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56年,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是由迁校合并的原东北工学院供热供煤气与通风专业的教工和二、三、四年级学生,以及青岛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和苏南工专的部分教师组建而成,时称“卫生工程系”。设有“供热供煤气与通风工程”(以下简称供热通风)和“给水排水工程”两个专业。卫生工程系下设暖通教研室、给排水教研室、外文教研室、机工教研室和附属机工厂。同年秋季,两个专业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新生。
1957年,供热通风专业首次招收研究生六名。
1962年,两个专业教研室调整为暖通、热工、给排水、流体力学四个教研室。水力学实验室建成,开出部分实验。
1966年6月开始停课,1966-1971年停止招生。
1972年至1976年,两个专业每年招收具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学制三年。1974年,给排水实验楼建成。
1977年,恢复教研室建制。设有“供热通风”、“热能热工”、“给水排水”、“流体力学”、“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简称“环保”)等五个教研室。国家恢复高校统一招生、理工本科改为四年制。“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专业,作为我国首批建立的环境工程类专业开始招生。
1980年,环境工程学科首次招收“水处理”方向研究生。卫生工程系更名为环境工程系,三废治理及综合利用专业更名为环境保护专业。
1984年,建筑热能工程学科与环境工程学科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冶金部批准建立环境工程研究所。
1986年,成立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室,取得国家环保局颁发的专项评价证书(大气、水、土壤、噪音、作物等)。
1992年,“供热与空调工程”专业更名为“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
1993年,教研室机构调整:“热工”、“流力”合并为热工流力教研室,“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与生物学”教研室合并为环境工程教研室。专业实验室改由系直接领导,包括环境工程实验室、供热通风与空调实验室及给水排水实验室。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市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市政工程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4次会议批准,环境工程学科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工程博士点首次正式招生。给排水工程专业增设建筑设备方向并正式招生。
1997年,建筑热能工程学科硕士点顺利通过评估。获准成立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专项设计资质获得国家环保总局和建设部批准。其中大气设计甲级资质,水与噪声设计乙级资质。
1999年,更名为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人事部批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我院给水排水、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获得培养博士后资格。
2002年,该院环境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学院又获得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由学院牵头申报的“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
2007年,“西部建筑科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通过专家论证,并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
2015年,“国家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科技部批准成立建设。
2017年,陕西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陕西省膜分离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
2018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由学院转往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环境工程教研室、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研室、环境科学教研室、热工流力教研室4个教研室,开设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3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19人,其中教师81人,师资博士后10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28人,副教授28人,77人具有博士学位。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1人;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获陕西省“师德标兵”3人,“先进工作者”1人,“教书育人楷模”1人,“教学名师”3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人,“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4人,其中杰出人才1人、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获陕西省“科技新星”9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入选“香江学者计划”1人。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王怡
全国模范教师:黄延林
全国优秀教师:王晓昌等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黄延林等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黄延林等
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王磊、刘艳峰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个,陕西省级名牌专业2个,陕西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陕西省级特色专业1个,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类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陕西省级名牌专业: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陕西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
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陕西省级特色专业:环境科学
陕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主持完成教育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累计参赛人数2000余人次,累计获得各类奖项近300余项,其中国际奖项9项,国家级奖项共57项,省部级奖项共67项,校级奖项约200余项。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陕西省级重点学科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环境材料、环境化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
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
陕西省级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市政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实验室: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膜分离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研究基地):陕西省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水处理技术与设备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所、工业烟气净化工程技术研究所、国家城市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省西部建筑科技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项目2项,水专项课题3项、水专项课题合作单位项目1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和国家“863”项目1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119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3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水利部、陕西省等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其他重要纵向项目290余项。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SCI论文7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5项,获国家科技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71项。
文化传统
根据2021年11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开展“喜迎建党百年,共建优良学风”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举办硕士研究生招生宣传暨“推荐免试”及“萃英计划”线上夏令营。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