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骏,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先后在中山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习。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具有在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研发以及在“双一流”高校领导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跨界工作经历,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带领团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并实现产业化,《气流纺纱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业(喷涂)机器人计算机控制系统》《超高亮度LED平板显示技术及产业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2002年至今,带领团队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研究,从对等网络到自组织网络、从网格计算到云计算,在网络计算若干关键技术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主持研发国家远程教育网格示范工程LAGrid,被评价为“我国网格计算应用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曾担任广东省教育厅“粤教云”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专家、深圳市发改委教育大数据工程首席科学家。出版《移动自组织网络》等学术专著6部、《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等高校教材6部。
人物简介
许 骏,男,1959年7月生,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
1982年1月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6月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1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后出站。
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研究,具有在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研发以及在“双一流”高校领导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跨界工作经历,曾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数字政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带领团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其中,《气流纺纱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束了我国纺织行业该类装备依赖进口、技术受制于国外的历史;应用于陶瓷行业的喷涂机器人达到国际同类工业机器人先进水平;计算机控制超高亮度LED大型电子显示系统研制填补当时国内空白,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获省、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表彰并终身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至今,带领团队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研究。2002至2004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带领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网格计算支撑环境与中间件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三维协作感知模型、动态数据聚合模型及其算法,国家远程教育网格示范工程LAGrid在全球最大的远程教育体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应用,相关工作被评价为“我国网格计算应用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教育部科技司在清华大学主持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离开清华园回到广州工作,担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牵头组织了《移动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等多项省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6年,重回学术界,受聘华南师范大学一类岗特聘教授,担任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领导教育技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对等科研协作网络研究》当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带领团队提出融合对等计算、自组织网络和网格计算的新型网络计算模式,清华的研究工作在新单位得到延续和发展。2008年是国内云计算元年,以云操作系统为基石的新兴平台软件关系到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经济生态,带领团队布局云计算研究,牵头组建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并得到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的支持。工程中心聚焦网络计算关键技术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自主创新,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和应用型科技研发重大项目,是国内最早从事云原生计算研究的团队之一,相关成果已在教育行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成功应用。担任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组长兼首席专家,组织领导了“粤教云”工程(《广东省云计算发展规划(2014-2020年)》重点项目);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了深圳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建设(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建设,入选深圳市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计划)。
出版《移动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与路由技术》等学术专著6部、《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等高校教材6部;在《计算机学报》《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er Science》《Computers & Education》等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
学习与工作经历
(1)1974年7月高中毕业,1974年8月至1978年2月下乡知青,其间于1976年2月至1977年1月在阳江县农机学校学习并在县农机二厂实习。
(2)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中山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无线电物理专业本科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3)1982年2月至1984年8月,广东江门市无线电三厂助理工程师、总装车间技术负责人。
(4)1984年9月至1988年1月,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佛山分校教师,其间于1986年9月至1988年1月在中山大学数字通信专业助教进修班学习。
(5)1988年2月至1995年1月,广东佛山职工大学、佛山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历任电子技术教研室副主任、计算机应用研究室主任、科研处副主任。主讲“数字集成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课程。带领由地方高校和行业领军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其中,《气流纺纱计算机控制系统》结束了我国纺织行业该类装备依赖进口、技术受制于国外的历史;应用于陶瓷行业的喷涂机器人达到国际同类工业机器人先进水平;计算机控制超高亮度LED大型电子显示系统研制填补当时国内空白,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专家”称号,成为首批市委直接联系和管理的科技专家;1992年,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当时佛山市获此荣誉最年轻的科技专家;1993年,获国家人事部、国家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奖章”;1994年,获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奖,在全省高等教育系统5位获奖者中最年轻。
(6)1995年2月至1999年8月,广东佛山职工大学副校长、佛山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兼任佛山市科协副主席、佛山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佛山市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第七、八届佛山市政协委员、常委。担任广东省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学科组召集人,牵头负责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实践,编著出版《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等高校教材,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担任佛山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组组长(挂靠在市科协),组织了面向全体市民的计算机科普教育活动,主编出版教材《计算机与信息处理基础》(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996年,当选佛山市十大杰出青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授予“杰出青年奖章”。
(7)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计算机课程教材(教育软件)课题组组长。带领团队在IT技能测评自动化这一学科前沿方向做了开拓性和系统性工作,解决了长期困扰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技能训练与考核问题,终结了用纸和笔考计算机操作的历史,《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分别以“计算机辅助测评研究取得重大创新性成果”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难点问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题报道了该成果。出版专著《IT技能测评自动化:理论·技术·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2002年7月至2002年12月,电大在线(北京)远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CTO、奥鹏研究院首任院长,主持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第5专题“网络教育关键技术产品化与系统集成”。担任《信息技术基础》(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和《Internet应用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等国家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材的主编。
(9)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带领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网格计算支撑环境及中间件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三维协作感知模型、动态数据聚合模型及其算法,将统计学习理论、支持向量机和核函数方法引入社会网络协作机制研究,建构了相似关系可计算判定和度量的理论与算法。出版专著《网格计算与e-Learning Grid: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和《协作社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理论与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主持研发国家远程教育网格计算示范工程LAGrid,在全球最大的远程教育体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应用,2004年12月,教育部科技司在清华大学主持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教育报》第1版以“我国网格计算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题报道了该成果。
(10)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担任广州电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期间牵头组织了《移动自组织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等多项省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
(11)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华南师范大学一类岗特聘教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讲本科生课程《计算机导论》、硕士生学位课程《高级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教育应用新发展》。主编出版《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一书入选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等科研协作网络研究》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移动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与先进路由技术研究》等,带领团队提出融合对等计算、自组织网络和网格计算的新型网络计算模式,出版学术专著《面向服务的网络计算:新型分布式计算体系与中间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牵头组建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获广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并得到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的支持。
(12)2011年7月至今,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教育云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讲硕士生学位课程《计算机科学技术前沿选讲》、博士生学位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新发展》。带领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和应用型科技研发重大项目等,是国内最早从事云原生计算研究的团队之一,在网络计算关键技术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已在教育行业和工业互联网领域成功应用。担任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组长兼首席专家,组织领导了 “粤教云”工程(《广东省云计算发展规划(2014-2020年)》重点项目);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了深圳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建设(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建设,入选深圳市互联网产业重点扶持计划)。出版专著《移动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与路由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和《从网格计算到云计算:“粤教云”工程起源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智能信息网络专委会副主任,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教育出版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数字政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电子行业协会副会长。
部分代表性著作
(一)学术专著
[1] 许 骏,柳泉波 著,从网格计算到云计算:“粤教云”工程起源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2]许 骏,邱静怡 著,移动自组织网络:体系结构与路由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
[3] 许 骏,柳泉波,李玉顺,王冬青,史美林等 著,面向服务的网格计算:新型分布式计算体系与中间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5月
[4] 许 骏,史美林,李玉顺,王桂玲,王冬青等 著,网格计算与e-Learning Grid: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示范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5] 许 骏,柳泉波,史美林 著,协作社群形成与演化机制:理论与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
[6] 许 骏,柳泉波 著,IT技能测评自动化——理论·技术·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一版,2005年3月第二版
(二)高校教材
[1] 许 骏 编著,计算机系统原理与应用(上/下册),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年第一版,1998年第二版
[2] 许 骏 主编,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0年第二版,2001年第三版,2005年第四版
部分发明专利
[1] 许骏、邱静怡、潘沿,一种移动自组织网络及其组播路由方法,专利号:ZL201510973579.4,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18.12.18
[2] 许骏、邱静怡、潘沿,一种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系统及其组播路由方法,专利号:ZL201510975947.9,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19.04.30
[3] 柳泉波、许骏,一种有状态容器在线迁移的方法和装置,专利号:ZL201510973448.6,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19.05.14
[4] 柳泉波、许骏、陈浩,支持混合异构运行时的云边资源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 202310218493.5,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23.04.14
[5] 柳泉波、许骏、陈浩,大规模广域分布式集群成员失效检测方法与系统,专利号:ZL 202310079050.2,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23.05.09
[6] 柳泉波、陈浩、许骏,云计算资源并发调度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专利号:ZL 202310080136.7,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