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烈士庙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的西沙湾东头,占地六千多平方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庙”,里面供奉着27位解放军烈士塑像。这是一座专门为牺牲的军人建造的庙宇,始于1949年秋,建成于1996年秋。庙宇独特,气势恢宏,地处滨海,风景秀丽,故游客众多,香火旺盛。
庙宇简介
解放军烈士庙位于惠安县崇武镇西沙湾畔,是全国唯一的“解放军庙”,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庙”。庙里供奉着在敌机轰炸中为保护群众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8军27名烈士,诉说着一段军民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1949年9月17日,解放军第十兵团28军84师251团在崇武西沙湾集结,准备参加解放金厦战役。突然,敌机空袭,时当渔镇集市,为保护人民群众,正在西沙湾练兵的解放军战士当即用机枪对空射击,把敌机引向自己。当天,在敌机狂轰猛炸下,我27名官兵壮烈牺牲。1993年,当年被解放军战士从敌机轰炸下救出的小姑娘
曾恨倾其积蓄,带动群众踊跃捐款,建造庙宇,正名“廿七君庙”,此后,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报恩馆由社会各界捐资陆续建成。 2002年8月,解放军烈士庙被惠安县政府授予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
庙宇规制
简介
远远
眺望,“解放军烈士庙”、“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纪念馆”面向大海、座北朝南,
浑然一体,巍然屹立在西沙湾畔。
庙宇建筑由山门、正殿、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亭等部分组成,均采用崇武石雕工艺,形成具有
闽南风格的仿古
建筑群。
山门
山门门顶有一颗竖写着“八一”两字的红五星雕塑,两边各有三面红旗,暗红色的4支门柱上有两副行书楹联,内联为:“捐躯为人民千秋功德,军魂照海疆万世颂扬 ”;外联为:“百姓有情万民敬英烈。军魂永在千秋镇海疆。”
殿门
正殿
门楣上悬挂着黑底金字大横匾“天下第一庙”。该横匾为烈士生前所在的32343部队赠送。大门两侧的石刻楹联为“殷殷碧血沃西沙宝地,浩浩雄风催东海征帆”。
大门边竖立着几方石碑,其中一方为《二十七烈士碑记》,记载着解放军战士为解救百姓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这方碑是此地民众祭祀解放军烈士的重要史料。
正殿
步入正殿,庙堂正中处,用玻璃护罩制作的神龛里,上方横幅悬挂着一块“英烈廿七君”的牌匾;中间竖幅耸立着“解放军烈士”的牌匾;下方分两排供奉着27尊用泥土雕塑的缩小型解放军官兵彩色塑像,塑像为
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士形象,着绿色军装,戴红五星军帽,佩红色领章,腰挎手枪,神采奕奕。
塑像的前面还摆放着军舰、坦克、机枪等武器装备的模型;长条的供桌上,供奉着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前来祭拜时留下的水果、糕点、鲜花等祭品。
两侧
楹联为:“名垂千年共仰芳型,功及万世自昭正气”;“灵光不减万代虔诚心,烈士永垂千秋迥浩气”。
宫内匾额碑铭多方,有“千秋浩气”,“万古英灵”,“海天一绝”等。
烈士纪念馆
烈士纪念馆位于正殿左边。纪念馆上方五角星两旁亮着八个大字:“战士壮烈,惠女虔诚”,也是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队赠送。
门前大立柱上有“民族正气山川增色,烈士报国门第生辉”、“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等楹联。
大厅内陈列的展品琳琅满目,都是全国各界民众瞻仰英烈时的留影和题词。
其中有原28军政委
王直将军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原28军副军长、陕西军区原副司令员
杜东海将军题写的“纪念廿七烈士英灵,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等条幅。
最引人注目的是,烈士生前所在的第十兵团司令叶飞将军的题词“为了人民,死的光荣”。
女作家
北北的长篇报道《一曲绝唱》,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被全文雕刻在
青石板上。
同时展出的有《
人民日报》、《
中国国防报》、《
解放军画报》、《
福建日报》、《
泉州晚报》、《台湾日报》等报刊的文章,还有中央、省、市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报道。
南京军区政委
陈国令上将,原28军首长、
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
邹玉琪中将,原28军政委、
北京卫戍区原政委
李进民中将,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郑柄清中将,
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
林基贵中将,
武警总部原副司令员王福
中中将,
毛泽东主席的儿媳妇、原
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
邵华少将,原中顾委委员、
昆明军区原司令员
张铚秀少将,
国防大学蒋宝棋教授等党政军领导和首长,也相继前来凭吊并留下题词。
烈士纪念碑
烈士纪念碑通高8.1米,象征含义不言而喻。底座上面四周围以石栏,四面共有4组石阶。“烈士纪念碑”5个大字由28军老战士所书,背面为叶飞将军亲笔题词:“为了人民,死的光荣”。碑顶挺立着一尊解放军战士的雕像,手握钢枪,面向大海,披星戴月,为人民站岗放哨。
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篇碑文:
1949年9月17日,我
中国人民解放军叶飞部第十兵团28军84师251团奉命解放
金门,调兵至
平潭集结崇武,兵船方抵崇武镇西沙湾即遇敌机空袭,时逢渔镇集市,疏散未及,劫难将临。
解放军指战员当机立断依船体或卧沙坑对空御敌转移目标,终以27位官兵牺牲的巨大代价拯救满城生灵于血火之中。
而今国家昌盛,人民安乐,昔日西沙滩已辟为旅游胜地。为缅怀英烈,激励后人,特于27烈士殉难处勒石树碑永志不忘。
——1993年冬
烈士亭
烈士亭位于纪念碑前方,柱联“海韵千秋回壮曲,心香一瓣谒忠魂”。亭前是宽阔的沙滩,也是当年27位烈士牺牲的地方,
联合国和平使者2005年前来参观军庙时,感慨万千,当即挥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世界和平卫士”和“
军魂”二字,皆刻于青石碑前后。
周边概貌
与解放军烈士庙毗邻的建筑物有:“和寮公”(又称“湖寮公”)庙、观潮亭、望海亭等。这些建筑与解放军烈士庙共同组成了一组建筑群。
毗邻正殿右侧的“和寮公”,其神龛中供奉着
明代抗倭英烈,另也供奉着“
临水夫人”和“
四海龙王”,香火十分兴旺。“和寮公”内有泉州名士王爱琛先生所书额匾多方:“威镇海疆”、“湖寮胜景”、“西山古迹”、“保境安民”等。
宫前另有两亭,中亭曰“观潮亭”,亭额“海天幽雅”,柱联“蜂峰灵麓碧波朝圣庙,龟蛇雄踞蓝舸成奇观。”盖宫宇背依蜂峰山,前临大海,左有龟,其状若龟;右有白崎,其形似蛇。柱联概括了宫宇所处地理形胜。左亭曰“望海亭”,柱联“望海峡思江山一统,登古城盼同胞团圆”。
惠安崇武历来是海防重地,自古就有祀奉守边固防、为国捐躯的英雄的习俗。当年明朝名将
戚继光在此与倭寇激战,部分阵亡将士就安葬在西沙湾海岸边,当地村民为他们建了一座“和寮公”。供奉“27位解放军英烈灵位”的石屋就在“和寮公”旁边。
建庙历程
建造“解放军烈士庙”的发起人是一位新加坡
归侨,她叫
曾恨,1935年出生在
新加坡。13岁那年,她的父亲和三个哥哥死于战乱,孤儿寡母只得回国寻亲。1949年9月17日,为了掩护群众,在崇武西沙湾共有24位解放军战士在
国民党军机的扫射中牺牲。人们在附近沙地上挖一个大坑将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安葬,然后按当地风俗在坟墓上搭建起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小房正中摆放一块木板牌位,上写“廿四英烈之灵”。
“文革”期间,供有“24位解放军英烈灵位”的石屋和“和寮公”被造反派损毁破坏。
1978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我们建一座‘解放军烈士庙’,报答解放军对我们的救命之恩吧!”曾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年迈的母亲,李面十分赞同。但是,因当时财力有限,无法动工。
1980年,93岁高龄的李面在去世前,仍念念不忘修建“解放军烈士庙”的夙愿。老人家将自己的手饰和财产交给曾恨,叮嘱她一定要为救命恩人建一座像样的庙宇,给解放军烈士们“遮风挡雨”。
1993年,曾恨卖掉了个人商店和金银首饰,筹集到了6万元钱。钱还是不够,她又出去“
化缘”。她走街串巷,把自己建庙的想法说与镇里的父老乡亲,修建“解放军烈士庙”的消息一传开,大家纷纷响应,踊跃捐款。解放军烈士庙的兴建得到民政部门批准后,崇武镇政府无偿提供土地近千平方米,泉州民政局拨款2万元。各界人士集资时,叶飞将军也曾托女儿捐赠。仅半年,就募集到了60余万元。
1996年5月,解放军烈士庙顺利动工。建庙的那些日子里,曾恨不顾环境恶劣,日夜监工,晚上就住在工棚里看守建筑材料。当年秋,占地约400多平方米的“解放军烈士庙”、“烈士纪念馆”一并竣工。
解放军烈士庙建成后,曾恨把同一天在崇武海域牺牲的另外3位解放军英烈也“请”了进来,与西沙湾牺牲的24位烈士合并祭祀,更名为廿七君庙。经过三年时间,这座全国独一无二的“解放军烈士庙”终于建成了。
27位烈士所在部队已改了番号,1997年,时任团长来到这里悼念先烈,代表部队为解放军烈士庙赠送匾额,上书“战士英烈,惠女虔诚——天下第一庙”。
庙宇建成后,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等建筑群,均由各界民众集资兴建。如:山门由泉州籍28军复原退伍官兵集资修建。
1997年,在崇武镇一位党总支书记倡导下集资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开国上将叶飞听女儿叶艺华讲述老百姓自发修建解放军烈士庙的消息后,激动不已,当即挥毫题写碑铭:“为了人民,死得光荣” ,并激动地说:“人民有情!”。纪念碑于1997年11月完工。
1998年初,又扩建了烈士纪念馆,完成了解放军烈士庙的配套工程。
背后的故事
1949年9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28军84师251团挥师入闽解放
福州后,一部分官兵分乘6艘机帆船在崇武西沙湾集结,进行登陆训练,准备参加解放
厦门、金门的战役。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国民党出动数架飞机进行侦察和轰炸,上午九时许,6架国民党军机从南边飞来,在海湾上空盘旋,寻找攻击的目标。战士当即疏散隐蔽,国民党军机未发现目标即向崇武镇城区飞去,当时
崇武镇正逢集市,百姓们疏散未尽。危急关头,解放军指战员为了掩护群众,保护崇武城区,当机立断端起机枪或依船体或卧沙坑对空射击,吸引国民党军机,国民党军机果然掉头飞回轰炸,沙滩上顿时硝烟弥漫。当时,一个小女孩跟随母亲来挖地瓜,正在沙滩上玩耍,对险情全然不觉。国民党军机俯冲扫射时,小女孩被吓得不知所措,只顾拼命奔跑。这时,5位解放军战士先后从隐体中冲出扑向小女孩,用血肉之躯为小女孩做掩体。攻击与反击持续了30多分钟,国民党军军机终于离去,沙滩成为一片焦土。待硝烟散去时,那5名解放军战士都牺牲了。母亲拉着她一起久久地跪在烈士面前,泪如雨下:“以后你即使喝上一口水,都要记得感恩,你要记得,你的命都是他们给的。”这一天,离
共和国成立只有14天,在
西沙湾畔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共有24名。
傍晚,百姓们在附近沙地上挖一个大坑将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安葬,然后按当地风俗在坟墓上搭建起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小房正中摆放一块木板牌位,上写“廿四英烈之灵”。
被救的小女孩名叫曾阿兴,从此,她改名叫做“曾恨”,意为“憎恨杀害解放军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烈士下葬的第二天一早,母亲李面就带着女儿来“石屋”上香,以后除了分娩坐月子,风雨无阻。在文革时期的1970年,革委会曾经以“解放军不信神,你竟敢利用解放军大搞迷信”的缘由将沙滩上的“小庙”和曾恨家中的神龛砸毁。
曾恨由小孩长成大人,从为人母到做了奶奶,可她就是忘不了常常到“廿四大人”面前,以
惠安女特有的虔诚方式祭奠英灵。曾恨觉得那方小小的“廿七君灵位”还是无法满足她对解放军烈士的怀念,她把母亲给她的梳妆盒改造成一座神龛放在家中,里面放着她亲手捏制的解放军烈士泥像。每年除夕,曾恨一家还会在庙中守岁。解放军烈士庙建成后,曾恨搬到庙中的一个小石屋内居住,主持庙里的日常事务。每日清晨暮夜,她在烈士神龛前敬香祭拜。白天,她清扫庙宇,向参观者讲述
解放军舍己救人的事迹,常常泣不成声。曾恨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祭祀烈士。
相关信仰
“解放军烈士庙”建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声渐渐地远播出去,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有当地的,有外地的,也有港澳台的;有集体组织来的,也有结伴慕名来的,他们中间更多的是军人。这里“香火”最旺的时候是
春节、“七一”
建党节、“八·一”
建军节、“十·一”
国庆节和“9·17”。百姓来解放军烈士庙敬拜,已不单纯是为了向解放军烈士感恩,还有为自己和家人祈福之意。解放军烈士庙已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祭拜解放军烈士的场所,其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还是一座很“灵验”的庙,因此吸引了众多百姓来敬拜。
“
香客”们来得多了,做“功德”的也多了。纪念碑下有一块功德牌,上面镌刻着捐资者的名字。这些功德钱全部用于庙宇的扩建,先后用于扩建正殿、山门、纪念馆、仰烈路等,还为“二十七君”建立了“训练场”、“会议室”。
2002年8月,
惠安县县委、县政府将“解放军烈士庙”列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9月17日烈士牺牲这一天,当地军民都在庙里集会,举行纪念活动。每逢
清明节、“八·一”
建军节,当地驻军、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集体前来缅怀英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些单位还在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入团、入队的宣誓仪式。“解放军烈士庙”已成为一个军民共建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庙宇上空整日回荡着《
我是一个兵》、《
说句心里话》、《
我的老班长》、《
团结就是力量》等军旅歌曲。每天清晨,当东方海平线上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曾恨都会在烈士神龛前摆上清茶、供品,然后烧一柱香,默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寄托绵长久远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