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图书馆是蒙阴县唯一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其主要职责是收藏和保护地方文献,收集、整合、发布文化信息资源,保护古籍文化遗产,联系指导全县基层图书馆(室)、农家书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基层站点建设,开展基层业务辅导培训和馆内文献的外借、阅览、参考咨询等活动。2011年5月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蒙阴县支中心挂靠图书馆成立,与图书馆合署办公。
简介
蒙阴县图书馆始建于1978年8月,馆舍面积2240平方米,总藏书量12.83万册,设有10个科室。现有职工13人,大专文化程度1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3人。
县图书馆始建于1978年,原址在老文化馆。1986年新馆开工建设,1990年正式搬迁启用,现有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馆内设有8个科室:办公室、成人外借室、少儿阅览室、采编辅导室、报刊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资料及地方特藏室、讲座室。有各类阅览座席200个。馆藏文献总量18万册,年购置新书2500余种,4000余册,订阅期刊130余种、报纸38种,有正式读者8000余人,年外借图书、期刊8万册次,阅览3万册次。所有图书文献全部依据标准进行标引著录、加工,并实行全开架服务。
机构职能
图书馆一层有咨询服务大厅、多功能服务区、第一借阅室、
视障阅览室、24小时自助书房;二层有少儿借阅区,绘本亲子阅览区、挑空式休区和敞开式读书阶梯;三层有报刊阅览室、辅助书库、休闲读书台、读书阶梯;四层有
电子阅览室、特藏书库、过刊过报书库;五楼有尼山书院、国学讲堂、自修区、蒙阴县历史文化展厅、文化体验室等。
新馆介绍
蒙阴县图书馆现为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新馆位于三公路与兴蒙路交叉口,“六馆一中心”文化综合体建筑主体的东北角,共五层,建筑面积约6300平方米,一至五层分散配备各类阅览坐席600多个,并配备朗读亭、数字书刊借阅机、瀑布流电子借阅屏、超星少儿学习一体机、政府信息查询机、电子棋桌、AI光影阅读机等多媒体设备,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服务。
图书馆一层布置有咨询服务大厅、多功能服务区、第一借阅室、视障阅览室、24小时自助书房;二层布置有少儿借阅区、绘本亲子阅览区、挑空式休闲区和敞开式读书阶梯;三层布置有报刊阅览室、辅助书库、休闲读书台、读书阶梯;四层布置有电子阅览室、特藏书库、过刊过报书库;五楼布置有尼山书院、国学讲堂、自修区、蒙阴县历史文化展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后,读者可通过图书馆微信办证小程序实现网上办证、绑定实体证生成电子证,通过微信服务大厅实现图书查询、续借等功能,可以更好满足广大读者需求。新馆面积等硬件设施已经达到一级馆标准,正在根据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七次评估定级要求,积极做好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申报准备工作,努力争取成功申报一级馆。
发展历史
建国前,劝学所设有阅报室。1920年,图书馆有借阅室、阅览室,1936年图书馆藏书达两万余册。日伪时期,设立民众阅报室。通过战争,这些图书和设备都荡然无存。
1952--1978年,县文化馆设有图书室。初期只有房屋两间(40平方米),管理人员1名,报刊杂志50余种,藏书不足万册,通俗读物占1/3。采用的管理方法是刘国钧著的《图书分类法》。1960年,图书借阅室增至5间(115平方米),管理人员2名,藏书3万余册,报刊杂志100余种。采用的管理方法是《中小型图书分类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借阅被迫停业,部分图书被销毁。1972年,经整理,重新对外开放借阅。1975年,图书借阅室迁新建楼,藏书仍为3万余册,报刊杂志120余种,管理方法采用全国通用的《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1978年8月,图书馆由文化馆析出,单列编制,建蒙阴县图书馆,当时有工作人员6名。1985年增至9人,图书馆面积达431平方米。设有办公室、采编室、图书借阅室、书库、文物库房。藏书4万余册,报刊杂志增至263种,并增设了科普阅览、青少年儿童阅览等项目,平均每天接待读者200多人次,图书借阅年平均1.4万余册。
1988年,动工新建图书馆楼,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职工宿舍720平方米,占地10亩,投资61.57万元。1990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图书馆实行了岗位
目标责任制,图书管理走上了规范化道理,并在全市图书馆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介绍。积极开展了复印、打字、推销挂历、台历等以文补文活动,年收入达5万余元,弥补了事业经费不足的缺口,增强了图书馆自身的活力。1993年藏书量达到48000册,报刊杂志300余种,工作人员增至11名。1995年蒙政办发[1995]59号文件“关于将各种县内出版物送交图书馆收藏的通知”,为此建立了地方文献特藏室。全年收集地方特藏和新购书900多册。1997年经社会捐助和财政拨款11万元,购置微机6台,在省内县级馆中率先实现了微机自动化管理,馆藏书量达到10万册,顺利通过了图书馆评估定级验收,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二级图书馆”称号。同时,制定了向国家一级图书馆迈进的方案。为确保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工程的顺利实施,向蒙阴籍在外工作的同志和曾在蒙阴工作过的老干部发出了捐书、捐款的信函3100多件。同时,在全县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万册图书大捐献”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先后共收到捐书4万册,捐款4万余元,馆藏书籍达到12万册。并在馆内建设了一处长8米、高1.5米的大理石碑廊,将捐书、捐款人员的名字刻在碑廊上,让其功垂金石,名博千秋。1997年10月承办了全市首届公共图书馆业务知识竞赛,蒙阴图书馆代表队获全市总分第一名,并先后有4人三次代表临沂市赴省参加了全省图书馆业务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1997--2002年,以创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和“全国文化先进县”为契机,认真开展了图书管理人员培训和辅导活动,共培训图书管理人员400多人次。全县建起17处万册图书馆,11个乡镇图书室、380多个村图书室,建起了县、乡(镇)、村三级图书网络,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图书借阅、信息查询的网络服务体系,成了各类人材学科学知识的宝贵阵地。近年来,县里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仍对图书馆工作采取财政倾斜,每年拨付事业费20.6万元,单列购书经费5万元,为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了期刊、报纸征订和新书的购置,使馆藏书量逐年增加,每年入藏新报刊300余种,新书达3000册以上。
1998年,投资3.6万元,新购买两台计算机和《四库全书》光盘,建起了电子出版物阅览室,对12.5万册馆藏书进行了回溯建库,并将新购和捐赠图书5300册分编上架,在全市图书馆评估中得到893分,比94年提高了近200分,名列全市前茅。1999年,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电子阅览室设备,运转正常;成立了读书协会12个,发展会员1600余人。
2000年,认真开展了阵地业务建设,全年接待读者6.8万人次,流通借阅7.6万册次,解答咨询、帮查资料252次;深入基层图书馆(室)进行业务辅导活动,使其达到了标准化管理。2001年,强化阵地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坚持常年开放,全年接待读者5.4万人次,流通借阅6.6万册次,接待咨询、帮查资料210次;组织参加了临沂市“童星杯”少年儿童爱党、颂党优秀读书征文活动,有2人获得一等奖,4人获得二等奖,4人获得三等奖,4人获得优秀奖,获奖数名列全市之首。
2002年,积极工作,争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里下发了办字[2002]11号文件,在全县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开展了向图书馆楼维修工程捐资的活动,共筹集资金30余万元,将图书馆楼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装饰一新,以全新的馆容、馆貌向社会开放。当年,接待读者3.9万人次,流通借阅量达7.8万册次。2003年,坚持双休日开放制度,年新增读者500人,共接待读者4万人次,流通借阅7.6万册次。
2004年,新添置了
多媒体电脑11台,电子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已经建成,配备<四库全书>光盘等相关电子读物近300件。目前,共有20余台套,大型音响设备1套,复印机一台,一体机一台,设备齐全,基本能够满足图书馆工作与读者借阅的需要。全年共接待读者4.6万人次,外借图书7.8万册次,解答读者咨询1000余人次,满足了广大读者看书求知的需求。
为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阵地作用,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功能,全馆人员多次参加了省馆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班及在职继续教育学习班,人均继续教育学时达到85学时以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在论文评选中获奖。为加强管理,制定完善了上下班、请销假、周四学习日、财务管理、岗位目标责任制、卫生、档案管理、防火防盗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做到了有章可循,提高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全馆形成了“纪律严、风气正、讲团结、比奉献”的良好局面,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序开展。
机构发展
图书馆采用开放式借阅,安装了磁性防盗系统,引进了具有人性化、方便快捷的Interlib系统,配置了新的服务器、电脑和照相机等,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使整个工作流程更加一体化、便捷化。现在馆内所有图书全部向读者开放,读者可凭借书卡自由进入书库,自主翻阅所需图书,还可以通过Interlib系统在电脑上查找所需图书,大大减少了借书流程,为广大读者节约了宝贵时间,减少了管理员的工作量,使管理员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为了优化借阅环境,图书馆内所有墙壁进行了重新粉刷,更换了新式书架,并且为读者准备了沙发、长椅,整洁明亮、安静舒适的借阅环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称赞和好评。
按照全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要求,图书馆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五室一场一校一中心”的标准,做好乡镇文化中心、村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工作,制定了统一的图书借阅、阅览规章制度、图书财产登记簿、借阅登记簿。目前,县、乡、村三级图书网络已逐步形成。
2012年,加大了农家书屋的建设及管理力度,书屋的文献资源入藏由县图书馆全部负责,实行资源权属归县图书馆,管理和利用归农家书屋,做到统一资源购置、统一分类编目、统一管理制度,使农家书屋的管理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分馆制的雏形基本实现。
近年来,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优质服务、再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开拓创新,努力工作,连续四次被文化部评估定级为国家二级图书馆,连续九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市级文明单位。荣获“临沂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先进县复验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又一次顺利通过“国家二级图书馆”评估验收。
机构活动
每年都举办“暑假儿童补习班”、“儿童画展”等一系列少年儿童培训班,每期都有上百名儿童参加培训学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充分利用图书馆楼内大厅,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庆“七一”书画摄影展,庆“国庆”书画展,“根雕奇石艺术展”,为广大青少年举办“大型活动标本展”、“科普发明展”等大型展览活动,县领导和社会各界、驻城各校师生踊跃观看,受到好评。这些活动,拓宽了服务领域,树立了图书馆的良好外部形象。
获得荣誉
自1995年在创建文化先进县的同时,图书馆全体职工认真工作,图书馆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线职工业务娴熟,服务态度好,工作质量高,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有四名同志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先进个人,图书馆被命名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先进单位,连续六次被命名为“县级
文明单位”。被临沂市委、市政府授予“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
2023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
国家一级图书馆。
入馆须知
1、读者到馆借阅,须首先办理借阅图书借书证或阅览证,办证时须带身份证、一寸免冠照片一张,押金100元(退证时返还)。
2、每位读者每次借阅图书3册,借书期限为28天,看不完时,请及时续借。
3、读者须遵守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图书资料,请勿在图书上折页、勾画、圈点、撕割等,如有损坏、遗失等情况,照章赔偿,贵重图书并处以2--5倍罚款。
4、借书证损坏、丢失,应及时向借阅室工作人员声明,并办理补证手续,否则造成的所有损失由读者本人自行负责。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整理内务)
自修区、主题阅读长廊、自助借阅区:8:00-18:00
其它区域:上午8:30-12:00
下午:2:00-5:30(冬日制)2:30-6:00(夏日制)
节假日:全天开放
阅览服务
一楼:第一借阅室、自助服务区、残障阅览室
二楼:少儿借阅区、绘本亲子阅览区、读书阶梯
三楼:报刊阅览室、读书阶梯、辅助书库
五楼:尼山书院及自修区
各楼层数字资源阅览区提供免费下载、阅览、查询等服务。
2、免费外借服务:第一借阅室、24小时自助服务区、少儿借阅区提供免费查询、外借、阅览。
3、免费基本文化服务:普通文献资源借阅、信息检索与咨询、馆内举办的各类培训、公益讲座、国学讲堂、展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视频资源展播等公益性读者活动及基层辅导、图书流动服务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