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治宝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董治宝,男,1965年6月生于陕西横山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共党员,自然地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与风沙运动有关的风沙物理、土壤风蚀、风沙地貌、沙漠化及其防治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学习经历
学士:1988年,中国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硕士:1991年,中国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方向:风沙地貌与沙漠化。
论文题目:草原农垦区风蚀与风沙地貌研究。导师:朱震达研究员。
博士:1995年,中国兰州,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方向:风沙地貌与沙漠化。
论文题目:陕北沙漠/黄土带典型区风蚀流矢量模型。导师:朱震达研究员。
工作经历
1995年1月-1996年5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6年6月-1998年5月:美国农业部,访问学者。
1998年6月-1999年3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9年3月-2000年1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1月以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历任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2018年10月起,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任免信息
2018年12月20日,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教师干部大会,宣布教育部党组关于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决定:董治宝同志任中共陕西师范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社会兼职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
甘肃省力学学会理事。
全国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理事。
中国沙漠》副主编。
干旱气象》编委。
《干旱区地理》编委。
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西安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与研究项目
主要从事与风沙运动有关的风沙物理、土壤风蚀、风沙地貌、沙漠化及其防治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课题
1. 国家计委、农业部“七·五”重点项目“我国北方近十年沙漠化监测与发展趋势预测”(主要参加人,1988-1990)。
2. 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防沙治沙综合研究”(主要参加人,1991-1995)。
3.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风沙活动过程中近地表风沙互馈机制”(负责人,1999-2002)。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地表风沙流与风速廓线的互馈机制”(负责人,2000-2003)。
5.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风沙流动力过程及其控制原理”(负责人之一,2000-2003)。
6. 国家973项目课题“中国北方土壤风蚀的定量评价”(第二负责人,2000-2005)。
7.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风沙边界层动力学”(负责人,2002-2006)。
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西北干旱区沙尘释放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首席科学家,2004-2007)。
学术贡献
董治宝研究员是自愿扎根西部、献身沙漠研究的青年学者,是我国风沙物理学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自1988年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考取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之后,一直围绕防沙治沙的国家需求,开展风沙物理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在从事风沙运动学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训练,而且致力于实验和野外观测与调查研究。多年来,不畏艰苦,足迹遍布我国北方各大沙漠,在沙漠地区布设了大量的野外观测点,进行风沙运动规律的长期野外观测。董治宝在美国留学两年之后,按期回国,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将国外的先进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我国的风沙物理学研究中,在风沙物理学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我国风沙物理学研究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高。
在风沙物理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突出地反映在土壤风蚀、风沙流、风沙地貌动力学、风沙互馈机理等领域。将国际著名地貌学家SCHUM关于流水侵蚀的理论扩展到土壤风蚀研究领域,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风蚀方程。根据风蚀气候指数和地表可蚀性指数,确定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强度的空间分布,从宏观上揭示了我国土地沙漠化潜在危险的空间格局。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风沙物理学创始人R. A. Bagnold关于“沙质床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1/30定律”的局限性,为了获得充分的证据,经过十多次风洞模拟实验,终于修正了R.A.Bagnold的1/30定律”。应用现代激光技术,通过大量的模拟实验,建立了风沙流速度廓线方程、风沙流结构的通用方程,首次测定了风沙流对气流的阻力,指出风沙流是分散相阻力不可忽略的特殊气固两相流,提出了活动沙床在不同风沙活动强度下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计算方法。在沙漠中长期观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沙源供应不充分条件下沙丘地貌的逆向演变学术思想。主动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将传统的风沙物理学与大气边界层科学融合,在学术界明确提出风沙边界层的概念及对其研究的重要性,并潜心开展实验和野外观测研究,不仅成为我国风沙物理学研究的重要特色,而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同行接受、追随。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论文40余篇。
董治宝研究员认识到,研究手段的革新是科研创新的重要保证。针对沙漠研究中实验和野外观测条件恶劣,许多常规仪器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且国内外缺少沙漠研究的专用仪器设备,多方面组织力量,自行研制仪器设备,改善实验条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10多套沙漠研究专用仪器研制与开发,已有10套获国家专利,使实验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自行研制的防沙风速廓线采集系统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可靠实验数据,而且被国内外同行采用。
董治宝研究员已获得多项科技奖和荣誉称号。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的“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被评为1995年国家十大科技新闻、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奖。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被授予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优秀党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全国治沙暨沙产业先进科技工作者”。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八届全国地理科技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奖励荣誉
1.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学金。
2.1995年“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奖(集体奖,本人为主要参加人)。
3.1996年“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本人为主要参加人)。
4.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入选者。
5.2002年被授予甘肃省“青年岗位能手”。
6.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7.2002年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先进个人。
8.2003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优秀党员。
9.2003年获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全国治沙暨沙产业先进科技工作者”。
10.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12.2005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3.2005年获第八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14.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主要成果
论著目录
1993年
1. 韩致文、陈渭南、陈广庭、刘贤万、董治宝,1993. 塔里木沙漠公路试验段防沙工程效益分析. 中国沙漠,13(4):44-51.
1994年
2. 陈渭南、董光荣、董治宝,1994.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地球科学进展,9(5):6-11.
1995年
3. 董治宝、陈渭南、董光荣、杨佐涛、李振山,1995. 关于人为地表结构破损与土壤风蚀关系的定量研究. 科学通报,40(1):54-57(SCI).
4. 董治宝、董光荣、陈广庭,1995. 风沙物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大自然探索,14(3):30-38.
5. 董治宝,1995. 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简评. 地理科学,15(3):295-296.
6. 董治宝、李振山、严平,1995. 国外土壤风蚀研究的历史与特点. 中国沙漠,15(1):100-103.
7. 陈渭南、董治宝、杨佐涛、韩致文、张甲坤、张民力,1995.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起沙风速. 地理学报,50(4):360-367.
8. 韩致文、周玉麟、李晓云、董治宝,1995. 豫北延津的风沙问题. 中国沙漠,15(4):378-384.
9. 杨佐涛、陈渭南、陈广庭、董治宝、王 宏,1995.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气候表现. 中国沙漠,15(3):293-298.
10. DONG Zhibao, CHEN Weinan, DONG Guangrong, LI Zhenshan, YANG Zuotao, 1995.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1 erosion by wind and surface structure destruction. Chinese Science Bul1etin,40(6): 492-496(SCI).
11. Chen Weinan,Yang Zuotao,Dong Zhibao,1995.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grain-size parameters of drifting particles of sand storms in Taklimakan Desert,Central Asia. Physical Geography, 16: 503-523(SCI).
1996年
12. 董治宝、陈广庭,1996. 生物防沙物理学研究进展. 中国沙漠,16(增刊3):44-48.
13. 董治宝、陈渭南、李振山、杨佐涛,1996. 植被对土壤风蚀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2(2):1-8.
14. 董治宝、董光荣、陈广庭,1996. 以北方旱作农田为重点开展我国的土壤风蚀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0(2):31-37.
15. 董治宝、陈渭南、董光荣、陈广庭、李振山、杨佐涛,1996. 植被对风沙土风蚀作用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16(4):437-443.
16. 董治宝、李振山,1996. 六道沟流域土壤水分抗风蚀性分析. 中国沙漠,16(3):275-280.
17. 董治宝、陈渭南、李振山、杨佐涛,1996. 风沙土水分抗风蚀性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16(2):17-23.
18. 董治宝、陈广庭,1996. 防沙工程. 见: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石油工业出版社.
19. 陈广庭、董治宝、严平,1996. 荒漠化:国际研究热点与我国的研究战略. 大自然探索,15(3):1-5.
20. 张春来、董光荣、董治宝、李长治,1996. 用风洞实验方法计算土壤风蚀量的时距问题.中国沙漠,16(2): 200-203.
21. Chen Weinan, Dong Zhibao,Li Zhenshan, Yang Zuotao, 1996. Wind tunne1 test of the influence of moisture on the erodibility of 1oessial sandy loam soil by wind.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34(4): 391-402(SCI, EI).
1997年
22. 董治宝、陈渭南、李振山、杨佐涛,1997. 风沙土开垦中的风蚀研究. 土壤学报,34(1):74-80.
23. 董治宝、陈广庭、韩致文、颜长珍、李振山,1997.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风沙危害.环境科学,18(1):4-9.
24. 董治宝、陈广庭,1997. 内蒙古后山地区土壤风蚀问题初论.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3(2):84-90.
25. 李振山、董治宝、陈广庭,1997. 风沙运动数值模拟研究的进展. 干旱区研究,14(1):63-68.
26. 王训明、陈广庭、董治宝,1997. 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起沙风与输沙强度. 中国沙漠,17(2):168-172.
1998年
27. 董治宝、陈广庭、韩致文、颜长珍、王训明,1998. 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沿线沙丘移动规律. 中国沙漠,18(4):328-333.
28. 董治宝,1998. 建立小流域风蚀量统计模型初探. 水土保持通报,18(5): 55-62.
29. 董治宝、李振山,1998. 风成沙粒度特征对其风蚀可蚀性的影响.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4(4):1-5.
30. 李振山、陈广庭、冯起、董治宝,1998.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纵向沙垄地表沙物质粒度特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2(1):21-27.
1999年
31. 董治宝,1999. 系统的研究、实践的总结. 中国沙漠,19(1):94-96.
32. 董治宝,1999. 土壤风蚀预报简述. 中国水土保持,(6):17-19.
33. 董治宝、高尚玉、董光荣,1999. 土壤风蚀预报述评. 中国沙漠,19(4):312-317.
34. 王训明、陈广庭、韩致文、董治宝, 1999. 塔里木沙漠公路机械防沙体系效益分析.中国沙漠, 19(2):120-127.
35. Zhibao Dong, Donald W. Fryrear, and Shangyu Gao, 1999. Modeling the roughness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soil clods. Soil Science, 164(12): 930-935(SCI).
2000年
36. 董治宝,2000. 风沙物理学:研究沙尘释放与控制的基础.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4):42-44.
37. 董治宝、王训明、刘连友, 2000.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蚀. 中国沙漠, 20(2):134-139.
38. 董治宝、高尚玉、Fryrear, D. W.,2000. 直立植物-砾石覆盖组合措施的防风蚀作用. 水土保持学报,14(1):7-11.
39. 董治宝、Fryrear, D. W.、高尚玉,2000. 直立植物防沙措施粗糙特征的实验研究. 中国沙漠,20(1):260-263.
40. 王训明、董治宝,2000. 起沙风统计与输沙量计算中的若干问题.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4(3):41-45.
41. 严平、董光荣、董治宝、张信宝,2000. 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沉积物示踪的初步研究. 地球化学,29(5):469-474.
42. Dong Zhibao, Wang Xunming, Liu Lianyou, 2000. Wind eros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China: An overview.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55(4): 439-444(SCI).
43. Zhibao Dong, Xunmin Wang, Guangting Chen, 2000. Monitoring sand dune advance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Geomorphology, 35(3-4): 219-231(SCI).
44. Xunming Wang, Zhibao Dong, Guangting Chen, 2000. On efficiency of sand-controlling system along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in Taklamakan Desert. The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10(2): 141-150.
45.Weimin Zhang, Jianjun Qu, Zhibao Dong, Xiaoze Li, Wanfu Wang, 2000. The airflow field and dynamic processes of pyramid dune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5(4): 357-368(SCI).
2001年
46. 董治宝、屈建军、刘小平、张伟民、王训明,2001. 戈壁表面阻力系数的实验研究. 中国科学(D), 31(11):953-958(SCI).
47. 王训明、董治宝、陈广庭,2001.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部分地区风沙环境特征. 中国沙漠,21(1):56-61.
48. 王训明、董治宝、武生智、陈广庭,2001. 土壤风蚀的一类随机模型. 水土保持通报,21(1):19-22.
49. Zhibao Dong, Shangyu Gao, Donald W. Fryrear, 2001. Drag coefficients and roughness length as disturbed by standing vegetation.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9(3): 485-505(SCI).
50. Zhibao Dong, Xunming Wang, Lianyou Liu, Aiguo Zhao, 2001. Aerodynamic roughness of fixed sandy bed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6(6): 11,001-11,011(SCI).
51. Yan Ping, Dong Zhibao, Dong Guangrong, Zhang Xinbao, 2001. Preliminary results of using Cs137 to study wind erosio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47(4): 443-452(SCI).
52. Duan Zhenghu,Xiao Honglong, Dong Zhibao, He Xindong, Wang Gang, 2001. Estimate of the CO2 output from desertified sandy land in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5(34): 5915-5921(SCI, EI).
53. Yan Ping, Dong Guangrong, Dong Zhibao, 2001. 137Cs tracing of lacustine sediments in the Dalian Lake, Qinghai Province,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6(Supp.): 83-87(SCI).
2002年
54. 董治宝,2002. 拜格诺的风沙物理学研究思想. 中国沙漠, 22(2): 101-105.
55. 董治宝、王涛、屈建军,2002. 风沙物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沙漠,22(3):205-209.
56. 董治宝、刘小平、王洪涛,2002. 风沙流中沙粒冲击速度的分布函数. 科学技术与工程,2(5):53-55.
57. 刘小平、董治宝,2002. 零平面位移高度Marquart的算法. 中国沙漠,22(3):233-236.
58. 刘小平、董治宝,2002. 直立植被粗糙度和阻力分解的风洞实验研究. 中国沙漠,22(1):82-87.
59. 刘小平、董治宝,2002. 湿沙的风蚀起动风速实验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22(2): 1-4.
60. 王训明、董治宝、屈建军,2002. 塔克拉玛干沙漠简单横向沙丘的形态学矢量特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6):110-116.
61. 何兴东、赵爱国、段争虎、董治宝、李志刚、陈珩,2002. 塔里木沙漠公路灌木固沙带的防护效应. 生态学杂志,21(4):26-30.
62. Zhibao Dong, Xiaoping Liu, Xunming Wang, 2002. Aerodynamic roughness of gravel beds. Geomorphology, 43(1-2): 17-31(SCI).
63. Zhibao Dong, Hongtao Wang, Xiaoping Liu, Aiguo Zhao, 2002.Velocity profile of a sand cloud blowing over a gravel surface. Geomorphology, 45 (3-4): 277-289(SCI).
64. Zhibao Dong, Xiaoping Liu, Xunming Wang, 2002. Wind initiation threshold of the moistened sand.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9(12): 1585, doi: 10.1029/2001GL013128(SCI, EI).
65. Zhibao Dong, Xiaoping Liu, Fang Li, Hongtao Wang, Aiguo Zhao, 2002. Impact/entrainment relationship in a saltating cloud.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7(6): 641-658(SCI, EI).
66. DONG Zhibao, QU Jianjun, LIU Xiaoping, ZHANG Weiming, WANG Xunming, 2002.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drag coefficients of gobi surfa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45(7): 609-615(SCI, EI).
67. Xunming Wang, Zhibao Dong, Jiawu Zhang, Guangting Chen, 2002. Geomorphology of sand dunes in the Northeast Taklimakan Desert. Geomorphology, 42(3-4): 183-195(SCI).
68. Xunming Wang, Zhibao Dong, Jiawu Zhang,Aiguo Zhao, 2002. Relations between particle size, sand flux, air flow on the transverse dunes in Taklimakan Sand Sea, China.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7(5): 515-526(SCI, EI).
2003年
69. 董治宝、王涛、屈建军, 2003. 100a来沙漠科学的发展. 中国沙漠, 23: 1-5.
70. 董治宝、孙宏义、赵爱国,2003. WITSEG集沙仪:风洞用多路集沙仪. 中国沙漠, 23: 714-720.
71. 刘小平、董治宝,2003. 固定沙质床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研究.中国沙漠,23: 111-117.
72. 刘小平、董治宝,2003. 砾质床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中国沙漠,23: 38-45.
73. 刘小平、董治宝,2003.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物理与实践意义. 中国沙漠,23: 337-346.
74. 王训明、董治宝、屈建军,2003. 塔克拉玛干沙漠简单线形沙丘形态-动力学过程研究. 中国沙漠, 23: 257-262.
75. 韩致文、董治宝、王涛、陈广庭、颜长珍、姚正毅,2003. 塔克拉玛干沙漠风沙运动若干特征观测研究. 中国科学(D),33(3):255-263(SCI).
76. 王洪涛、董治宝、钱广强、赵爱国,2003. 关于风沙流中风速廓线的进一步实验研究. 中国沙漠, 23: 721-724.
77. 韩致文、王涛、孙庆伟、董治宝、王训明,2003.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风沙危害与防治. 地理学报,58(2):201-208.
78. Zhibao Dong, Xiaoping Liu, Hongtao Wang, Aiguo Zhao, Xunming Wang, 2003. The flux profile of a blowing sand cloud: a wind tunnel investigation. Geomorphology, 49(3-4): 219-230(SCI).
79. Zhibao Dong, Xiaoping Liu, Hongtao Wang, 2003. The aerodynamic roughness with a blowing sand boundary layer (BSBL): A redefinition of the Owen effec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0(2): 1047, doi: 10. 1029 / 2002GL016318(SCI, EI).
80.Zhibao Dong, Xiaoping Liu, Hongtao Wang, Xunming Wang, 2003. Aeolian sand transport: a wind tunnel model. Sedimentary Geology, 161(1-2): 71-83(SCI).
81. Zhibao Dong, Hongtao Wang, Xiaohang Zhang, Michael Ayrault, 2003. Height profile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 an aeolian saltating cloud: A wind tunnel investigation by PIV MSD.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0(19): 2004, doi: 10.1029/2003GL017915(SCI, EI).
82. Xunming Wang, Zhibao Dong, Jiawu Zhang, Jianjun Qu and Aiguo Zhao, 2003. 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dune sands in the central Taklimakan Sand Sea. Sedimentary Geology, 161(1-2): 1-14(SCI).
83. Xunming Wang, Zhibao Dong, jianjun Qu, Jiawu Zhang, Aiguo Zhao, 2003. Dynamic processes of a simple linear dune — a study in the Taklimakan Sand Sea, China. Geomorphology, 52(3-4): 233-241(SCI).
84. HAN Zhiwen, WANG Tao, SUN Qingwei, DONG Zhibao, WANG Xunming, 2003. Sand harm in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 and sand contro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3(1): 45-53.
85. Duan Zhenghu, Wang Gang, Xiao Honglang, Dong Zhibao, 2003. Abiotic soil crust formation on dunes in an extremely arid environment: a 43-year sequential study. 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17(1): 43-54(SCI).
86. Liu L-Y, Shi P-J, Li X-Y, Dong Z-B, Wang J-H, 2003. Wind tunnel measurements of adobe abrasion by blown sand: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in relation to wind velocity and sand flux.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3(3-4): 351-363(SCI).
87.Liu L.Y., Shi P.J., Zou X.Y., Gao S.Y., Erdon H., Yan P., Li X.Y., Dong Z.B., & Wang J.H., 2003. Short-term dynamics of wind erosion of three newly-cultivated grassland soils in Northern China. Geoderma, 115(1-2): 55-64(SCI).
88. Chunlai Zhang, Jirui Gong, Xueyong Zou, Guangrong Dong, Xinrong Li, Zhibao Dong and Zhi Qing, 2003. Estimates of soil movement in a study area in Gonghe Basin, north-ea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3(3): 285-295(SCI).
2004年
89. 王洪涛、董治宝、张晓航,2004. 风沙流中沙粒浓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19(5):37-40.
90. 吕萍、董治宝,2004. 风沙边界层动力学研究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干旱区研究,21(2):22-124.
91. 吕萍、董治宝,2004. 戈壁风蚀面与植被覆盖面地表性质粗糙度长度的确定. 中国沙漠, 24: 279-285.
92. 严平、董治宝,2004. 从2002 年第五届风沙国际会议( ICAR - 5) 看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干旱区地理, 27(3):451-454.
93. 王训明、董治宝、赵爱国, 2004. 简单横向沙丘表面物质组成、气流分布及其在动力学过程中的意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8(4):29-33.
94. 钱广强、董治宝,2004. 大气降尘收集方法及相关问题研究. 中国沙漠, 24 (6): 779-782.
95. 屈建军、王 涛、董治宝、张伟民、刘玉璋,2004. 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的综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8(1):109-115.
96. 孙宏义、徐增友、董治宝、李芳,2004. 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区喷播植物护坡研究. 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4(1):86-89.
97. 韩致文、王涛、董治宝、张伟民、王雪芹,2004. 风沙危害防治的主要工程措施及其机理. 地理科学进展,23(1):13-21.
98. Zhibao Dong, Xiaoping Liu, Xunming Wang, Fang Li, Aiguo Zhao, 2004.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velocity of a sand cloud blowing over a sandy surface.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9(3): 343-358(SCI, EI).
99. Zhibao Dong, Guangting Chen,Xingdong He,Zhiwen Han, Xunming Wang, 2004. Controlling the blown sand along the highway crossing the Taklimakan Desert.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7(3): 329-344(SCI).
100. Zhibao Dong, Hongtao Wang, Xiaoping Liu, Xunming Wang, 2004. The blown sand flux over a sandy surface: a wind tunnel investigation on the fetch effect. Geomorphology, 57(1-2): 117-127(SCI).
101. Zhibao Dong, Hongyi Sun, Aiguo Zhao, 2004. WITSEG sampler: a segmented sand sampler for wind tunnel test. Geomorpholoy, 59(1-4): 119-129(SCI).
102. Zhibao Dong, Xunming Wang, 2004. Geomorphology of the megadun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Geomorphology, 60:191-203(SCI).
103. Zhibao Dong, Hongtao Wang, Xiaoping Liu, Xunming Wang, 2004. A wind tunne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fetch length on the flux profile of a sand cloud blowing over a gravel surface.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9(13): 1613-1626(SCI, EI).
104. Xiaoping Liu, Zhibao Dong, 2004.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profile of a blowing sand cloud. Geomorphology, 60(3-4): 371-381(SCI).
105. Xunming Wang, Zhibao Dong, Jiawu Zhang, Lichao Liu, 2004. Modern dust storms in China: An overview.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8(4): 559-574(SCI).
106. Xunming Wang, Zhibao Dong, Lichao Liu, Jianjun Qu, 2004. Sand sea activity and interactions with climatic patterens in the Taklimakan Sand Sea,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57(2): 225-238(SCI).
107. Xunming Wang, Zhibao Dong, Jiawu Zhang, Jianjun Qu, 2004. Formation of the complex linear dunes in the central Taklimakan sand Sea.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29(6): 677-686(SCI, EI).
108. Zhenghu Duan, Honglang Xiao, Zhibao Dong, 2004. Combined effect of Nitrogen-Phosphorous-Potassium fertilizers and water on spring wheat yield in an arid desert region.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35(1-2): 161-175(SCI).
109. Zhenghu Duan, Honglang Xiao, Xinrong Li, Zhibao Dong, Gang Wang, 2004. Evolution of soil properties on stabilized sands in the Tengger Desert, China. Geomorphology, 59(1-4): 237-246(SCI).
110. HAN Zhiwen, DONG, Zhibao, WANG Tao, CHEN Guangting, YAN Changzhen, YAO Zhengyi, 2004. Observations of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eolian sand movement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47(1): 86-96(SCI, EI).
2005年
111.董治宝,2005. 风沙起动形式与起动假说. 干旱气象,23(2): 64-69.
112.董治宝,2005. 中国风沙物理研究50年(I). 中国沙漠,25(3):293-305.
113.董治宝、郑晓静,2005. 中国风沙物理研究50年(II). 中国沙漠,25(6):795-815.
114. 金昌宁、董治宝、李吉均、陈广庭,2005. 高立式沙障处的风沙沉积及其表征的风沙运动规律. 中国沙漠,25(5):652-657.
115. 金昌宁、董治宝、李吉均、陈广庭,2005. 公路防沙设计中夸大沙害严重性原因分析. 中国沙漠,25(6):928-932.
116. 罗万银、董治宝,2005. 风蚀对土壤养分及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24(4):75-83.
117. 王涛、陈广庭、董治宝、崔义、傅革志、幸广昌,2005. 内蒙古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与效益分析. 中国沙漠,25(5):750-756.
118. 韩致文、王涛、董治宝、姚正毅,2005.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风沙活动的时空分布. 地理科学,25(4):455-460.
119. 孙宏义、李芳、杨新民、董治宝,2005. 保水剂处理土壤的抗风蚀性能研究. 中国沙漠,25(4):618-624.
120. 王 涛、吴 薇、赵哈林、董治宝、薛 娴, 2005. 沙漠化过程中生物量损失的初步评估: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为例. 中国沙漠,25(4):453-456.
121. 屈建军、黄宁、拓万全、雷加强、董治宝、刘贤万、薛娴、俎瑞平、张克存,2005. 戈壁风沙流结构特性及其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20(1):19-23.
122. Zhibao Dong, Ning Huang, Xiaoping Liu, 2005. Simulation of the probability of mid-air inter-particle collisions in an aeolian saltating clou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0(D24): D24113, doi: 10. 1029/2005 JD006070 (SCI).
123. Xunming Wang, Zhibao Dong, Ping Yan, Zuotao Yang, Zhixin Hu, 2005. Surface sample collection and dust source analysis in northern China. Catena, 59(1): 35-53(SCI).
124. Xunming Wang, Zhibao Dong, Ping Yan, Jiawu Zhang, Guangqiang Qian, 2005. Wind energy environments and dunefield activity in the Chinese deserts. Geomorphology ,65(1-2): 33-48(SCI).
125. Xunming Wang, Fahu Chen, Zhibao Dong, Dunsheng Xia, 2005.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Mu Us Desert in North China over the past 50 years: An analysis using proxies of huaman activity and climatic parameters.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16: 351-366(SCI).
126. Xunming Wang, Zijiang Zhou, Zhibao Dong, Fahu Chen, 2005. Do humans create mineral dust in nor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48: 609-614.(SCI).
127. Tao Wang, Weimin Zhang, Zhibao Dong, Jianjun Qu, Zhefan Jing, Wanfu wang, 2005.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migration of a pyramid dune. Sedimentology, 52: 429-440(SCI).
2006
128. 吕 萍、董治宝、李 芳,2006. 三种不同床面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 干旱区研究,23(1):98-103.
129. 张克存、屈建军、董治宝、俎瑞平、方海燕,2006. 格状沙障内风速波动特征初步研究. 干旱区研究,23(1):93-97.
130. Changning Jin, Zhibao Dong, Zhinong, Li., 2006.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for the Taklamakan Desert Highway: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results of field tests. Environmental Geology, 49: 915-922. Doi: 10.1007/.
131.Xunming Wang, Fahu Chen, Zhibao Dong, 2006. The relative role of climatic and human factors in desertification in semi-arid China.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6(1): 48-57 (SCI).
132. Li Xie, Zhibao Dong, Xiaojing Zhen, 2006.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and particles' lift-off and incident velocities in wind-blown sand flux. Acta Mechanica Sinica, 21: 564-573.
133. Xiaohang Zhang, Hongtao Wang, Zhibao Dong, Michel Ayrault, 2006.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for a saltating particle layer. Comptes Rendus Mecanique, 334:13-18 (SCI).
134. Xunming Wang, Tao Wang, Zhibao Dong, Xiaoping Liu, Guangqiang Qian, 2005. Nebkha develop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wind eros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in semi-arid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5(1): 129-141 (SCI).
135. Xunming Wang, Zijiang Zhou, Zhibao Dong, 2006. Control of dust emissions by geomorphic conditions, wind environments and land use in northern China: An examination based on dust storm frequency from 1960 to 2003. Geomorphology (in press, corrected proof, available online 6 June 2006) (SCI).
136. Zhibao Dong, Guangqiang Qian, Wanyin Luo, Hongtao Wang, 2006. Analysis of the mass flux profiles of aeolian saltating clou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ccepted, in press) (SCI).
137. Wanfu Wang, Zhibao Dong, Tao Wang, 2005.The equilibrium gravel coverage of the deflated gobi on top of the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China. Environmental Geology (accepted, in press) (SCI).
138. Ping Yang, Zhibao Dong, Guangqiang Qian, Wanyin Luo, Hongtao Wang, 2006. Height profile of the mean velocity of an aeolian saltating cloud: wind tunnel measurements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Geomorphology (accepted, in press) (SCI).
139. Ping Lü, Zhibao Dong, 2006.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on the turbulent transmission over the near surface layer of different surfaces. Environmental Geology (accepted, in press) (SCI).
140. Hongtao Wang, Xiaohang Zhang, Zhibao Dong, Michael Ayrault, 2006.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saltating glass particle dispersion in a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 (accepted, in press) (SCI).
141. Zhibao Dong, Guangqiang Qian, 2006. Characterizing the height profile of the flux of wind-eroded sediment. Environmental Geology (accepted, in press) (SCI).
142. Zhibao Dong, Guangqiang Qian, Wanyin Luo, Hongtao Wang, 2006. Threshold velocity for wind erosion: the effects of porous fences. Environmental Geology (accepted, in press) (SCI).
143. Zhibao Dong, Guangqian Qian, Wanyin Luo, Hongtao Wang, 2005. Measuring the velocity of blown sand particles: A review of several commonly used methods. Measurement (submitted, in review) (SCI).
144. Zhibao Dong, Hongtao Wang, Guangqiang Qian, Wanyin Luo, 2005. Relative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in the lee of two-dimensional transverse dune ridges.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submitted, in review) (SCI).
145. Zhibao Dong, Qingsong, Mu, Hongtao Wang, 2006. Wind velocity profiles with a blowing-sand boundary layer: Theoret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ubmitted, in review) (SCI).
146. Zhibao Dong, Xiaoping, Liu, 2006. Defining the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for moistened sediment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ubmitted, in review) (SCI).
147. Zhibao Dong, 2006. Wind shear with a blowing-sand boundary layer.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submitted, in review) (SCI).
专利目录
1.董治宝、赵爱国、孙宏义, 2000. 防沙风速廓线毕托管. 专利号:ZL 99 2 54581.1,证书号: 第401549号.
2.董治宝、拓万全、赵爱国, 2001. 沙粒跃移捕获仪. 专利号:ZL 01 2 02733.2,证书号: 第465719号.
3.董治宝、赵爱国、孙宏义, 2001. 多路方口集沙仪. 专利号:ZL 00 2 64454.1,证书号: 第454101号.
4.董治宝、赵爱国, 2002. 风洞室开启盖板装置.专利号: ZL 01 2 20414.5,证书号: 第475602号.
5.赵爱国、董治宝、屈建军, 2002. 集沙仪. 专利号:ZL 01 2 22214.3,证书号: 第480064号.
6.赵爱国、董治宝、王 涛、屈建军、李宏、拓万全,2003. 风洞沙尘土壤风蚀测量仪. 专利号:ZL 02 2 61920.8,证书号: 第553692号.
7. 赵爱国、董治宝,2003. 野外便携式防沙风速廓线测量仪. ZL 02 2 61931.3,证书号: 第553816号.
8. 赵爱国、屈建军、董治宝、王 涛,2003. 倒置式防沙风速传感器. ZL 02 2 61977.1,证书号: 第578186号.
9. 董治宝、赵爱国、王 涛、邓 简,2004. 大气微尘收集器. ZL 03 2 62576.6,证书号: 第635154号.
10. 赵爱国、何宝山、董治宝、王 涛、董 智,2004. 集雪量器. ZL 03 2 18567.7,证书号: 第600500号.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