萯阳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的历史遗址

萯(bèi)阳宫,秦汉时皇室离宫之一。

简介
萯阳宫,秦汉时皇室离宫之一。“萯”字作两读:一读fù“王萯,药草名,负声”。另读bèi,音倍,宫名,在鄠(hù)县(今西安市鄠邑区),《汉书·东方朔传》作“倍阳”(见《辞源》)。
萯阳宫建于战国秦国。秦原是西部边陲弱小的诸侯国之一,自秦孝公启用商殃变法后逐渐强盛。孝公死后,其子即位第三年称王,号秦惠文王。惠文王(公元前337—前311年)继承其父孝公的做法,继续在国都咸阳附近建造宫殿,在渭水之南修建萯阳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时,“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家”,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其密度可是一斑。
秦王囚母
随着时代的变迁,遍布关中的数百座秦宫早已荡然无存,多数连名称也不为今人所知。萯阳宫远离咸阳,免于秦末兵火,在汉武帝、宣帝、成帝时还被作为上林苑的离宫使用,后来史书再未提及,很可能在西汉末年毁于兵燹(xian)战火。宫名流传,只因为在这里发生了“秦王囚母”这一事件。
史载:秦王政九年(前238)四月在秦故都雍县(今凤翔县)蕲(qi)年宫举行冠礼,准备次年亲政。同太后私通多年且被封为长信侯的假宦官嫪毐害怕丑行暴露,大权旁落,就用太后的印玺调兵包围秦王嬴政的驻地蕲年宫,企图叛乱,事败后被车裂。又在太后住地搜出其与嫪毐的两个私生子“捕而杀之”,将太后迁囚于萯阳宫。一年后齐人茅焦冒死相谏,才得以迎回咸阳。此事在《史记》《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
萯阳宫故址
历史上的萯阳宫究竟在什么地方?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曰:“鄠,古国……有萯阳宫,秦文王起。”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认为在鄠县西部;魏晋至唐代出现的《三辅黄图》、唐代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人编写的《长安志》《雍录》,明、清乃至民国年间编写的《户县志》,今人编撰的大型工具书《辞源》以及众多当代学者的论文、专著,都认定萯阳宫在户县,这已成为不争的史实。但近年来却纷争频起,有人发表文章,有人编写戏剧,广造舆论,一时似乎迷团重重。本文试图就诸说真伪,逐条探讨分析,以就教于方家,并廓清迷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关于萯阳宫故址,大约有棫阳宫说、凤翔说、曹村(包括富村窑)说、户县渼陂(今陂头)说。
1.“棫(Yu)阳宫说”
除了过去以历史为原型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等书外,近年来省戏曲研究院的确新编历史剧千古一帝》也说秦王嬴政挫败嫪毐等人的叛乱后,囚太后于棫阳宫。今考棫阳宫在凤翔县。查阅史书,没有找到这种说法的依据。既然是文艺作品,就难免有“戏说”的成分,倒也不必过分苛求。从史实看,“棫阳宫说”于史无据,难以成立。
2.“凤翔说”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有“遂迁太后于雍”,《资治通鉴》中也有“迁太后于雍萯阳宫”之说,有人就望文生义,认为雍县既然是凤翔,“雍萯阳宫”也就自然在凤翔了。今考“雍”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雍”固然指雍县即今凤翔。而广义的“雍”却是指雍州。上古时期分天下为九州,雍州即指今陕西、甘肃和青海一带。秦代把都城咸阳周围(今关中地区)都叫做“雍”。宋代程大昌著《雍录》曰:“秦尝名其都为雍县,唐尝名其州为雍州,皆本《禹贡》也。雍,壅也,四面有山壅塞为固也。”萯阳宫在渭水之南,凤翔在渭水之北,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括地志》云:“雍州南户县本夏之扈国也。”各种典籍互为引证,萯阳宫当属户县无疑。“凤翔说”纯属误解。
3.“曹村说”
查阅史籍,本无曹村一说。1982年7月,为编写《户县文物志》,谢志安、马宏智两位编辑到念庄、曹村一带调查采访,当地群众提供了不少庙宇线索,问及萯阳宫,当地群众包括一些乡间耆宿,均感茫然,称“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群众提供村东戏楼后有一石碑,谢、马两位即去辨认,系元代延祐六年(1319)的《创建崇真观碑》,文曰:“秦川山水之秀,周至为之冠,名擅二曲,汉旧邑也……秦之萯阳宫在焉,信夫天壤间自昔为佳处也。全真洞虚子筑观于其中,天乐真人题其额曰:崇真……”。原县志办据此参照明崇祯十六年《户县志》中“秦萯阳宫,在县西南二十三里”的说法,认为方位、里程都很近似,即作出“萯阳宫在曹村”的判断。近年有人撰文说萯阳宫在曹村东南二里开外的富村窑鸡子山。
修建崇真观时的元延祐六年,距秦惠文王修建萯阳宫已时隔一千六百五十余年,而明崇祯十六年张宗孟编撰《户县志》时,更与萯阳宫创建相距一千九百八十年,时过境迁。秦萯阳宫早已无遗迹可考。他们是怎么知道其方位及距户县县城的里程呢?
经考证得知,《创立崇真观碑》(以下简称曹村碑)是当时道众为纪念该观道长杨志古而立的。杨志古是合阳人,中年出家,号洞虚子,属道教全真派弟子。元乙末年(窝阔台7年,公元1235年)云游至曹村后即开始筹修道观,至元已已年(1269)去世。死后四十年,弟子们为弘扬杨道长的功绩才为其立碑。其时正值全真教鼎盛时期,现存于重阳宫内与此碑同时的《真元会题名记》碑阴,镌有全真教在全国各地的220多个宫观名称,涉及周、户两县有19个。中间并无曹村崇真观的名字,可见其观规模不大,在全真教内地位不高。“曹村碑”撰文、题额人均名不见经传,而近在咫尺,贵为全国道都的重阳祖庭几十位高道耆德却无人肯为其题写一字。没有地位的小庙,不为同仁看重的道人,在碑文中极尽溢美夸张之辞,把十多里外的萯阳宫故址拿来夸耀一下,以壮门面,也在情理之中。此类文字并非信史,依此为据来确定秦宫遗址,似乎底气不足。
明崇祯《户县志》,距萯阳宫建立已近两千年,为什么会在志中写上“在县西南二十有三里”呢?根据现在看到的史料分析,极有可能源于《三辅黄图》。《三辅黄图》“秦宫”记载:“萯阳宫,秦文王所起,在今户县西南二十三里。”古时没有科学的考古手段,各种文献互相传抄屡见不鲜。《三辅黄图》初创于魏晋时期,最后成书于唐肃宗年代。据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杭州州学教授苗昌言云:“《三辅黄图》世无板刻,传写多鱼鲁之谬。”宋代曾任龙图阁学士的程大昌在《雍录》中指出《黄图》的几处明显讹误后,认为“随事必当立辩,不可谓名古而不敢置议也。”《三辅黄图》最后成书时间,距秦萯阳宫建立已是1100余年,且众手成书,辗转传抄,时有补缀,“县西南二十三里”之说,岂能不容置疑?把县西南二、三里误记为二十三里,也未可知(秦汉时县城在今城北二里,渼陂萯阳宫正好在县城西南二、三里)。秦萯阳宫在户县,史有定论,而曹村一带在有资料可考的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皆属周至县,在1958年才划归户县。再从碑文本身看,“曹村碑”开宗明义第一句话“秦川山水之秀周至为冠”,又恰恰证明曹村当时属周至县管辖。有人认为曹村一带在历史上可能归属过户县,笔者查阅了《周至县志》,勘察了附近的名胜古迹清阳宫、龙泉寺、可汉庙以及清凉山、望仙坪等地和历代文献及碑碣,也没有找到任何一件让人信服的根据。清康熙二十年(1681)章泰编撰的《周至县志》“地理”中提到汉上林苑诸宫观时,曾涉及到萯阳宫、太平宫、甘泉宫等,并无具体位置,其中上述三宫早已考证在户县境内。到民国十四年(1925)庞文中撰写的《重修周至县志》在“地理·莲花池馆”小注中载:“按《邹志》又载甘泉、萯阳二宫,今考二宫在户县,见《户县新志》,故删之。”有人说因为《户县志》坚持县西三里渼陂之说,周至就让了。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是各县修志时对境内古迹是誓在必争的,决没有拱手让人的道理。同样是民国年间的《重修周至县志》提到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的地址。就特别强调“甘水出甘谷,流经周至境内,去户尚远”,“《户志》载甘水出户县南甘谷误。”可见史志学家以史为据,据史相争,没有谦让的问题。《周志县志》承认萯阳宫在户不在周,恰是尊重历史应有的态度。
另外古人认为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曹村一带地处秦岭之阴、甘水之东,何“阳”之有?史载“萯阳宫有属玉观”,是用水鸟属玉命名的。曹村直至富村窑,干涸缺水,吃用都很困难,何来水鸟?以属玉作观名。岂不有悖常理,贻笑大方?
至于有人在文章中不惜笔墨,将秦时祭青帝的密畤写在鸡子山上,更是缺乏实证支持的推测臆断,作为游戏之笔,也许不无不可。作为遗迹考证,恐怕太随意了吧?今考密畤建于秦宣公四年(前672),《史记·封神书》提到密畤在渭南(渭水之南),渭河南岸号称八百里,有何根据说在鸡子山,进而说萯阳宫是在密畤的原址上建立的呢?
为了说明萯阳宫与属玉观的关系,有人撰文说:“观是高台之地,鸡子山远视无碍,属玉观该在吉神所居之山。”就又不对了。史载:“宫有五门,其二曰雉门。“《尔雅·释宫》曰:“观谓之阙。”郭璞注:宫门双阙。邢昺疏:“雉门之旁名观,又名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盖为二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员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由此可知,所谓属玉观,其实就是萯阳宫第二道宫门(雉门)前左右各一的高台建筑,是萯阳宫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宫外的什么山。
持“曹村说”的个别人,还说富村窑村名即是由“萯阳”演变来的,也是毫无根据的。查《户县地名志》可知富村窑原名付村,与曹村一样,都是以早期居民的姓氏得名的。因该村地近南山,土质独特,不少村民因烧窑制陶而富,故于民国年间将村名雅化为富村窑。今人张垦曾有专文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如上所述,“曹村说”于史相悖,也不能成立。
4.“渼陂说”
1.“渼陂说”起于明洪武年间。据原立于陂头萯阳宫小学内的《创建渼陂东岳宫记》碑文:“渼陂有萯阳宫,为秦文王所建,后毁于火,今于其旧址创建渼陂镇东岳宫。”该碑镌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解放前陂头村民及萯阳宫小学师生均亲眼见过。惜该碑在解放初遗失、憾矣!
2.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编修的《户县志》曰:“秦萯阳宫,在县西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乱,族,迁太后于萯阳宫,即此。父老相传,今陂头东岳宫即其旧址。旧志西南二十三里,误矣。”康如琏系山西安邑人,康熙九年进土,康熙十八年起任户县知县。康在“簿书之暇,取旧志而细阅之,”见其“鲁鱼亥豕差讹者十之二三,郢书燕说影响者十之一二”,于是“乃延请缙绅,开局鸠工,共襄其事,”当时请来修志的有陈滗、王那、骞振飞、王之勋、魏震一、王心敬等。作序人陈滗,户县人,顺治十六年进士,曾任江西义安知县。王那系王九思玄孙,曾任山东文登知县,户部主事、礼部郎中、广东提学道按察司佥事。王心敬,户县人,字尔辑,号丰川,是清代名重一时的理学家,一生治学严谨,著述甚丰,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玄虚之学。骞振飞是顺治时举人,曾任浙江乐清知县。王之勋、魏震一都是邑内名士,退休官员。这次修志距明崇祯年间张宗孟修志仅仅相隔39年,他们敢于否定前志“二十三里”之说,是需要在调查基础上的慎密分析和充分论证,更见胆识和勇气的,决非草率从事。尽管其中原因我们现在尚在探索,采取漠然轻视或冒然否定的做法都是不够慎重的。之后在康熙五十六年编撰的《户县续志》、乾隆四十年的《户县新志》和民国二十二年编撰的《重修户县志》,均无可置疑地采用了“县西三里说”,连毗邻的《重修周至县志》(曹村当时归周至县管辖)都认可了这一说法。
3.如前所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陂头村地处涝河故道以北(当时已形成较大水面),命名萯阳宫,并以当地水面常见的水鸟属玉命名宫中之观,是顺理成章的。
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渭水又东合甘水,水出南山之甘谷,北经秦文王萯阳宫西,又北经五柞宫东,又北经甘亭西,”“涝水北注甘水,而乱流入渭,即上林故地也。”今人考证五柞宫在甘水西二十余里的终南镇附近,渼陂萯阳宫在甘水东十五里,位置大体相当。《水经注》的说法也间接印证了萯阳宫在渼陂是可能的。
5.从周、户两县疆域划分来看。旧志载有明代户县疆域图,县西至周至县界仅十里。清光绪年间“新测户县全域舆图”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户县疆域全图”都明确标示户县西南界仅至东八什村和上涧子一线,富村窑、曹村归周至管辖。元延祐六年(1319)的崇真观碑表明曹村在元代属周至,其碑阴刻有“周至县灰渠头建隆观”字样,进而表明连灰渠头(今玉蝉乡新兴村)以西都属周至。今考望仙坪石刻神像底座上刻有“维大明弘治四年岁次辛亥五月丙子十五日庚寅,西安府周至县集贤乡曹村里甘峪口”字样,更加确证无疑。宋代户县设五乡管五里,其中萯阳乡管五萯里。元代沿用宋制,乡、里名称未变。明代户县共三乡、二十三里,其中萯阳乡管渼泉、丈八、通仙、天和、罗什、保峪、安善、化羊、重云九里,几占全县面积的一半。萯阳乡渼泉里就在县西五里的陂头、晋侯村一带。明末撤销乡的建制,二十三里由县直辖。周至在明代设编户四十里,清代设四乡四十里,其中周至县东南就有曹村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宋、金、元至明末共684年,户县均设萯阳乡,如果萯阳宫真在周至曹村,户县为什么会以周至县的古迹作自己的乡名数百年之久?假设今天户县某乡以“楼观”或“雁塔”命名,有可能吗?渼陂萯阳乡管辖,进一步证明“萯阳宫在渼陂”是确定无疑的。
6.清末民初,与渼陂东岳宫一墙之隔的村民吴孝春(人称吴老二)打后院墙挖地基时,挖出铜鼎(老百姓叫铜香炉),上面刻有字迹,现场目睹者皆目不识丁,亦末解其意。因吴家贫,就把这个铜鼎背到西安卖了,当时很多人都知道此事。时过七、八十年,《文物》杂志刊发此鼎照片,知情的后人们才若有所悟。据周晓先生发表于1995年11期《文物》上的《萯阳宫鼎跋》称:“早年得自西安古董市场。此鼎为平沿,敛口,子口,双耳高出口沿外侈,扁圆腹,腹上有凸弦纹一周、圜底,三蹄足。鼎盖已失。通体呈“黑漆古”,黝然发亮。鼎保存完好,只右耳与身相接处开裂。通高15.7,口径14.8,耳高5.5,足高7.1厘米,重1690克,容水2174毫升,容粟米2217毫升,此鼎与战国秦十六年私宫鼎、中敃鼎的形制极为相似,应为战国晚期秦器。该鼎子口下刻有篆隶两体铭文,共48字:“李卿”,“萯共,六年十二两,过”,“六年十一两”,“槐里,容一计一升”,“百工廿七”,“鄠萯共鼎,容一斗一升,重六斤七两,第百卅七,第百卅七”。字迹略有不同,刻痕深浅不一,估计不是一次所刻。据该文作者周晓先生考证,这件青铜鼎为战国秦器秦铭,又后加之以汉铭,初置于战国秦萯阳宫中,到西汉早期,仍在萯阳宫中,应为秦萯阳宫中之物。鄠即今之户县,“共”古时与“供”通用,即为户县萯阳宫供用之意。据《汉书、宣帝记》载:“甘露二年(前52)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古今图书籍成》载:“成帝元延二年(前10)幸长杨宫校猎,迁宿萯阳宫,遍赐从官。”可知西汉宣帝、成帝时萯阳宫仍在使用。萯阳宫在今户县城西北,渭河之南、涝河西侧的渼陂,汉时上林苑“包涝水而对废丘”(汉高祖三年更名槐里县,即今兴平县),萯阳宫一带地属槐里,也有可能。
7.有人说“父老相传岂能入志”,试问两千年前的历史。如果正史无载,没有进行考古发掘所证明,其它笔记、野史、碑石严格地说也只能算是传说,难道这一段历史就可以一笔勾销吗?东汉史学家班固说,他写《汉书》考察秦汉宫殿时也是“徒观迹于旧墟,闻之于父老”,可见“父老相传”也是史学家借鉴、参考的重要管道之一。渼陂一带历史积淀深厚:有秦二世磔杀十公主后埋葬的“九女冢”;有卫护萯阳宫将士使用的“饮马池”;有文武百官来萯阳宫拜谒太后时用过的“下马石”(俗称双石头);有仅可在王宫使用的白泽石雕一对,现仍雄锯于宫门之外。民国年间陂头小学就叫“萯阳宫小学。”在当地问起萯阳宫,更是妇孺皆知。近几十年出土的板瓦、筒瓦、瓦当、陶俑等秦汉文物更是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
秦萯阳宫在渼陂是真实可信的。
参考资料
《汉书·宣帝纪》:“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颜师古注引李斐曰:“萯音倍。”章炳麟《訄书·争教》:“有距塞吾教者,一世征之,不能下,则奕世征之……至於萯阳、五柞之间,而其民不扰。”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