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1916-1980),又名莫卫,字炽泰,曾用名莫琪,安铺镇夏插村人。莫怀是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共产党员,是当时廉江党组织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对于廉江党组织的发展、人民武装部队的组织建设和战斗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在领导廉江人民进行的革命武装斗争中,以及新中国建立后,领导湛江人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作了重大的贡献。
人物生平
莫怀于一九一六年二月出生在廉江县夏插村。家名莫炽泰,原名莫卫,北撤时名莫琪。祖父莫宗超,字香池,是清朝秀才,民国时代曾任廉江中学教师、学监、国民党政府安铺区公所副区长。晚年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产生不满,同情贫苦人民。于一九四O年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主办的为掩护县委活动的博教小学任教,直到四二年病故。父莫昌璧,旧制中学毕业,在村中教书,以农业劳动,支持革命。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殴打重伤,不敢在家医治,逃匿蔗林,至死。莫怀既受祖父为人敦厚品德的陶冶,也受父亲进步思想的影响。
莫怀九岁跟父亲读初小至毕业,后跟祖父读一年私塾再到安铺读两年高小毕业。他认为当教师自由,能当个校长就算不错了。他爱好打球等体育活动。爱看《三国演义》《水浒》等小说,崇拜英雄人物,好打抱不平。十五岁考入遂溪中学读初中,爱读鲁迅、郭沫若的文学著作,并开始受到进步教师的影响。此时,日已侵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莫怀对国民党对日寇妥协对内反共的政策不解,对其黑暗统治不满,对学校当局强制学生读《四书》、《五经》及限制学生读课外书等措施更加不满。因而,他在校参加并领导了几次罢课斗争,影响最大的一次是一九三四年下半年的罢课斗争,斗争坚持了两个多月,主要原因是反动学校当局无理开除学生。学生的斗争使遂溪反动当局甚为震惊,马上出动反动武装队伍到校镇压。莫怀所在班的全体同学被武装包围、监禁,竟达半个多月。反动当局的罪恶行径,更加激起学生的愤慨。学期结束,学校竟把莫怀等几位领导闹学潮的学生的操行定为“丁等”,开除他们的学。在莫怀等人领导下的多数同学对学校的除名,没有丝毫害怕和退却,继续进行更加坚决的斗争。这样一来,学校当局被迫宣布收回、开除学生的“成命”。至此,学生的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一九三五年秋,初中毕业后的莫怀,由于家里无钱再供他升学,决定去广州投考那些公费学校。当他筹足川资到达广州时,这些学校都已招生完毕。后报考体育学校,虽然被取录了,但又无钱入学,彷徨苦闷得很。这时旅费已经用光。为了寻求出路,满怀希望去找到祖父的一位朋友,但得到的却是冷漠、厌弃。在欲进无路中,见到街头众多的乞中,有些是有较高文化知识的,联想到自己的景况,同这些人的遭遇并无两样。因而对黑暗的社会更为不满,认为这样不合理的社会,非改变不可。在广州找不到出路,莫怀不得不向相识的本县人借路费,上归途。
此时,他与在雷州师范读书的好友罗培畴、李敏等人通信,得到他们的鼓励,还经常接到他们寄来的进步书籍。从此,他便撰写一些针时弊的小说及其他文章在《雷州日报》上发表。
翌年二月,二十岁的其怀经校长莫雄介绍,任安铺小学教员。在教学中,他了解到那些做官有钱的都是贪污腐化、堕落的人,因而更认为这样的社会必须推翻。他也看到,那些年青人不沾染或少沾染旧社会的固有恶习,意识到要改革旧社会必须团结年轻一代。他便在安铺发起并组织了有四五十个青年的读书会,并以此作为纽带联系社会上有作为的青年。读书会阅读了《大众哲学》、《三民主义概论》(凯丰著) 等进步书籍。他开始了对革命的追求。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爆发。九月,怀进入雷州师范读书。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在走向高潮。怀同在该校读书的唐才猷等一批进步学生 英 姿勃 发,怀着民族仇恨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洪流。他们一方面反对学校当局压制学生抗日的丑行,另方面,则组织了抗日宣传队,到城镇及乡村去,以演街头剧、演讲、写抗日大字标语及大唱抗日歌曲等方式方法,进行深入的抗日宜传。中国共产党所发表的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莫怀影响很大,他抗日救亡的民族思想进一步提高,因此积极拥护和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正确主张。
一九三八年十月,国民党在
恩平举行全省高中生的军事集训。莫怀和其他进步学生一样,想认真学到一些军事知识,得以参加抗战,献身祖国。他抱着如此奢望到恩平去,但那里的现实却出乎他的意外。当局对学生拼命地输“一个政党,一个主义”的反动理论,完全没有一点日气这使怀等人大失所望。广州沦陷了。当局禁止学生看报封锁消息,更激怒了受训的学生,他们成批地离开恩平。莫怀等回来,雷师已停办了。真是抗日无门,求学无路。
莫怀回家,正在彷徨之际,接到卜国柱的来信,要他到
遂溪参加青年抗敌同志会工作。在此期间,他受到了共产党员的帮助和教育,学了有关党的知识,对党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更加靠拢党,并产生了强烈的入党要求。一九三年二月,在遂溪的半塘由唐才猷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党组织安排他在半塘、界炮等地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七月,由县青抗会派他到自卫队去做政治工作,主要是教育士兵、争取武装作为抗日力量。
十一月,莫怀受组织的安排回廉江。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廉江青抗会工作,宣传教育青年献身革命。初,由邓杰同志陪同到石角、三合坡脊等地联系党员,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十二月,中共廉江县委员会成立,莫怀任宣传部长。为反击南路反共逆流,抗议无理解散青抗会,县委决定一九四O年“五四”召开青抗代表大会,莫怀负责发动农民支青抗会的正义斗争。他还经常到廉中安中文中及太中等校检查指导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党组织。在各校学生发生驱赶反动校长、教师及反对学校反动措施的斗争中,莫怀按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指导斗争,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一四O年“五四”后,全国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莫怀按照组织“十六字方针”,布置一些太红了的骨于同志转,如布林敬文、邓杰、罗承业等同志去读书,涂明坤、曹家祥、叶增荣等同志潜入国民党政府的基层工作或学校教书,保障了一批精干的安全。一九四一年一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后,莫怀遵照上级指示,到息安乡任事务员,以隐蔽工作,并帮助党员曹家祥任乡长,搞两面政权。有了这一合法职务,他成为南路特委和各党员同志联系的桥梁。他工作深入,密切联系群众,博教、金屋地、塘等的群为先或莫哥。
一九四一年三月,莫怀任中共廉江县委组织部长。在农村中放手发展党组织,并广泛举办民众夜校,成立读书会、农会、吊耕会、妇女会等,从中发现积极分子,吸为党员。四二年六月起,任中共廉江县特派员。
一九四三年初,日寇侵占
广州湾(现湛江市)后,中共南路特委机关先后迁到廉江三合乡新屋和石岭乡陀村,准备在其西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指挥南路抗日斗争。为了特委机关和领导同志的安全,莫怀被派随特委机关工作半年。
一九四四年,日寇先后侵占安铺、廉江,国民党军不战而逃,国民党政府县长黄镇逃往塘蓬山区,继续反共反人民。莫怀在南路特委布置下,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发动党员积极分子千方百计找枪弹、火及各种器,不论是地的祖尝的或国民党乡保队的都着意去搞。是年冬,中共南路特委领导发动南路抗日武装起义,同时,国民党爱国将领张炎率旧部起义。莫怀被任为南路人民抗日游击纵队第一支队洪大队副大队长。全县武装起义时,他曾亲到坡脊领导,智擒国民党廉江县党部书记长陈熙展和太平乡长,缴了他们的枪弹,开乡仓把粮食分给农民。张炎在灯草战败后,起义部队受压力较大,木高山受挫,大队长林林牺牲。主力西进合浦后,莫怀率领留下的队伍转战于廉遂博地区,艰苦备尝。
一九四五年二月,南路特委博教会议总结了起义经验教训,认为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是难于持久的。莫怀带同杨君群(杨生)、
林敬武等入
龙湾以东以南的敌后,建立根据地。一九四五年三月,成立新塘联防区,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权的权力。后又成立后塘 仔联区不久合并,仍称新塘联区。联防区的建立与壮大,对廉江以至南路、桂东南坚持抗日民主革命斗争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五月,在新塘成立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三团( 惯称老三团 ),慧怀任团长,县特派员唐多慧任政委。 这个团 是廉江人民的子弟兵,后来成为南路抗日武装的主力。新塘联防区成为遂溪、化县、吴川、博白、陆川等县革命干部的培训和部队的休整、弹药粮的补给基地。一九四五年七月至八月日寇投降前后,国民党两个军进入粤南,对共产党军威胁很大。特委决定部分主力西征。其怀与唐多慧率三团三营巧妙地穿过敌军封锁线,进抵廉博边,为西征部队作先导。此后,南路革命转入低潮。上级指示,作十五年艰苦斗争准备。莫怀所带领的队伍,不得不改变斗争方式,或港伏各村发动群众,或分组以武工队形式进行武装斗争,始终坚持战斗在 粤桂边廉博地区,直至一九四六年四月,奉命北撤。
一九四六年四月,莫怀奉命到东江,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任北撤部队于部连连长。十月至一九四七年九月,参加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四七年九月至四八年九月,历任两纵新兵团副团长、团党委委员、后梯队参谋等职。下半年,参加华北军大和土改整党学习。一九四九年二月,从山东烟台回广东,在粤中纵队任参谋处长。十月,任粤中地委委员兼财委副主任。
一九五二年回粤西区工作,任粤西行署工商处副处长行署秘书长。一九五四年三月,任粤西行署第二副主任、粤西区党委常委。五五年八月,任湛江地委副书记兼专员,五六年任湛江地委第一书记。莫怀在湛江经历了民主革命战争,土地改革、合作化、公社化,四清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严峻考验。他在领导洪江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极“左”路线指导下的各个运动中,特别在“文革”十年灾难期间,长期受陷和害,身心摧残至惨。“梅花不怕三冬雪”,久经考验的怀同志,始终坚信党,坚信党的实事求是政策,必能为他作出正确的结论。打倒“四人帮”后,一九七八年七月,调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侨务办副主任,八月,任省华农场管理局党组书记兼局长。一九八O年一月,任省侨务办党组副书记。在这期间,他坚决拥护党的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引进外资,搞活经济,曾到香港与港商洽谈。回来后,因心力交瘁,一病不起,于一九八O年四月十四日在广州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后世纪念
广东省党政军生前战友参加开大会追悼,骨灰葬于广州革命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