售政府降价的药品,导致“一降就死”的现象。
近几年来,发展改革委累计27次降低了药品的最高零售价。但社会大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依然存在。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说,过去,为应对政府降低药价的政策,一些药品生产厂家、经销商往往采取一系列手段规避政府降价政策,维持虚高利润。有的企业不再生产被降价的药品,或者同样的药品改头换面,以另外一个名称或剂型继续以虚高的价格销售。人们称之为“一降就死”“一降就没”。
他说,事实上,现在这样的招数不灵了。有关部门通过严格新药审批和比价换算公式,有效地解决“一降就死”“一降就没”等问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部门告诉新华社记者,2007年新修订的《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取消了简单改剂型的注册分类,在药品注册管理过程中鼓励创新,要求改剂型的药物体现新剂型的优越性。《
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也根据中药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对改剂型品种的有关要求,强调必须通过临床试验来证明改剂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这就是说,过去那种药品成分不变,注册个新名称继续销售的做法行不通了。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人士表示,由于许多抗生素等药品实际上成分和功效是一样的,生产的厂家很多,可替代性很强。例如,生产
阿莫西林的企业不下20家。不排除由于市场竞争等原因,一些厂家停止生产,退出部分利润减少药品的生产。但少数企业停止生产这种药品不代表其他企业都停产,也不一定会影响市场供应。
他说,政府降价政策出台后,不排除会出现部分药品暂停销售的现象。他解释说,有些经销企业要和药厂重新衔接,核定供货价格,导致短期内某种药品暂时没有上架。
主要作用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药品价格实行必要的监管是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一项措施。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支出,减轻患者药费负担,整顿药品市场秩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药品价格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位负责人说,今后,发展改革委还将按照既定工作计划分期分批降低其他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
降低虚高药价,既需要政府动用有形之手,也需要积极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在新一轮医改中,国家出台了基本药物制度,开展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力求通过引进市场竞争、增加政府投入和完善体制机制等办法,根治“以药养医”和药价虚高的问题。
过去两年,安徽等地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利用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等办法,有效降低了政府办基层医院的药价。目前,当地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次均门诊费、次均住院费平均下降20%以上,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
要在更大范围内降低虚高药价,还有待于
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目前全国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刚刚开始,而这场改革涉及医保改革、医院收入分配、人事等多项改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但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医改各项措施的协同推进,药价虚高的“顽疾”必将得到有效治理。
历次药品降价
第1次降价
1998年5月21日,国家计委决定放开
维生素C、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等4种药品价格。
第2次降价
1998年12月11日,国家计委下发《关于青霉素钠盐粉针实行政府指导价格的通知》,决定对青霉素钠盐粉针实行政府指导价格。
第3次降价
2000年10月26日,国家计委调整
氨苄青霉素和
羟氨苄青霉素口服制剂等部分中管国产药品零售价格。
第4次降价
2000年11月21日,国家计委下发《关于乙类药品价格制定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计委按照
药品通用名称提出
乙类药品的零售价格指导意见。
第5次降价
2001年4月19日,国家计委公布了
阿莫西林等69种抗感染类药品价格,除
青霉素钠等18种低价药品的零售价格基本维持现行水平外,其它51种药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年降价总额约20亿元。
第6次降价
2001年12月12日,国家计委制定并公布了383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主要包括抗肿瘤药、循环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以及治疗精神障碍用药等,降价金额约30亿元。
第7次降价
2001年12月15日,国家计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30种抗感染类药品单独定价方案(暂行)的通知》,制定了30种抗感染类药品单独定价方案。
第8次降价
2001年12月15日,国家计委制定了4种抗感染类药品补充剂型规格的价格。
第9次降价
2002年5月24日,国家计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制定公布262种药品补充剂型规格价格的通知》。
第10次降价
2002年9月24日,国家计委办公厅决定适当调整制定盐酸布桂嗪等4种
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的价格。
第11次降价
2002年12月10日,国家计委办公厅制定了
阿司匹林等24种药品单独定价方案。
第12次降价
2002年12月12日,国家计委公布了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最后一批西药的最高零售价格。
第13次降价
2003年9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制定公布107种中成药价格的通知》,此次公布价格的107种中成药均为
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品种。
第14次降价
2004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会降低部分抗感染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包括阿莫西林等共24个品种,400多个剂型规格,最高降幅达到56%,降价金额约35亿元
第15次降价
2004年7月15日,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制定了18种药品的单独定价方案。
第16次降价
2005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调整部分计划免疫药品价格的通知》,决定调整卡介苗等部分计划免疫药品的含税出厂价格。
第17次降价
2005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在医药企业的激烈反对声中宣布,从10月10日起,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降价金额约40亿元。
第18次降价
2006年6月5日,国家发改委降低67种抗肿瘤药品的零售价格,同时规定医疗机构销售这67种降价药品的实际加价率必须严格限制在15%以内,降价金额23亿元。
第19次降价
2006年8月28日,国家发改委对青霉素等99种抗微生物药品的零售价进行调整,共涉及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30%,最大降幅76.8%,降价金额为43亿元。
第20次降价
2006年10月30日,国家发改委对
华蟾素注射液等32种中成药肿瘤用药最高零售价格进行调整,2006年11月20日起执行。
第21次降价
2007年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出通知,调整
心脑血管等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其中70%的品种下调价格,平均降价幅度20%,最大降幅85%,降价金额约70亿元。
第22次降价
2007年2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出通知,对278种中成药内科用药的零售价格进行调整,平均降价幅度15%,最大降价幅度达到81%,调整后的价格将于3月15日正式执行;
第23次降价
2007年5月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调整260种西药最高零售价,其中70%的品种价格下调,这是10年来第二十三次调低药价。
第24次降价
2007年5月15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制定吡喹酮等260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执行文件: 发改价格[2007]751号
第25次降价
2007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关于制定粘菌素等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对包括粘菌素、利福平等26种药品的47个剂型规格的价格进行了调整。与之前24次调价措施“以降为主”的思路不同,此次调价方案中,多数药品价格较以往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高升幅甚至超过原价的6倍。
第26次降价
2010年11月30日,发改委宣布:自12月12日起将降低48个通用名,174个品规
单独定价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19%。取消13个通用名,16个品规药品单独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