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烺光

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家

许烺光(Francis L. K. Hsu, 1909-1999),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创始人之一,第62届(1977-1978)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继韦伯、汤恩比之后,少数能够在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比较中,立下一家之言的大师。心理人类学主要创始人,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更新与换代,将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理论对于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文化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影响。提供了非西方世界的、对人类行为研究的视角,对行为科学研究,有重大参考价值。

人物简介
1909年10月28日生于辽宁庄河。 1923年入南开中学。
1933年上海沪江大学社会系毕业,同年入辅仁大学研究所,后辍学在北京协和医院从事社会工作。
1937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奖学金,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就读人类学,师从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与费孝通乃同门师兄弟。
1941年取得博士学位,受费孝通邀请返国任教。1943年林顿(Ralph Linton)邀请赴美访问,前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44-1945)、康乃尔大学代理助理教授(1945-1947)。
1947年受聘为西北大学正式助理教授,十年后升为教授,并且担任人类学系主任二十年(1957-1976)。
1978年西北大学退休,随即被旧金山大学聘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并且担任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East-West Center)资深研究员。
1982年再度退休,不过仍坚持从事讲演以及学术工作。1986年心肌梗塞,还持续论文写作,后又两次中风,不得不停止学术研究。
1999年12月15日病逝于旧金山,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1909年10月28日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的一个村庄,许烺光在家中排行最小,有二兄一姊。他四岁时随家迁往锦州市,六岁正式上学,从小接受新式教育。1929年,许烺光考入上海的沪江大学社会系,1933年毕业后进入辅仁大学研究所读研,期间上过史禄国(Shirokogorov)的课。不到一年,许烺光因经济原因从辅仁大学退学,随后进入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工作了三年,先后从事医疗社会工作和精神病社会工作。
1937年,许烺光考取中英庚子赔款留学奖金前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读博,师从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是费孝通的师弟。在伦敦期间,他和费孝通做过一年的室友,并与李约瑟(Joseph Needham)相邻相熟。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许烺光修过马林诺夫斯基、弗思(Raymond Firth)及曼海姆(Karl Mannheim)等学者的课程。许烺光说,马林诺夫斯基是他今生遇见的最好的老师,最初也正是马林诺夫斯基的seminar引发了许烺光对心理人类学的极大兴趣。1938年,马林诺夫斯基前往美国耶鲁大学执教,于是许烺光转由弗思指导。1939年,许烺光以论文《中国表兄妹结婚》(Observations on Cross-Cousin Marriage in China)赴丹麦参加第一届国际人类学会议,参会期间结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人类学家》主编Ralph Linton,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美国人类学家》。留英期间,许烺光给国内的《西风》杂志撰稿,向国内读者介绍英国见闻。1940年,许烺光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答辩老师包括拉德克里夫·布朗(Radcliffe-Brown)和莫里斯·金斯伯格(Morris Ginsberg),最终许烺光以博士论文The Functioning of a North China Family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许烺光受费孝通之邀到云南大学任教,并进入费孝通主持的魁阁从事研究工作。1941年转至华中大学执教,期间遇见董一男,后结为夫妻。1942年,许烺光重回云南大学,并在费孝通访美期间担任魁阁工作站代理站长。在云南的这几年,许烺光做了很多田野调查,并写出了《祖荫下》(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和《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Exorcising the Trouble Makers : Magic,Science and Culture)等著作。1943年,许烺光根据云南调查资料在美国社会学刊(AJS)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中国家庭中人际合作互动的关系,从此许烺光开始剖析中国人的角色与情感。角色与情感分析后来成为许烺光发展心理人类学理论的基础。许烺光没有听从埃文斯·普里查德(Evans-Pritchard)的建议去研究原始社会,也不满当时人类学亲属制度研究的狭隘视野,最终转向了大型有文字的文明社会的比较研究。
1943年,受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alph Linton的邀请,许烺光赴美讲学。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待了一年半,主持了一项有关中国农村的研讨课,期间还兼任美国劳工部的中国劳工问题顾问。1945年,许烺光在哥大的临时教职结束后,受邀前往康奈尔大学担任助理教授。1947年,许烺光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成为西北大学正式聘任的第一位中国教授。到西北大学之后,许烺光开始撰写《美国人与中国人》(Americans and Chinese)。该书指出,美国社会的亲属关系以夫妻关系为主轴,而中国社会的亲属关系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两种不同的亲属关系对中美两国社会产生了显著的不同影响。
1955年底,许烺光访欧。在重访英伦期间,许烺光以《东西文化差异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为题发表演说,认为东西方最重要的文化差异是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或自力更生和东方文化的情境主义或相互依赖,两种文化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访欧结束后,许烺光抵达印度进行田野调查。在驻留新德里期间,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见了许烺光。1957年,许烺光结束了将近两年的印度之旅,后根据印度调查写出《氏族、种姓与社团》(Clan, Caste and Club)一书,对中国、印度、美国的社会关系与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1957年,许烺光被任命为西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
1964年,许烺光前往日本担任京都大学访问教授,并进行田野调查。后来他写出名著《家元:日本的真髓》(Iemoto: The Heart of Japan)。该书发现,家元是日本最独特也最重要的次级集团,与之相当者是印度的种姓,中国的宗族和美国的俱乐部。该书认为日本家元型人际关系的稳定性促使日本能适应现代工业与民族主义的要求,无需很大的心理文化上的重新定向,是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该书是许烺光最成熟的比较研究著作,也标志着他对大型有文字文明社会的比较研究告一段落。
角色情感二元分析框架及社会心理和谐学说是许烺光大型有文字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人的行为分为角色和情感两个范畴,角色指向实用性,情感指向个人感受。许烺光主张用比较研究深入探索人类情感。他提出了社会心理和谐(Psychosocial Homeostasis)学说,并创构了一个社会心理理论图式来解释人类的心理现象。许烺光将稳定的人格称为不变的人性常数(Human Constant)。不变的人性常数形成的过程即社会心理和谐的过程。每个人的行为都力图达成社会心理和谐。社会心理和谐学说反驳了个人主义和人性普遍主义的假设。
根据社会心理和谐学说,要理解人的情感,最重要的是理解其“亲密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所以,许烺光以亲属纲常(Kinship Dyad)为基础来解释和比较不同社会的文化行为及趋势,在理论和方法上为大型有文字文明社会比较研究做出了贡献。许烺光擅长用优位亲属纲(Dominant Kinship Dyad)的分析模式来联结亲属制度与社会文化发展。他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扩展了人类学的亲属制度研究,以亲属制度为起点研究大型有文字文明社会,又增强了亲属制度研究的功能。总之,许烺光既推进了人类学亲属制度研究,又发展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解释力。因此可以说,许烺光先生开创了心理人类学(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1972年,许烺光获准访华。他除省亲之外,还特意会见了吴文藻和费孝通。1976年,许烺光卸任西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1977年到1978年,他当选第62届美国人类学会主席。1978年,许烺光从西北大学退休,退休文集《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英文名Essays in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总结了他多年的学术思考。其中,许烺光着重批评了美国社会彻底的个人主义(rugged individualism)。退休之后,许烺光转任旧金山大学教授并兼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他的努力下,1978年,洛杉矶美国人类学年会成立了心理人类学分会。同年,许烺光当选第12届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6年,酷爱打网球的许烺光突发心肌梗塞,此后身体一直欠佳,1992年开始半身不遂。1993到1994年期间,许烺光口述了回忆录《边缘人》。1999年12月15日,许烺光先生逝世于美国旧金山,享年90岁。2002年,《许烺光著作集》(全9册)中文版在台湾出版。
成就意义
心理人类学主要创始人,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更新与换代,将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理论对于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文化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影响。提供了非西方世界的、对人类行为研究的视角,对行为科学研究,有重大参考价值。
研究历程
许氏是多产又充满精力的学者。在研究视角上,他强调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创立了心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坚持以“比较分析法”(comparative approach)从事大规模文明社会研究。他最早以中国与美国为研究对象,后来又陆续加了入了印度与日本两个社会,曾花了大量时间在昆明(1941-1942、1942-1943)、夏威夷(1949-1950、1970-1971)、印度(1955-1957)、日本(1964-1965)等地从事田野调查。得到洛克斐勒基金会、温纳格伦基金会、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卡内基基金会等资助,从事学术研究。
出版图书
任职情况
1.第62届(1977-1978)美国人类学会主席
2.美国西北大学荣誉教授
3.第12届(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
1.《家庭比较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副编辑
2.《社会精神学刊》(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国际理事会顾问
研究成果
著作
全为英文写作,以下为中文翻译,以台湾南天书局出版的许烺光著作集为准:《中国人与美国人》、《宗族、种姓与社团》、《家元:日本的真髓》、《彻底个人主义的省思》、《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文化人类学新论》、《美国梦的挑战》、《边缘人》等。
编著与合著
1943《中国西南新工业中的劳工与劳工关系》Labor and Labor Relations in the New Industries of Southwest China, editor. New York: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45 pages).
1945《昆厂劳工》China Enters the Machine Age, by Kuo-heng Shih(史国衡).Co-editor with Hsiao-tung Fei(费孝通).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6 pages).
1954《文化与人格的面向》Aspects of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editor. A symposium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twenty-seven scholars in the fields of anthropology, sociology, psychology,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iatry. New York: Abelard-Schuman, Inc. (305pages)
1961《心理人类学:研究文化与人格的途径》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Approaches to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editor and contributor. Homwood, Illinois: Dorsey Press (507 pages).
1971《亲属关系与文化》Kinship and Culture, editor and contributor. Results of a symposium on Hsu’s Dominant Dyad Hypothesis.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 (510 pages).
1979《移山:中国文化变迁》Moving a Mountain: Culture Change in China, contributor and editor, with Godwin C. Chu(朱谦)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446 pages).
1983《中国新社会结构》China’s New Social Fabric. Co-editor with Godwin C.Chu(朱谦).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293 pages).
1985《文化与自我:亚洲人与西方人的视角》Culture and Self: Asia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Co-editor and contributor, with Anthony Marsella and George DeVos.London and New 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s (321 pages).
1985《海外华人对家庭、亲属关系及种族之认同》Family, Kinship and Ethnic Identity Among the Overseas Chinese. Co-editor with Hendrick Serrie.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Vol.XVI, No.2, Summer (292 pages)
收录在他人著作中的文章
1939<一个精神疾病个案简报:北平警方协助的案例>“A Brief Report on the Police Cooper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Mental Cases in Peiping,” i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Studies in Neuropsychiatry in China, edited by R.S. Lyman et a1. Published for the Division of Neuropsychiatr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y Henri Vetch, Peking China.
1948<变化中的中国家庭>“The Changing Chinese Family, ” The Family, ItsFunction and Destiny, edited by Ruth N. Ashen, New York: Harper Bros, pp.123-145.
1949<中国>“China”in Most of the World, edited by Ralph Lint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731-813.
1954<文化因素>“Cultural Factors,” in Harold Williamson and John Buttrick, edi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New York: Prentice-Hall.pp.318-364.
1955<一个中国小城流行之霍乱的疫情>“A Cholera Epidemic in a Chinese Town, ” in Health, Culture and Community, edited by Benjamin D.Paul.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p.135-154.
1961<人类学科学>“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in Sciences in Communist China, edited by Sidney H.Gould, Publication No.68 of AAAS. Washington, DC., pp.129-160.
1963<中国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in China”(1949), reprinted as<趋势下流勤模式>“Patterns of Downward Mobility, ” in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Career Open to Talent?, edited by Johannan M.Menzel, Problems in Asian Civilizations Series. Boston: D.C. Heath and Co., pp.4l-48.
1963<文化模式与青少年行为>“Culture Patterns and Adolescent Behavior,” reprinted in Studies in Adolescence, edited by Robert E. Grinder. New York:MacMillan Co., pp.59-75.
1964<经由跨学科合作达到文明比较研究的目的>“On Behalf of Comparative Civilizations through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 in Approaches to Asian Civilization, edited by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and Ainslie T. Embre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208-218.
1965<抑制与压抑:对四种文化的心理学阐释>“Suppression Versus Repression: A Limited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Four Cultures,” in Readings for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edited by Richard C.Teeven and Robert C.Birne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World, pp.494-504. (Reprint of 1949 article.)
1968<传统形式的中国家庭>“The Family in China: the Classical Form,”in Population in Perspective, edited by Louse B. Young(杨民).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59-262. (Reprint of“The Changing Chinese Family”article, 1948.)
1968<亲属关系与生活方式之探讨>“Kinship and Ways of Life: An Exploration, ” reprinted in Soci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of Guidance: A Sourcebook, edited by Ester Lloyd. Jone and Norah Rosenau.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p.226-258.
1968<‘原始’观念的再思考>“Rethinking the Concept‘Primitive’,” reprinted in The Concept of Primitive, edited by Ashley Montagu. New York: Free Press. pp.32-63.
1968<祖荫下:中国的家庭与宗教>“The Ancestors‘Shadow: Family and Religion in China,” in Studie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edited by John Middleton.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 pp.156-174. (Reprint of Chapter 9 of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1948,1967.)
1968<华人亲属关系与华人行为>“Chinese Kinship and Chinese Behavior, ” in Ping-ti Ho(何炳棣)and Tang Tsou, editors, China in Crisis, Vol.1: China’s Heritage and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Syst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579-608.
1969<基督教与人类学家>“Christianity and the Anthropologist, ” in Anthropology and Archaeology, edited by M. C. Pradham, R. D. Singh, P. K. Misra, and D. B. Sast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03-228. (Reprint of 1967 article.)
1970<中国人与美国人:对比的起源>“Americans and Chinese: The Beginnings of Contrast, ” in The Character of Americans, edited by Michael McGiffert. Homewood.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pp.157-169. (Reprint of an abridged version of Chapter 3 of the 1953 book.)
1970<有文字文明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 in the Study of Literate Civilizations,” in A Handbook of Method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pp.527-536.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3.)
1971<美国核心价值与国民性>“American Core Value and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e Character of Americans, edited by Michael McGiffprt. Homewood, Illinois: The Dorsey Press, pp.231-249. (Reprint of Chapter 7 of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1961.)
1971<精神病院引进变革>“Introducing Change in a Mental Hospital, ” in Social System Perspectives in Residential Institutions, edited by Howard W. Polsky, Daniel S. Clasater and Carl Goldbert. East Lans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p.151-160. (Reprint of l 960 article.)
1974<文化模式与青少年行为>“Culture Patterns and Adolescent Behavior, ” reprinted in Youth Culture: A 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 edited by Hazel V. Kraemer. Monterey,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pp.175-199.
1975<美国核心价值与国民性>“American Core value and National Character, ” in The Nacirema, edited by James P. Spradley and Michael A. Rynkiewich. Boston:Little Brown & Co.,pp.378-394. (Reprint Of Chapter 7 of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1961.)
1976<在美国讲授汉语与中国文化的老师>“The Teacher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America,” in The Chinese in America edited by Paul K.T. Sih and Leonard B. Allen. Jamaica, New York: Johns’ University Press, pp.99-112.
1977<华北的饮食>“Food and Drink in North China, ” with Vera Y.N. Hsu(董一男), in Food in Chinese Culture: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K. C. Chang(张光直).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p.295-316.
1977<前提假设的再思考>“Rethinking Our Premises, ” in Anthropology and Mental Health: Setting“New Course, edited by Joseph Westermeyer, The Hague: Mouton, pp.55-61.
1978<理解之路>“Passage to Understanding,” in The Making of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edited by George Spindl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40-173.
1979<美国家庭根源:由挪亚到现在>“Roots of the American Family: From Noah to Now,” in Kin and Communities: Families in America, edited by Allan Lichtman and Joan Challinor.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pp.219-236.
1982<1880年至1980年新机内亚华人之前言>“Foreword” to The Chinese in Papua New Guinea: 1880-1980, by David Y. H. Wu.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pp.11-16.
1982<中国的新社会结构>“China’s New Social Fabric, ” with Godwin C. Chu(朱谦), Chapter 2 in China and the Nations of the Pacific, edited by Harrison Brown.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pp.15-46.
1982<家庭与儿童:都市化或文化?>“Family and Child: Urbanization or Culture?” in The Child and the Cit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dited by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dvancement and International Pediatric Association. Tokyo: NIRA, pp.5 l-54.
1982<文化变迁:神话及现实>“Culture Change: Myth and Reality,” in R.O.C&U.S.A.: 1911-1981, edited by Tung—shun Sun (孙同勋) and Morris Wei-hsin Tien (田维新).Taipei: The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 pp.335-348.
1985 <田野工作、文化差异及解释>“Field Work,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nterpretation, ” in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 (中国家族及其仪式行为) edited by Hsieh Jih.chang (谢继昌) and Chuang Ying.chang (荘英章).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pp.19-29.
1986<儒家思想与其受文化支配之表现>“Confucianism and Its Culturally, Determined Manifestations, ” in The Psychocultural Dynamics of the Confucian Family:Past and Present, edited by Walter H. Slot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Society of Korea. Seoul, Korea, pp.23-46.
1987<阶层、种姓与种姓主义>“Class, Caste and Casteism”, in Paul Hockings(ed.) Dimensions of Social Life, Essays in Honor of David Mandelbaum. Berlin:Mouton de Cruyter, pp.601-615.
1998<儒家思想与比较的内容>“Confucianism and Comparative Context” in Confucianism and the Family edited by, Walter H. Slote, and George A. DeVos, Albany, NY: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1998, pp. 53-71. (Reprint of“Confucianism and Its Culturally, Determined Manifestations”article, 1986.)
论文
1939<警方协助北平精神疾病个案简报>“A Brief Report on the Police Cooper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Mental Cases in Peiping, ” in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Studies in Neuropsychiatry in China, edited by R.S. Lyman et a1. Published for the Division of Neuropsychiatry,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y Henri Vetch, Peking China.
1940<中国新社会精神>“China’s New Social Spirit, ” in ASIA, September,1942, pp.506-509.
1940<华北农村乱伦禁忌之问题>“The Problem of Incest Taboo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January, pp.122-135.
1940<有关中国古代亲属关系与婚姻关系的问题>“Concerning the Question of Matrimonial Categories and Kinship Relationships in Ancient China.” T’ien Hsia Monthly(天下月刊), Vol.XI, Nos.3 and 4, pp.1-37.
1942<亲属称谓的不同功能>“The Differential Functions of Relationship Term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44, No.2, pp.248-256.
1942<社会学中所谓‘典型’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ypical’ in Sociology,” in Tenth Anniversary volume of Sino-British Foundation, Chungking.
1943<中国家庭人数的神话>“The Myth of Chinese Family Size,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March, pp.555-562.
1943<原始社区的工作动机>“Incentives to Work in Primitive Communities,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December, pp.638-642.
l944<今日中国法律执行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of Chinese Law in Operation Today,” Far Eastern Quarterly, May, pp.211-221.
1945<中国表兄妹婚姻的观察报告>“Observations on Cross-Cousin Marriage in China,”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January, pp.81-103.
1945<现代中国的教育问题>“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Publishing Co. (260Pages). Transaction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Series II, Vol.8, No.2, December, pp.82-90.
1945 <西城屠户的亲属关系与公会组织>“Guild and Kinship Among Butchers in West Town,”(with J.H.Hu),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June, pp.357-364.
1945<南洋侨民对中国特定省份的影响>“Influence of South Seas Emigration on Certain Chinese Provinces,” Far Eastern Quarterly November. pp.47-59.
1946<近距离检视中国问题>“A Closer View of China’s Problems, ” Far Eastern Quarterly, November, pp.50-64.
1947<研究关系名称的技巧>“On a Technique for Studying Relationship Term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49, No.4, pp.618-624.
1949<抑制与压抑:对四种文化的心理学阐释>“Suppression Versus Repression:A Limited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four Cultures,” Psychiatry, Vol.XII, pp.223-242.
1949<罗夏克测验显示出的某些中国人的人格特征>“Some Aspects of Personality of Chinese as Revealed by the Rorschach Test,”(with Theodora M. Abel), Rorschach Research Exchange and the Journal of Projective Techniques, Vol.XIII, pp.285-301.
1949<中国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XIV, pp.764-771.
195l<夏威夷华人在美国文化中的角色>“The Chinese in Hawaii: Their Role in American Culture, ” Transaction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Series II, Vol.13, No.6, April, pp.243-250.
195l <性犯罪与人格>“Sex Crime and Personality, ” The American Scholar Winter, pp.57-66
1952<人类学或精神病学>“Anthropology or Psychiatry,”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Vol.8, pp.227-250.
1953<中国>“China” in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ions, published by Wenner-Gren Foundation for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Inc., New York, pp.55-57.
1954<文化因素>“Cultural Factors,” in Harold Williamson and John Buttrick, edi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New York: Prentice-Hall. pp.318-364.
1955<一位人类学家对于未来人格研究的看法>“An Anthropologist’s View of the Future of Personality Studies,” 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 No.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ecember, pp.155-168.
1958<禁忌>“Taboo, ” in What’s New, Summer No.206, pp.12-15.
1959<结构、功能、内容与进程>“Structure, Function, Content and Process, ”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61, pp.790-850.
1960<巫术研究中被忽略部分>“A Neglected Aspect of Witchcraft Studies, ”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Vol.73, No.287, pp.35-38.
1960<彻底个人主义之省思>“Rugged Individualism Reconsidered.” The Colorado Quarterly, Vol.IX, pp.143-162.
1960<东西文化差异及其对今日世界的意义>“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World Today.”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清华学报), New Series, II, No.1, pp.216-237.
1960<精神病院引进变革>“Introducing Change in a Mental Hospital, ” with Paul C. Agnew, Human Organization, Winter, Vol.19, No.4, pp.195-198.
1961<人类学、社会学与精神病学>“Anthropo-Socio-Psychiatrics, ”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Vol.VI, pp.7-8.
1961<文化模式与青少年行为>“Culture Pattern and Adolescent Behavior, ” with Blanche Watrous and Edith Lo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Vol.7, pp. 33-53.
1964<‘原始’观念的再思考>“Rethinking the Concept ‘Primitive’,”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5, No.3, pp.169-178.
1965<优势亲属关系对亲属关系与非亲属关系行为的影响:一个假设>“The Effect Of Dominant Kinship Relationships on Kin and Non.kin Behavior: A Hypothesis, ”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67, pp.638-61.
1966<优势亲属关系与优势概念>“Dominant Kin Relationships and Dominant Ideas, ” Brief Communic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68, pp.997-1104.
1966<美国与中国:相互隔绝的心理社会因素>“The U.S. and China:Psycho-cultural Factors for Mutual Isolation, ” Northwestern Review, Vol.2, pp.2-110.
1967<基督教与人类学家>“Christianity and the Anthropologist,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Vol. VIII, pp.1-19.
1969<祖先崇拜信念及其与亲属关系之变异>“Variations in Ancestor Worship Beliefs and Their Relation to Kinship,” with Terrence Tatje,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Vol.25, pp.153-l 72.
1971<心理社会均衡与“人”:进一步研究心理人类学的概念工具>“Psychological Homeostasis and Jen: Conceptual Tools for Advancing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Vol.73, No.1, pp.23-44.
1972<中日两国的孝道:两者之异同与意义>“Filial Piety in Japan and China:Borrowing, Variation, and Significance,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 Vol. II, No.1, Spring, pp.67-74.
1973<美国人类学的偏见及其影响>“Prejudice and Its Intellectual Effect on American Anthropology: An Ethnographic Report,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75, No.1, February, pp.1-19.
1973<亲属关系是研究的核心>“Kinship Is the Key, ” The Center Magazine, Vol.VI, No.6.November-December, pp.4-l4.
1974<文化间的了解:真与伪>“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Genuine and spurious, ” Speech delivered at Cubberly Conference, School of Educ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June 28, 1973, and published as Occasional Paper Number Five. Evanston, Illinois: The Center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74<亲属关系、心理社会均衡与学习>“Kinship, Psychosocial Homeostasis (PSH)and Learning, ” in Cultural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Fifth Symposium on Learning, Western Washington State college, Bellingham, Washington, pp. 163-176.
1975<人类学研究美国人的生活需要跨文化的视角>“The Anthropology of American Life is in Need of the Cross-Cultural cPerspective, ” with Eileen Hsu-Balzer(许仪南), in Reviews in Anthropology.Vol.2, No.1,February,pp.13-24.
1976<大学教授在中国与美国文化中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中文), in World Today(今日世界).Hong Kong, pp.20-21.
1977<文化间的了解:真与伪>“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Genuine and Spurious, ” reprint of l974 article, in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November, Vol. VIII, No.4, pp.202-209.
1977<个人实现、社会安定与文化进步>“Individual Fulfill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Cultural Progress, ” in We, The People:American Character and Social Change, edited by Gordon J. Dordon.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Chapter 5, pp.95-114.
1977<角色、情感及人类学>“Role, Affect, and Anthropology, ” 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Guest Editorial), Vol.79, No.4, December pp.805-808.
1978<讲授人文科学的艺术>“The Art of Teaching the Human Science,” in Change, Report on Teaching, No.5, Vol.10, No.11, January, pp.6-7.
1979<文化人类学家的文化问题>“The Cultural Problem of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 i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8 l, No.3, September, pp.517-532.
1979<中国扩张主义的神话>“The Myth of Chinese Expansionism, ”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XIII, Nos.2-4, pp.184-195.
1980<米德与心理人类学>“Margaret Mead and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In Memoriam, Margaret Mead 1901- 1978), Vol.82, No.2, pp.349-353.
1981<价值及其社会母体>“Values and Their Social Matrix”, Japanese Economics News, January 3, l981 (the Keynote Address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alues, in October, 1980, sponsored by the United National University, Tsukuba University and the Leisure Development Center), (in Japanese).Printed in full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alues Report, Vol..I, pp.56-77.Tokyo: Diamond Company (in Japanese). Also printed in full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Values, pp.15-21(in English).Tokyo: Secretariat of the 198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Values, c/o The Leisure Development Center, Tokyo.
1981<中国:过去与现在>“China: Past and Present, ”The Creative World (a journal), Kyoto, No.37, January, pp.6-19. (a special lecture sponsored by the Journal in October, 1980.) (In Japanese).
1982<比较方法之重要性及其缺失>“The Comparative Method:Its Importance and Pitfalls, ” in Newsletter of Chinese Ethnology (中国民族学通讯) Taipei, Taiwan, No.1 8, December 25.1982.
1989<机会、偏见与文化差异>“Opportunity, Prejudic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海外华人研究), Taipei, Taiwan, pp.1-33.
不含书评
相关研究
许烺光心理文化学研究会
许烺光心理文化学研究会是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尚会鹏教授发起的一个学术团体。成立宗旨,在于联合国内乃至于全世界对许烺光(Francis L. K.Hsu)的心理文化学理论感兴趣者,形成一个定期交换意见、讨论心得、分享成果的一个团体。
北京大学文化与国家行为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文化与国家行为研究中心是在许烺光心理文化学研究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从心理文化学视角研究国家行为的学术机构。本中心致力于整合北京大学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力量及学术资源,联结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努力构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平台,最终建成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研究人的行为、集团行为、国家行为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人才培养及咨询服务基地。
许烺光研究著作
学界已有不少许烺光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出版。
3.心理文化学堂系列《许烺光的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理论研究》。
许烺光生活照
本文遵守CC-BY-SA 3.0和GFDL协议本条目相关内容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下发布,您可以随意复制与更改,只要本条目在GFDL下发布的内容(以及衍生作品)在同一协议下发布。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