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即凭空幻想,艺术中想像的产物。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依据生活逻辑,透过想象和撮合,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但又合情合理的事物。
基本含义
概念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非存在,但又在情理中的人生图画。
情节虚构法,就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行文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联想、想象合理地虚构出一些故事、情节或有关细节,从而进行有效地表情达意或凸现主旨。一般来说,合理虚构的情节在生活中未必已然发生,但一定是可能发生的,即使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它也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矛盾。虚构的材料也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虚构可以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以增强情感体验的典型性。虚构不是虚假,更不是虚伪。一般
记叙文写作,不应当像写小说那样虚构,但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作某些加工,比如环境的
烘托、渲染,人物心理活动的补充、想象,某些细枝末节的改动等。但无论怎样,典型性的材料可以虚构,表情达意则不能虚假。
具体手法
情节虚构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移花接木。即在情节的处理上,采用
张冠李戴的手段,把一个人的事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使读者浑然不觉。
2.杂取种种。指在广泛集中概括大量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典型。正如
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如祥林嫂形象,是鲁迅以他的一位远房伯母的事迹作为原型的。
3.添枝加叶。在作文中描写某一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者只是一个轮廓、梗概,这就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细节,使之曲折、生动、丰富、深刻。如作家
茹志鹃在解放战争的
莱芜战役中,只是跟着一个通讯员,在弹火纷飞的夜晚,“
默默无声地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竞走比赛”,后来通讯员的面貌也记不清了,为什么要去前沿阵地也记不清了,真人真事就如此简单,但作家在写作时却充分发挥了想象,洋洋洒洒,细致入微,一系列的动作、肖像、对话、环境等描写,使得故事妙趣横生,人物呼之欲出,《百合花》经久不衰。
4.
偷梁换柱。即将真人真事加以改造更换,使之更有利于表达主题。如
鲁迅写《
范爱农》,本来在日本东京,就
徐锡麟案件,作者和范爱农都是不主张发电报的。但在写这篇散文时,却将自己换成是极力主张发电报的,
范爱农是极力反对发电报的,双方剑拔驽张,矛盾尖锐到白热化程度。作者一番偷梁换柱,使文意曲折跌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5.无中生有。如果有的作文命题完全超出了自己的生活范围和视野,不能写实,又不能“移花”“添枝”,那就得有“无中生有”的本事。
虚构不是凭空瞎编,而是真实生活的高度提炼。虚构愈贴近真实就愈奇妙,也就愈能使读者喜欢。但这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熟悉生活,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提炼、概括生活的能力。
相关观点
虚构的来源
虚构是拉丁语“fictio”转化来的一个词,它本来的意思是赋予某种东西以形状,从中又引申出来的虚构,是一种想像。想像是人类靠自己的知性活动凭空创造出来的东西。丸山注意到,西方从唯名论到烦琐哲学的哲学线索里边,就已经开始发展出来关于虚构的一整套价值判断体系。
西方哲学对虚构的讨论主要在于它形成了对虚构的价值的探讨,这个判断使得虚构精神有可能被置于实话精神之上。但是事实上,西方的实话精神传统同样也是根深蒂固的,而且迄今为止,它主要的论争都是围绕着虚构和真实之间到底谁更有价值展开的。在西方的无数次论争之后,产生了所谓社会契约这一精神成果,其代表是卢梭和
康德。从他们的社会契约论开始,人的面孔消失了。这样的一个现象意味着什么?
丸山真男解释说:现代是一个有巨大流动性的时代,所有的人在这个时代都不可能再有一个固定的环境,在不断的流转和变动当中,人必须要寻找一种依托,使他感到安全。他不再能够在一个事实关系里边感到安全,因为这个关系被打破了。于是,产生了对契约的信任关系,这就是所谓现代
契约精神。
在契约精神这个问题上,丸山真男对于西方现代性的想像,有所谓启蒙知识分子共有的过分崇尚理性价值的弱点。不过,他还是有足够的能力给这个问题划定一个边界。他强调了虚构精神本身被物化从而变质为冒牌实体的危险,而他所举的例子就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官僚化问题。在现代人际关系失掉直接性,而各种性质的组织和制度构成了人际关系媒介的情况下,原本仅仅是一种机能的组织和制度,本身会逐渐演变成实体,把“社会分工”变成“权力割据”。在那些原本就重视“面孔”的地方,所谓组织和制度就更加容易与直接的人际关系结合,催生实体性政治。丸山把这种依赖于直接
性的政治运作方式称为“肉体政治”,官僚制和腐败,以及由此而生的垄断现象与文化生产的功利要求等,都是这种实体性的表现。
或许在现实政治领域内,真正实现丸山所强调的“虚构精神”是不太现实的。换句话说,丸山的这部分论述并不具有政治实践的意义。但即使如此,把虚构当做虚构来认识和把握,仍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课题。因为对于我们而言,更切身的也许就是不断把精神生产物质化的“肉体学术”问题吧。
虚构的外意
通常我们说什么是虚构的时候,大家可能脑子里都有一个结论:虚构就是编瞎话。在现实生活里面没有的东西,我们把它造出来,就叫虚构。但是,虚构是不是就仅仅是这样的东西呢?我在接触一些日本的相关讨论之后,才发现如果把这个问题追问下去的话,我们可以追出一些和各个学科都有关的问题。
现代学术界有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词———现代性。在习惯上,好像虚构这个问题离我们很远,远到甚至搞文学的人都可以不去理会;而现代性却好像离我们很近,近到如果不知道它就似乎缺了一道程序。我觉得这个感觉方式可能有点问题。实际上,虚构和现代性的内在关联,比我们想像的更直接,对于虚构缺少敏感,可能反倒会架空有关现代性问题的讨论。
著名的日本政治思想史学者
丸山真男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他试图使用虚构和实体这样一对概念来讨论现代性的存在方式。他有一篇很特别的对话体文章,叫做《从肉体文学到肉体政治》。在这篇论文里,他对于日本的“肉体文学”进行了相当激烈的批判,并从中引出了丸山政治学的重大命题:所谓近代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把虚构置于现实之上,并且使媒介化的现实高于直接性现实之上的精神。日本文学从古代到近代的一个基本传统,就是自然主义。日本的自然主义有自己的特点,它认为只要是现实里面有的,不管是美还是丑,都具有绝对的价值。在日本的文学理论里面,真实和事实是没有区别的。丸山真男的所谓的“肉体文学”是日本文学的主体,当它不断地被再生产的时候,它就不再仅仅是文学领域内部的一个现象,而是会被整个社会共有。
丸山真男引申了这个命题。他说,“肉体文学”崇尚的是一种“实话精神”,而“实话精神”依赖的是固定的共同体人际关系。其实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模式,比如在一个很封闭的村子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很固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不需要任何中介,因为这个人际关系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这个人是跑不掉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这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模式。这个模式所产生出来的人际关系和思维方式都非常直观,这种直观性支撑着对事实顶礼膜拜的“实话精神”。如果一个社会的精神结构变成这样的话,它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后果?后果就是要求所有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必须是一个“东西”,而不可能是一种机能。就是说当人际关系和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很固定的时候,你会觉得最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固定的东西,而不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流动性的功能。可以说在近代之前,整个东方社会面对的都是这样的一个基本状况,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事实关系,至高无上的精神是“实话精神”。
有人会说,日本的《
源氏物语》和中国的《
西游记》都是虚构,你怎么解释?的确,在我们的文学传统里有虚构的精神传统,但是这个虚构的精神按照
丸山真男的解释,是以我们的面孔为起点,为核心。换一句话说,在我们虚构的习惯里边,人的面孔是惟一的出发点。人有面孔,就是说他是一个个别的人。而个别人的面孔可以作为出发点,依赖的是环境的固定性。到了近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人被从已知的固定环境中分离出来,未知的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了相关性,互相之间有很多暴力或者非暴力的流动。于是,具有抽象性的组织和各种规则代替了“面孔”的感性关系,直接性的社会关系就开始转化为需要经过媒介才能成立的非人格性的关系。这正是“虚构”的特征。
现代型的虚构精神
通常我们说什么是虚构的时候,大家可能脑子里都有一个结论:虚构就是编瞎话。在现实生活里面没有的东西,我们把它造出来,就叫虚构。但是,虚构是不是就仅仅是这样的东西呢?我在接触一些日本的相关讨论之后,才发现如果把这个问题追问下去的话,我们可以追出一些和各个学科都有关的问题。
现代学术界有一个大家都接受的词———现代性。在习惯上,好像虚构这个问题离我们很远,远到甚至搞文学的人都可以不去理会;而现代性却好像离我们很近,近到如果不知道它就似乎缺了一道程序。我觉得这个感觉方式可能有点问题。实际上,虚构和现代性的内在关联,比我们想像的更直接,对于虚构缺少敏感,可能反倒会架空有关现代性问题的讨论。
著名的日本政治思想史学者
丸山真男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他试图使用虚构和实体这样一对概念来讨论现代性的存在方式。他有一篇很特别的对话体文章,叫做《从肉体文学到肉体政治》。在这篇论文里,他对于日本的“肉体文学”进行了相当激烈的批判,并从中引出了丸山政治学的重大命题:所谓近代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把虚构置于现实之上,并且使媒介化的现实高于直接性现实之上的精神。日本文学从古代到近代的一个基本传统,就是自然主义。日本的自然主义有自己的特点,它认为只要是现实里面有的,不管是美还是丑,都具有绝对的价值。在日本的文学理论里面,真实和事实是没有区别的。丸山真男的所谓的“肉体文学”是日本文学的主体,当它不断地被再生产的时候,它就不再仅仅是文学领域内部的一个现象,而是会被整个社会共有。
丸山真男引申了这个命题。他说,“肉体文学”崇尚的是一种“实话精神”,而“实话精神”依赖的是固定的共同体人际关系。其实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模式,比如在一个很封闭的村子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很固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不需要任何中介,因为这个人际关系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这个人是跑不掉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这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模式。这个模式所产生出来的人际关系和思维方式都非常直观,这种直观性支撑着对事实顶礼膜拜的“实话精神”。如果一个社会的精神结构变成这样的话,它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后果?后果就是要求所有人类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都必须是一个“东西”,而不可能是一种机能。就是说当人际关系和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很固定的时候,你会觉得最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固定的东西,而不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流动性的功能。可以说在近代之前,整个东方社会面对的都是这样的一个基本状况,至高无尚的价值是事实关系,至高无尚的精神是“实话精神”。
有人会说,日本的《源氏物语》和中国的《西游记》都是虚构,你怎么解释?的确,在我们的文学传统里有虚构的精神传统,但是这个虚构的精神按照
丸山真男的解释,是以我们的面孔为起点,为核心。换一句话说,在我们虚构的习惯里边,人的面孔是惟一的出发点。人有面孔,就是说他是一个个别的人。而个别人的面孔可以作为出发点,依赖的是环境的固定性。到了近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人被从已知的固定环境中分离出来,未知的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了相关性,互相之间有很多暴力或者非暴力的流动。于是,具有抽象性的组织和各种规则代替了“面孔”的感性关系,直接性的社会关系就开始转化为需要经过媒介才能成立的非人格性的关系。这正是“虚构”的特征。
虚构是拉丁语“fictio”转化来的一个词,它本来的意思是赋予某种东西以形状,从中又引申出来的虚构,是一种想像。想像是人类靠自己的知性活动凭空创造出来的东西。丸山注意到,西方从唯名论到
烦琐哲学的哲学线索里边,就已经开始发展出来关于虚构的一整套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哲学对虚构的讨论主要在于它形成了对虚构的价值的探讨,这个判断使得虚构精神有可能被置于实话精神之上。但是事实上,西方的实话精神传统同样也是根深蒂固的,而且迄今为止,它主要的论争都是围绕着虚构和真实之间到底谁更有价值展开的。在西方的无数次论争之后,产生了所谓社会契约这一精神成果,其代表是
卢梭和康德。从他们的
社会契约论开始,人的面孔消失了。这样的一个现象意味着什么?
丸山真男解释说:现代是一个有巨大流动性的时代,所有的人在这个时代都不可能再有一个固定的环境,在不断的流转和变动当中,人必须要寻找一种依托,使他感到安全。他不再能够在一个事实关系里边感到安全,因为这个关系被打破了。于是,产生了对契约的信任关系,这就是所谓现代
契约精神。
在契约精神这个问题上,丸山真男对于西方现代性的想像,有所谓启蒙知识分子共有的过分崇尚理性价值的弱点。不过,他还是有足够的能力给这个问题划定一个边界。他强调了虚构精神本身被物化从而变质为冒牌实体的危险,而他所举的例子就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官僚化问题。在现代人际关系失掉直接性,而各种性质的组织和制度构成了人际关系媒介的情况下,原本仅仅是一种机能的组织和制度,本身会逐渐演变成实体,把“社会分工”变成“权力割据”。在那些原本就重视“面孔”的地方,所谓组织和制度就更加容易与直接的人际关系结合,催生实体性政治。丸山把这种依赖于直接
性的政治运作方式称为“肉体政治”,官僚制和腐败,以及由此而生的垄断现象与文化生产的功利要求等,都是这种实体性的表现。
或许在现实政治领域内,真正实现丸山所强调的“虚构精神”是不太现实的。换句话说,丸山的这部分论述并不具有政治实践的意义。但即使如此,把虚构当做虚构来认识和把握,仍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课题。因为对于我们而言,更切身的也许就是不断把精神生产物质化的“肉体学术”问题吧。
相关争论
第一、在虚构的故事并非指故事中的所有内容都是虚构的,在所有内容都虚构的故事中找真实感,那是真的有问题。那样的故事没有人能写出来,就算写出来了也找不到读者。虚构的故事中,具体的人物,事件,环境等等所有具体的事物都可以是虚构的,但创造这些事物所依据的观念肯定来源于现实,就如上一段话所说,人们判断图中所画之人为人的观念来源于现实,因为画师依据从现实中得来的人是什么样子的观念把人画了出来,而你也根据现实中人是什么样子的观念来判断画师画得是什么,两种观念相契合了,就觉得人物真实了。在虚构的故事中寻找真实感是人的本性,人也因在故事中看到了人物之间真实的感情而触动。
第二、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粗略的材料,经过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加工才呈现出艺术作品。在虚构中寻找真实,在文学理论中就涉及到作者和读者两部分。对于作者,要正确处理真实与虚构,合情合理。而读者正是因为能从虚构中寻找真实,才能更好地带入剧情。
第三、很多时候被说成“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其实只是试图去检验那些故事虚构得够不够真实,模型建得是不是合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虚构的故事当中一概完全不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都干嘛去了。
第四、物理真实和逻辑真实是不同的。作为一个故事,可以选择放弃一定的物理真实,但逻辑真实不能没有。对物理真实的分析限定于一些以真实世界为环境的作品,以及一些娱乐性质的点评。而对于逻辑真实的分析适用于每一部作品。往往也不只是娱乐而已——而是确确实实对作品进行研究。
所谓物理真实,即现实世界的规律。万有引力、能量守恒等。逻辑真实,是指在一定前提下,剧情符合逻辑地进行展开。
譬如说《西游记》,人们经常讨论孙悟空为什么在取经路上打不过那么多妖怪,而很少分析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能量来源。前者是故事的逻辑真实问题,后者是物理真实问题。《西游记》选择了一个玄幻式背景,物理真实的讨论对于理解故事而言没有意义。
物理真实,就是是否科学的问题。而逻辑真实,主要看两方面:前提与演绎。
前提类似于公理系统,是作品的设定。虽然作品的设定可以脱离现实,但仍需合理。比如如果在《
名侦探柯南》中加入死亡笔记这一设定,那这个故事就崩盘了。最重要的一点,虽然动漫的情节是虚构的,作品的设定和逻辑仍在;当作品中出现明显违背设定和逻辑情况时,读者当然有权为此产生反应,这和是否寻找什么真实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