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

中国湖北省襄阳市国家AAAA级景区

襄阳古城(Ancient city of Xiangyang),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古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踞汉水中游,历史久远。襄阳古城总长为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古城护城河最宽处约250米,平均宽度180米,为亚洲最宽的护城河。襄阳古城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古城之一,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说。

命名
关于襄阳的得名,东汉以后至现代,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进行考证,综合起来不外乎两说,或因襄山而名,或因襄水而名。但襄水说又主要有两条不同水系之分。按照我国古代“山南水北为阳”的称名规律,襄阳的南、西有山,却不见北部有山,主襄山之说难以成立。
襄水另一说则是独立的襄水说,该襄水就是今天的南渠,又称襄渠,它正好位于今襄阳城的南面。《水经注·沔水》载:“沔水又东,………西去城里余,北流注于沔。一水东南出,应劭曰,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也。是水当即襄水也。城北枕沔水,即襄阳县之故城也,王莽之相阳也,楚之北津戍也。”“(沔水)又与襄阳湖水合。水上承鸭湖,东南流,迳岘山西,又东南流,注白马陂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其水下入沔。”所谓“襄阳湖水”,就是唐宋以后直到近世所称的襄水。《元和郡县图志》亦载:“襄阳在襄水之阳,故以为名。”《大明一统志》提到襄水时载:“源出柳子山,北流为檀溪,南流为襄水。”2001年南渠改造时清出一块石碑,碑题《重浚襄渠记》,开篇语为“襄郡以襄渠得名。”后引《水经注·沔水》篇注明,该碑刻于清同治年间。从水、城的相对位置和文献记载看,只有今襄渠作为独立的襄水成为襄阳城得名的依据才能成立。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
襄阳城起源最迟在春秋初期,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位于襄阳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唐以前通过湖东与汉江相贯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汉江,江斜对岸是地势高爽的铁窗口,可与北津戍对置往来回返的码头,具备作大型军事渡口的优越天然条件,成为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北进、东扩、西拓时楚军尤其是楚王师出入的聚散地,是一处有相当基础设施和舟楫粮秣之备的军事要塞,逐步发展成为有相当规模和戍卒守卫的城邑。
两汉时期
因为北津戍突出的交通地位,两汉(西汉东汉)在此设县,北津戍治遂成为县治。又因汉水在洪水季节携带的大量泥沙使檀溪水道不断淤高,城西之水大约于秦汉时在雨季和洪水季节被迫改道襄阳城南诸山北麓转岘山东麓,最后从岘山南的观音阁北流入汉江,称之为襄水,于北津戍所设县因位于是水之阳而被改称为襄阳县,北津戍故城遂被称之为襄阳城。
初平元年,刘表在襄阳城东北修筑了新的州城。通过对《水经注》《梁书》等史籍记载的考证不难初步得出结论。
晋宋时期
东晋太元三年,梁州刺史朱序镇守襄阳城,序母为御敌来犯,带领众婢和城中妇女,又于城西北角筑新城二十余丈,后人将此段称“夫人城”(光绪《襄阳府志·城池》和同治《襄阳县志·城池》载云)。
南宋乾道五年,对城垣作了维修,乾道七年又修。
魏唐时期
北魏末至唐前期襄阳城向东、向北迁移。唐代襄阳城内所立碑刻和文献记载知北魏后期至唐中期以前,刘表墓及其地面建筑从襄阳城东门外移到东门内,据此和其它文献资料可推定襄阳城于此间向东、向北迁移了里许。西城墙已迁到现今的位置,如今的夫人城已是城的西北角,东城墙约在城内的荆州街一线,荆州古治可能为城的东北角,昭明台前为城内的大十字街。神龙元年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会汉水暴涨,他因垒为堤,利用两汉襄阳县城和三国至唐前期襄阳府城垣于城西修筑了防洪大堤。
文献记载唐宋元襄阳城周九里。南宋在襄阳城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增建了瓮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砖墙,在城垣上增筑了马面和看楼,在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边的雁翅城,与樊城东西角楼抵江边的两雁翅城相呼应,增强了襄阳二城的防卫能力。
元末时期
元代颓废,明初乙巳年卫国公邓愈依旧址修筑,有正城有新城,新城附正城旧基,大北圈门绕东北角接正城。通周回二千二百一十一丈七尺,通计一十二里一百三步二尺。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五尺,脚阔三丈。垛头四千二百一十个,窝铺七十座。
城壕除北一面临江四百丈,东西南三面通二千一百一十二丈三尺,阔三十九丈,深二丈五尺。
门禁六座,俱有月城,东、南、西、大北、小北、东长六门,角楼各一座,每座滴水三层,东门一座毁于回禄,南门一座亦毁未修,东南、西南各设角楼一座,每座滴水三层,西南毁亦未修,东北角楼一座,滴水三层。花楼一十座,每座滴水二层。鼓楼一座,在城内大十字街,北跨街台基之上,滴水二层,亦毁未新。钟楼一座,在圆通寺内天王殿前之左,滴水三层。
元末襄阳城向东、向南扩建。邓愈奉命对襄阳城进行扩建,向东、向南各扩建了约400米,在南宋所修东北角外雁翅城的基础上增建了一座与之相连的角城——新城湾,向东增扩了长门段。末,城垣颓废。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部将邓愈镇襄阳,重新修复。
明清时期
《天顺襄阳郡志》:本府砖城一座,在汉江之南,与樊城市对。前代创建修筑,旧志不存,无考。然晋代的羊祜杜预和宋代的吕文焕所守皆为此城。
临汉”,东长门曰“震华”;(1993年,襄阳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复仲宣楼。双层重檐歇山顶,雄伟壮丽。)、魁星楼狮子楼,均早已不存。
成化间(1465年-1487年)都督王信重建南门城楼。
弘治中(1496年左右),副史毛宪重建东、西门与大、小北门及东长门诸城楼及各面角楼。
正德十一年(1516年)夏,汉水大溢,破城三十余丈,巡道聂贤捐俸补修。
万历四年(1576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题别称,题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率起义军攻占襄阳时,平毁城垛及警铺,城楼亦毁。其后御史袁继咸亲督标兵修复城垛如旧,都御史王永祚随之重建六门城楼。
顺治五年(1648年),都御史赵兆麟檄副史苏宗贵重修西门城楼,知府冀如锡重建南门城楼,同知徐腾茂、张仲重建大北门、小北门城楼。知县董上治接着重建东门城楼后,又为各城门再题别称,题东门曰“保厘东郊”,南门曰“化行南国”,西门曰“西土好音”,北门曰“北门锁钥”。
道光六年(1826年),知府周凯重修六门城楼。
光绪元年(1875年),因久雨,城垣多处坍塌,知县吴耀斗领修。二年,知县劳庆藩接手续修,直至光绪七年,知县梅冠林接修完工。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曾断续小修(建国前后,在襄阳城内数次发现刻有民国十六、十八年的城砖)。
1933年5月,大北门城楼被飓风摧毁。
1939年,日本侵略者对襄阳二城狂轰滥炸,为便于群众疏散,将西门南侧和南门西侧的城墙连同西门、南门月城及城楼拆除。
1945年左右,因年久失修,长门城楼坍塌。
1948年夏,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驻守襄阳,把1939年抗日期间拆出的西门南侧和南门西侧的城墙,临时加以垒筑,同时在城上夯筑城垛。建国后,有的单位忽视了对城墙的保护。
1958年左右,扩建东街时将东城门拆除,襄阳城独存小北门城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后多次维修,1977年曾大修,为之一新,更显巍峨屹立。
1970年,夫人城东侧被毁160多米。
1974年左右,将南门两侧约860米的墙体拆除。
1976年小北门东侧又被损坏120米。古城人民对城垣接连受损,无不为之惋惜。
1978年以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并拨出专款进行维修。
从1982年开始,逐年进行维修。
景区布局
知县万振孙题额。
除了六个城门之外,另有四座角楼,名曰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三座角楼皆已颓圮,唯于1990年代初重建了王粲楼)。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处有鼓楼(昭明台),于南街设有谯楼,城内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备的古代城池功能整体。
20世纪90年代初复建了襄阳城东南角上的仲宣楼。城内布局合理,主干街道为“艹”形,纵横直达城门。城外,北面是汉水天然屏障,余三面是阔若湖面的护城河,深2~3米,最宽处达250米。襄阳城现以临江的北城墙保护最好,东城墙的阳春门、西城墙的西成门、南城墙的文昌门已毁,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双层防御体系。
建筑特点
城南北长约1.6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明洪武初年维修古城时,汉水南岸北移,为使北城与汉水紧连,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把城向东北扩展,遂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
明、清时期曾因汉水多次溃堤坏城而几经修筑。 现存城墙基本上是明代的墙体,外砌大城砖,内用土夯筑。东、西城墙分别长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墙分别长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宽5~15米。城门共有6座。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宸门,临汉门,震华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明代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据考证西汉时期在筑襄阳城的同时开凿了护城河。城池南北长约1.7公里,东西宽1.5公里,护城河宽180米、水面91万平方米。襄阳护城河平均宽180多米,最宽处250米,是全国最宽的人工护城河,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整个护城河河面宽阔如湖泊,使得襄阳城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
重要景点
仲宣楼
仲宣楼,又名王粲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楚天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个为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它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建安七子)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历史上仲宣楼几兴几废,最后一次毁于民国初年,1993年襄阳市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仲宣楼。
昭明台
昭明台也称钟鼓楼,为襄樊标志性建筑。为了纪念编选中国最早诗文选集《昭明文集》的昭明太子萧统而建。清顺治年间所建昭名台,其楼于1940年遭日机炸毁。台基拆除于1973年。1990年重建昭名台,1993年10月竣工。
夫人城
在巍峨雄壮的襄阳城西北角,有一座城外城, 雄伟壮观,君临汉水,与襄阳城紧紧相联。城墙高二丈余,周长约十余文,城墙朝北的一方正中嵌有大型石匾,上书“夫人城”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 1863年),襄阳人为缅怀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它记载着当年激战襄阳,守将朱序的母亲见儿子忙于全面防务,便亲自登城巡视,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形险要,必先受敌,便带领家婢和城中妇女,夜以继日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敌军攻破,守城将士移驻新城继续战斗,保住了襄阳城。后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有功,把此段城墙称为“夫人城”。
绿影壁
绿影壁,位于湖北省襄阳城东南一隅,为明代襄阳藩王府门前大型石雕照壁,因壁石苍翠,故名绿影壁。绿影壁,面北而立,全用绿泥片岩与汉白玉雕刻、拼砌而成,一共拼嵌绿泥片岩局部雕刻62块,总体以绿岩为面,白玉作边,绿白相间,浑然一体。全壁由壁座、壁顶、壁身三部分组成,全长26.2米,高7.6米,厚1.6米。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发与保护
古城保护
2021年,襄阳古城保护和利用项目围绕3.35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域,系统挖掘古城的重要遗存、文化根脉,合理疏解人口,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并植入文创、科创等新经济、新业态,将古城区域打造成为襄阳历史文化核心区。
襄阳市为加快推进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相继制定出台《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襄阳古城保护条例》,统筹推进古城墙保护修复、风貌整治提升、古城功能人口疏解、综合开发利用等工作。襄城进一步研究谋划古城的保护性发展。挖掘刘表治理荆州、郭靖黄蓉守襄阳的故事,打造襄阳古城军事实景演艺、金庸武侠动漫节、襄阳仙侠逍遥之旅等产品,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铁打的襄阳”“侠义之城”的元素彰显出来,让襄阳故事更加鲜活立体,有看头、有说头、有听头、有讲头,实现古城旅游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延伸。
护城河工程
为推进护城河连通,襄阳市实施了三水连通护城河段建设工程,对护城河民主桥至南门桥段进行清淤,同时对沿岸绿化进行便民化服务改造,包括乔灌木和地被种植、灌溉系统安装、完善收水系统、景观亮化、园路基础与铺装、路牙铺设以及花坛、特色坐凳、廊架、临水平台与步道、雕塑小品等。
岘山城市中央公园
岘山城市中央公园项目是襄阳市四大重点城建项目之一,以岘山、真武山、顺安山等南部一系列山体为基础打造的公园项目,总面积约77平方公里,将建设一个集生态保护、人文休闲、科普教育、文化创意、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森林公园。
庞公滨江生态商务新区
襄城区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城市肌理,通过重点城建项目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城市空间。庞公滨江生态商务新区项目汇聚各产业总部经济,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品质滨江生态商务区。2022年5月,庞公滨江生态商务新区首批产业项目正式开工,2022年1-11月,庞公滨江生态商务新区累计签约1424户,已拆除建筑面积97383.35㎡、清表腾地1300多亩,为首批产业项目正式开工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文化
天下草庐对
三国文化名城,120回的《三国演义》32回故事发生于此。
襄阳城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襄阳城西隆中躬耕求学10年,谋划了天下闻名的《草庐对》。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32回故事发生在襄阳。境内现有古隆中、襄阳古城池、米公祠习家池等名胜古迹700余处。
千年灵秀地
铁打的襄阳城,白起、关羽、岳飞、李自成等曾在襄阳城鏖战。《荆州记》载:东汉初平元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城。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
诗词烂漫之城,半部唐诗在襄阳,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皮日休等文化名人诗作璀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创作了《汉江临泛》
武侠传奇城
襄阳武侠文化起源于《射雕英雄传》。传奇武侠之城《七侠五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对襄阳都有生动的描述。
金庸的三部武侠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中的剧情均与襄阳城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域特色,文化魅力,一部部影视剧赋予了襄阳城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
名人渊源
襄阳城,地处中华腹地,居楚鄂西北,扼汉江中游,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凭山之峻,据江之险,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一代代历史名人巨匠汇聚于此。襄阳城现有名人遗迹或者名人故居建筑如下:
重要事件
2022年1月,襄阳古城景区入选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
价值意义
申遗状况
●2009年
湖北“襄阳城墙”、浙江“临海台州府城墙”先后申请加入联合申遗项目,联合申遗项目组合为“4+2”模式。
●2014年7月9日
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上正式成立“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经来自全国8个城市的代表推举,南京市成为申遗项目的。自2006年起步,中国明清城墙的联合申遗,正式进入实质阶段。联合申遗的8个城市有江苏的南京、陕西的西安、浙江的临海、湖北的荆州和襄阳、辽宁的兴城、安徽的寿县和凤阳,它们都拥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城墙。这八个城市已经确定共同参与“明清城墙”项目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古城镇联盟
2014年襄阳古城携手江苏周庄、山西平遥、山东周村等地,成立中国十大古城镇联盟。
十大古城镇携手成立联盟在国内尚属首次,旨在联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古城镇旅游发展之路,保护和传承古城镇文化、历史文化。成立仪式上,襄阳等古城镇联合发表宣言称:杜绝“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现象,保护古城镇的原生态生活和原住民利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自觉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
名人评价
金庸、冯骥才等专家学者给予了极高评价:
“襄阳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仍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汇聚之地,这里已成为内陆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汲取山水之精华”。
襄阳城是襄阳市标志性景观之一,历来为襄阳市胜景,为海内外所熟知。在任何时候去欣赏都是可以的且免费观看游览。城墙两边都是美景,春天,正是柳绿花红,登临城墙,看护城河微澜泛起,岸边万条垂下绿丝绦,登城墙观景,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
旅游信息
景区级别:AAAA级
接待时间:全天
电    话:0710—3592235
门    票:免费
地    址:襄城区滨江大道北街128号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