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姆·鲁巴伊·阿里(萨利明)(英文:Salim Rubai Ali(Salmin),阿拉伯语:سالم ربيع علي سالمين)(1935年6月23日,津吉巴尔,——1978年6月26日,亚丁。)也门政治家、革命家、国务活动家,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战士和南也门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南也门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和南也门民族阵线(也门社会党的前身)的主要缔造者。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总统委员会主席(1969年6月23日——1978年6月26日)。 1978年6月26日在内乱中被杀。
人物简介
萨利姆·鲁巴伊·阿里(英文:Salim Rubai Ali,1935年6月23日——1978年6月26日)
原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总统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民兵最高指挥部总指挥,
也门“统一政治组织──民族阵线”中央副总书记。
人物传记
爱国志士
1935年6月23日生于
南也门第三省阿比扬三角洲中部地区
津吉巴尔(今也门
阿比扬省省会)的一个
穆斯林农民家庭。阿比扬三角洲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较好,是南也门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除盛产长纤维的
优质棉外,还以生产香蕉、
木瓜、西瓜、芒果等热带水果而著称。由于这一带水草茂盛,畜牧业比较发达。鲁巴伊小时候就在这绿色的田野里玩耍嬉戏,跟大人一道放牧牛羊。
鲁巴伊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除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外,还学习了
伊斯兰教的宗教知识,成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初中毕业后,他长途跋涉,来到南也门东部的
哈达拉毛省军校受训半年。后又返回故乡,当过一个时期的小学教员,做过会计和民间
习惯法官。在这段时间里,鲁巴伊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亲身体验到劳苦大众的疾苦,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
在历史上,南北
也门曾是一个国家。1839年英国殖民军占领
亚丁,后又与周围20多个
酋长国和小
苏丹国签订了一系列“保护条约”。实行
分而治之的政策,把也门分为了南北两部分。英国殖民者直接占领的地区称南也门,其他部分称
北也门。1959年2月,英国殖民当局将南也门的6个苏丹国和“
亚丁殖民地”合并为“
南阿拉伯联邦”。南也门人民不甘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势力的压迫,举行多次起义,都遭到血腥镇压。鲁巴伊亲眼目睹过
殖民主义者的暴行,决心为实现祖国独立而斗争。1960年,他开始参加反抗殖民主义统治的青年运动,参与成立秘密的爱国青年组织。鲁巴伊曾担任
法兹利苏丹王的财务秘书,他利用这一合法身份从事秘密工作。有力地配合了爱国组织的斗争。后来,他因参加职员的罢工活动,被苏丹王解除了财务秘书的职务。
1962年9月26日,
萨那一批爱国军官发动政变成功,推翻了巴德尔王朝,建立了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简称阿拉伯
也门或
北也门)。阿拉伯也门革命的爆发,有力地鼓舞着
南也门爱国志士。阿拉伯也门成为南也门爱国斗争的坚强后盾。鲁巴伊从南也门赶去参加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国民警卫队。他之所以采取这一行动,一方面是为了捍卫这一新生的共和政权;另一方面,是接受革命锻炼,为重新进行南也门武装斗争做好准备。
为把抗击英国
殖民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各种力量统一起来,有效地开展
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1963年,南也门一批爱国志士在
萨那召开“全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包括支持开展武装斗争的官兵、爱国知识分子、部落首领以及各种政治团体的代表。会议决定成立“解放被占领的
南也门民族阵线(简称“民族阵线”),强调必须采取武装斗争的途径把祖国从殖民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会议选举
卡坦·穆罕默德·沙比为“民族阵线”总书记。鲁巴伊成为“民族阵线”的第一批成员。
1963年10月14日,南也门爱国者在“民族阵线”领导下,在地势险要的拉德凡山区重新点燃了武装起义的峰火。鲁巴伊参与发动了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同年底,为解决武器短缺和物资供应困难,他被派往
北也门塔兹城,任“民族阵线”驻塔兹办事处财务主任。在这里,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经费和各种军事物资,配合南也门前线的武装斗争。
独立英雄
1964年下半年,鲁巴伊奉“民族阵线”总指挥部之命,返回南也门,担任阿比扬地区游击队领导人。他领导的游击队多次重创英国殖民军。从1965年起,他被任命为
亚丁和阿比扬地区武装斗争的领导人,成为“民族阵线”最重要的军事负责人之一。1966年,鲁巴伊又当选为“民族阵线”总指挥部成员。
在“民族阵线”领导下,南也门人民的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游击队发展壮大,改编为解放军和人民卫队。鲁巴伊参与领导的亚丁
克里特尔区运动成为这次反英武装斗争的重要转折点。克里特尔区是亚丁的一个老区,1839年,英国汉斯上校率领的殖民军就是在这一带海岸登陆,开始了侵占南也门的历史。1967年7月20日,鲁巴伊领导的人民卫队在其他人民武装力量的配合下,攻克了克里特尔区,控制该区达20天之久。这一仗给英国占领军以沉重打击。之后,鲁巴伊领导的解放军和人民卫队相继攻克阿宾和迦尔勒,从陆路方面截断了阿瓦里格·贝汗、瓦哈迪等地区与
亚丁的联系。接着,又完全控制了
拉赫季地区。这时,伪政权中绝大多数陆军和公安部队高级军官纷纷倒戈,转而支持“民族阵线”,与“民族阵线”的武装力量一起,占领了亚丁东北角的
曼苏拉区。
在南也门人民武装斗争的打击下,英国殖民当局及其卵翼下的傀儡政权开始瓦解。亚丁的殖民当局只能通过空中线路同各个酋长国和苏丹国取得联系。1967年8月,绝大多数酋长国都落入了“民族阵线”武装力量手中。11月,英国当局被迫与民主阵线在
日内瓦签订南也门独立协定。当月29日殖民军撤离
亚丁。30日,“民族阵线”军队攻陷封建酋长势力盘踞的最后一个点——
索科特拉岛。同一天,“民族阵线”宣布南也门独立,成立了“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后改名为“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鲁巴伊任任“民族阵线”在阿比扬中部地区的负责人,并兼管该地区的人民卫队(前身为反英游击队)。
政变夺权
南也门独立后,“民族阵线”总指挥部领导层中围绕着以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产生了分歧。1968年3月3~8日,民族阵线在
津吉巴尔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出现了两条对立的路线。以第一任总统、“民族阵线”总书记
卡坦·穆罕默德·沙比为首的一派主张,在
南也门实现“既非
资本主义又非
共产主义的
社会主义”。他们主张改革,但改革的步子不应迈得太快太急。他们认为,由于旧军官中不少人曾在革命胜利前夕加入了武装斗争行列,因此不能在军队和警察中采取清洗手段;在经济上,他们主张继续争取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投资,鼓励私人工商业自由发展,从缓实行
土地改革和
国有化。以鲁巴伊、
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等人为代表的另一派则主张,必须彻底进行革命,砸碎旧的
国家机器,成立工人、贫农和士兵掌权的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在农村实行“
耕者有其田”,在城市没收
资产阶级的经济企业归工人所有,彻底改造旧军警。会上出现的尖锐矛盾和严重对立导致了“民族阵线”的分裂。
1968年3月20日,卡坦·沙比总统指使军队中的“校官集团”逮捕了300名反对派成员。很多与会者便逃往鲁巴伊的大本营阿比扬地区。5月14日,鲁巴伊串联“民族阵线”总指挥部大多数成员发表声明,谴责卡坦·沙比总统的行动。于是,卡坦·沙比派军队前往镇压。鲁巴伊等人率领600多名人民卫队同政府军展开激战。5月底,鲁巴伊的人民卫队因寡不敌众,撤到
雅法和
扎莱一带山区固守,被称为“上山派”。在这段时期,鲁巴伊经常到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活动。
1968年5月和7月,南也门被推翻的封建酋长发动叛乱,直接威胁着卡坦·沙比的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卡坦·沙比与鲁巴伊等人经过谈判达成了协议。1969年6月,鲁巴伊率领人民卫队回到
亚丁。
1969年6月22日,鲁巴伊等人经过周密策划,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称为“六·二二”纠正运动,迫使“民族阵线”总书记兼国家总统卡坦·沙比下台。
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任“民族阵线”中央总书记。翌日,鲁巴伊出任共和国总统委员会主席,并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新领导宣布要按
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建设南也门。鲁巴伊、伊斯梅尔等政变领导人的激进思想,对民主也门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内政外交
鲁巴伊担任国家元首后,掌握实权,提出了进行
民族民主革命以维护民族独立的主张。1969年10月13日他在庆祝南也门革命六周年群众集会上说:“反对
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只是我们斗争道路的起点,我们的斗争并不以实现独立而告终。斗争刚刚开始,我们不要停滞不前。”11月,鲁巴伊提出,“革命的最终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1970年11月30日改名为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施政纲领
1969年6月25日,新的”民族阵线“总指挥部在
亚丁电台和电视台发表施政纲领。新的
施政纲领强调:第一,解放民族经济,并在工农业方面奠定物质和生产基础;第二、通过进行
土地改革和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的办法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第三,在奉行发展
国营经济方针的同时,鼓励和保护
民族资本,鼓励它们开办生产性的工厂,政府将对它们提供一切方便(这一条没有实施,
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被打击的对象);第四,认真执行同兄弟和友好国家签订的经济援助项目。在政治方面,将在民主也门”建立一个包括工人、贫苦农民、士兵和响应
民族民主革命的
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以便动员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力量,集合在民族阵线范围内的进步的全国阵线中”,以“实现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同时要“坚决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孤立一切反对民族民主革命的反动势力”。在对外政策方面,新政权将同“以苏联为首的友好国家建立新的关系”,加强同有好的
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将同埃及、
阿尔及利亚、
苏丹、
叙利亚和
伊拉克建立积极的、友好的、兄弟般的关系,支持
巴勒斯坦人民抵抗运动和阿拉伯湾(
波斯湾)人民的武装斗争;支持
亚非拉人民的反帝和反种族压迫的斗争,支持世界
民族解放运动,支持越南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反美斗争;谴责美、英、
沙特策划打击民主也门革命的阴谋。
为政举措
鲁巴伊政权在“六·二二纠正运动”后,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首先大规模改组武装力量,对旧军队、警察进行较彻底的清洗和改组,共清洗了600多人。同时提拔了一批优秀的、倾向于新政权的下级军官和
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游击队员担任了高中级军官。解散了受旧军官影响较深的第六旅,建立了以原游击队员为骨干的第二十二旅,事实上成为对武装部队的大清洗。1970年12月建立忠于”民族阵线“的民兵组织,向贫苦农牧民发放武器,鲁巴伊兼任全国民兵指挥部总指挥。
其二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激进的社会——
经济改革措施。鲁巴伊主张重点发展农业、渔业和
畜牧业,力图将“服务性经济”改变为“生产性经济”。 1969年11月,鲁巴伊颁布
国有化法令,实施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不仅把全部外国企业、银行、
保险公司、轮船公司、石油销售公司收归国有,还对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企业国有化,连电影院、药店、房产乃至小渔船也统统国有化,实行“工人监督”。不久,鲁巴伊修改了土改法,规定把
地主、
富农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1970年9月宣布在第三省进行土改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12月颁布第二号土改法令,在全国农村推行
土地改革。此后在沿海地区发动了贫苦渔民反
渔霸运动(“渔民起义”)和海运工人反船主斗争(“船工起义”)。自1970年10月起,他亲自深入到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土改和
合作化运动,建立
农业合作社;到渔村组织和领导
渔民,成立渔业合作社;到牧区,创办“游牧民子弟学校”。1971年8月举行第一次贫农代表大会。他在贯彻这些措施的过程中,曾遭到一部分人的抵制和反对。
其三是加强同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除发展两国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关系外,进一步加强两国的军事关系,除大规模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外,还向苏联的空军提供军事基地,允许苏联舰船使用亚丁的
海军基地设施。
1972年3月,民族阵线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鲁巴伊当选为中央副总书记。1975年10月,“民族阵线”、“人民先锋党”和“
人民民主联盟”合并成“统一政治组织——民族阵线”,在举行的统一大会上,鲁巴伊当选为副总书记。
在国际问题上,鲁巴伊主张在加强与各国人民之间“
国际主义团结”的同时,运用“
和平共处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鲁巴伊认为,“美国是阿拉伯革命和
世界革命的首要敌人”,必须坚决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1969年10月,鲁巴伊刚执政四个月,便由于美国进一步支持以色列,宣布与美国断交。
鲁巴伊主张加强同“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国家的联盟”。民主也门是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观察员国。1972年11月,鲁巴伊率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在同苏联签署的联合公报中,表示要扩大两国间的“全面合作”,发展两党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他在某些问题上也和苏联有较尖锐的矛盾。1970年独立三周年庆典上,鲁巴伊讲话中就不再提“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改称“兄弟的社会主义阵营”。
鲁巴伊重视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曾于1970年8月和1974年11月两次访华。他多次赞扬中国与南也门两国及两国人民间存在着“深厚和牢固的友好关系”,赞扬中国向南也门提供了“无条件的真诚援助”。
鲁巴伊表示坚决支持世界各地的
民族解放运动,认为支持
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是头等重要的问题。
鲁巴伊主张两个
也门实现统一。他在1970年6月22日举行的群众集会上说:“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同也门北部的我们的人民割裂开来。因为,我们是一个祖国,一个人民。我们将为实现也门统一这个共同的目标和命运而努力”。1972年9月,两个也门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边界冲突。就在同年11月,他与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元首
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亚尼在
的黎波里会晤。达成了实现也门统一的十点具体协议。也门统一协议虽因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但鲁巴伊与阿拉伯
也门领导人的联系不断加强,缓和了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隐忧和动荡
消极影响
“六·二二”纠正运动为民主也门的政局带来了不小的消极影响。其中最大的消极因素莫过于民主也门统治集团内部在政治主张方面的分歧,将不是通过讨论或调解的方式加以解决,而认为惟有通过武力压倒对方的手段来贯彻自己的主张。为了巩固执政的权力而对武装部队的清洗,造成军队内部的分裂;民兵组织的建立,不但不利于全国武装力量的统一,反而增加了中央和地方对抗的因素。内部清洗和“镇压反革命”的扩大化,造成各派系之间的猜疑和对立情绪,使统治集团经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新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社会和
经济改革措施,特别是激进的
国有化政策以及合作化道路,不适合于民主也门的经济和文化技术落后的国情,破坏了它的经济秩序,给它的经济发展计划造成了颇大的损失。同时对民族资产阶级、地主的过分打击,影响了
民族经济的正常发展。对外资的一律排斥,使外国公司中断了在民主也门的一切经济活动,也阻碍了外国的新投资。
新政权对苏联一面倒的外交路线,以及视兄弟的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沙特阿拉伯和其它
海湾国家为反动政权的态度,使民主也门在阿拉伯国家中处于孤立的地位,也给两个
也门的和解和统一设置了障碍。
1974年,鲁巴伊开始执行较为灵活的对外政策。
南也门与
北也门的关系进一步改善,同历史仇敌沙特阿拉伯建立了
外交关系,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来往逐渐增多,与
西欧国家的关系有所松动,与美国也开始恢复接触。同时,鲁巴伊对苏联提出的亚洲安全体系表示异议。这些情况引起了以当时任“民族阵线”总书记兼最高
人民委员会主席(议长)的伊斯梅尔等人的强烈不满,认为他违背了民族阵线一贯的方针,批评鲁巴伊“
右倾”。
喋血总统府
1978年6月24日,伊斯梅尔一派策划了骇人听闻的加什米遇刺案,炸死了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总统
艾哈迈德·侯赛因·加什米,企图嫁祸于鲁巴伊。这一事件加速了双方的武力
摊牌。1978年6月26日召开的“民族阵线”中央委员会非常会议上,因政见分歧而发生了流血冲突,伊斯梅尔和总理
阿里·纳赛尔·穆罕默德在苏联、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
古巴的支持下发动推翻鲁巴伊的武装政变,动用飞机轰炸鲁巴伊所在的总统府,派军舰封锁了海面,苏联和古巴的军事力量直接介入了冲突。鲁巴伊指挥警卫营进行抵抗,激战16小时。总统府被攻陷后,鲁巴伊失败被俘,被
中央委员会设立的“特别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鲁巴伊被处决时年仅43岁。
人物评价
鲁巴伊·阿里是
阿拉伯民族主义中的激进派,自称信奉
科学社会主义并追求
社会主义道路。他因反对“民族阵线”总书记、国家总统沙比的右倾思想而发动政变。执政后表示将“建立一个包括工人、贫苦农民、士兵和响应民族民主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以“实现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还宣称民主也门革命的“最终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
他表示为了革命事业的实现,必须“坚决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孤立一切反对民族民主革命的力量”,”
镇反“出现扩大化。在经济领域,他积极推行社会——经济改革运动,坚决实施国有化和推行
土地改革,打击一切外国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还主张实施严格的
计划经济。这使外资公司大批撤离民主也门,私营企业大批停业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纷纷携资逃亡国外,破坏了原有的经济秩序,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转失常,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民不满。
鲁巴伊作为一名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强调民族独立。对外主张“支持一切反帝反殖的
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进步的
阿拉伯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把阿拉伯国家分为“反动的”和“进步的”国家,指责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为反动政权。指责美国是当代帝国主义,是世界罪恶的主要根源。1974年以后主张与苏联建立密切的但不是依附性的关系,主张与阿拉伯
也门建立兄弟的合作关系。
鲁巴伊·阿里任总统后,逐渐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排斥异己,独断专行,引起”民族阵线“内部一部分人的不满。鲁巴伊的偏激思想及其行动,也树立了不少敌对者。尤其是与昔日的盟友、更为偏激和亲苏的总书记伊斯梅尔一派的政见分歧和权力倾轧,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酿成1978年
亚丁”六·二六“流血事件和鲁巴伊被杀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