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Popular de Moçambique),旧译作莫三鼻给,是莫桑比克于1975年6月25日脱离葡萄牙独立后,至1990年12月1日间的国号,是一共产主义国家。
历史沿革
1964年9月25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领导开展游击战争,经过10年英勇战斗,武装力量由200人发展到2万人,解放了北部3省以及中部两省的部分地区。1974年葡萄牙政变,葡萄牙新政府同莫桑比克解放阵线谈判,9月签署了《卢萨卡协议》。根据协议,1974年9月20日成立了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为主体的过渡政府,1975年6月25日正式宣告成立,
萨莫拉·莫伊塞斯·马谢尔任总统。1977年2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召开第3次代表大会,宣布在莫桑比克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将主要经济命脉及土地收归国有,发展公社村与合作社。1983年4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第 4次代表大会确定今后三大任务为:保卫祖国,战胜不发达和建设社会主义。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93年,
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莫桑比克,1994年举行大选,
希萨诺成为总统。1990年11月改国名为莫桑比克共和国,实行多党制。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莫桑比克国土面积79.94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630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南邻
南非、
斯威士兰,西界
津巴布韦、赞比亚、
马拉维,北接
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
莫桑比克海峡与
马达加斯加相望。位于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与马达加斯加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峡,全长1670公里。
地形地貌
高原、山地约占全国面积3/5,其余为平原。地势从西北至东南大致分为三级台阶:西北部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
宾加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为台地,高度在200-500米之间,有岛山散布其间;东南部沿海为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平原之一。
北部高原
南纬17度以北均属此区,高原高度自西向东倾降,渐至海滨。只有两块山地最高。一为马拉维高地,滨尼亚沙湖东岸,一为奈莫利高地(Namuli Highlands),高有2400米,位在南纬15度附近。本区高地上的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奈莫利山区可达1500毫米,但较低谷地只有900毫米左右。年雨量分布不匀,变率颇大,但仍不失为重要的农业区,由于本区人口密度不大,土人尚可实行游耕 ,经常有一部分土地休耕,主要农产品为木薯及稻米,愈向内陆,玉米越多。现金作物有棉花及茶叶。
沿海平原
南纬17度以南,沿海低地区均属之,莫桑比克多沼泽及沙丘,平原北部雨量多,在1000毫米左右,南回归线上下雨量最少,只有300~400毫米,本区的粮食作物以玉米及稻米二者最重要,甘蔗则为本区主要的现金作物。由于栽种稻米及甘蔗均需灌溉水源,故本区正积极规划大范围的灌溉计划,利用林坡坡河水在河口以上110公里处的吉佳 (Guija),兴建水库蓄水,业于1952年完成,可灌白八万亩。种植小麦、稻米、小米、紫花苜蓿、棉花及甘蔗等;另一计划拟利用卢伦索马奎港以北的英可麦提河(R.Incomati)的河水,修筑水库。预计可灌田24万亩。赞比西河在入海处分成七支分流,注入莫桑比克海峡,形成一片广约65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洲上人民以稻米为主全,每年四月来自中上游的洪水混合春潮,可将整个三角洲淹没约5、6日之久,故洲上房屋均为高架屋,每年此时,洲上居民将牲畜家禽均搬至高架屋中,以躲避此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
赞比西河谷及两侧高地
塞那(Sena)以西为赞比西河的内陆谷地,河道大致作东西向,河谷年雨量600~700毫米,两岸年有洪水泛滥及嗤嗤蝇骚扰,居民不多。河谷北侧的高原无嗤嗤蝇的困扰,雨量亦丰,可达1000毫米,为班图人主要放牧区,称为安古尼亚高原。赞比西河南方的高地为津巴布韦高地的一部分,称为曼尼卡台地,和莫桑比克低地之间有大陡崖,可达2400米,高地气候湿凉,栽种玉米及烟草。
气候特征
南回归线在南部通过,因此莫桑比克的气候,北部属热带。南部是副热带,所以境内气候炎热潮湿,全年平均气温为19.4°C。这个国家年分干湿两季,干季比较短,为每年四月至八月;湿季很长,为每年九月到次年五月。因此雨水丰富,几乎常年都会下雨,年雨量约500毫米到1000毫米。中部三比西河下游沿岸雨量最多,年雨量差不多有1000毫米到1500毫米。
自然资源
莫桑比克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主要包括钽、煤、铁、铜、金、钛和天然气等。其中,钽矿储量居世界之首,煤储量超过150亿吨,钛600多万吨,钽矿约750万吨。大部分矿藏尚未开发。
水利资源:坐落在赞比西河上的卡奥拉·巴萨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07.5万千瓦,是建成当年非洲最大的发电站。
森林资源:51%的国土被被森林覆盖,林木资源总量约17.4亿立方米,北部生产黑檀、红木、香木等硬木。
这里是大啖金枪鱼和海鲜的天堂,北部鲨鱼种类繁多。
行政区划
首都马普托(Maputo)有“腰果之乡”之称,人口119.41万人(2012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是非洲最大的港口之一。
全国行政区划为省、市、县。现有10个省,43个市(含1个直辖市),141个县。十省:德尔加杜角省(Cabo Delgado)、尼亚萨省(Niassa)、太特省(Tete)、楠普拉省(Nampula)、赞比西亚省(Zambezia)、索法拉省(Sofala)、马尼卡省(Manica)、伊尼扬巴内省(Inhambane)、加扎省(Gaza)、马普托省(Maputo)。直辖市:马普托(Maputo)。全国主要城市有马普托、贝拉(Beira)、楠普拉(Nampula)等。
国家象征
国名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英语:people's Republic of Mozambique、葡萄牙语:República Popular de Moçambique)
国徽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国徽
国旗
国歌
《可爱的祖国》
歌词大意:万岁,万岁,“弗累里莫”,领导莫桑比克人拿起武器,拿起武器,推翻殖民主义,坚决推翻殖民主义。全体人民团结一心,从鲁伍马到马普托齐奋起,齐向帝国主义开火,再接再厉,到最后胜利。
人口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3年莫桑比克人口为2583万人,女性占51.1%,男性占48.9%。
莫桑比克是多民族、多部族国家,全国约有60多个部族。主要部族有马库埃-洛姆埃族(GRUPO MACUA-LOMUE,约占总人口的40%)、绍纳(CHONA)-卡兰加族(CARANGA)、尚加纳族、佐加族(TSONGA)、马拉维-尼扬加族 (MALAVI-NYANJA)、马孔德族(MAKONDE)和尧族(YAO)等。
政治
莫桑比克实行多党制,1991年“政党法”正式生效。“政党法”规定,各党派必须遵循维护国家统一、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巩固莫桑比克民主三项原则,强调各政党必须具有全国性质,不得以个别地区、部落、宗教为基础;必须有利于国家的和平与稳定,不得谋求通过暴力改变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秩序;不得搞分裂主义;每省至少有100名党员方能登记,其总部必须设在首都。全国有20多个合法政党。
现行宪法于2004年12月生效。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和议员均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两届;实行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扩大公民自由与权利,废除死刑等。
总统为政府首脑,总理受总统的委托召集并主持部长会议。部长会议是国家最高执行机关,向共和国议会负责。
总统
阿曼多·格布扎(Armando Guebuza)解阵党主席。曾多次访华。2006年11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8年8月,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1年8月,来华进行国事访问。2013年5月来华出席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
总理阿尔贝托·瓦基纳。1961年生。职业医生。曾留学葡萄牙、法国,获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起历任德尔加多角省卫生厅厅长、楠普拉省卫生厅厅长。2005~2010年任索法拉省省长,2010~2012年任太特省省长。2012年10月被任命为总理。
经济
莫桑比克为农业国,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独立后因受连年内战、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经济长期困难。1992年实现和平以来,政府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增收节支,多次调低银行贷款利率,经济恢复性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接近10%。
工业主要是加工工业,有铝加工、制糖、制茶、粮食及腰果加工、卷烟、榨油、纺织、木材、水泥、炼油、机车车辆制造、电池及轮胎业等,主要集中在马普托、贝拉和楠普拉等市。随着MOZAL铝厂、南非SASOL公司天然气开采项目、巴西淡水河谷煤炭开采项目等大型合资企业的建成投产,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年大幅上升。
随着2001年MOZAL铝厂等几家大型合资企业建成投产,近年来莫外贸出口大幅上升,制造业已取代农业和渔业成为主要出口行业。莫主要出口产品是铝锭、电力、对虾、糖、棉花、烟叶等。主要进口产品为粮食、原材料、石油、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
文化
莫桑比克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各大民族有自己的语言,绝大多数属
班图语系。在主要的大城市中,英语作为商贸用语被广泛应用。
莫桑比克28.4%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7.9%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多信仰原始宗教和基督教。
军事
根据莫桑比克政府和抵运1992年签署的和平总协议,莫国防军应有编制3万人,由政府军和抵运部队等量人数组成。莫军队设有陆海空三军和后勤部队,实际兵力为步兵营7个、特种兵营3个、工兵营2个、运输营1个、炮兵连3个、海军陆战连2个及少量的后勤、通讯、管理人员,共13000人左右。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参谋部是军队的最高指挥机构。总参谋长格拉萨·雄戈 (Graça Chongo)(2013年6月任命)。国防军下设北部、中部和南部军区,其司令部分别设在楠普拉、贝拉和马托拉。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年。莫积极参与执行联合国的维和任务。曾先后向东帝汶、刚果(金)、科摩罗及布隆迪派兵参加联合国或非盟的维和部队。
交通
莫铁路、港口主要为内陆邻国服务。国际货运曾是主要外汇来源之一。
截止2014年莫桑比克铁路总长3372公里。主要是由三条东西走向,互不连接的铁路系统组成。
截止2014年莫桑比克公路总长约3.03万公里。其中柏油公路6303公里,南北公路干线(国家公路1号线)正在分段修复中。1990年至2012年莫桑比克等级汽车数量增长832%,约有48.7万辆。
莫桑比克内河航线1500公里,海岸线2600多公里。有马普托、贝拉和纳卡拉等港口15个。其中马普托是莫最大港口,也是非洲著名的现代化港口之一。有25个泊位,年吞吐能力为1200万吨。
截止2014年莫桑比克航空公司拥有大小飞机近14架。首都与各省均有航线,国际航线通往葡萄牙、津巴布韦、南非、肯尼亚等国。有大小机场10余个,其中国际机场有5个。
社会
1983年改革教育制度,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扫盲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培训和高等教育。小学实行义务教育。1990年再度实行教育制度改革,鼓励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1995年8月部长会议决定扩大教育事业,提高入学率并大力培养各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国人均受教育1.6年。蒙德拉内大学是唯一综合性大学。1996年,成立了贝拉天主教大学和马普托理工科综合高等学院。
据莫国家统计局资料,2009年全国共有医疗机构1324个,其中医院52所,卫生中心1018个,卫生所254个。共有病床17341张,医生1042人,护士5213人。2011年,莫采取推广疫苗接种等措施降低疟疾和肺结核死亡率,控制艾滋病传播。霍乱、腹泻、寄生虫和疟疾等主要传染病发病率降低8.1%。莫人均寿命约51.6岁。莫绝对贫困人口指数为54%。2012年,莫媒体报道,莫结核病患者不断增加,由2002年的2.25万人增至2011年的4.7万人。2012年,莫卫生部公布,莫艾滋病感染者达145.2万。
外交
莫桑比克奉行“广交友,不树敌”的独立、不结盟外交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不干涉内政和互利的原则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重视睦邻友好和地区经济合作。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支持在非洲联盟内部建立预防和解决冲突的机制,支持全面裁军的原则。主张南南合作,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005年召开了驻外使节会议,将“开拓外交新局面,为减贫斗争服务”确定为外交工作总目标,将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特别是与中东和亚洲国家的合作作为今后外交工作的重点。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不结盟运动、英联邦、伊斯兰会议组织、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葡语国家共同体和非洲联盟成员国。同100个国家有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