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克图河,松花江干流南岸支流。位于黑龙江省南部。金称“匹古敦木水”,明代始称今名。“蜚克图”,满语,意为“间隙”或“休息站”。清代曾于此设蜚克图驿站。发源于大青山山脉吊水湖岭北坡,流经哈尔滨市宾县西北部和阿城区东北部,在宾县老山头靠山屯西注入松花江。全长100公里,河宽5—8米,水深0.4—1.2米,流域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每年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为结冰期。其上游建有二龙山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75.5平方公里,总库容9100万立方米,是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养鱼、发电的多年调节综合利用水库。沿岸盛产水稻。
干流概况
蜚克图河,“蜚克图”,
满语,意为“间隙”或“休息站”。清代曾于此设蜚克图驿站。发源于大青山山脉吊水湖岭北坡,流经哈尔滨市宾县西北部和阿城区东北部,在宾县老山头靠山屯西注入松花江。全长100公里,河宽5—8米,水深0.4一1.2米,流域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
蜚克图河,清史称弗朵图河。蜚克图河为松花江右岸支流之一,流域跨哈尔滨市宾县、阿城区两地,以小猞猁河及宾西以下干流分界,左岸为阿城区,右岸属宾县所辖。流域面积1057平方公里,流长124.4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深90毫米。
蜚克图河发源吊水湖岭之东北,折曲北流至玲珑山折向西北,至二龙山水库缓折西流,宾西以下再折向西北,流经平坊、新立、英杰、居仁、宾西、永和、糖坊等乡镇,在老山头处汇入松花江。全长124.4公里,总落差325米,河岸平均坡降,玲珑山以上为10.1‰,玲珑山至宾西为1.37‰,宾西以下为0.165‰,全河弯曲系数为1.84。
蜚克图河较大支流,大猞猁河、小猞猁河均在左岸,德源恒沟、地局子沟、糖坊沟、水泉沟皆在右岸,流域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51公里。洪峰量,宾西处1953年为19立方米/秒,1955年为57.1立方米/秒。
蜚克图河
流域平均降水量约为600毫米,多年平均气温3.05℃,无霜期在130--135天之间,本流域永和糖坊为涝区,均已治理。二龙山水库建成后,灌溉水田4.5万亩。水土保持已开展了吉兴、房家沟、团山子3个
小流域治理区。
蜚图克河蜚克图河发源于哈尔滨市阿城区东北部大青山山麓,上游自东南向西北流入宾县境内,下游河段为宾、阿两地之界河,流经阿城区蜚克图,道外区永源、巨源三个乡镇,注入松花江。蜚克图河在阿城区境内长度为56公里,流域面积约为360平方公里。
蜚克图河流经蜚克图、永源、巨源3个乡镇,于老山头汇入松花江,干流全长56公里,是哈尔滨市阿城区与宾县之界河,引提水量较小,灌溉效益不大。
开发利用
蜚克图河流域拦河坝
蜚克图河上游支流石洞河、暖河、陡咀子河在平坊乡境内,东北沦陷时期是宾县全县重点水田区,在石涧、全孝、平坊、共和、侯家屯等修了11处拦河坝引水灌田,1945年,种植水田6000亩,仅全孝村就种植水田2100亩。1945年8月15日,日本开拓团撤走后,当地汉族农民种水田的极少。到1980年,平坊乡境内拦河坝全部废掉,自流灌溉水田绝迹。1982年后,南华、共和、全盛等地少数农民,开始压坝,恢复水田生产。
蜚克图河支流猞猁河,在英杰乡境内,友好、友联、民兴、民福修有4处拦河坝,引水灌田,1985年,种植水稻2600亩。
蜚克图河中游吉祥、东兴、三合拦河坝,在居仁镇境内。二龙山修水库前,就以这3个坝引水灌田。水库建成后,仍以老河道为主干渠,利用拦河坝提高水位引水灌田。这3处拦河坝皆属二龙山灌区范围,为宾县水稻重点产区之冠。
蜚克图河中游宾西拦河坝,建于解放初期,以堆石筑坝,坝长70米,宽8.6米,高4.5米,在二龙山灌区建设中改建为砌石穿带与浆砌石护面的永久性拦河坝,坝上筑有钢结构人行桥1座。
蜚克图河下游胜利拦河坝,在糖坊镇境内,初建于东北沦陷时期。1975年,改建为三道浆砌石穿带石头坝,左右岸各修1个引水闸门,分别灌溉宾县、阿城两地的水田。宾县干渠4公里,灌溉新胜、胜利、青源、老山头4个村的4180亩水田。
二龙山水库灌区
二龙山水库位于蜚克图河上游,哈同公路南侧,距宾县县城西6公里。1958年秋动工兴建,由土坝、溢洪道、输水洞主体工程组成。坝长800米,坝顶高程194.5米,顶宽16米。总工程量155.7万立方米。其中,土方110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7160立方米,金属结构安装71.41吨。共投工341.2万个,车工日34.63万个。总投资1895.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82.4万元,群众负担1112.7万元。1974年6月竣工,经黑龙江省验收,交付使用。
二龙山水库是宾县西部地区水利灌溉的枢纽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75.5平方公里,总库容9400万立方米,相立水位192.8米,设计防洪库容746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218万立方米,死库容800万立方米。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养鱼、发电、旅游综合利用,多年调节的水库。
二龙山灌区水源以水库供水为主,区间2条河流补水为辅的自流灌区。灌区现有新立、英杰、居仁、宾西、永和、糖坊和巨源7个乡镇,16个村受益。灌区设计灌水田3方亩,1985年,实灌水田3.66万亩,超效益22%。
(1)二龙山灌区建设
二龙山灌区历史较长,东北沦陷时期宾阿两地共建糖坊胜利拦河坝,自流灌溉水田千余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宾西镇北安,居仁镇东兴、吉祥先后筑坝截水,逐年发展水田,整个河系属二龙山灌区范围,共种水田2000余亩,拦河坝自流灌溉直到二龙山水库建成。
1959年,二龙山水库大坝合拢后,即着手进行二龙山灌区建设,按历史程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9年开始,在哈同公路北侧,沿崔家屯后山,自东而西,随山脚走向修建1条干渠。东起水库输水洞,西至居仁公社东兴大队姜家屯,全长9公里,底宽4米,沿途修建构造物12处。通水后,水毁段多处,维修工程最大;吉祥村屯北渠道沙石段,严重漏水、渗水被迫放弃停用。
第二阶段1970--1973年,县成立二龙山工程建设指挥部,借调省水利厅、省水利勘测没计院来宾县插队的韩友邦、陈仁士、张文辉、营建华、黄铴荣等工程技术人员,帮助二龙山灌区设计和施工。1971年4月和5月,分别完成《二龙山干渠建筑物设计说明书》与《二龙山灌区工程设计》,上报省、地水利部门。
修建总干渠1条,从大坝放水口到灌区分水闸,总长800米,沿水库北山南坡脚走向,靠山筑堤,底宽12米。设计承受放水流量为25m3/S,灌区实际需要放水6.69m3/S。
第一干渠由3段各自独立的渠道组成,全长18.5公里,供新立公社二龙山大队及居仁公社用水,灌溉面积2.5万亩。
第一段从灌区分水闸起,沿哈同公路南侧走向,在吉祥大队单家屯西穿过哈同公路,到东兴大队霍家屯止,引水流量0.83m3/S,灌溉二龙山、吉祥、良种场、东兴4个大队农田。此处水田集中,用水紧张,群众年年整修东兴柳条拦河坝,做补充水源。
第二段自居仁公社三合拦河坝,通过进水闸引水,经过东山头,在居仁公社门前穿过啥同公路,沿满家店屯北侧西行至福合大队,灌溉三合、居仁、福合大队农田。三合大队系朝鲜族种水田老区,地平、埂直,实现方田条田,为二龙山灌区中的典型。
第三段通过三合拦河坝引水,在居仁公社东山头建1处抽水站,将水抽到高予渠道水面11.2米的压力水池后进入干渠。渠道沿山腰走向至李桂林屯东,灌溉居仁、东升。福合火队农田,用水流量为0.5m3/S。抽水站利用山坡高3.5米落差的自然优势,安装3台60--4型水轮泵。水轮泵抽水灌田省电、省油,但,严重费水。
1974年,经请示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水利部门,征得公社、大队同意,将水轮泵拆除,改建机械抽水站,安装60马力柴油机2台,12HS--19水泵3台,继续抽水灌田。机械抽水运行结果,机械故障多,用油困难,成本高。又于1979年架设高压线路,改机械抽水站为电力抽水站。装配100KVA变压器2台,配电盘1部,40KW电动机2台,75KW电动机1台,减压起动器3台,利用旧泵2台,新增14HS--28水泵1台,渠道上修有农道桥、渡槽、排涵等构造物。哈同公路改线,新公路通过渠道,由交通部门修建倒虹吸工程。1981年,居仁泵站扩建,重新安装14HS--28水泵2台,将3排铸铁管路改为700毫米预应力水泥管管路。扩建后,灌水田2300亩。
第二干渠为二龙山灌区内主要干渠,灌溉宾西、永和、糖坊、巨源4个公社6万亩耕地,占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0%以上。二干渠在宾西四合大队自家围子屯后拦河坝右侧建2孔进水闸,引水流量5m3/S。干渠经宾西、团山子、永和、糖坊,至老山头,全长35公里,工程量大,构造物多。其中,包括二干进水闸、北安渡槽、凤凰山灌涵排渡、联华大填方、渡槽、朝阳大跌水、团山子大填方、永和大挖方、刘君灌涵排渡、糖坊北大沟渡槽、胜利渡槽等。团山脚下1处长210米险工要段,东靠沿山公路,西近蜚克图河道,渠道难以修建。经与阿城协商,占用永源公社70亩土地,开挖团山子改河工程,保证了渠道安全。
第三干渠从二龙山水库东北侧引库水入宾州河,1973年开挖,当年完成。干渠长18公里,引水流量2m3/S,灌田2万亩。干渠上有宾州渡槽,公路涵、排涵、跌水等构造物,经四季青、大崴子、新立到和顺许家屯尾水入海里浑河。
三干修后第1年,四季青灌菜田400亩,大崴子、偏脸子一带及和顺等共计种水田1300亩。1975年水库枯水,库水面低于三干进水高程,不能引水灌溉。群众为种水田,接通电源,安装水泵,抽水入渠灌溉。1976年,水库水位降低到死库容以下,水泵亦无法抽水,三干从此废弃。
英杰支干从总干渠开设进水口,安装进水闸,同水库渔场的鱼池共用一条渠道,引水流量0.86m3/S,鱼场用0.17m3/S,英杰支干用0.69m3/S。支干渠灌溉永乐、良种场农田1万亩。支干全长6公里,到桦树排子屯尾水入猞猁河。渠道上有大渡槽、农道桥、排涵、公路桥等构造物。
二龙山灌区第二阶段建设,共修总干1条,干渠3条,支干1条,支渠68条,全长148公里,修建桥、涵、闸、渡槽、跌水等构造物136处。工程总投资135万元,投工118.12万个,完成土石方29.14万立方米,用水泥2906吨,钢材130吨,木材663立方米。
(2)二龙山灌区效益
1972年,全灌区种植水田5000亩,到1985年增加6.5倍。14年,灌区发展出现马鞍形。1974年,第一次高峰,灌田2.3万亩,1977年回落,只灌1万亩,1976和1977连续两年枯水位,对发展水田灌溉影响很大,1978-1981年发展缓慢,4年平均每年1.7万亩,仍处于低潮。1983年灌区整顿后,水田灌溉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突破3.66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二龙山水库历年水源及水田灌溉情况表(附表)
二龙山灌区发展旱灌很少,主要是灌区控制范围内土地,多分布在蜚克图河沿岸,地势低洼,旱情少而常受涝灾。1974年,县革命委员会为发展推广小麦旱灌技术,从河南省偃师县聘请2名农民小麦灌溉技术员,安排在灌区内永乐、朝阳2个大队搞小麦灌溉试验。麦田整修成畦田,灌水3次,小麦长势好,却贪青晚熟,并未增产,没推广。
(3)二龙山灌区管理机构
1960年,灌区管理站设在二龙山水库,由水库直接领导,主要任务是放水和征收水利费。
1970年,宾县水利科设灌溉站,从事二龙山灌区管理和建设。在居仁、宾西、永和、糖坊和三干设5个分站,每站配2-3名国家干部管理灌区。各公社配专人管理灌区,由公社、大队负担开支,屯有看水员。各分站撤销后,由公社水利干部代行管理。
1981年,二龙山灌区管理站正式成立,直属县水利科(局)领导,专门负责二龙山灌区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