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图书馆是西南大学直附属单位,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重庆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西南大学文献分中心和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历史沿革
1950年,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由原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和四川省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而成。
1952—1953年,中国全国教学改革、院系调整,四川大学、川东教育学院、重庆大学、华西大学等院校的部分专业并入西南师范大学,调入图书2万余册,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总藏书达7万余册。
1965年,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修建5700平方米的专用馆舍。
2000年9月,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多媒体阅览室,全馆实现馆网连通,机检操作。同年12月,全校图书清产核资全面结束,核定图书馆共有中外文藏书92万余册。
2001年8月,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完成常用中文图书的回溯建库,同时完成了数字图书馆一期工程。制作了全新的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主页,购入超星、CNKI、万方、维普等多个大型数据库,图书馆迈入数字化时代。
截至2005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已达到15589平方米,馆员89人,阅览座位1105个。馆藏资源丰富,纸质图书达191万余册,电子图书总量约115万余册,引进或自建各类数据库40个。年接待读者达150万余人次。
1950年10月,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由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农学系、园艺系、农产制造系和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农艺系及私立相辉农学院农艺系组建成立。在合并筹备期间,各校调出图书共计3520册,工作人员7人组建西南农学院图书馆。
1954年,西南农业大学利用前中央农业试验场地基地,在北碚天生桥建立新校址,同年八月图书馆随校迁入新址石园村,馆舍面积为550平方米。
1956年,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迁入梅园,为独立大院,馆舍面积为690平方米,藏书14万余册。
1964年,西南农业大学综合大楼整体建筑完工,其一侧附楼为图书馆新馆,馆舍面积3447平方米。
1988年,西南农业大学新建独立馆舍,馆舍面积8226平方米。
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与四川荣昌畜牧兽医学校、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成立新西南农业大学,荣昌校区图书馆成为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二馆。
截至2005年8月,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共有员工50人,馆藏纸质文献达878244册(含学院、研究所资料室),数据库33个,馆藏文献以生物学科、农业、林业、园林、园艺、蚕桑、茶学及资源环境、农业经济管理等为特色。
2005年7月,西南大学图书馆由原
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原
西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合并组建成立。
2013年12月,西南大学图书馆新的中心图书馆建成开放,建成一个以中心图书馆(总馆)为主体,弘文图书馆(分馆)、崇实图书馆(分馆)、校区图书馆(分馆)为重要组成,学部或学院图书馆(专业馆)为辅助的现代大学图书馆系统。
2021年10月12日,成为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图片参考资料:
馆藏实力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西南大学图书馆有纸质文献479.85万册。电子图书443万册、电子期刊110万册、音视频31.8万小时、学位论文1455万篇。
中心图书馆以综合类文献资源为主,突出文献资源在学科范围、资源类型、资源特色和馆舍空间功能多元等方面综合性特点;弘文图书馆以人文社科类文献资源为主,突出教师教育的特色;崇实图书馆以自然科学文献资源为主,突出农业、生物学特色;荣昌校区图书馆兼顾综合性和校区专业需求,突出畜牧、兽医、水产等特色;各专业图书馆以该学科专业前沿文献资源为主,突出专业特色。
截至2024年6月,西南大学图书馆共订购
CNKI、
万方、Web of Science、
Elsevier、
Springer等中外文数据库近200个。
1.古籍及民国文献
截至2023年4月,西南大学图书馆有馆藏古籍14.7万余册,其中善本古籍15952册,普通古籍54175册,其他线装书77072册。其中入选《全国古籍善本图书总目》共137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5部,入选《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200部。以明版图书、清人文集、稿钞本为收藏特色。南宋福建莆田郡学刻本《文章正宗》、元刻本《楚辞集注》为国内罕见版本,清稿本《方舆考证》、民国稿本《徐乃昌日记》等为海内孤本。
古籍书库位于中心图书馆8楼。民国文献书库及阅览区主要收藏民国时期图书、报纸和期刊约4万册和后再版各类民国图书16800余册,囊括民国时期政治、教育、文学、科技、抗日战争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尤以1937-1945年抗战图书为馆藏特色。
2.西大文库
西大文库始建于2014年5月,专门收集、展示和永久性保存西南大学教职工公开出版的著作以及手稿、讲义、考察报告、日记、自传、信件等具有学术收藏或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及学校培养历届博士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学术成果。截至2023年4月,收藏有学校教职工著作5030册、博士学位论文3330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08册。
文库网站主要栏目有西大名师介绍、硕博论文、著作信息等。展示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彰前贤励后学,促进西南大学学术交流与学术繁荣。文库位于中心图书馆10楼,闭架阅览。
3.研究生主文献
研究生主文献是根据学校各学科研究生培养需要,建设服务一流研究生培养和学习研究需要的前沿、经典、中外文专业文献体系。
研究生主文献位于中心图书馆九楼,开架阅览。
支撑保障
西南大学图书馆致力于拓展学科服务领域工作,基于多年来在科技查新、查收查引、定题服务等领域积累的优势,充分发挥在文献检索、计量分析等方面的专业特长,依托西南大学图书情报研究所,利用海量馆藏资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借助情报分析工具,为用户提供基于科研文献、事实型数据等基础数据的决策咨询、科研评价、学科分析、重点领域等方面的情报分析服务,助力研究者的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者的科研决策。
西南大学图书馆确立建设“中心馆+分馆+专业馆”的现代大学智慧图书馆系统的奋斗目标,即建成一个以中心图书馆(总馆)为主体,弘文图书馆(分馆)、崇实图书馆(分馆)、校区图书馆(分馆)为重要组成,学部或学院图书馆(专业馆)为辅助的现代大学图书馆系统。
截至2024年6月,西南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突破2000万元/年,纸质和电子文献资源采购能力得到提高,年度采购中外文纸质图书近5万种/年,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的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图书馆依托高层次、专业化队伍,在科技查新、情报分析和文献计量分析等方面开展了有效工作,助力研究者探测研究前沿、学科发展态势和科研管理者的科研决策。充分利用馆舍空间和场地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阅读推广和人文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西南大学图书馆有在岗在编馆员9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30人。
机构部门
截止2023年12月31日,西南大学图书馆设立有综合科、文献资源部、信息咨询部、读者服务一部、读者服务二部、读者服务三部、特藏部、技术支持部、图书情报研究所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10个部室。
建设成果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6月,西南大学图书馆获准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共2项,获准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4项:
截止2020年1月,西南大学图书馆已经形成了《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监测快报》《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监测快报》《西南大学学科领域竞争力评价研究系列报告》《西南大学ESI学科贡献度分析报告》《西南大学学科信息导报》《西南大学人才遴选、评价和分析报告》《西南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指南》《西南大学图书馆服务指南》等系列情报分析产品。
截至2023年4月,西南大学图书馆有馆藏古籍14.7万余册,其中善本古籍15952册,普通古籍54175册,其他线装书77072册。其中入选《全国古籍善本图书总目》共137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5部,入选《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200部。以明版图书、清人文集、稿钞本为收藏特色。南宋福建莆田郡学刻本《文章正宗》、元刻本《楚辞集注》为国内罕见版本,清稿本《方舆考证》、民国稿本《徐乃昌日记》等为海内孤本。其中,清稿本《方舆考证》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被选送参加“奥运全国珍贵古籍特展”,并入选中华再造善本二期工程。
荣誉表彰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西南大学图书馆标志主体为一口钟,其照应了西南大学校徽中的大钟,其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有“黄钟大吕”之说,寓意着西南大学图书馆对于传播知识的重要性及其传统文化精神之源远流长。
文化活动
自2013年起,西南大学图书馆联合校学生处、研工部、校团委每年举办“书香缙云、文化西大”读书系列活动。该活动贯穿全年,由每月1-2期定期开展的“中图茶话会”青年学者沙龙、“西图读书会”大学生阅读分享会、“中图有约”真人图书馆等爱读书系列活动和423读书月、毕业季、新生季等主题读书活动组成。
读者服务
读者指南
西南大学图书馆馆藏布局
参考资料:
借阅制度
西南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管理规定
一、借阅证件办理
(一)开通
1.凡我校(含荣昌校区,下同)在编在岗教职工和全日制学生由学校统一办理“校园卡”,自动获得图书馆免费借阅权限,校园卡也是其本人唯一有效的图书借阅凭证。
2.其他类型读者(主要指学校聘用类教职工、外籍教师、留学生、访问学者、进修生、交换生、预科生等非全日制学生)开通借阅权限,需先下载《图书馆图书借阅权限开通申请表》,填写读者身份和开通时限,所在单位同意担保承担必要时督促催还等管理责任,由所在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交图书馆服务台办理。
(二)挂失
1.校园卡请妥善保管,遗失应及时到信息中心挂失并到图书馆前台报备(暂停借阅权限)。
2.因校园卡遗失、出借等原因,造成图书财产损失等相关责任由持证人本人负责。
3.办理新卡后,需到图书馆服务台重新开通借阅权限。
(三)注销
1.读者离校时(包括毕业离校、工作调动、休学、退学、出国、博士后离站、进修结业等)须清还所有外借图书及超期滞纳金,注销借阅权限,方可办理离校手续。各单位有责任按学校规定的离校手续督促所在单位读者离校前还清所借阅图书。
2.毕业生离校时,如无借阅图书情形,图书馆根据学校规定的离校时间提前两周自动注销其借阅权限。
二、借阅权限
读者仅凭本人校园一卡通、学校钉钉“付款码”、图书馆公众号一码通外借图书,各类别读者图书借阅权限见表格:
三、其他说明
(一)中心图书馆、弘文图书馆、崇实图书馆三馆外借图书通借通还。
(二)中文普通图书读者可通过借还机自助借还,外文原版图书、港台图书在服务台人工借还。古籍、民国文献、珍贵图书、工具书、学位论文、期刊及各类非书资料等仅供在馆阅览,不予外借。
(三)读者借阅图书应按期归还。如需要继续借阅,可办理一次续借手续。如超期,图书馆将按0.1元/天.册收取超期滞纳金。
(四)读者应妥善保管所借图书,如有污损、缺页、遗失等情况,图书馆将按《西南大学图书馆关于读者遗失、污损、偷窃书刊等处理规定》处理。如情节严重,图书馆将报请学校相关部门严肃处理。
(五)读者可预约在借图书,该图书归还到馆后图书馆将及时通知预约读者并提供3天优先借阅权利,详情参照图书预约。
(六)本校读者因教学和科研需要借阅他馆图书,可通过图书馆申请馆际互借。
(七)借出图书如遇特殊情况,图书馆有权发出催还通知。读者应在收到催还通知书3日内归还所借图书,逾期不归还者,图书馆有权暂停其借书权利,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八)非本校师生读者,凭本人身份证等合法证件登记入馆,可在馆阅览图书。
(九)各专业图书馆、资料室图书借阅管理办法参考本规定由相应专业图书馆、资料室自行制定。
四、图书馆有权根据资源和读者情况对本办法进行修改并在馆内公告,而不需通知到已办理图书馆相关证件的每一位读者。
西南大学图书馆 2019年7月修订
以上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