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蒙吉

南宋爱国诗人、抗元英雄

蔡蒙吉(1245—1276),广东梅州人,南宋爱国诗人、抗元民族英雄,著名社会活动家。12岁中进士,被时人誉为“神童进士”,授迪功郎,后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其祖父蔡若霖、父亲蔡定夫均为进士,因此当地有蔡府“一门三进士”之佳话。中进士后,他关心桑梓教育,曾捐出故里创办义学,教化乡人。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朝廷下诏四方勤王,蔡蒙吉被梅州知州汤执中任命为梅州签书事、义兵总督,组织义兵抗元。公元1276年,率孤军与元军作战,城陷被俘,英勇不屈从容就义,被元将易正大杀害于兴宁,年仅32岁。文天祥光复梅州后,亲自为蔡蒙吉举行国葬,并亲自作祭文,称赞和表彰他的忠义爱国。文天祥为表其坚贞,亲题“忠节乡贤”榜其乡,并在原籍松源祠堂内,亲书“忠孝廉节”四字表其忠。

人物生平
蔡蒙吉,宇梅庵,籍贯广东省梅州松源镇金星村,出生、居住地在梅州城“县治南八十步”,即现梅城西牛岗墟、曾井一带,那里南宋时期应该有官家私邸一类的蔡氏住宅。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应童子科,考取进士,时年十二,官授从政郎、义兵总督等职。
蔡蒙吉在梅任职期间,曾创建松源堡义学,开创了梅州设义学之先河。梅州从此文教日兴,终成“文化之乡”。
蔡蒙吉出身于书香门第,祖若霖,父定夫,均为进士,加上他自已,真正“一门三进士”,无比勋贵。“蔡若霖(蒙吉祖父)嘉定四年辛未科进士,钦州推官。”“蔡定夫,若霖子,淳祐四年甲辰科进士,广州清海军节度判官。”
宋宝佑元年至景定年间(1253年-1264年),进士侯安国来梅州任梅州教授,隶籍于城东攀桂坊,以免除入学者徭役来鼓励梅人读书。清郝玉麟主修的《广东通志》人物列传载:“侯安国本闽之宁化人。宋时由乡贡进士,教授梅州。乐其风土,因家焉梅州僻处岭南,经学草昧。安国倡导之,文风日盛。”
蔡蒙吉博学强记,加上家学渊源,八九岁已能背诵五经,侯安国任梅州教授,在孔庙讲学,蔡蒙吉又入孔庙拜侯安国为师,更使蔡蒙吉学业精进,深研《春秋》,精通其义。
宋宝佑四年(1256年),十二岁的蔡蒙吉应试童子科,登丙辰科进士及第,被称为南宋“神童进士”,至十五岁,朝庭授职迪功郎,为此,当时梅州程乡县令(《嘉应州志》:绍兴十四年(1144年)又复置梅州,仍下辖程乡县,属广南东路。)贾全在其住宅门口立“童魁坊”以彰其绩。
蔡蒙吉二十五岁进京再试铨衡复中第一,朝命加三资,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此时,梅州官府为表彰蔡氏功业,在蔡府门前又立一牌匾“德泽坊”。“德泽坊”与“童魁坊”应是两个坊表授于同一府第。
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南侵,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文天祥奉诏书勤王抗元。这消息传出,在闽粤赣边之赣南、闽西、梅州三地,客家人各宗族亦发动组织义军,“八千弟子走勤王”,此前,蔡蒙吉受南宋朝庭加三资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蔡蒙吉未之任因战事起,梅州知州汤执中请他出任梅州签书事义兵统督,蔡蒙吉临危受命,捐出薪俸与家产充实军饷,并在松源老家捐出私人土地创办“义学”。
景炎元年(1276年),元将易正大率兵由浙江向福建进攻,一路势如破竹,福州、泉州一带南宋守军不敢抵抗、望风而降,一路推进,攻向梅州,州官怯战降敌,蔡蒙吉坚持抵抗,统率义军与之激战,守城半月,“州人士死者十盖八九,井邑皆空。”(黄遵宪《已亥杂诗》),终因援绝而兵败被俘,监禁于兴宁县。元将令其部属陈一元施尽酷刑迫其投降,蒙吉坚决拒绝并加痛斥:“吾只知尽忠报国,岂肯从人奴而苟生”,遂被杀害。临刑时,神态自若,从容就义,年仅32岁。
翌年三月,文天祥收复梅州,任命随从谢新为梅州令尉,为表彰蔡蒙吉之气节,以棺殓尸,迁葬于桃尧练坑村。后人为纪念这位抗元英雄,在梅城、松口先后建有七贤堂、七贤亭及蔡蒙吉纪念碑等。
蔡蒙吉以奋力抗元而就义,“童魁坊”、“德泽坊”不被保护,同时毁于战火。
史料记载
清《嘉应州志》载蔡蒙吉:“十二应童子科登,宝佑四年进士第,授迪功郎,再试诠衡复中第一,加三资,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未之任而丁。世变,知州汤执中檄权梅州签知事、义兵统督。德佑二年,易正大陷梅州,蒙吉被执。正太引兵趋潮州,羁蒙吉于兴宁,使其下陈一元守之。蒙吉骂曰,吾知尽忠报国耳,宁肯从人奴苟生哉!为一元所杀,暴其尸,三日颜色如生。一元异而痤之。时年三十有二。翌年三月,文天祥复梅州,嘉其忠,为文祭之,棺敛其尸,还葬于饶塘堡(今梅州市梅县区桃尧镇)练坑。”
其祭文云:“蔡公之忠魂,无往不在:在天地为神祇,在山川为为社稷,在郡邑为乡贤。春秋二祭,庙食万年。噫公之生也,名垂竹帛;公之死也,重若泰山;允为朝廷使者之模范,宗族后裔之仪型。”
据《乾隆嘉应州志卷六人物部》记载:“蒙吉生而颖悟,九岁能背诵五经……年十二应童子科,赐进士出身,授迪功郎。再试铨衡复中第一,加三资,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蔡蒙吉12岁考中进士,轰动一时,被誉为“神童进士”。据有关统计,宋朝共有一百七十七位姓名可考的童子中童子科,相对于宋朝科举取士总数的十一二万来说,考中童子科的人还是极少的。蔡蒙吉十二岁能得此殊誉,可见他才学出众与早慧。同时记载,岭南还没有比蔡蒙吉更小的童子科进士。
而《乾隆嘉应州志卷五选举部》记载:“蔡若霖(蒙吉祖父)嘉定四年进士,钦州推官。”“蔡定夫,若霖子,淳祐四年进士,广州清海军节度判官。”“蔡蒙吉,定夫子,举童子科,登宝祐四年(1256)进士。”按此记载,宋朝320年间,梅州登进士的有七人,而其中三人恰好就是蔡蒙吉一家三代,可谓独占鳌头,梅州无双。后来元、明两代,梅州均无蝉联者。直到清朝才出现李象元、李端、李逢享一门三翰林的传奇,然而距离蒙吉已是三百多年后的事了。
轶事典故
蔡蒙吉,幼年性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8岁即能背诵五经、通晓诸子百家。幼年师从乡贡进士侯安国学《春秋》并通晓其义。教授郑景仁、知州贾全亲自考校他,视之为奇才。南宋宝祐四年(1256),蔡蒙吉12岁参加丙辰童子科考试,考选为进士,授迪功郎。
按照南宋的制度,童子科进士即使有官衔,要获取具体的职位,还须经过吏部的铨选。铨选,则需要等其二十五岁以后才能进行。蔡蒙吉在25岁后再次进京铨选,获得优等第一名,因此破格加三资官衔升一品,授予其从政郎官衔(从八品),以及韶州司户兼司法的职位。
蔡蒙吉考取进士后,再殿试诠御,得第一名,官职由迪功郎加三级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其时元兵入侵益迫,宋帝遂下诏四方勤王。蔡蒙吉毅然就任由梅州知州汤执中任命的梅州签书事,任义兵总督。他统兵六千余众,捐家财薪傣以充军饷、开仓赈济灾民。他统率的义军声势浩大,威振梅州。任职期间,特捐献土地创建松源堡义学,开创梅州设义学之先河。
宋德祐二年(1276),元将易正大声势汹汹,攻陷梅州。州官贪生怕死降敌。蔡蒙吉率义军抗战,坚持守城激战半月多,不幸兵败被俘。蔡蒙吉旋被监禁于兴宁县城。易正大亲释其缚,并指使已投降的蔡蒙吉部属陈一元,诱迫蔡蒙吉投降。蔡蒙吉宁死不屈,痛斥叛徒:“吾但知尽忠报国,岂能屈从人奴而苟生?!吾乃宋臣,世食宋禄,决不投降,望速杀之!”当蔡蒙吉惨遭杀害时,年仅33岁。从容就义,在入侵者面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民族英雄文天祥从福建漳州移兵广东潮阳,收复梅州时,文天祥惊闻蔡蒙吉死难,嘉许其忠烈气节,并移其棺柩还葬于梅州,表其坚贞,亲题“忠节乡贤”榜其乡。葬礼显得极其隆重,并迎蔡蒙吉神主入梅州学宫以享春秋二祭。载州志,入七贤祠。赐圣旨金牌谥忠节。文天祥并在原籍松源祠堂内,亲书“忠孝廉节”四字表其忠。
1. 谆谆庭训,理学是瞻
南宋之时,伴随着理学传播,加之传统儒学伦理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讲求名节逐渐地成为社会风气。名流节士们勇于担当,奋不顾身,欲挽大厦于将倾的浴血奋斗及其英雄气概,促成了忠义之风的形成。由于理学的熏陶,“江左诸贤持节秉义,九死不衰,一时交游气谊皆班班可纪”。时人郑思肖曾说:“今天下崩裂,忠臣义士死于国者,极慷慨激烈,何啻百数,曾谓汉唐末年有是夫!”
蔡蒙吉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若霖,嘉定四年(1211)进士,为钦州推官;父亲定夫,淳祐四年(1244)进士,授清海军节度通判。蒙吉八九岁就能背诵五经,“教授郑景仁、知州贾全召试,奇之”,这除了蔡蒙吉本身生性聪颖外,还与家中的理学熏陶有很大关系。《蔡氏族谱》记载,自福粤公松源开基以来,历代不乏服膺理学之士,蔡蒙吉祖父若霖公弱冠便前往漳州,拜朱熹门人“北溪先生”陈淳为师,得“濂洛关闽”之真传。而在若霖公中进士之后,又派蔡蒙吉之父蔡定夫拜“九峰夫子”蔡沉为师。“九峰夫子”蔡沉,师自其父蔡元定(西山先生)和朱熹,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若此记录属实,则蔡蒙吉可谓是朱熹的三传弟子(蔡沉为朱熹弟子,蔡蒙吉之父蔡定夫为蔡沉弟子,因此蔡蒙吉为三传弟子)。作者署名陆秀夫的《若霖公传》中更是详细地提到了此事,文中提到若霖公对定夫公的庭训时,这样写道:“每述庭训云,孔孟道脉惟二程为正……复与其仲嗣沉(即蔡沉),后先师及文公,益有所折衷,近闻沉老且健,然予已晚矣,汝其往毋以千里妨其业,毋以行长略其礼。汝其畏敬之,以竟其业,身体之而力行,是亦足矣。”
当然,对蔡蒙吉影响最大的便是他的父亲。《蔡氏大宗族谱》中记载了定夫公对蒙吉公庭训,其云:“忠孝廉节,国家至宝,尔等不可不察。”从以上叙述不难看出,蔡蒙吉从小便受到家中的谆谆庭训,以及浓厚的理学氛围熏陶,这对其后来成为忠臣节士,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
2. 求学安国,《春秋》大义
除了家中浓厚的理学氛围外,蔡蒙吉的成才还离不开当时的理学名师乡进士侯安国的教导。侯安国是福建宁化的乡进士,宋淳祐年间来梅,任梅州教授。当时梅州经学未开,侯安国便以《春秋》授课,培育士子。并且通过免入学者徭役,激励梅人苦读,开经学讲授之风,梅州因此而文风日盛。蔡蒙吉是幸运的,因为早在蔡蒙吉祖父若霖公中进士之后,便已经从松源搬到了梅城曾井之侧建立宦宇,他因此能就近求学于侯安国。
我们追溯侯安国的学问来源,亦可以知道其同样出自理学世家。江西第五修《侯氏族谱》记载,他被认为是宋代理学名家侯仲良(字师圣)八世孙。另外从其教授《春秋》且讳安国来看,我们也可推测,其与福建另一位春秋学大师胡安国或有师承上的联系。
胡安国字康侯,学者称“武夷先生”,南宋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其治学理念上承二程,下接谢良佐、杨时、游酢,在理学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他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经学家和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其主张抗金,收复失地。为人处事,以圣人为楷模,重操守、讲忠信,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权贵。特别强调忠、孝等封建纲常,其行尤笃。毕生潜究《春秋》,谓“《六籍》惟此书出于先圣之手”,天下事物无不备于此,“为传心要典”。用时二十余年,撰成《春秋传》。书成以后,除深为当世所重外,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宋儒的诸多春秋学著作中,此书地位最为显赫,影响了几百年的春秋学研究。
胡安国将其经世致用、华夷之辨、尊王攘夷的思想贯穿于《春秋传》的始终,奠定了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学风,端正了学人的志向品格和人生价值方向,其门下学人践行实学思想和实干作风,关注现实,忠君报国,济世救民。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朝廷面临覆灭的危急关头,胡安国的门人弟子中如蔡蒙吉者亦不少,他们纷纷投笔从戎,在激烈的战斗中为国捐躯。在长沙保卫战中,仅岳麓书院诸生就“十亡其九”,不计其数。这从一个侧面佐证,蔡蒙吉之所以忠义报国,慷慨赴死,是因为侯安国的教导,更可远溯根源至胡安国思想之风。岳麓书院诸生和蔡蒙吉等都是理学教育的产物,他们是讲究气节、为国尽忠的士人代表。蔡蒙吉所具有的信念和气节,便是源于理学的民族文化内核。
3. 童子登科,意气风发
蔡蒙吉小时候就很聪慧,被称为神童,再加之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名师指点,十二岁便中了进士。其玄孙、明永乐年间举人蔡克宏在《蒙吉公行实》中有详细记载:“公生而颖异,甫能言,授五经,九岁即举笔成文,于诸子百家莫不洞悉,知州贾全及教授郑景仁面试皆奇之,从乡进士侯安国学《春秋》,了其大义,应童子试州县都擢第一,至十二岁遂以春秋闱捷登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进士第,即授迪功郎。”
宝祐四年(1256),蔡蒙吉十二岁,应童子科考试,考选为进士第,授官衔迪功郎(从九品)。宋代科举考试中的童子科,是为十五岁以下的少年而设,在这个年龄之内,能通经作诗赋者,要由州里推荐到朝中,首先通过国子监考试(或中书省考试),再由皇帝亲自面试,最后国家给予考试合格的童子官职或赐出身,不合格的只能“赐帛”遣送回籍。按照学者的有关统计,宋朝共有一百七十七位姓名可考的童子中童子科,相对于宋朝科举取士总数的十一二万来说,考中童子科的人还是极少的。蔡蒙吉十二岁能得此殊誉,可见他才学出众与早慧。就相关记载来看,岭南还没有比他更小的童子科进士,说他是岭南历史上年纪最小的进士是当之无愧。值得注意的是,同是宝祐四年,文天祥、陆秀夫也与蔡蒙吉同登进士第。
蔡蒙吉在登童子科进士之后,便被授予了迪功郎的官衔。按照南宋的制度,一般情况下,童子科进士即使有官衔,要获取具体的职位,还须经过吏部的铨选。铨选,则需要等其二十五岁以后才能进行,由于此时蔡蒙吉不过十二岁,因此蔡蒙吉在此期间只能回家守选。蔡蒙吉归乡期间,十分注重对家乡人才的培养。他捐献其老家松源的田地(在山门寺右侧),创建松源义学,开梅州地区设立义学的先河。
蔡蒙吉二十五岁后再次进京铨选,因为准备充分获得了优等第一名,因此破格加三资官衔升一品,授予其从政郎官衔(从八品),以及韶州司户兼司法的职位。关于其在韶州时的情况,其玄孙蔡克宏在《蒙吉公行实》中写道:“屡有政绩,韶之民从而德之。”
4. 尽忠报国,壮怀激烈
好景不长,由于皇帝昏庸,贾似道专权,南宋皇朝此时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下,南宋危如累卵。刚过新年,拉着四岁的宋恭帝垂帘听政的谢太后,连忙下“哀痛诏”,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敌保国。此时的蔡蒙吉正在梅州家中过春节,事出紧急,被梅州知州汤执中任命为签书事,负责统督义兵军马。接到任命后,蔡蒙吉便散尽家财以助兵饷,召集义兵若干人准备勤王,然而由于梅州距离临安太过遥远,且路途艰辛,因此便转而聚兵保卫梅城。
到了德祐二年(1276),元将易正大兵围梅州,蔡蒙吉军孤力弱,只能且战且守。一个多月后,元兵大举进攻,梅州城被攻破,蔡蒙吉被俘。易正大在攻破梅州城后,移军攻打潮州,便将蔡蒙吉关押在兴宁。其部将陈一元任兴宁县令并负责看守蔡蒙吉,陈一元想用严刑(将其放进锅里煮)来威胁他,又用高官厚爵来引诱他,但是蔡蒙吉大义凛然,严词痛斥叛贼:“吾家世为宋臣,唯速求一死以报宋。”又云:“吾但知尽忠报国,宁肯从胡奴而苟生哉!”遂被恼羞成怒的陈一元杀害,此时他才不过三十二岁。蔡蒙吉被杀后暴尸三日,然而却“颜色如生”,陈一元见状惊惧,赶快将蔡蒙吉尸体收葬。
次年三月,文天祥率兵由福建入粵,收复梅州,在获悉蔡蒙吉遇难详情后,悲痛万分。他与蔡蒙吉为同科进士,又同为抗元之士,且同是朱熹的三传弟子,自然惺惺相惜。为表彰忠烈,文天祥棺殓其骸,奏请御葬于梅州牛岗坪,迎其神主入梅州学宫,并奏请皇帝赐蔡蒙吉谥号承节。御葬之时,为文致祭曰:“嗟乎蔡公,振纲扶纪,殉难捐躯!予以间关,睹公形状而徒伤凄切,欲公话而不得一语。匹忠贯义,垂格离离。公之精神,无往不在:在天地为神祇;在山川为社稷;在郡邑为乡贤。春秋二祭,庙食万年。噫!公之生也,名垂竹帛;公之死也,重若泰山。永为朝廷仕者之模范,宗族后裔之仪型。”除此之外,文天祥还到蔡蒙吉松源祖祠内亲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以彰其浩然之气。
《中庸章句集注》云“惟圣人,能知圣人”,我们也可以说“惟忠臣,能知忠臣”。文天祥驻军梅州期间,也曾和当地梅人说:“签书蔡公,与潮州太守马发公,皆广东豪杰,吾不及一见,吾之不幸也。”其对蔡蒙吉尽忠报国精神之敬佩,可见一斑。
作品选录
蔡蒙吉是宋代梅州著名诗人,诗作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有《登王寿山》、《咏王寿山》、《游阴那山》、《游山探梅》、《梅江晚泛》等传世,尤以《登王寿山》七言绝句“王寿山头石径斜,不知何处有仙家,烟霞踏遍芒鞋破,一路春鸠啼落花”为历代所传诵。此诗,在清代曾作为启蒙教材,衍生出黄遵宪十岁学诗的佳话。私塾先生以“一路春鸠啼落花”为题,黄遵宪则咏出“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之句。
有如下诗留传:
《登王寿山》
王寿山头石径斜,不知何处有仙家?
烟霞踏遍芒鞋破,一路春鸠啼落花。”
《游阴那山即景》
宫阙天悬绝胜奇,况临泉石画中窥。
五峰青翠冠攒玉,二水周回练拂漪。
鱼鸟若能明正定,猿猴一似发菩提。
沉沉钟鼓山间寂,客亦忘言自得之。”
《梅江晚泛》
(一)
罢读出江岸,江波滚滚来。呼舟闲打桨,载月二更回。
(二)
何处吹横笛,箫箫荻苇丛。徐看钓艇出,蓑笠一渔翁。
《游山探梅》
满径凉露滴涓涓,缕缕檀心欲吐难。
烟霞踏破芒鞋路,惟有鹧鸪啼落花。
文天祥为蔡蒙吉所撰《祭文》:嗟乎蔡公,振纲扶纪,殉难捐躯。予以间关,观公形形而徒伤凄切。欲公话而不得一语。匹忠贯义,垂格离离。公之精神,无望不在。在天地为神衹,在山川为社稷,在群邑为乡贤。春秋二祭,颜食万年。意公之生也,名垂竹帛,公之死也,重若泰山。允为朝廷仕者之模范,宗族后裔之仪型。
蔡蒙吉故居
蔡蒙吉故居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蔡福粤由福建武平迁至梅州松源开基的祖屋,为粤东客家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古民居建筑,当地有“未有松源,先有蔡屋”的说法。
蔡蒙吉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金星村,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为二堂二横一围的传统客家围龙屋。其主体建筑为二进院落形式,布局简洁,仅设上下堂及左右各一间厢房,大门两侧对称设门房各一间,左右被横屋和后面的半月形围龙所包围,是粤东客家地区初期围龙屋的典型。
1987年,蔡蒙吉故居被列为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月13日,蔡蒙吉故居被列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家族成员
先祖:蔡福粤
祖父:蔡若霖
父亲:蔡定夫
蔡蒙吉是蔡氏入梅始祖福粤公的六世孙。蔡蒙吉的祖父蔡若霖、父亲蔡定夫和他自己都是进士,被当地誉为蔡府“一门三进士”。
人物纪念
在蔡蒙吉考上进士后,州官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在县治南八十步为其立有德泽坊(即童魁坊),后来因修建城墙被拆毁。自蔡蒙吉壮烈牺牲之后,梅州人民不忘其孤忠,自明代以来,各种纪念蔡蒙吉的活动绵延不绝。在明朝,梅州境内的大部分为潮州府所辖,蔡蒙吉被奉祀在潮州府的乡贤祠;而在程乡县(宋代梅州下辖一县,为程乡县,明代撤梅州,存程乡县)治所中,亦将蔡蒙吉奉祀于乡贤祠,以享春秋二祭。崇祯年间梅城下市兴建有五忠祠,顺治年间改为七贤书院,而后又改为九贤书院,其中皆奉祀蔡蒙吉。
后人为纪念蔡蒙吉,入祀梅州学宫至圣先师庙,载州志,入七贤祠。并在蔡蒙吉原籍松源祠堂内,由文天祥亲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以表其忠;门首竖建“三代进士德泽坊童魁坊”,以表其家学渊源。又在蔡蒙吉原籍松源祖祠对面燕洋湖(地名)建造“神童书院”(又名“蒙吉书院”),在其祖祠左侧山门寺右边居地倡建义学,以培育人才。上述古迹而今仅存遗址。蔡蒙吉遗体原葬于梅州城郊牛岗坪,清乾隆年间迁葬于尧塘堡练坑村。
为纪念抗元英雄蔡蒙吉,梅州人民先后在梅城、松口建立了七贤堂、七贤亭(七贤指刘安世、文天祥、张九龄、狄青、蔡蒙吉、韩愈、程旼)及蔡蒙吉纪念碑、纪念馆等,以彰先贤,激励后人。此外,还在蔡蒙吉故居附近建有蒙吉大道蒙吉大桥蒙吉文化公园蒙吉书院、蔡蒙吉石雕像、蒙吉文化长廊等纪念性建筑,并主编出版了《蔡蒙吉史略》、《蔡氏文化荟萃》、《蔡蒙吉文化研究》等著作,创作了歌曲和MV《客家先贤蔡蒙吉》、《蔡蒙吉戏》等文艺作品,以纪念这位著名的客家先贤
2008年10月,梅州市各县和省内汕头、河源、深圳及江西、福建、香港、重庆等地前来寻根问祖的600多名蔡蒙吉后裔在其故居举行祭祖仪式。
2015年是客家人的民族英雄蔡蒙吉诞辰770周年。为弘扬蔡蒙吉忠烈,探讨儒家文化对客家精神的影响,10月24日,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主办了纪念民族英雄蔡蒙吉诞辰770周年研讨会,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学者及蔡氏福粤公宗亲联谊会代表参会。
2017年10月5日上午,纪念蔡氏开基祖福粤公诞辰900周年暨民族英雄蔡蒙吉英勇就义740周年大会在梅县区松源镇金星村蔡屋举行。来自广东各地和重庆、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市)的上千名蔡氏宗亲参加了活动。大会结束后,与会全体蔡氏宗亲还前往蔡蒙吉故居开展了祭拜活动。
2021年3月28日,梅州市蔡蒙吉文化研究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大埔县瑞山生态旅游度假村召开,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歌曲MV《客家先贤蔡蒙吉》首发仪式。
2023年7月5日,蔡蒙吉墓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影响
人文传统奠基人
蔡蒙吉中进士后,捐献其老家松源的田地(在山门寺右侧),创建松源堡义学,改学制、办义学,以育人才,成为梅县各堡设立义学之始。到了明朝,其后裔蔡克弘为追求祖志,还在其祖祠对面燕洋湖建立神童书院,又名蒙吉书院。
蔡蒙吉开梅州先河创办义学对后世文化教育的影响巨大,蒙吉书院后来被大火烧毁,清朝时后人又在其基础上兴办“义学”乡校,在松源六甲内培育出众多进士和学者。此后,松源义学又多次进行修建,逐渐成为“松源成达高等小学堂”,后改名“松源公学”,一直至松源中学。
蔡蒙吉是梅州人文传统的主要奠基人,其主要原因是他的历史影响和激励本土客家人明德崇文,同时他回乡后积极创办义学、普及儒家文化。蔡蒙吉是史载的第一位在梅州创办学校的先贤。因此,从明朝开始,程乡县就建“五忠祠”纪念蔡蒙吉,清朝时又在“五忠祠”基础上建“七贤书院”“九贤书院”,“可以说,从宋末到清朝康熙年五百多年间,蔡蒙吉是唯一一位被地方认可和祭祀的本土名人”。
蔡蒙吉是梅州创办义学的第一人,开创了梅州乡村办义学的先河,梅州从此文教日兴,最终成为‘文化之乡’。蔡蒙吉是客家文化的创造者和践行者,为梅州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因此从明代开始,梅州地方政府就把其作为“乡贤”。他也成为梅州历史上最负盛名、影响最大的乡贤之一,是梅州客家人学习的榜样。
文武双全,尽忠报国
“神童进士”蔡蒙吉才华横溢,其诗作虽然保留很少,但文笔奇丽、韵味悠长。现存主要有《登王寿山》《咏王寿山》《游阴那山》《游山探梅》《梅江晚泛》,其中《登王寿山》七言绝句“王寿山头石径斜,不知何处有仙家?烟霞踏遍芒鞋破,一路春鸠啼落花”,为历代传诵。此诗,在清代曾作为启蒙教材,衍生出黄遵宪十岁学诗的佳话。私塾先生以“一路春鸠啼落花”为题,黄遵宪则咏出“春从何处去,鸠亦尽情啼”之句。
文韬武略,尽忠报国。《嘉应州志》记载: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排山倒海般南下,宋恭帝连忙下“哀痛诏”,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敌保国。此时,在家的蔡蒙吉被梅州知州汤执中紧急任命为签书事,负责统督义兵军马。蔡蒙吉散尽家财以助兵饷,召集义兵准备勤王,然而由于路途太过遥远,便转而聚兵卫城。
德祐二年(1276年),元将易正大兵围梅州,蔡蒙吉军孤力弱,只能且战且守。一个多月后,元兵大举进攻,梅州城被攻破,蔡蒙吉被俘,关押在兴宁。蔡蒙吉大义凛然,严词痛斥:“吾家世为宋臣,唯速求一死以报宋。”遂被杀害,此时他才不过三十二岁。
黄遵宪在《已亥杂诗》第二十五首中写道:“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虫尽,重带天来再破荒。”可见,当时战况的惨烈。
次年三月,文天祥率兵由福建入粤,收复梅州,在获悉蔡蒙吉遇难详情后,悲痛万分。他与蔡蒙吉为同科进士,又同为抗元之士,惺惺相惜。为表彰忠烈,文天祥棺殓其骸,奏请御葬于梅州牛岗坪,迎其神主入梅州学宫,并奏请皇帝赐蔡蒙吉谥号“承节”。
梅州蔡蒙吉文化研究会
梅州市区梅南路的“梅州市蔡蒙吉文化研究会”是蔡氏后人和热衷蔡蒙吉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聚集地。蔡蒙吉文化研究会监事长蔡妙云告诉记者,研究会是由梅州民政部门和社科联批复登记成立的合法社团,旨在进一步研究和弘扬蔡蒙吉的人文精神,传承其忠孝廉节的高尚品德。以蒙吉故居、蒙吉大桥、蒙吉书院、蒙吉公园及《蔡氏文化荟萃》《蔡蒙吉文化研究》为载体,形成宗亲沟通、文化交流、学者研究、成果落地的平台。
蔡蒙吉文化研究会自2021年3月28日正式成立以来,汇聚宗亲力量连续推出了45期《蔡氏文化荟萃》,主编出版了《蔡蒙吉史略》,推动了蒙吉公园、雕像和文化长廊的建设,并创作了歌曲和MV《客家先贤蔡蒙吉》《蔡蒙吉戏》等文艺作品。
蔡蒙吉其人和蔡氏一脉的研究不仅仅是从宗族观念和优良家风的传统,更重要的是蔡蒙吉作为古八贤之一,是梅州文化的一种象征,也是客家人家国情怀的体现。蔡蒙吉文化的研究上升到文化和精神的层次,让更多人从其身上看到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客家精神的内在力量。
“七百年春秋斗转星移,穿越宋元风雨感天动地。一代代弘扬丰功伟绩,童谣中我们又唱起你。三进士厚德泽被故里,胸怀黎民苍生家国社稷。一片片丹心威武不屈,追忆中后世在传颂你。”歌曲《客家先贤蔡蒙吉》的歌词写道。
在梅城西郊公园准备竖立一个‘一门三进士’的雕像,以此作为一个文化标志,体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并以此激励后人学习向上。该项目已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将设计成3米高、6米宽的主题群雕。
梅县区松源镇政府为了推动松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落实“百千万工程”,该镇提出了“重塑松源粤闽两地人文交流 商贸交易重镇”的新目标,其中将重点挖掘松源镇的历史人文资源,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人物评价
南宋景炎三年(1278)三月,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天祥从福建漳州移兵广东潮阳,收复梅州。闻悉同科蔡蒙吉遇难,特作祭文表彰其忠烈气节,并将其棺柩移葬梅州。祭文曰:嗟乎蔡公,振纲扶纪,殉难捐躯,予以间关,观公形状而徒伤凄切,欲公话而不得一语。匹忠贯义,垂格离离。公之精神,无望不在,在天地为神袛,在山川为社稷,在群邑为乡贤。春秋二祭,庙食万年。噫,公之生也,名垂竹泉;公之死也,重若泰山。允为朝廷仕者之模范,宗族后裔之仪型。
文天祥驻军梅州数月,亦常对群众说:“签书蔡公与潮州太宗马发公皆广东豪杰也,吾不及一见,吾不幸也。”
清康熙年间,其牛岗坪坟右侧一度为武生卢乙英所占。时州官王吉人闻讯即亲临坟场审判处理,并撰文祭之。文曰:进士蔡公,历世簪缨,八岁通经,十二成名,司户韶阳,权督义兵。易正之难,死国守负,暴露三日,颜色如生。文公祭葬,忠烈同情,永罄俎豆,万古斐声。
黄遵宪在《已亥杂诗》第二十五首中写道:“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虫尽,重带天来再破荒。”
清代举人丘俊,重九登高,曾往瞻仰蒙吉墓,也曾作诗曰:前贤遗迹动秋观,千载精忠吊万难,碧血埋颜山化碧,丹心照简史流丹,参天古木孤臣恨,雨暗天暝古国寒。重九登高参揖拜,愧无蘋藻见坟坛。
《客人先正诗传》中,有一首咏蔡蒙吉生平事迹的诗:力尽当年难瞑目,驱除恨不到龙沙。忠魂应恋名山好,一路春鸠啼落花。
晩宋时期,面对蒙(元)入侵、国家沦亡之艰难时局,一大批士人或空谈,或逃亡,或投降。与此相反,也有不少如文天祥、陆秀夫等“大忠极烈,超前绝后”之士,秉持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勇于担当,奋不顾身,相继为国殉难,他们是践行儒家核心理念“忠孝廉节”的士人形象代表。而蔡蒙吉便是其中之典型。(中共梅州市纪委监委评)
书本介绍
《昨夜星辰——蔡蒙吉》
作者:宋绍青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此书背景:2005年10月,是梅州明贤、抗元民族英雄、社会活动家、爱国诗人蔡蒙吉诞辰760年。2005年8月,闽、粤、赣蔡氏宗亲会在梅州市委党校召开研讨会,决定在蔡蒙吉诞辰纪念活动时,出版一部全面反映这位民族英雄的书,于是邀请宋绍青先生创作此书。
本书总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横空出世 天资聪颖
第二章:路上探源 梅州求学
第三章:仰慕忠臣 崇文尚武
第四章:赴京应试 立志报国
第五章:科场腐败 慧眼识珠
第六章:内忧外患 出谋献策
第七章:大军压境 权奸作乱
第八章:志同道合 激情山水
第九章:国难当头 兵临城下
第十章:为国捐躯 彪炳史册
从蔡蒙吉出生到为国捐躯,其情节可歌可泣,确实为一个英雄好汉!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