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橙(拉丁学名:Citrus X sinensis;英文名:blood orange),属于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是甜橙类的一种变种。其名称来源于果肉的赤红色或橙色带有赤红色斑条的特征,又名红花橙、红橙。血橙树冠呈圆头形,较为紧凑,树势中庸,枝梢细硬,顶端常有小刺或无刺;叶片较小,呈椭圆形或卵形。果实较一般橙子小,形状为短椭圆形或倒卵圆形,无脐;果皮呈紫红色,是柑橘类中唯一果肉含有花青素的品种,少量核或无核。血橙作为品种群,共包含约30个品系。
植物学史
甜橙(Citrus X sinensis)的原产地之一是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柑橘品种之一。根据品种特性,甜橙可分为普通甜橙、脐橙、血橙和无酸甜橙四类,其中脐橙、血橙和无酸甜橙均为普通甜橙的体细胞变异后代。血橙第一次出现是在1850年的欧洲。
形态特征
树及枝叶
血橙的树冠通常呈圆头形,且较为紧凑;树势中庸,枝梢细硬,顶端常有小刺或无刺。叶片较小,呈椭圆形或卵形。不同品种的树及枝叶会略有不同,下表列出了几个主要品种的性状:
果实
血橙的果实较一般橙子小,果形为短椭圆形或倒卵圆形,无脐。果皮呈紫红色,表面通常有小凹点,亦可为平滑状态。果肉呈赤红色或橙色,带有赤红色斑条,因此得名“血橙”。这一特征主要源于果实中含有花青素,这也是柑橘类中唯一含有花青素的品种。果实内含少量核或无核,果肉细嫩多汁,甜酸适口,具有浓郁的柑橘风味。
不同品种的果实特征可能略有差异,下表列出了几种主要品种的性状:
分布范围
血橙在世界的主要产区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阿尔及利亚、马耳他和摩洛哥等,其中以意大利(主要在西西里岛东部)、西班牙和摩洛哥的产量较为丰富。目前,血橙的种植范围已扩展至其他柑橘种植区,如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
血橙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产区位于四川、重庆、江西和湖南。
生长环境
血橙的生长环境要求土壤深厚、肥沃且结构良好,最佳土壤为微酸性土壤, pH值在5.5~6.5之间最适宜。
血橙最适合的生长温度为12~36℃,昼夜温差大的区域种植有利于血橙质量的提升;种植区域应年均温约19℃,年积温(即大于等于10℃的温度总和)为6300~6500℃,1月份的均温约为7℃。由于血橙属于晚熟品种,1月份果实仍可挂果。因此,其对极端低温的要求较高,最低温度不应低于-3℃。此外,血橙的生长需要年降水量约12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8%~80%之间,年日照时数大约为1500小时。
生长习性
物候期
一般情况下,血橙在3月中上旬开始萌芽,中下旬出现花蕾,4月上旬逐渐开花,4月下旬进入盛花期,4月底花期结束,5月上旬左右花朵完全凋谢。第一次结果通常发生在5月上中旬,第二次结果则在5月下旬左右,持续至6月底。6月初开始抽发夏梢,8月上旬进入秋梢抽发期。10月底开始果实逐渐成熟,完全成熟期一般为次年1月底。
血橙的果实挂果期较长,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类似于夏橙,常会出现大量的落果现象。
生长特性
在正常管理条件下,血橙的前期生长态势良好,其柳条直立,分枝角度较小,成枝能力强。然而,随着生长的持续,结果几年后,树木的生长速度通常会有所减缓。
着色要求
血橙的“血色”是其重要的商品标志,因此,果实的着色程度直接影响果品的质量和市场声誉。研究表明,血橙果面和果肉的着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果面着色需要冷凉气候和柔和光照,甚至适当遮荫,方能达到良好的着色效果;而果肉的着色则要求干热气候和充足的光照。此外,营养水平和砧木种类也会对着色产生影响。通常,血橙只有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充分成熟时,才能展现其独特的色泽和风味。
繁殖方式
血橙的繁殖一般通过扦插或嫁接方式进行。
扦插繁殖
以红玉血橙为例,扦插通常选用一年生半木质化的嫩枝,带1~2片叶。为减少水分蒸发,叶片需剪去大部分。插条长度一般为6~8厘米,上端剪成斜面,下端剪平,以便促进均匀生根。扦插的最佳时间为春季,此时芽处于休眠期,生长迅速。插条插入土壤的深度为3~4厘米,可直插或轻微斜插。
嫁接繁殖
嫁接时,砧木通常选用枳、酸橙、宜昌橙、酸橘等实生苗,直径一般要求在0.6厘米以上。接穗应从优质母树上采集,选择强壮、丰产、品质优良且无病虫害的1~2年生枝条。嫁接方法包括单芽切接、枝腹接、芽片切接和“T”形芽接等。不同嫁接方法的适宜季节不同:单芽切接宜在春季进行;枝腹接可以在2月至11月之间进行,以9月至10月为最佳时机;芽片切接和“T”形芽接最好在6月至9月间进行。枝腹接和“T”形芽接后,通常在接穗上方20厘米处截断砧木,待接芽成活后再在接穗上方10厘米处截断砧木。当接芽生长至10厘米时,应将接芽上方的砧木全部截断。
血橙的嫁接通常选用矮化砧进行,以枳砧为常见的优质砧木。
栽培技术
择地壮苗定植
为了实现血橙的丰产,园地应选择土壤疏松、深厚、肥沃且微酸性的地块。平地果园应选在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区域。枳砧血橙虽然早结果且早丰产,但需注意防治裂皮病。红橘砧血橙则结果稍晚,但后期丰产,且具有较强的抗裂皮病能力。对于脐血橙,推荐使用红橘砧,而脱毒的脐血橙则可使用枳砧。
血橙种植
种植血橙时,应在春季、夏季和秋季进行三次抽梢,偶尔也可在晚秋季节进行抽梢。春梢的数量最大,长度约为20厘米,平均粗度为3.5毫米,且几乎没有刺。夏梢的长度最长,且多刺。秋梢的长度较夏梢短,通常在7~27.5厘米之间。秋梢的叶片更加狭长,平均长度约为10厘米,叶片呈椭圆形。
土肥水管理
土壤管理
血橙根系的生长状况与土层的深浅密切相关。为了促进根系的良好发育,需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深翻熟化土壤:在定植前,应深翻土壤约1米,并施足底肥,使土壤疏松肥沃,有助于血橙形成完整的根系群。定植后的果园可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深翻,每年可在不同的行间进行深翻,以保持土壤的松散性和通气性。
中耕管理:每年春、夏、秋季应进行至少3次以上的中耕,以保持土壤松散,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施肥
施肥应根据血橙的树势和物候期进行合理安排:
春梢肥:在2月份施用,主要以氮肥为主,施肥量较大,旨在促进春梢的健壮生长。
稳果肥:血橙的发育期较长,营养消耗较多。为了提高稳果率,促进果实增大,应在5月份及时施用地面肥料或进行根外追肥。
壮果肥:在7月份施用,此时正值果实膨大期,同时也是秋梢抽发的时期,肥料应以氮、磷、钾三者均衡的全面肥料为主。
花芽肥:在9月份施用,此时果实仍在迅速膨大,并且花芽开始分化,根系生长进入第三次高峰期,肥料以磷、钾肥为主。
越冬肥:在11月份和翌年1月份施用,主要使用迟效肥料。如果果实预计在2月份采收,在冬季低温来临之前,还应增施一次磷钾肥,以减轻冬季落果现象。
灌水
血橙在花期如果遭遇少雨,或者在果实膨大期遇到伏旱,都会对果实的品质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而冬季干旱和低湿条件则可能导致大量果实脱落,特别是在冬旱期间,若未及时灌溉,极易引发大规模落果,从而导致产量减少。因此,及时灌水对于确保血橙花果的正常生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冬季干旱时,必须采取有效的灌溉措施以避免果实脱落和减产。
整形修剪
血橙的修剪与普通甜橙类似,修剪原则为:对强壮树木进行轻剪,重点疏剪;对弱树则剪除纤弱枝和密生枝,减少花量,提高坐果率。应防止树冠过于密集或内膛枯秃,通过修剪调整树体的营养与生殖生长平衡,控制树冠扩展,及时压顶并疏删树冠上部强枝,改善光照条件。幼树结果后,应进行轮换压缩修剪。
血橙幼树生长旺盛,苗期整形时定干高度为20~40厘米,保留3个以上的分枝。定植后的前两年,为促进树冠扩展,应疏去对生花蕾,短截过长的夏梢或留8~10片叶摘心,促发秋梢。对已结果的幼树,应控制夏梢生长,提高稳果率。
成年结果树一般轻剪,衰老树则疏去弱枝或进行重短截更新。同时,在5月和9月适当断根,并施肥以恢复树势。
病虫防治
血橙,特别是以枳砧为砧木的脐血橙,易感染裂皮病。除使用红橘作为砧木外,已用枳砧的血橙还可以通过红橘砧木嫁接进行改良。采用茎尖嫁接技术并建立无病毒母本园,繁殖无病毒苗木,是防治裂皮病的根本措施。
主要品种
血橙是一个品种群,包含约30个品系,主要有两个分类体系:
分类体系一
根据果肉着色的深浅,血橙可分为深血色血橙和浅血色血橙两类。深血色血橙包括摩洛哥血橙、塔罗科血橙等,浅血色血橙则包括脐血橙、桑吉耐洛血橙等。
分类体系二
按品种原产地分,血橙可分为三个类群:意大利血橙类、西班牙血橙类和巴勒斯坦血橙类。
意大利血橙类:也称为普通血橙类,是最古老的一类,原产于意大利西西里岛。该类血橙包括浅血色的马尔他斯血橙、深血色的塔罗科血橙、摩洛血橙等。
西班牙血橙类:原产于西班牙。此类血橙代表品种有脐血橙、桑吉内丽血橙等。
巴勒斯坦血橙类:原产于黎巴嫩和叙利亚一带,代表品种包括沙孟特毛瓦迪、毛瓦迪培拉迪等。
主要价值
血橙不仅果肉细嫩、香味浓郁,而且营养价值高。它富含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C,还含有丰富的花色苷、其他类黄酮化合物及富含膳食纤维,因此,血橙被视为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具有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潜力,并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贫血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