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构成展示图
展示图为了使
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
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
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
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
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
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
不可分割的
评价体系。
2.典型性原则
务必确保
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
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间的分配及
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
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3.动态性原则
生态一经济一
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
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化,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
4.简明科学性原则
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
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
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
政策制定和科学
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
可比性。而且,
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6.综合性原则
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
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全面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诸多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组成部分
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由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和
区域环境测度指标两大部分组成。与以往不同,此次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
1、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的
政策工具,评价
指标体系应定位于“政策评价”,从“
四位一体”和“五个转变”出发建立指标体系;
2、从
支撑性、投入性、和产出性等不同角度
选取指标,尽可能使同一评价指标体系价指标体系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
3、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标,不用总量等规模型指标,消除总量或规模等政策
覆盖面的差异性影响;
主要特点
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1.突出重点引导方向
通过人才、专利、研发投入、
高新技术产业、
高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下科技企业等以及资本、技术、土地、资源等各种效率指标,重点强调“自主创新、
创业环境、
内生增长、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引导高新区的发展方向。
2.考虑差异分类指导
充分考虑各高新区的
土地面积、发展基础、支撑环境等差异,用“人均”、“地均”等指标,并引入“区域测度指标”,体现分类指导的思想,消除
客观条件不平衡的影响,使评价结果和排序科学、公平、合理。
3.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在44个评价指标中,
定量指标共39个,定性指标只有5个。
4.动态监测国际接轨
评价指标尽量能与国际通用指标对照,便于与国际接轨,并借鉴《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
记分牌》,建立高新区评价记分牌,通过长期观察和分析
大样本的
统计指标,既能不断筛选出更科学的评价指标,完善高新区统计和评价指标,也能实现对每个高新区发展状况的
动态监测。
自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于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制定和修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往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关注高新区当期达到的发展状态,并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状况进行排序比较,是一种基于系统的
绩效评价。
构建原则
按照
科学研究中实证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和要求,建立
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两个总的指导原则,一个是科学性,另一个是实用性。为了满足这两个指导原则的要求,在建立企业市场
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理论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市场营销理论在继承现代
市场营销学的以管理为导向的
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的市场营销经验和教训,从而发展出许多新的理论思想。其中,核心的营销理论思想主要有:
顾客价值与
顾客满意理论、
定位理论、
关系营销理论、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逻辑一致性和内容完整性具有本质上的决定作用和指导意义。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理论以及关系营销理论,不仅体现了企业市场营销的价值观,而且揭示了市场营销竞争的真谛。企业之间的市场营销竞争,实际上是不同企业所提供的
顾客让渡价值的竞争。通过提高
顾客总价值(由
产品价值、
人员价值、
形象价值和
服务价值构成),降低
顾客总成本(由
货币成本、
时间成本、
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构成),实现与企业利润目标相匹配的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是提高企业
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顾客满意理论和
关系营销理论都是以留住老顾客、培养
顾客忠诚、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的营销理论。顾客满意理论在研究顾客满意心理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次、多方位实现顾客满意的方法。关系营销理论从
系统论、
价值论和
过程论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处理好与众多利益
关联方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
而
定位理论和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则最直接而精僻地指明了获取营销
竞争优势的方法。定位理论阐述了在广告泛滥、
信息爆炸、消费者心智对信息的有效
负载量有限以及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
营销环境中,通过对产品、品牌和企业进行巧妙设计并赋予其一定的特色,为它们树立一定的形象,从而使它们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定位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地实现“商品到货币惊险的跳跃”。整合
营销传播理论之所以是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柱,主要是因为它是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企业通过合理的
营销组织结构深入了解消费者的
信息需求,建立消费者
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营销传播的统一信息和核心创意,协调运用多种传播形式,长期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达到最佳
传播效果,即
促进销售,创造和提高
品牌价值,建立和巩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长期的良好关系。
上述理论都围绕
市场营销管理的核心——交换,本质——
需求管理,以及最终目标——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原则和方法,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经验证据
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
客观性和可证实(证伪)性,关键在于其能否获得广泛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经验证据的获得与处理,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在正常的
竞争性的
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普遍
适用性。为了证明和获得这种普遍适用性,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按照行业和
企业规模进行合理抽样,在样本企业的市场营销评价实践中反复应用和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补其所缺,增其所益。
第二,典型个案的佐证。
在作为调查和应用总体的企业中,选取若干企业进行
典型调查,结合市场营销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深入分析它们在市场营销管理的所有环节和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分析各个评价指标与企业各种营销努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作为验正、修订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和内容的重要依据。
第三,矛盾个案的合理解释。
对于已经建立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对矛盾个案进行合理解释,不仅是为了捍卫该指标体系的权威性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项工作既是检验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步骤,又是修正乃至重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线索。因此,对矛盾个案的解释工作,其所真正捍卫的不是现有的营销理论和指标体系,而是市场营销领域中认识的真理性和真理的
发展性。
可操作性
我们对可操作性的理解是,建立起来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兼具行动上的可行性和
价值取向上的实用性。前者表现为评价指标的
可观察性和可计量性。后者表现为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
市场营销决策的指导性。因为可以观察,所以可以记录并形成连续而全面的比较客观的资料;因为可以计量,所以可以比较精确地评价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状况。通过对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
结构分析以及动态的横向和
纵向比较,可以准确而及时地发现企业市场营销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并帮助预见企业市场营销的机会、问题和挑战,为企业市场营销的短期、中期和
长期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