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1922年12月1日-2001年1月),西戎是“山药蛋派”的重要作家,原名席诚正,山西省蒲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冬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附设干部班学习,1944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1942年任八路军第一二O师政治部战斗剧社编辑股干事,开始发表作品。历任保德县第四区抗日联合会文化部长、《晋绥大众报》编辑科长。创作有短篇小说《我掉了队后》《谁害的》《喜事》等,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与马烽合作),秧歌剧《王德锁减租》(与孙谦、常功、卢梦合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下四川,任《川西农民报》编辑部主任、《川西文艺》主编。后回到山西,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火花》《汾水》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名誉主席。1992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出版有《西戎文集》。2001年1月,西戎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9岁。
人物生平
西戎,本名席诚正,1922年12月1日出生于山西省蒲县西坡村。这是一个仅有20多户人家的山区小村庄。6岁时,西戎入初级小学读书,作文成绩突出,除完成课业外,喜欢听书场说书人说书,爱看戏剧,这对于他后来走上文艺创作道路有着一定的基础。1933年9月,西戎考取蒲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住在县城当教师的堂兄家。堂兄是一位曾在太原上大学时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青年,在他的影响下,西戎课余阅读了大量
鲁迅等现代作家的作品。鲁迅先生关于故乡的描述,尤其是《社戏》中的情景描写,深刻地感染了西戎。两年后他高小毕业,考中设在临汾的省立六中,却因家境窘困,无法再入学读书,成了一个放羊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作家
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蒲县宣传抗日,对西戎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跟随战地服务团听演讲、看节目、学唱歌,激发起一腔保家卫国热情。战地服务团开走不久,16岁的西戎参加了抗日救亡团体
牺盟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由于他有文艺特长,被分配做文艺宣传工作,半年后转入吕梁剧社。1939年底,西戎随吕梁剧社到了延安,进行短期业务学习。之后就回到晋西北,继续从事文艺活动,并经历了反扫荡战斗。
1940年冬季,组织上再一次安排吕梁剧社赴
延安学习。这次学习,在西戎的人生与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西戎在延安学习期间,知识青年中兴起了一股改名风,以示与旧我决裂,开始新的生活。他也加入了其中,请当时吕梁剧社一文化教员为自己改名。因为他是山西人,出生地是西坡村,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参加了革命队伍,可谓是投笔从戎。因此,当年的席诚正改名叫“西戎”。
1942年夏天,西戎结束了近两年的学习,同吕梁剧社的其他同志一起被编入八路军某师所属的战斗剧社做编辑。1944年,是“七七”抗战7周年,晋绥边区开展了“七七七”文艺奖金征文活动,西戎等文艺工作者都回到机关参加这项活动。他同卢梦、孙谦、常功等合作,创作出了表现农村减租减息运动的多幕大型眉户剧
《王德锁减租》,获得了征文评奖戏剧类甲等奖。完成了《王德锁减租》后,西戎被调到《晋绥大众报》做编辑。
1949年7月,西戎赴北京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之后,即随解放大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大西南的战斗,年底去了四川成都,筹建《川西日报》,任编委兼副刊主编;一年后又调任《川西农民报》总编辑。1952年11月,西戎从四川调到北京,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创作辅导组副组长,主要是从事创作。第二年初夏,他回到山西汾阳县深入生活,兼任县委副书记,在
贾家庄村蹲点搞合作化扩社试点工作。1955年,西戎任省文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副主席,兼《火花》文学刊物主编。
1975年,山西省委成立文艺工作室,西戎重新获得工作。次年,《火花》改名为《汾水》正式出版,西戎继续任主编;到1982年更名为《山西文学》时,才卸去主编职务。1978年,省文联、省作协恢复活动,他被推选为省作协主席,一直到1988年改任名誉主席。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西戎“人民作家”的荣誉称号。2001年1月,西戎因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9岁。
人物事迹
投身革命队伍 用戏剧宣传抗战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震惊全国,中华民族到了危急时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尽管西戎所生活的西坡村是偏远山区,却也能听到消息,已经接受过新思想的他,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担忧。这年12月,由作家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蒲县宣传抗日,对西戎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堂兄席道正给他介绍了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以及这支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情况,还让他读《丁玲杰作选》。每天,少年西戎情绪高涨,跟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听抗日演讲,看节目《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抗战歌曲,这些活动激发起他一腔保家卫国热情。
转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蒲县,烧杀抢掠,西戎和全家老小流离失所,跟随村里人四处逃难。一个多月后,日本军离开,他们回到家里,面对的是被侵略者焚毁的家院,西戎的母亲气病交加,没几天就过世了。失去母爱的西戎,立志要消灭日本侵略军。于是,他跑到县城堂兄家。此时,蒲县抗日救亡团体牺盟会已经成立并且开展活动,16岁的西戎感到找见组织了,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牺盟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由于西戎读过高小,而且有文艺特长,被分配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他年龄不大,但革命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演出,刷写标语,受到领导的赞扬。半年后,西戎所在的宣传队,合并到新军决死二纵队所属“吕梁剧社”。为了广泛发动群众参加抗日,西戎和剧社人员不辞辛苦,连续演出《中华儿女》《农村曲》等节目,使他受到了很好的锻炼。
之后,西戎随着剧社奉命重新回到晋西北首府兴县,继续从事文艺活动,投入了当时为庆祝晋西人民反顽固斗争胜利和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举办的“红五月文艺汇演”。“红五月文艺汇演”结束后,西戎随剧社离开兴县,赴临县等地继续演出,给广大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鼓劲。毕竟是战争时期,当他们到了临县木前塔村演出时,遭遇了日军和伪军的大扫荡,平时作战不多的剧社成员,都拿起枪投入激烈的战斗,西戎年轻,又是男同志,自然是勇敢冲锋。战斗结束后,他却与战友们走散了。在当地老百姓帮助下,才找到了大部队。这场生死战,让西戎难以忘怀,两年后,他开始文学创作,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写出了短篇小说《我掉了队后》,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发表,成为他的第一篇公开问世的作品。
木前塔遭遇战不久,西戎所在的吕梁剧社人员和物资损失很大,奉命与同属于决死二纵队的另一个抗日剧社——“黄河剧社”合并,仍然沿用“吕梁剧社”名称。新的吕梁剧社的任务还是和原来差不多,主要是排演剧目,话剧、歌舞剧、小节目,当然也有《黄河大合唱》《新征程》一些大剧;同时,继续刷写标语,宣传抗日;休整时,还请一些文化教员,给他们讲时事政治,讲国际形势,讲历史地理知识,更讲文化基础知识,让西戎他们这些年轻宣传战士提高素质。
蹲点汾阳 撰写反映时代的经典作品
1953年初夏,西戎为了获取生活素材,创作新作品,回到了山西汾阳县深入生活,兼任县委副书记,在贾家庄村蹲点搞合作化扩社试点工作。西戎白天和农民一起劳动,夜晚开群众大会宣讲总路线。干部会、党团员会经常不断,研究扩社、并社、转社、土地入股、牲畜作价,事无巨细,上级布置下来什么任务得干什么。只有在这里,西戎才真正找到了创作的源泉。
回到北京以后,西戎接连写出了六个短篇,都比较成功。包括:《纠纷》《一个年轻人》《麦收》《宋老大进城》《盖马棚》《行医事件》。这些作品在西戎的全部创作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从内容上看,涉及到许多农村的重大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纠纷》表现的是男女同工同酬的问题;《一个年轻人》讲述的是传统观念与新思想之间激烈冲突的故事;《麦收》突出了如何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宋老大进城》表现的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变化;《盖马棚》和《行医事件》则反映出干部在农村工作中需要改进的作风问题。从形式上看,主要是着力于塑造具有高度个性化性格的人物形象,刻意创造浓郁的乡土情调,注重生动的细节描写,使用质朴的文学语言,强调充满情趣的喜剧效果。
在汾阳期间,西戎听说了流传在民间的抗日英雄蒋三与当了伪军的哥哥蒋二智斗的故事,于是两次去到唐兴庄蒋家,与健在的蒋母促膝交谈,深入了解了蒋氏兄弟的事情。他萌生了以蒋氏兄弟为原型创作一部电影剧本的想法,并写信与在北京的马烽交流。马烽对这个题材也很感兴趣,专程来汾阳与西戎汇合,两人再度合作,进一步采访了相关人员,讨论写作提纲,设计故事情节,然后分头写作。不久,创作出了名为
《扑不灭的火焰》的电影文学剧本。
195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同名影片公映后,成为轰动一时的电影。一年以后,西戎和马烽对剧本又作了较大修改、加工,以文学剧本形式交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后,这部电影成为红色题材电影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表现抗日战争的经典电影,观众通过《扑不灭的火焰》,形象化地看到当年全民抗战的景象,也看到了战争对普通家庭的直接影响,艺术地再现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至今,这部影片一直常映不衰,说明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人物作品
1942年春末,西戎在部队艺术学校学习结业后,他在延安杜甫川兵站窑洞的山坡上,根据自己参加木前塔战斗的经历,写出《我掉了队以后》,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10月)。同年,陆续写出《头一次参加奋勇队》《受苦的日子算完了》《二爹》《战斗着的农村》等小说、通讯、散文。
1944年冬,晋绥边区召开群英大会。马烽和西戎参加了大会,他们将会议上的英雄事迹整理出来,在《晋绥大众报》群英栏上连载,由
马烽、西戎整理编写。从1945年6月5日开始在《晋绥大众报》刊载
《吕梁英雄传》,每5天出一期,每期连载三千字。到1946年8月20日全部登载完,共95回。1944年,西戎还写作了《喜事》《谁害的?》等作品。
1953年,西戎调到中国作家协会,进行专业创作,撰写了《纠纷》《麦收》《宋老大进城》《有这样一个年轻人》等主要作品。
1965年,西戎调到山西省文联,到1964年陆续写出了《灯芯绒》《冬日的夜晚》《姑娘的秘密》《女婿》《两涧之间》《平凡的岗位》等近二十个短片。同时还和马烽等写了《扑不灭的火焰》《兴业春秋》等电影剧本。1964年又写作大型话剧《青春的光彩》,报告文学《在荣誉面前》《母亲的晚年》等。
1975年后,西戎相继写出《母亲的晚年》《忆良师丁玲》和《他,是弱者也是强者》等一系列散文和评论,《春牛妈》《赵庄闹水》《耿劳模》《走上新岗位之前》《在住招待所的日子里》等小说,1986年,他出版了一本文学言论集《寄语文学青年》。
社会评价
傅晋宏:可亲可敬的西戎先生虽已故去多年,但他的人品、文品和作品,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他对运城这块黄土地有着浓到化不开的一往情深,他心中总是装着这里的百姓,河东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
社会纪念
西戎文学奖
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好西戎先生的优良作风和可贵精神,贯彻落实“文化优先”发展战略,
蒲县设立“西戎文学奖”,并于2015年10月中旬成功举办了首届颁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