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藏》是2013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图书,作者是独立学者、当代著名作家殷谦。《蒙古秘藏》第一部是《蒙古秘藏1:发现成吉思汗陵》,第二部是《忽必烈秘器》,第三部是《传国玉玺》,这三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几位考古学家为了寻找成吉思汗陵而辗转各地考古发现,主人公亲身经历或通过梦境等逐步揭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包括围绕早已失传的蒙古秘术所展开的悬疑剧情,作者的小说写作手法比较隐喻,人物刻画生动细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部系列小说可以说很真实地再现了蒙元历史,可贵的是其中有不少是同时作为学者的作者的考证结果和作者对那段历史独特的见解。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是国内首部全面解读蒙古帝国的文化悬疑小说,而且是唯一一部全景式展现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兴衰历程的文化悬疑巨制。毕业于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系的蒙古国黄金家族后裔宝音博士的一篇名《发现成吉思汗陵》的报告引发了世界考古界的沸腾。在英国皇家考古学会一亿美元考古资金的支持下,宝音的导师、世界著名蒙古文化考古专家戈恩教授带领包括宝音、格根塔娜、包绮丽等人在内的一支60人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成吉思汗陵的探寻。宝音携带祖先遗留的信物金蝠牒并循着在其妻黄金家族后裔诺敏其其格家发现的耶律楚材手记《西征纪要》的历史轨迹,开始了艰难的探寻成吉思汗陵墓之旅。考古中的一次意外事件,他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帝国,那是一个与历史迥异的蒙古帝国。而当宝音在一次对姑娘湖的考察中坠湖醒来之后,他才发现原来所有的离奇经历不过是一个长长的梦。他依然还在扎户丘特山的成吉思汗陵考古基地……
翻开本书,你将身临其境般看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奇的戎马一生,一幅大蒙古帝国的画卷逐步展开。勇敢的蒙古铁骑在手持苏鲁锭的成吉思汗的率领下驰骋在大草原上开疆拓土,从
十三翼之战到统一草原称汗,从南下攻金到征灭西辽,从西征花剌子模追击扎兰丁抵申河而返到召丘处机,再到灭夏途中病逝于六盘山,成吉思汗真实传奇的一生尽收眼底。
从本书中您还可以真实了解到那些早已失传的蒙古秘术。比如萨满教的玄术(割马舐血和敖包驱神等)、蒙古通天巫法咒、玄秘法术、长生天请神术、踩风神行术(虽然只是在战马上,但日行千里通过这种秘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踩水过河术(揭露了蒙古铁骑是如何渡黄河和长江如履平地的)、神奇兵器术(比如成吉思汗手中神奇的苏鲁锭,蒙古图腾,战神的象征,它暗藏着一种神奇兵法)以及蒙古马刀、神鞭、转轮等。这些神秘文化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当中,但在本书中,数百年来最神秘的蒙古秘术即将重现……
新闻报道
台湾《苹果日报》
独立学者、作家殷谦新书《蒙古秘藏1》出版,石破天惊
一代天骄铁木真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尊号“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死后按照蒙古人的传统实行秘葬,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陵墓,尤其是这位将铁骑踏到了中亚和东欧地区的伟人成吉思汗,死后更不可能没有陵墓,不但有,而且他的陵墓中还藏了从20个被征服国家掠夺来的无尽宝藏——蒙古秘藏。
为了解开成吉思汗陵之谜,身为独立学者和作家的殷谦曾亲赴蒙古国考察,不但细心查阅并研究了大量古代文献史料,而且还秘密采访了数十位蒙古珠腊沁部落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忠诚的守墓人。经过详实的采访和交流,殷谦获得了大量不曾公诸于世的珍贵资料。归国后,他倾注心血完成了长达100万字的长篇文化悬疑小说《蒙古秘藏》,拟分为三册陆续推出。这部鸿篇巨著以一个学者的眼光和思想,以一个作家的独见和笔锋,不仅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已被尘封的历史,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蒙古帝国;而且为读者重现了那些失传了数百年的神秘蒙古秘术(比如萨满教的玄术(割马舐血和敖包驱神等)、蒙古通天巫法咒、玄秘法术、长生天请神术、踩风神行术等)。小说是以考古家、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宝音博士的离奇经历展开叙述的,故事丰富,可读性极强,可以说是句句精彩,石破天惊。
成吉思汗死后究竟秘葬何处?这是中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迄今为止都坚持探索的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从这部百万巨著中得到答案呢?如果身为独立学者和作家的殷谦破解了这个未解之谜,那么将是中外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个神话,也必将成为中外文学界的一个传奇!那么这部将要面世的文化悬疑巨制究竟能否解开八百年来最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之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台湾《苹果日报》2013年3月19日)
京华时报
《蒙古秘藏》还原成吉思汗
5月27日,作家殷谦的新作《蒙古秘藏1:发现成吉思汗陵》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殷谦为了创作该书亲赴蒙古国进行过实地考察,他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还原一个真实的成吉思汗。
《蒙古秘藏》是国内首部全面解读蒙古帝国的文化悬疑小说,全景式展现蒙古帝国四百年兴衰历程。拟分为三册陆续推出,其中第一册《发现成吉思汗陵》数字版已经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同步首发。
殷谦为写此书,随考古队深入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等地调查研究,并亲赴蒙古国与历史考古专家深入交流,力求重现失传数百年的神秘蒙古秘术。他称,创作这本书就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的成吉思汗,“很多研究成吉思汗的学者对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以和他的葬地感兴趣,我要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成吉思汗。”
为了解开成吉思汗陵之谜,身为独立学者和作家的殷谦曾亲赴蒙古国考察,不但细心查阅并研究了大量古代文献史料,而且还秘密采访了数十位蒙古珠腊沁部落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忠诚的守墓人。经过详实的采访和交流,殷谦获得了大量不曾公诸于世的珍贵资料。除此之外,他还随考古队深入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等地做了大量的深入调查研究。(记者田超)
新华网
《蒙古秘藏》揭秘千古之谜成吉思汗墓葬所在
继2013年3月,独立学者、著名作家殷谦继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蒙古秘藏:现成吉思汗陵》之后,随着今年1、2月份,该系列小说的第二部《忽必烈秘器》和第三部《传国玉玺》的面世,这两部小说是作者潜心3年研究蒙元历史之后的扛鼎之作,大结局将揭秘千古之谜成吉思汗的墓葬所在。
20日,殷谦在山西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称,为了解开成吉思汗陵之谜,身为独立学者和作家的殷谦曾亲赴蒙古国考察,不但细心查阅并研究了大量古代文献史料,而且还秘密采访了数10位蒙古珠腊沁部落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忠诚的守墓人。
经过详实的采访和交流,殷谦获得了大量不曾公诸于世的珍贵资料。归国后,他倾注心血完成了长达100万字的长篇历史文化悬疑系列小说《蒙古秘藏》、《
忽必烈秘器》、《
传国玉玺》。
第二部《忽必烈秘器》主要写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元朝最鼎盛时期的一部历史画卷,以及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说忽必烈与他的几个皇后和妃嫔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忽必烈不惜一切代价征战日本的真相等等。
第三部《传国玉玺》是写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主要讲述顺帝时期的元朝,以及这位元朝最后一位皇帝的生前后事,顺帝死后秘葬,秘葬在哪里,这将同时为读者揭开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以及元朝历代帝王的陵墓究竟在哪里。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以及元朝历代帝王死后究竟秘葬何处?这是中外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迄今为止都坚持探索的问题。殷谦表示,一旦找到忽必烈的墓葬,就等于找到了成吉思汗和元朝历代皇帝的墓葬,那么,我们能不能从这三部百万字的巨著中得到答案呢?(任丽娜)
写作初衷
坚守文学的信仰
他引领青春文学多年,有“文坛酷吏”之称。近期转型历史小说创作,于2012年3月在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蒙古秘藏1发现成吉思汗陵》之后,又于今年1月、2月重磅推出该系列小说的第二季《忽必烈秘器》和第三季《传国玉玺》。4月13日,在第二季、第三季新书会上,他又语出惊人:“成吉思汗陵就在贝尔湖。忽必烈及蒙元历代帝王的陵墓也都在贝尔湖。”他就是殷谦。
这套百万巨著,主要讲了些什么呢?作家殷谦有哪些创作动机呢?他又有如何的创作心里历程呢?带着疑问,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遵循历史轨迹的创作
记者:你为什么想写这部书?写作的初衷是什么?
殷谦:我对古文化和古代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永远屹立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的、伟大的人物有深入研究,成吉思汗作为一个历史上的伟人,自然也在我的重点研究范畴之内。写这本书的初衷在于,我通过研究发现,很多研究蒙元的历史学者几乎都没有系统的研究过他,比如说大多数学者好像只对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以及他的葬地感兴趣,而就这两个方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而我写这三本系列小说的目的就是要还原真实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以及元顺帝,先从第一部《蒙古秘藏:发现成吉思汗陵》说起,我就是要通过历史小说给读者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成吉思汗,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成吉思汗。其实成吉思汗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不是很多专家说的那么夸张,他之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是得益于他身边的几个谋臣武将,比如耶律楚材和木华黎、郭宝玉、速不台、忽必来、博儿术、者勒蔑,还有他的几个虎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等,而成吉思汗不但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他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正义、多情、善感的人,这也是他身边的人都愿意拥戴他的原因。当然,能将自己的铁骑踏遍中亚和东欧,历史上也只有成吉思汗,他的一生可谓是功过参半,同样也是毁誉参半。
说到成吉思汗,学者们一致主张他是一个野心家,是一个麻木不仁的暴君这样的观点,其实不然,这是很多人对战争的误解,只要想到战争,就会想到杀戮,外族的入侵使我们的民族情感变得激愤而复杂,而战争的发起者自然也就被定义为暴君,我想,这是片面的和有失公允的。历史是由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向前推进的,这是自然法则,我们无法回避,我们需要正确去对待历史,虽然我们同情战争中普通人的遭遇,但我们对战争的态度要充满人道情怀,要理智地去思考。从我的这部《蒙古秘藏:发现成吉思汗陵》可以看到,成吉思汗的内心也有丰富的情感,粗狂中也有温柔和细腻,也有复杂的人性视境和博大的人道情怀,一句话,在马背上征战一生的成吉思汗也有宽恕和同情、怜悯等表现人的本质的情感。成吉思汗心中有恨,但这并不是说他心中只有恨,他心中还有同情和悲悯,他的战争是由心中的一股仇恨发起的,但他的战争也是由他内心博大的情感世界而结束的。“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绘画和波斯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这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利。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够在这一点与之相似”(法国学者格鲁塞:《蒙古帝国史》)。成吉思汗的罪过要比起他的丰功伟绩来说,他的罪过的确是难以避免的,一部人类史的出现,是要付出代价的,让读者全面了解一个真正的成吉思汗,全面认识和了解那段历史,我想这就是我想写这部书的原因和初衷。
记者:《忽必烈秘器》和《传国玉玺》和其他的悬疑探险小说有什么区别?比如说《盗墓笔记》和《藏地密码》?
殷谦:由于你所提到的这两部小说我都没有拜读过,所以我不好就这部小说做出评论。要说我这部小说与悬疑探险小说的区别,我想这个区别是明显的,悬疑探险小说大多都是以假想甚至幻想为内容的虚拟性写作,这种写作的明显特征就是胡编乱造,穿凿附会,从内容上来看,大多都是作者随意杜撰,毫无规矩可言的讲故事。而我这部小说是以现实经验和事实为内容的写实性叙事,首先,《忽必烈秘器》和《传国玉玺》是历史小说,小说虽然是讲述故事,但它遵循了起码的历史轨迹,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创作中必须蹑迹追踪。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小说,我想小说作品要在人情事理上说得通,要具有起码的客观性和事实感,要学会尊重事实,服从基本事实和普世价值的制约,而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不能为了猎奇而随意冒犯常识。而我们时代的很多小说作品为了销量而忽略和否定了我们作为人的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信仰,那就是怜悯和博爱等人道情感。
记者:成吉思汗死后到底在秘葬在何处?这是几百年来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们一直探索的千古之谜?根据您现今所掌握的资料?您认为成吉思陵最可能在哪里?
殷谦:它一直是一个谜,而且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现在在考古界最流行的有四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秘葬在蒙古国肯特省的肯特山起辇谷,这种说法是根据《元史》上的记载而得来的,显然,既然是秘葬,那么葬地不可能明显出现在蒙古史书中。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法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第三种说法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第四种说法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后来又传出成吉思汗秘葬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大金川和小金川之间。可见成吉思汗的秘葬之地一直没有定论,自然也就成为一个未解之谜。对于这些说法,我个人都不赞同,至于成吉思汗到底秘葬在何处,我希望读者能在我的这部系列长篇小说《蒙古秘藏:发现成吉思汗陵》和《忽必烈秘器》以及《传国玉玺》中找到答案,它的答案确切地说在《传国玉玺》中,这个答案将是惊人的,就在今天的贝尔湖,我相信就连考古学家们都会感到意外。我不想做过多解释,事实将来会证明我今日所言不虚。
记者:您对《蒙古秘藏》、《忽必烈秘器》和《传国玉玺》中的人物抱着怎样的感情?
殷谦:我是怀着很深的情感来写这部小说的,当然也投入了我的情感,用深情的文字来写人物,用有情的眼光看世界,就是把一个“情”字当做这部作品的灵魂,爱意和善念永远是我写作稳定的精神基础。我不会以冷酷甚至冷漠的态度来写小说,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几乎就像生活在我身边的人,我对他们不仅不会隔膜,而且还对他们有着深刻的爱意和理解。
记者:一直以来,世界各国的探险家都坚信成吉思汗陵中囊括了他从20多个国家运来的大量价值连城的宝藏。请问您对这个说法有什么自己独到的见解!
殷谦:我个人比较支持这个说法,如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们所认为的,成吉思汗确实戎马一生,征服了大大小小20多个国家,从20多个国家那里掠夺来的财宝汇集在一起,那确实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可以说世界上一半的宝藏都在成吉思汗的手里。那么这些财宝哪里去了?它们不可能从人间蒸发。我通过研究发现,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之间的争斗从未间断过,首先从这个巨大的宝藏开始的。我想说的是,根据我对《蒙古秘史》和《元史》以及《蒙古流源》的研究,对于成吉思汗掠夺来的这20多个国家的财宝的下落,并没有任何详实的交代。但是从我采访的几个“达尔扈特”人的口中得知,这笔巨大的宝藏在成吉思汗的陵墓内。窝阔台继位之后,对于兄弟之间要求平分宝藏坚决反对,作为成吉思汗汗位的继承人,他认为这些宝藏应该属于他这个新任的蒙古帝国的大汗,应该属于蒙古帝国,他是不允许将这些宝藏与别人分享,包括他的亲兄弟们,但是,他的几个兄弟都是跟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的人,为蒙古帝国的创立都立下赫赫战功,显然他们对窝阔台这个新汗王从内心里就不服,更别说万全服从他了,就这样,对成吉思汗宝藏的争夺战不但没有终止,反而越演越烈,在监国拖雷的建议下,窝阔台索性下令将这些财宝全部埋进他父汗的墓葬里,他的用意很明显,既然大家都想争,那么谁也别争了,既然是父汗的宝藏,那就让父汗带走吧,这样对谁都公平。这种做法虽然引起兄弟们的不满,但也让兄弟们的心理稍感平衡,同时也结束了这场宝藏争夺战。当然,将从20多个国家掠夺来的宝藏陪葬,这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原意,以成吉思汗的性格,我想他的意思是死后将这些财宝分给他的几个儿子,如同他将他一生征战得来的土地分给他的儿子们一样。
记者:为了写这三部书听说您曾亲赴蒙古国考察,秘密采访了数10位蒙古珠腊沁部落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忠诚的守陵人。经过详实的采访和交流,获得了大量不曾公诸于世的珍贵材料。不知采访的细节能不能给我们的读者透漏一点点?
殷谦:我是在蒙古国的历史学者的引见下,拜访了生活在中央省的宗莫德的几户珠腊沁部落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乃至他们现在有些人依然是“达尔扈特”,即守陵人。从几个守陵人口中得知,他们的父辈是从中国内蒙古迁徙到宗莫德的。这些守陵人至今对成吉思汗无比敬仰和膜拜,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成吉思汗的故事,相信读者会从《蒙古秘藏:发现成吉思汗陵》这部小说中了解到,当然,在第二部《忽必烈秘器》和第三部《传国玉玺》中有更多的披露。
记者:我们还听说为了写这三部书您还曾跟随考古队到四川、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进行了大量考察?能给我们读者讲一讲考古中的趣事吗?
殷谦:写这样三部历史文化含量很高的小说,其中涉及到的考古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考察才能掌握,因为条件有限,我只是去了一些必须要去了解一下的地方,实际上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这是遗憾,将来有条件我还会继续考察。考古中有趣事我都写进这部小说里了,建议大家从书中了解吧。
记者:第一部《蒙古秘藏》中的故事是循着一本叫做《西征纪要》的耶律楚材留下的书展开的,第二部《忽必烈秘器》中又出现了不忽木的墓志铭,以及记载燕真的一些古文,请问现实中是否真的有这样一本书和这样的墓志铭或记载呢? 殷谦:小说中所提到的《西征纪要》以及不忽木的墓志铭、记载燕真的古文都是我杜撰的,当然是参考了很多达尔扈特人告诉我的信息,我只是通过文言文这种语言将它们准确地表达出来而已。
记者:《忽必烈秘器》和《传国玉玺》的核心情节是否可以透漏一下呢?
殷谦: 《忽必烈秘器》通过宝音和包绮丽考古经历为主线,以他们的梦中离奇经历为辅线,重现了史上最辽阔的忽必烈帝国的盛况,同时揭开神秘法器玄灵圣石与成吉思汗陵和忽必烈墓的神秘联系。而忽必烈数次远征日本竟然是为了寻找玄灵圣石。神秘组织共济会不惜代价寻找玄灵圣石竟是为了打开神国之门统治全世界。一个个惊人的谜团逐步揭开,成吉思汗陵真相即将浮出水面!
《传国玉玺》以宝音和包绮丽前往贝尔湖考古寻找成吉思汗陵墓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这片原始湖泊和丘陵中探险、遇险、脱险等一系列精彩跌宕的考古经历;以宝音的梦中经历为辅线展现了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尔及其后妃真实的一生,同时也揭开了传国玉玺消失之谜。原来传国玉玺上有忽必烈刻下的神秘图案,这正是打开帝国宝藏的钥匙。找到传国玉玺,成吉思汗陵及蒙元历代帝王的墓葬谜底将彻底揭晓。而历史上朱元璋派蓝玉深入漠北的捕鱼儿海竟然是为了追讨传国玉玺!明朝的万历皇帝死后罕见的
北斗七星葬式竟也与传国玉玺有着神秘的联系。第三季《传国玉玺》将是《蒙古秘藏》系列的终结篇,成吉思汗陵的神圣大结局将彻底被揭开!
“我现在本职工作是农民工”
记者:请问除了作家这个身份,您本职工作是什么?
殷谦:我现在的本职工作是农民工。具体做房屋装修工作,其实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优秀的装修工。
记者:您曾经说过,要努力做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怎么理解这个“良知”的涵义? 殷谦:希望我的作品对读者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
记者:从您的杂文来看,似乎非常爱得罪人,生活中您的朋友多吗?有没有那种生死相交的朋友?
殷谦:谁说我爱得罪人了?其实我喜欢交朋识友,这将有助于我的生活和我的文学创作,在生活中我的朋友很多,并且其中就有一个生死相交的朋友。
记者:您在文坛被媒体冠以“精神卫士”、“文坛酷吏”的称号,贾平凹说您的文章是继鲁迅之后最有实力的散文随笔,给我们的生活和文学以及艺术提供了一根不动的标杆。陈忠实称赞您是当今文坛中为数不多的实力作家,为人而文学,为人性而文学,而不是为文而文学,或者为名利而文学。王朔称您是中国仅有的圣人。 您个人如何看待这些媒体和前辈的评价呢?
殷谦:这些评价是惊人的,我实在但当不起,我只能谢谢各位文学前辈对我的厚爱,他们这样评价我,更多是为了鼓励我,我需要加倍努力,尽力做到不辜负前辈对我的支持和期望。
记者:如果您得了
诺贝尔文学奖,您会怎么看自己的作品?
殷谦:诺贝尔文学奖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如今这个时代的诺贝尔文学奖,它甚至不值得去肯定。它是一个品牌,获得了这个品牌的人尤其在中国将会获得巨大的声望资源,除此之外,好像与他的作品没有多大关系。在这个炒作成名的年代,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一个国际性的炒作平台,对于文学价值,如今的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背离了它的授奖宗旨。我的作品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即使侥幸获得了,我也不认为我的作品以及我的小说就天下第一了,读者说怎样还是怎样。
记者:在文学方面,哪些是您改变了的,哪些是您坚守的?
殷谦:坚守的是我对文学这片圣地的信仰,有所改变的是,面对市场经济,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在坚守信仰的同时,我有时候也不得不去投其所好。
作者简介
殷谦,笔名北野。独立学者、当代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诗人。
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殷谦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致力于易学、考古学的研究。已出版作品《
天廷秘传》《
末世·2012》等4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