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书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位于塞纳河左岸,与巴黎圣母院隔河相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书店之一,是当地著名的文化地标,“网红打卡地”。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店”之一。
书店简介
美国人
西尔维亚·毕奇(Sylvia Beach)于1919年在
巴黎创立的莎士比亚书店,曾是20世纪上半叶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聚集地。然而,1941年因
德军占领巴黎,书店被迫关闭。1951年,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创办了密史脱拉(Le Mistral)英文书店,很快成为
文化中心和文学中心。1964年,为了纪念
威廉·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并向他崇敬的
西尔维亚·毕奇致敬,这家书店的名字被改为“莎士比亚书店”。
在历史上,莎士比亚书店一直以为落魄作家提供
安身之处为人称道。比如1922年,当其他出版商都不愿出版读物,唯有莎士比亚书店的第一任主人丝微雅·毕齐(Sylvia Beach)为乔伊斯出版了巨著《
尤利西斯》。
之后的店主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也曾被《
泰晤士报》评为“一个善良的、有魅力的父亲般的形象”,因为在他经营书店的一生中,收留过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
美国BuzzFeed网站在15日的报道中也称,莎士比亚书店的传统就是——“成为许多人安全的港湾,一处可以躲避现实的温暖的地方。”
虽然门面不起眼、内部狭小拥挤,但书店堪称是
文学青年的庇护所。书店从中午开到半夜,他们可以在那里吃饭、留宿,睡在书架之间摆放的小床上。作为交换条件,他们要写张一页纸的
自我介绍,每天要为书店打工几小时,每天必须读完一本书,像《
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大部头”才可以宽限到两天。
走进书店,房子很旧,空间狭小,英文书籍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书架上,在暖暖的灯光中,产生了人与书相依相偎的感觉。“不要对陌生人冷淡,他们也许是乔装打扮的天使。”这是书店
门楣上写着的一句话,也许这就是莎士比亚书店被文学爱好者誉为“世界最美书店”的原因吧。
书店与美国作家
欧内斯特·海明威、爱尔兰作家
詹姆斯·乔伊斯等人都有着不浅的渊源。如今,书店是
塞纳河左岸的文化地标。惠特曼出版了一本书店的传记,讲述它的传奇历史。
发展历史
开莎士比亚书店的美国人乔治·惠特曼是一位倾心文化的智者。经营书店半个世纪后,他的女儿希尔维2001年继承父业,父女二人共同建立起一座“社会主义乌托邦”。且看,除莎士比亚书店门面上凸显的
莎翁肖像,还有《
草叶集》作者
沃尔特·惠特曼的形影高踞侧墙,边上一句作家附言充满期盼:“过路的陌生人,君不知为本正怀着怎样的热忱在望着您!”书店以此宣示从“
仲夏夜之梦”到“
以人为本”的信念。
这一信念起始于茜尔维娅·比奇。比奇女士从美国来到巴黎,于1919年最早创办莎士比亚书店,地址在第六区的杜布依特莱纳街8号,后迁至距之不远的奥德翁街12号。她不畏权势,亦不屈从时髦。书店因她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品味,很快成为英美文学在巴黎的表征。当
D.H.劳伦斯的小说《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在英国和美国遭到查禁时,读者可以在这家书店购买,或者借阅这部被既立道德秩序卫道士们禁毁的作品。
詹姆斯·乔伊斯的《
尤利乌斯》遭英美两国当局禁止出版,也是由茜尔维娅·比奇仗义挺身在巴黎首先推出的。1941年12月,茜尔维娅·比奇拒绝将乔伊斯《
芬尼根守灵夜》的最后一册卖给一个德国纳粹军官,致使自己经营的书店被占领军当局粗暴封闭,从此没能再营业。
1951年初,乔治·惠特曼在巴黎木柴坊街的书店开张,起名“西北风”。1962年,茜尔维娅·比奇逝世,惠特曼遂将书店改名为“莎士比亚书店”,与她开创的事业一脉相承至今。
远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茜尔维娅·比奇办的书店就是美国“迷惘一代”作家经常光顾之地。这些人中有斯各特·
菲茨杰拉德、
埃兹拉·庞德、
詹姆斯·乔伊斯和
欧内斯特·海明威。海明威在其回忆录《巴黎是一个节日》里用了相当篇幅详细谈及这段往事。至今,书店楼内还挂着镶在镜框里的一张乔治·惠特曼跟前来造访的英国游吟诗人、《寄思海上维纳斯》作者劳伦斯·杜瑞勒的亲密合照。惠特曼尔后还在此接待了杜氏的友人、作品被美国当局禁止的
亨利·米勒和“嚎叫诗人”阿伦·
金斯伯格,可见其意识形态的明显倾向。更何况,书店突出传播以上欧美文坛“反潮流”怪杰们的作品。读者一跨进门槛,迎面最吸睛的就是凯鲁雅克的《在路上》指引,紧接是“迷惘一代”的诗文专柜,放满海明威的所有中长篇小说、斯泰因的早期著作《三生》和
菲茨杰拉德的《
夜未央》多种不同版本;还有加西亚·洛尔伽诗集。
乔治·惠特曼的
座右铭赫然在目:“吾志在开办书店,因为,书籍营销乃是蓬蓬勃勃的生意”。此处,“生意”系指富有生命力的现象,即盎然的生机,绝非纯粹“做生意赚钱”。莎士比亚书店敞露心扉,常年向游人开放,尤其是为“
风滚草”,即在本土枯萎,随风吹滚到巴黎塞纳河畔一隅落拓的“原上草”提供一个落脚处。这家书店之所以闻名遐迩,正是因为店家在楼上准备了床位,免费为无处安身者提供住宿,最多时达到过13个床位。店主公示:任何一个陌生人都能获准在这里过夜,只要清晨起床后整理床铺,帮助店里打扫一下卫生。还有一个条件:每天必读一本书,写下读书笔记交给店主。据称,迄今至少有四万人曾在这里栖身,有的长达数月之久。
书店介绍
店主介绍
莎士比亚书店书店处于
巴黎圣母院左侧,
塞纳河对岸.,书店的主人乔治·惠特曼说, 他是诗人
惠特曼(Walt Whitman)的私生孙。2011年12月14号,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主人乔治.惠特曼(
George Whitman)在书店顶楼自己的卧室平静地离世,享年98岁。纽约的泰晤士报评价他是“一个善良的、有魅力的父亲般的形象”。
惠特曼的书店,甚至被喻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因为在他经营书店的一生中,收留过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
书店由来
1951年,38岁的美国人乔治.
惠特曼在巴黎左岸
拉丁区开了一家英文书店,紧邻着塞纳河边,河对面就是巴黎圣母院,当时书店的名字叫“Le Mistral”,取自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子的名字。
关于在巴黎开一家英文书店的初衷,源于几年前他和美国诗人朋友Lawrence Ferlinghetti的讨论,两人都认为,一家具有自由思考精神的
独立书店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在这个总是自称
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美国人眼里,巴黎上世纪50年代的文学氛围不够的石破天惊,又或者当他踏上这个百花齐放的文学圣地,当他在
索邦大学攻读
法国文学的时候,他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们需要某种底气,他们需要一个为
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撑腰的据点。
书店崛起
基于这样或那样的理想,这个
英语文学据点最终成形了。当时,有很多年轻作家借住过书店,其中有
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他们被称为“
垮掉的一代”,有着热爱流浪的躁动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远大抱负。书店成了从英语国家初来乍到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的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
栖身之处。
莎士比亚书店的声名鹊起,得益于替乔伊斯出版了曾被美英列为
禁书的巨著《尤利西斯》。在本书叙事中,毕奇以大量篇幅介绍了乔伊斯的创作与生活,特别是《尤利西斯》一书从艰难出版,到借
加拿大走私入境美国,到疲于同泛滥的
盗版现象作斗争,再到成功获得
美国法律的解禁。《尤利西斯》一书的辗转变迁,本身就是那个极端而又动荡时代的悲催缩影。虽然期间夹杂着盗版这样的不愉快现象,但《尤利西斯》的倔强破土与广泛传播,足以见证文化那不可阻挡的顽强生命力。
书店的意义
莎士比亚书店的存在,更像是一个文学沙龙。毕奇本人对书籍充满难以想象的热爱。这里经常聚集许多法国文学家和艺术家,同时也是美国作家登陆法语社会的重要窗口。这里虽然是书店,但不只是卖书,书店里经常举办一些由作家自己朗读还未发表作品的活动。而随着《尤利西斯》出版后的迅速火爆,许多文学青年还将书店当成自己实现文学梦的重要跳板而趋之若鹜。
莎士比亚书店作为巴黎文化地标毋庸赘言,显然,该书店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即商业身份。在毕奇的笔下,莎士比亚书店曾迎来了数度火爆时期,这种火爆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名人云集,二是《尤利西斯》出版后在市场上的火爆表现。名人云集并不必然代表该书店在市场经营方面定有斩获。《尤利西斯》一书的出版确实造成了巨大影响,但为了这本书能传播得更远,这个小小的书店做了大量一般市场无法实现的工作。
也正是因为书店生存陷入严重困难,法国作家
安德烈·纪德“纠集了一批作家”,“组织了一个委员会”,并邀请200位朋友注册为书店的会员,“每年的会费是二百
法郎”。此外,还有“一些朋友也对书店进行了额外的捐赠”,足见有着光鲜名头的莎士比亚书店的生存并不易。即便是后来由乔治·惠特曼获准延用
店名并开至今日,但在互联网等新兴
商业模式冲击下,其生存前景同样难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