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白岸村位于平定县城东南8公里处,东离太旧高速平定入口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人杰地灵。与前锁簧村、马家锁簧村、谷头村以及东白岸村相邻。全村共有2300多人,其中农户900多户。全村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0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林地面积1000亩。主要姓氏有王、董、姬。庙会在农历五月廿四。宜种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黄豆、豆角、倭瓜等。
建制沿革
清代以前,平定实行都村制,县下领乡,乡下辖都,都下设村。全县记5乡17都212村。西白岸村属近城乡、东会都,当时东会都统南坳、常家沟、西白岸、东锁簧、北庄、梨林头、岭上、东沟、王家庄、磛石等11村。
民国伊始,废州立县,实行区村制,全县分5个区,区下统村,全县辖主村181个,属村548个。当时西白岸村属第一区,区驻县城,辖主村45个,属村39个。
1950年3月,全县改划为11个区,辖357个村,西白岸仍属第一区,区公所驻张庄,计辖36村。
从1953年开始,平定实行区乡制,全县划分5个区,辖乡(街)46个,另有69个乡为县直辖,全县计115乡,乡下统存,计341村。西白岸属县直辖乡的69个乡之一,当时建制为西白岸乡。
从1956年开始,实行乡村制,全县划分为62乡,辖316村,一直沿袭到1958年改建
人民公社为止,西白岸属平定62乡之一。
1958年9月后,实行
公社化,实行行政社合一,分公社、管理区、生产队三级。1961年将管理区改为
生产大队,生产队改为生产小队,全县计23个公社,368个生产大队,1302个生产小队,西白岸属锁簧公社生产队之一。此是西白岸隶属锁簧镇之开始。
1971年2月,平定的旧街、辛兴、燕龛3个公社的45个生产大队划入阳泉后,全县实有20个公社,323个生产大队,统1449个生产小队,西白岸属锁簧公社19个生产大队之一。
1984年,平定县政社分离,实行乡(镇)村制,原属公社改为乡(镇),公社属323个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西白岸属锁簧镇19个行政村之一。
地理位置
西白岸村位于
平定县东南部8公里处,距
207国道、
阳涉铁路1.7公里,东距太旧高速平定入口2公里,阳涉铁路
北庄口站位于村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面积9.8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西白岸村煤炭、硫铁矿、粘矸、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有名的“黑白黄”工业大村,曾开办铁厂、煤窑、磺窑、印刷厂、砖厂、地板厂等村内企业。现有近1000亩生态林,耕地面积2400亩。
旅游资源
自2017年来,村子的重点工作将大力发展旅游业。已开展的春季槐花节和秋季枫叶节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根据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新的形势下村子开展了一次深刻的动力机制改革,打造一个以绿色经济为主线的战略基地,利用村北原有的900亩绿色生态林招商引资,开发人文旅游示范景区,在村东开发樱桃园采摘节和300亩特色农业示范田,将利用村内官家岭与
冠山秦王山相连的地域打造集绿色、环保、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人文旅游示范景区,把西白岸村变成新的古州八景之一。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对于生态环保的要求,西白岸村摆脱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依赖,积极寻求转型发展新路子。为此,村支两委多次组织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平顺县、河南省等地学习取经,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最终依托该村栽种的千亩刺槐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紧邻207国道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该村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市场前景好和经济效益较高的乡村生态旅游上。为了更好地让游客欣赏槐林美景,2016年起,该村举全村之力,拓宽上山的道路、修剪槐林间生长的杂草,平整场地新建槐花山广场,建起农家乐,为发展旅游作足前期准备。2017年5月,首届“走进大美锁簧 诗意槐香白岸”槐花文化艺术节在西白岸村成功举办;2018年,在举办首届槐花文化艺术节的基础上,西白岸村扩建槐花山广场,修建舞台,以生态槐花为依托,整合锁簧全境面塑、剪纸、编织、书画、刺绣等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和手工艺品在第二届槐花文化艺术节上进行现场表演、展示,并以摩托车表演、篝火晚会、打铁火等多种活动为载体,实现了探花赏景、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商贸洽谈、旅游产品体验等多维一体的成效,吸引了周边城乡近2万人次观赏、游玩和消费,成功打响了“白岸槐香”绿色生态旅游名片。
由于槐花的盛开有季节限制,为了保证乡村旅游持续发展,2018年,西白岸村再次组织人员到广东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敲定将冰雪项目作为发展旅游的另一个载体。2019年1月11日,平定县锁簧镇西白岸村在西白岸滑雪场成功举办首届冰雪摄影艺术节。来自阳泉市及周边的5000余名游客走进了美丽的西白岸,感受这场与众不同的“冰与火”的文旅盛宴。为了让游客尽情享受冬季旅游的乐趣,除了修建滑雪道外,还有雪上转转车、冰雪碰碰车等娱乐项目。
首届槐花节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刻花瓷传承人
张文亮,将16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选址在了槐花节主会场附近。2019年4月26日上午,平定刻花瓷非遗博物馆在平定县锁簧镇西白岸村开馆,来自北京、江苏、湖北等地的陶瓷行业、文化界人士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铁梅出席。
平定刻花瓷非遗博物馆历时2年建成,占地1.5亩,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陈列标本、器物1000余件,融合了从商朝起至今的各种陶瓷技艺精品展示,并设有刻花瓷体验和紫砂培训2项非遗体验。平定刻花瓷非遗博物馆馆长张文亮表示,建设刻花瓷非遗博物馆,体现了企业在做强做大的同时,不忘建设和传播陶瓷文化的担当和责任。
历史文化
西白岸村历史悠久,有“里头阁、当村阁、前头阁、里头官坊乐楼、西坡官坊乐楼”等古老建筑。
村名来历
《平定民间传说》中说 楚汉之争时,韩信曾屯兵在此, 兵分两处驻扎 ,在夹河的东山头驻兵百万,西山头驻兵百万西百万。后人常称呼两地为“东百万、西百万” ,时长日久渐成如今叫法西白岸,东白岸 。
白岸秋霜
据清光绪年间出版的《平定州志》记载,“到深秋时节,一场秋霜过后,西白岸村山上的黄栌叶红如火、秋霜如雪,红白相映,景色迷人,名扬古州。”由于村子地势高,秋后早寒,漫山遍野的枫叶树又称黄栌木,苍茫蓬繁,木深隙间,叶密层层而枫木中又夹杂花开蕊馨,点缀的更为姿色翩翩,壮观而耐看,尤其到了秋天,满山重叠,满目红叶,穹天皆地恰为一种赤色世界,雁去秋寒,白霜降地,红白争辉,银装素裹,所以名扬古州,为八景之最。
东坡外有条沟,长八里,弯弯曲曲,形如巨龙寝伏,故名龙寝沟.古代,沟里清水长流,四季不涸.村民上游依山傍水,修有造纸作坊,因有槽形石碾,故上游又名槽碾沟.中流西侧有座山,叫龙王山,山半有巨窟,窟中有活水,供半个村的人全年吃水,因名龙潭.宋元之际,人们在山顶上修了一座庙,就是龙潭庙. 该庙东望东白岸,南临谷头村,西接西白岸,北眺平定城。龙潭庙大门坐东朝西,庙院为长方形。正殿建在一米高的台基之上,砖墙瓦顶,明柱出檐 .殿内供有龙王和狐突大王等神像.经过明清各代补修和重修,巍峨雄壮,加之庙周树木掩荫,显得深幽蔚然. 每遇春季天旱不雨,村民举行祈雨仪式,从庙内抬出狐突大王,游驾求雨.还在庙前上香,行跪拜之礼.十分隆重.偶遇时雨,便大举庆贺龙神和大王显灵.据说,还是很灵验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云来雨过,是大自然的规律,和祈雨并没有什么关系.
龙潭庙是人们的图腾,人们把一年风调雨顺的企求寄托在龙王身上.从民俗而言,是一种传统文化.
阁楼
村中三座阁楼(前头阁、当村阁、里头阁)建于明清初期,村子有7处古建筑是村民自发组织和自发捐资复修的,其复修过的阁楼端庄高大,古色秀丽,集诸水于一河,聚民心于一村。村子的当村阁建在东坡底河沟之上,南北走向,阁涵为砂石拱碹,南北开窗。在古代,南来北望的人进村子都要经过当村阁。建国之后当村阁先后成为村子的库房、农业中学教室、裁缝铺。古老的阁楼记录着西白岸村的历史于变迁。
西坡官坊
官坊是古代村政活动的场所,村政人员在官坊商量本村事务,故称官坊。由于官坊建在村中的西坡下,村里人也叫它西坡官坊。西坡官坊具体的创建时间已经无从考证,明清时期曾重修过。
狐仙洞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个十四五岁的小羊工在李家沟山上放羊,忽然听见不远处一声弓响,他回头望去,只见一个猎人射中了一只狐狸,他过去一看,是一只小狐狸,眼里流着泪哀求地看着小羊工。小羊工看着小狐狸很是可怜,于是小羊工出于善心,就和猎人商量用自己的羊皮袄换下小狐狸。然后小羊工放生小狐狸。讲的是小羊工积德行善的故事。相传小羊倌由于心地善良,积德行善,后来到北京开始做生意,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当时有名的巨商。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村民到这里烧香,祈求平安。
文化生活
近年来,村两委为丰富村民文艺生活特成立“文艺演出队”,成员百余人,逢年过节,村中都有丰富的文艺演出,广场舞、打铁火等表演甚是出名。演出队每年都会代表村子到镇、县演出、参赛,获得众多奖项。与广场舞一样深得村民喜欢的就是在西白岸村常见的烟火表演艺术——打铁火。它源于民间作坊,兴于乡村庙会,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古老的文化韵味。为了祈求过程平安,打火者须前一个月不进“月房”、“孝房”。打铁火过程分为“开门火”、“许愿火”、“平安火”三步。“开门火”寓意着天人合一的礼数;“许愿火”是有人祈寿求福施舍善款,许诺一定数量的私家火;“平安火”即是大众之火,没有定数,打完为止。它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寄托着乡亲们平安幸福的希望。
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代传承。有剪纸、传统布贴画、砂器、传统手工艺鞋垫、布老虎等。63岁的董巧花是有名的民间手工艺艺人,她做出的手工艺作品十分精美。一进家门,一幅精美的盘合剪纸作品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热情的董大姐告诉记者,送盘合是平定地区结婚时的民俗习惯,代表着百年好合,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在董大姐的家里,各种手工艺作品不计其数,床上摆着一对布老虎,是孩子满月时的吉祥物;墙上挂着一幅“嫦娥奔月”作品,是用易拉罐做成的......除了盘合剪纸、布老虎,董大姐平时还喜欢用业余时间做一些面塑作品,村中面食花样繁多,这里的人们不仅把面食当做一日三餐的主食,还精心用面粉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面花”,表达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一个个精巧的手工艺作品,在西白岸的悠久历史长河里兴盛,在董大姐这样的民间手工艺艺人们的手中流传至今。
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西白岸村在新农村建设上紧跟党的步伐。全村道路硬化达100%,大力招商引资,现有企业平定东方驾校训练场地、平定聚鑫石油支撑剂有限公司、平定县昌鑫机械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不仅给村里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帮助解决了村里一大部分的劳力。村子正在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和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项目,已于2017年6月份完工,村民的收入又将有很大的提高。村中已经完成近两万平方米的西白岸新村建设项目,已建成38套小二楼,2017年已有150户村民住上新村的小二楼。
西白岸村人民十分注重教育,村中刚刚复修西白岸小学。新校占地面积3869平方米,建筑面积1271平方米,布局合理,校园环境优美,实现了绿化、硬化、美化。教学设备设施齐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92名,教师11人,教师中有高级教师4人,省教学能手 1人,市骨干教师1人,县教学能手1人。
著名人物
西白岸村历来尊师重教,不乏优秀的学子,很多已经飞出西白岸,成为各行各业的优异人才。
赵亮
赵亮,英语培训讲师;20岁成为新东方主讲;21岁成为大学特聘英语讲师;他曾是CCTV4及CGTN(央视英文国际频道)主持人;APEC会议、夏季达沃斯、博鳌亚洲论坛特邀英语主持。2011年上海世博会英语口语培训师,中国电影协会特邀翻译。
王之明
以前,村里有一个资本家叫王之明,他相当有钱。抗美援朝时,他曾捐了两架飞机。他关心西白岸村的发展,他曾和当时的村支书杨庆林说,他出钱把村好好建建,要多少金条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