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店新区(Zhandian New District),别名詹店工贸区,一个以武陟县詹店镇为主体的工贸区,位于武陟县东南部的詹店镇,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处在郑州、新乡、焦作三市交界的“金三角”地带,距离省会郑州仅15公里。
新区概况
焦作对接郑州的桥头堡和武陟的副中心进行全新定位。实现与省会郑州的无缝对接。
布局:打造省会“后花园”
地处“金三角”的
詹店镇,郑常公路、郑新公路、京广铁路穿境而过,拥有京广铁路焦作东火车站,还是郑太高铁郑焦段(原郑焦城际铁路)的必经之地。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詹店新区发展定位是什么?
“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面对记者的提问,詹店工贸区管委会主任、詹店镇党委书记张戊己侃侃而谈。该镇确定了“面向郑州、服务郑州,倾力打造郑州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供给基地和郑州市“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强力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战略。
思路决定出路。为实现与省会郑州的无缝对接,詹店镇冲破重重阻力,引进了焦作市第一座特大型黄河浮桥项目。2007年2月2日,武惠黄河浮桥正式通车。这座北接武陟詹店镇、南连郑州惠济区的特大型浮桥的建成通车,使詹店到郑州比绕道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近了一半路程。对此,武陟县詹店镇大茶堡村村民刘德忠深有感触:“自从有了这座桥,卖菜方便多了,只要30多分钟就到
郑州了,有时候一天还能跑两趟呢!”
随着区位优势的日益凸显,先后有广安饲料有限公司等郑州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初步形成了饲料、粮食深加工、化工制药、铸造、包装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作为推进产城融合、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效抓手的詹店工贸区应时而生。
作为首批省政府备案的专业园区,该工贸区以省道郑常公路为轴线,西起詹店收费站,东到原阳界,南至黄河大堤,北达焦郑高速公路,总面积15平方公里。
詹店工贸区已入驻企业40多家,主要有大正新能源、光伏科技、广安饲料、凯雪面粉、正龙制粉、黄河铸钢、鑫粮物流、武陟县运发汽车运输等。2009年,该镇工商业从业人数达1.4万人,GDP达8.3亿元。
项目:像绣花一样精选
记者在詹店工贸区的招商说明书上看到,该工贸区的目标定位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省级产业集聚区,并按照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用3~5年时间把詹店打造成武陟的副中心、郑州的卫星城。
定了就干,干就干好。按照规划,以省郑常公路为轴线,詹店工贸区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大板块,分别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城镇居民区和商业饮食服务区,发展服务业;建设现代工业区,形成对詹店乃至全县经济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现代产业集群。
“工贸区的发展,绝不能做‘拾到篮里都是菜’的事。”张戊己说。工贸区坚持“三为主一禁止”(即坚持一、二、三产业项目一起上,以工业项目为主;大中小项目一起上,以大项目为主;资源性项目和高科技项目一起上,以高科技项目为主;严禁新上污染项目)的指导思想,倾力建设3.1平方公里工业核心区,一批低碳环保、附加值高的大个头项目相继落户。
蝶变:产业集聚促融合
詹店工贸区无疑成为武陟县实施面向郑州、服务郑州战略的桥头堡和招商引资的新平台,也成为了武陟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该镇还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了占地1000亩的商贸城,并聘请武汉城镇规划设计院进行具体规划,新修4条商贸街,建成商贸宾馆、仿古一条街、何塘纪念馆、金融大厦、邮电程控楼,并在镇区建设大米、水产、木材、建材、农机、农资、家电、服装八大专业市场,使商贸城成为辐射修武、获嘉、武陟和原阳的大型商品集散地,同时带动了餐饮业、
交通运输业、机械维修业等服务行业,形成了繁荣的三产经济。
为优化发展环境,该镇投入资金1000万元,在工贸区东部开发建设3.1平方公里的工业核心区,完成二纵一横三条主干道及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3条宽30米的主干道路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正快速显现
经济概况
詹店新区要把握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认真研究制定发展计划,在扩大投资规模、提升科技水平、补充产业门类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入驻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各项目业主要找准项目发展定位和重点,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确保空间利用集约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要主动研发、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推动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升级,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明晰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企业的沟通配合,主动搞好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人才、资金、交通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要细化工作任务,做好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地面附着物清理等工作,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已有的企业有
历史文化
明时属千秋乡;清属大一里、富二里;后又先后属嘉应乡、六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属古阳乡、嘉应乡。解放后,先后属八区、七区;1955年分属马营、詹店、茶堡三乡;1956年统一为马营乡;1958年秋乡政府迁至何营村,改名何营乡;同年改名何营人民公社;1971年春,公社迁到何营以南0.5千米处,人民胜利渠一号跌水西岸。1983年改为何营乡;1985年4月18日撤乡建镇,更名为
詹店镇。
风景名胜
何塘祠,也称何塘纪念馆,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詹店镇,是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1],音乐家,数学家何塘而建,同时也是何氏祠堂。
建筑结构
传统中国建筑的对称样式,进入正门后,一条南北大道贯穿,两旁是传统房屋。大道尽头是何塘像,通身白色,身着官府,庄严威武,充满气势。何塘像后是一戏台,年代久远,古色古香。戏台对面是大殿,供着何塘像,每年正月初一,何氏家族便会来此祭拜。
景区景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这里会举行十天的大会,有各种美食和娱乐设备从不同的地方涌来,满足人们的味蕾和视觉,是詹店镇人民盛大的集会,为人们带来极大的乐趣。
每年大年初一,詹店镇何氏家族,都会到何塘祠进行祭拜。
黄河大堤风景
黄河大堤是春秋中期形成,黄河下游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已初步形成,到了战国时期已具有相当规模。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4类,按照各堤的特点,因地制宜地修建。现行黄河大堤河南兰考县东坝头和封丘县鹅湾以上是在明清时代的老堤基础上加修起来的,有500多年的历史;以下是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以后,在民埝基础上陆续修筑的,也有130多年的历史。
黄河下游的堤防工程,远在春秋中期就已经逐步形成。当时诸侯各
霸一方,所修堤防线路极不合理。到战国黄河下游堤防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管子·度地篇》中曾指出:修堤的时间以春天的三月最好,因为这时土料较干,易于坚实。而其它季节,夏季农忙劳力紧;秋季多雨土料湿;冬季土料冻结修堤不实。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堤防逐渐完备。北宋五代时期则已经有了双重堤防,并按险要与否分为“向著”、“退背”两类,每类又分三等。到明代,堤防工程的施工、管理和防守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把堤防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四种,按照各堤的作用,因地制宜修建。明刘天和在《问水集》中曾
黄河大堤
提出筑堤必须选择能坚实的好土,不能用混有泥沙的土,土的干湿应该恰到好处,如果土太干则筑堤时应该在每层都洒适量的水;关于取土的地点则必须在离堤身数十步外平取,不能挖出深坑,否则会影响耕种,更不能在堤附近形成沟。到清代,修堤技术又进一步发展,特别强调“五宜二忌”。五宜分别之:一审势时,宜选择高地修堤,以节省土方,且堤线要顺直;二取土宜远,要在临河距堤二十丈以外取土,土塘之间要留土格,以防止汛期堤根行溜;三“坯头宜薄”,坯头薄了易于硪实;四“硪工宜密”,五验水宜严,硪实以后以铁锥穿孔,依据灌水的多少来确定是否合格。两忌是:一隆冬施工和盛夏施工。
从明代隆庆到清代乾隆前期的二百年间,是黄河下游堤防建设的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传统的河工理论日益完备,传统河工技术高度成熟和普及。潘季驯和靳辅,就是这一时期黄河治理的典型代表。其中
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总方略是:“以河治河,以水攻沙。”他试图利用水沙关系的自然规律,利用水流本身的力量来刷深河槽,减少淤积,增大河床的容蓄能力,从而达到防洪保运的目的。基本办法是“
束水攻沙”,同时还有“蓄清刷浑”和“淤滩固堤”。而实现这一切的主要实践措施就是坚筑堤防,固定河槽。
建国后60年来,
黄河大堤经过不断改造,加高加固,巨石砌成的堤坝普遍加高到8~9米。除加固了两岸的临黄堤外,还新修缮加固了南北全堤、展宽区围堤、东平湖围堤、沁河堤和河口地区防洪堤等。加上干支流防洪水库的配合,大大提高了黄河防洪的能力。1982年,洪水持续九昼夜,在黄河堤防的控制下,没有一处发生决口。
堤防标准
防洪标准。
临黄大堤的防洪标准为防御
花园口站22000m3/s的洪水。艾山以下大堤为防御11000m3/s洪水。
堤防超高。
由风浪爬高加安全加高决定。黄河大堤为1级堤防,安全加高采用1m,风浪爬高根据各河段河道宽度、风速等进行计算,采用的堤防超高见表。
大堤断面。
堤防断面采用典型断面稳定分析与经验相结合的办法拟定。堤顶宽度除满足稳定要求外,还考虑防汛抢险交通需要。现行的断面标准是:艾山以上顶宽平工段9m~10m;险工段,11m~12m。临、背河堤坡1:3。艾山以下顶宽平工段7m~8m;险工段9m~10m。背河堤坡1:3,临河坡1:2.5~1:3.0。堤高一般7m~10m,高的达14m。为了满足渗透稳定要求,平工段浸润线一般按1:8,险工段按1:10,不足时加修后戗。戗顶高出背河堤坡浸润线出逸点1.0m,戗顶宽4m~6m,边坡1:5,有的地方修多级后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