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祥:1960年生于哈尔滨市,山东海阳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水墨人物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喀什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院长,喀什大学特聘教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艺术履历
主要作品
国画作品发表
发表文章及出版物
艺术思想
杂谈(之一)
常常被世人关注的画家,多以“样式”吸引观者,作品均以“样式”的个性特点注册群体中,风格和样式是画家所追求综合反映的图解,样式是画家使用个性的主观细微的图形元素进行编排和组合的图解模式。画面的黑白,笔墨等因素,在运行实施中受到心境的控制后所呈现的整体反照,黑与白、浓与淡、干与湿,诸多对立因素,是理性划分样式原创的分子,画家制控于这些细小的因素,在游离中碰撞反映,并提示于众人的共识和遐想的梦幻神界中。在技与艺衍生过程中,风格寄托的是认同,掌控及培养,常常在画面所呈现各异的样式是暂短的流光,浮浅地表达着传播各类表面种种样式,势必在演化的过程中难以摆脱平庸的呈现。样式在描绘事物和再现其事物时常会意外地跃上画面。这是它的偶然性,同时它也伴随着新鲜的稚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不断的演化,样式的前程命运伸向两极,前者如能理性化,发现规律而形成风格,后者如不主动培育,不使其样式完善,就不能导入其精神内核与表面形态进入互渗相融的统一。
杂谈(之二)
水墨的浓淡,墨与水的互渗反映,它决定着画家用笔的方式,技法的运用和表达源于画家的喜好,修养与习惯的养成。黑与白所呈现的图式,无论是有机形态,还是几何图形,都是直接影响画面的格局和形态设置,由于水墨的布局与笔墨的局部形态属性左右着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精神需求是相一致的,画面的一丝一毫,一个墨团,一条线及散落在空间的零星碎点,都可暗示表现图式的演变符号和化解内容的极小因素。
水墨在纸上的痕迹为黑,其外则是白。黑与白是依存的共生,共享承担着画面叙事和述说内在精神和表达状态的固有,白形是黑形的补充和反衬,由于形式上的黑白关系与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以及审美导入,无疑是设定笔墨的异样形态和个性技法,也是诠释着画家心境和状态的表述,无论是骨法用笔,还是没骨法用墨,画面的图式都是这些具体单元的技法元素延展和登场秩序的缘故,解构与拼接的手段是实现画家的主观取向和精神的畅游,图式的构成关系,与画家的心境状态一次次地突破着固有的模式并尝试未知的可能。新图式的出现是我们的关注视点,画面的章法和黑白的分布形成新格局能激活引导创作的灵感和新技法的选择、判断、重组等。理性思考方式是改变画面的个性因素向新的表达方式择取的重要手段。
杂谈(之三)
变形是绘画的阶段的阶段性的特定感情的要求。一个客观形态与我们需求的变形之间的认同和区分,是个人对绘画的理解及个性的表达所决定的。变形的发端是对客观原型的认识转变和理解的升华所导致的,变幻的新形态是源于个性的理解,并将其认识赋予这个新形。新形的变化程度是和生活原形及画家的理解形态密不可分的。随着画家的趣味和认识的发展及客观的形态的变化,新的形态注定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风格。对形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画家在一生中的不断体验和时下状态的图解和注释。选择变形,首先要先找到感受及理解和原始的发想来判明个人的所思,所求,并通过图式和变形的手段来表达画家自身对图式的同构,意象形态在原形基础上孕育着向变形原素发展和脱离于原貌,画家是用个人心智和精神需求去控制变形的程度及变换的尺度,只有符合和满足画家的潜意识的同时,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和促进其发展。只有达到这样的生存环境,新形才能不断变化,并能够保持着新的基因介入,不断寻找和适应新的生存状态,新形的生命力是通过自己的变换获得充足的养分及培育者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和完善的。
漫画(二级)
动漫已成为文化娱乐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漫画出版物和影视动漫、网络游戏以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和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动漫产业已走在世界前列。动漫产业经过了由漫画家进行平面绘画创作静态画面向使用电脑技术完成三维动态影像过渡的实践方式已趋于成熟,不断开发推进着影视动漫等实验成果。初见端倪的动漫业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步形成了以漫画出版物和影视动漫为主的包括网络游戏、玩具和服装等多行业的组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传统绘画为基础的漫画搭上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快车,呈现出全球动漫行业强劲发展的态势。漫画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无穷无尽的内容和图式活力,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也给漫画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技术支持、效率的给养与保障。因此,漫画和网络信息技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和谐与默契,这对全球的网络信息技术新的发展空间的技术性革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漫画在发展初期只是满足人们对文字内容和图式形象认知的文化产品,后来它得到电影的启示而转换为影视动漫,各国的漫画家在平面漫画发展到一定高度时,都想让这些平面漫画动起来。作为影视动画基础的漫画与影视动画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是,二者在影视动漫中所承担的角色具有互补性。在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国家,漫画图书和动漫影视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处理,这给其他国家的动漫发展带来很多启示。日本人阅读漫画图书是很正常和非常普及的现象,仅日本《周刊少年》的最高发行量就可达每2400万册,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可以想象漫画的读者群有多大。这既要得益于很多漫画剧作家和漫画家的创作,也得益于漫画编辑与出版的综合实力及漫画向动画转换的空间和衍生到各个行业之间的可能性。在日本,众多的职业学院都设有漫画学科,每年都会培养出很多漫画专业的编辑和作者,也有很多学者潜心研究漫画给后工业时代的日本带来更多的新的文化产业和就业可能的课题。
我国的新漫画时代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是随着美国、日本的动画片和漫画图书的引进发展起来的。同时,中国也涌现出了一批漫画作者,他们以业余爱好者和高中生为主,漫画形像和故事内容的模式多来自日本漫画,人物造型和场景设置也受日本漫画的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设有动画专业的院校非常少,即使是美术院校也没有漫画专业。而此时,日本漫画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图书的出版和发行上,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漫画生产国。日本动画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它是个漫画大国。动画教学中也还存在着忽视漫画教学要先行的重要性。
学习和创作漫画,首先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辩证能力,要将知识性故事融于形象中。漫画的图解是文学的有益补充,是提高读书能力、加速阅读的有效工具。文字是经过抽象概括后的符号形式,图像则是形象、直观的符号形式。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图像传达给他的信息远远要比文字更快、更准。漫画恰好是读图时代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的阅读方式从单一的文字逐步形成和达到图文并置的方式。漫画的图像不是再现的图式和简单的解字、说文,文与图在互渗的演艺过程中时时孕育着认识和理解的创作过程。漫画以它独特、夸张、变化的手法,幽默诙谐的审美图式和表意形式,将人内心潜在的创作能力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出来。它以单幅的夸张、四格的哲理和长篇故事的言说来解读着每个人对故事与形象的依恋。漫画是把文字压缩和凝固后夸张的图解,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通过对图形、图像的夸张变化,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创作空间。在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让学生读些漫画、动手画一画漫画,是启发他们智慧和创作力最好的途径和手段之一。
墨像说
水与墨的互渗交融,呈现给我们的是千姿百态的墨像。水墨画承载的是画家的心性和对客观外在审美形式的表达。如何判别墨像的表现力是画家的学养。在意象的笔墨形态中构建着属于自我的方式来思考与诠释客观而生成的墨像世界。
黑与白互为空间,形成了水墨画的表现因素。笔墨技法的存在必须依托物象与时代对审美的需求。各异的文化观和审美取向不断影响、改变和形成新的水墨程式。如何创建个性并能揭示画家心智和高品位的水墨样式,乃是画家的心境和生存状态及人文观念的综合体现。
无论是骨法用笔,还是没骨的用墨,画面的图式语言应是用审美规律来支配技法元素的延展和遵循画面艺术形式秩序的排列。是我们将心像水墨形态向固有的水墨画体系索要并尝试建立新的水墨样式,新图式的出现暗示的是新的水墨观念的形成。这一解构、重组的过程是激活和引导我们创作灵感及对新水墨语言的认识、选择、判断的过程。理性的思考方式寓于对客观物象的关照中,它是择取新墨像的重要途径。
2014年11月
薛云祥于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评价
获得中国画专业硕士学位的薛云祥,专攻人物画,曾师从于姚有多、韩国榛、华其敏、田黎明诸位先生。他吸取了四位老师绘画艺术的精华,而不是从表象上去模仿先生们的风格样式。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过学院写实造型的严格训练,但他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注重写意的笔墨精趣,多用曲折的线条,讲究墨色的变化,人物在满构图中与带有抽象意味的场景融人一体,别具风格。
《技术理性与直觉言说》——谈薛云祥水墨作品创作
薛云祥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的青年画家,作为正在成长中国学院派画家,他们的作品最令人关注与最耐咀嚼之处,乃在于既能“人乎其中”还能“出乎其外”较好的把握了技术理性与直觉言说的辩证关系,使他们在艺术上既体现出学院派绘画的优势,又力避了学院派绘画的弊病。无凝,这一特点预示的正是学院派绘画在现时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指向一种更合乎规律与本质方面的。
以薛云祥的水墨作品《暮》《陇东印象》为例可以看出,他富有感性与悟性的特点,就作品而言,他着重于激活水墨表现力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并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提练人绘画意象;在处理上,强调了生活的丰富,人性的丰富,超越了“技术”理性的阻隔,去直面人生和他的世界,因此,那些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便风韵顿生。在〈暮〉〈陇东印象〉中画家支配着“技术”,而不是“技术”支配着画家,没有出现盲目的技术炫耀,笔墨、意象流露的情感仍不失真诚与直觉特点。可以说在薛云祥的作品中,对彼岸的眺望没有丧失,对精神家园的营造有所担当。
摘自《美术研究》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