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有意出家者须通过考试始可正式为僧(尼)之制度。略称试度。初入佛门者称为童行,在勤学佛典、精修佛道后,经师父推举,通过国家考试,始正式披剃成为沙弥或比丘。此一国家性的考试制度即称为试经度僧。此制始自唐中宗时代。依《释氏稽古略》卷三载(大正49·822c)︰‘丙午神龙二年,(中略)八月诏天下试童行经义,挑通无滞者度之为僧,试经度僧从此而始。’
【试经度僧】
另依《佛祖统纪》卷四十载(大正49·371b)︰‘神龙元年(中略)诏天下试经度人。山阴灵隐僧童大义,年十二,诵法华经,试中第一。’《宋高僧传》卷十五〈释大义传〉亦载(大正50·800a)︰‘年十二请诣山阴灵隐寺求师,因习内法,开卷必通,人咸叹之。属中宗正位恩制度人。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格中第一,削染配昭玄寺。’可知,唐中宗时的考试科目为背诵《法华经》;此一试经度僧制度乃中宗即位时之恩制,由各都督主考。
但是,《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高宗显庆三年〉
条载(大正50·275c)︰‘勒先委所司,简大德五十人,侍者各一人,后更令诠试业行,童子一百五十人拟度。至其月十三日于寺建斋度僧,命法师看度。’如果此文中之‘诠试业行’也是试经度僧的一种,则此制早在中宗之前即行于各地。
关于肃宗时代的试经,在宋·本觉《释氏通鉴》卷九中有(卍续131·939下)︰‘乾元元年(中略),勒五岳各建寺,选高行沙门主之,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度为僧,或纳钱百缗,请牒剃度,亦赐明经出身。’由此看来,肃宗之试经科目为背诵经文五百纸。而从《宋高僧传》卷十六〈释神凑传〉载(大正50·807a)︰‘大历八年制,悬经论律三科,策试天下出家者,中等第方度,凑应是选。’可知,代宗大历八年(773)的考试科目不再是背诵经文,已改为以经律论文为试题。前此单纯背诵经典的考试方式,至此乃有重大的改变。导致此等改革的原因,是为政者企图整顿紊乱的僧团,以及提升僧尼的素质。
在武宗灭佛后即位的宣宗,意图复兴佛教,对度僧更持慎重的态度,依《佛祖统纪》卷四十二所载大中十年诏曰(大正49·388b)︰‘勒每岁度僧,依本教于戒定慧三学中,择有道性、通法门者度之,此外杂艺一切禁止。’可知,当时度僧之资格标准比代宗大历年间更加严苛。它规定须在戒定慧三学中具有道性,且通法门者,始得披剃。并附带规定禁止其他一切
杂艺。不过,在唐代颇为严格的试经度僧制,到了宋代,却由于宋室经济的拮据而演变成出售
度牒制。
东晋安帝元兴中(402~404)桓玄当国,曾下令设三科以甄别僧徒。三科以畅说经义为第一,禁行修整为第二,山居养志为第三。不合者悉罢遣为民。
北周太祖时,亦曾下诏举行试经。唐制两京度僧尼道士
女冠,御史一人莅之。开元二年(714)因中书令姚崇之奏,敕令有司精加
诠择,天下僧尼伪滥还俗者三万余人。开元十二年(724)诏僧尼试经,落者还俗。天宝六年(747)复由官制度牒颁发,祠部主之。自后祠部给牒,遂为僧道出家法定之手续。盖既由官度,则数目可加限制,品质亦提高。而提高品质,亦即所以限制数量也。同时严禁私度,犯者全家移
碛西充军。
元和二年(807)、大中六年(852)屡申严禁。然以
国家多难,藩镇割据,试经给 31牒,事实上未能普遍推行。忧时之士建议裁汰僧道者,
史不绝书。大历十三年(778)因剑南东川观察使
李叔明请澄汰佛道二教,下尚书省集议,补官员外郎
彭偃献议征僧尼道
女冠之课役。议虽未行,然亦可见僧道对于国家经济影响之严重,及宋代僧道助役钱及免丁钱之所由昉也。
天宝十四年(755)
安禄山反,杨国忠遣侍御史崔众至太原纳钱度僧尼道士,旬日间得钱百万缗,是为卖度牒之始。肃宗至德元年(756)定每牒之价格为钱百缗。主其事者为当时名僧神会大师。此盖一时
权宜之计,
自兹以后,政府公卖之事,即无闻焉。然其后藩镇跋扈,各地大量私度之事,则往往有之。敬宗时,徐州节度使
王智兴、江西观察使殷侑均私置戒坛,自行给牒,其着例也。
宋代祠部之职掌有四︰曰祠祭,曰昼日休假,曰医政,曰僧道之籍。《宋会要》六十七职官十三之十六︰‘祠部掌祠祭,昼日休假,令受诸州僧尼道士
女冠童行之籍,给剃度受戒文牒。凡祠祀享祭皆隶太常礼院,而天文刻漏归于司天监,本司但掌祠祭,昼日休假,令受诸州僧尼道士
女冠童行之籍,给剃度受戒文牒而已。’
凡僧道童行,每三年一造帐上祠部。过圣节,则试经拨放度牒及紫衣
师号。僧尼道士亡失度牒者,申请补发。巡礼者,出给
公凭。归正者,另与翻换。死亡还俗者,
拘收烧毁。所发度牒,岁有定额,如逾常数,则申奏取旨。掌给降书填出卖
空名度牒紫衣
师号。以朱印合同
号簿,编号存号,又降半印号簿
于诸路。臣僚之家,陈乞坟寺恩例。阵亡将士遗族,得给度牒出家,或陈乞改换紫衣
师号。
天下宫观寺院名额,置籍存额,以便稽核。僧道官正副迁补,亦经考试成依资序进之。祠部之分案有二,曰道释案,曰详定祠祭太医帐案。又有制造窠,度牒赍及知杂志拆司,分主其事焉。释老之事,历代皆由祠部与鸿胪寺分掌。
试经度僧
按照《
庆元条法事类》卷四十九的试经拨度门道释令之规定,童行在登录籍帖后次年,有应征
试经得度的资格。大抵上,宋代有关度僧的方法有三种。即《佛祖统纪》卷五十三中所谓的试经度僧、特恩度僧、进纳度僧。试度是官吏试验童行的经行,若合格者发予祠部牒,自此被承认为僧尼。
《燕翼贻谋录》卷三〈岁限度僧数〉之条云︰‘昔
来岁度僧惟试经。且因寺之大小立额。如应进士科。’《佛祖统纪》也论到︰‘如以
汉家科举取士。’因此,可能是模仿科举之制而成立的。所谓恩度是遇天子诞生日或帝后皇族忌辰等,不必经过考试而发给度牒;进纳度僧则是指卖度。
试经制度由唐代开始,其试验科目因时代而不同。根据《唐会要》或《佛祖统纪》等记述,唐中宗神龙元年是诵《法华经》,肃宗至德二年是诵经五百纸,代宗之朝是经律论三科的考试,敬宗的宝历元年是令童子诵经百五十纸、女童子百纸,宪宗大中十年则依戒定慧三学,择有道性、通法门者。五代后唐的清泰元年开始则设讲经、
禅定、
持念、文章、议论五科,或是讲论、讲经、表白、文章、应制、持念、禅、声赞等八科。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的敕令,规定男子十五以上诵经百纸、读经五百纸;女子十三以上诵经七十纸、读经三百纸,完全是测验经典读诵能力的制度。
那么宋代的制度又是如何呢?根据《宋会要》或《佛祖统纪》,太宗雍熙二年
认许读经三百纸;至道元年中诏令两浙
福建路,渡诵经百纸和读经五百纸。
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一内提及,仁宗时代曾经测试《法华经》的读诵能力。《佛祖统纪》卷四十七,淳熙十一年的上天竺左街僧录若讷札子中记述︰‘自建隆开国至于南渡,名德高行皆先策试法华,然后得度。以由此经是如来出世一化之妙唱,群生之宗趣;帙惟七卷,繁简适中故。学者诵习,无过与不及之患。’据此,可知北宋主要是采用《法华经》。
南宋的试验规定,综合《
庆元条法事类》的试经拨度门的道释令和道僧格之记载,可知其大概。其试验的考场是设在州的长吏厅,通判以下的五员到场进行考试,考试项目︰行者是诵《大般若经》一百纸、读经五百纸;尼童是诵经七十纸、读经三百纸。但是若不会诵经者,预先提出理由说明,可以接受口试。其测验的题目在十道以上,每道题四字以内,依受试者能正确回答者之多寡来录取。以上是南宋的法令,但法令空存,事实上并未施行。上天竺寺若讷虽上奏申请考试制度的复活,但却被中书挡下,未能达成目的。不管如何,宋代的考试着眼于测试经典的读诵能力,完全是承袭
后周的制度。
考试合格者,接受由官方交付的度牒,然后随师父进行剃度的仪式。所谓度牒是僧尼剃度时,官方发予特定的文凭来证明其能成为僧尼的许可书,是判别僧尼真伪的重要证明。给牒是始于唐玄宗天宝六年的说法,《唐会要》和《佛祖统纪》等都是一致的。有关度牒的样式,相当于唐代者;现存有日本·最澄的度牒。在伊藤长胤的《制度通》里可见到日本仿宋与元的两种样式;又《禅林象器笺》中出现有明代的度牒;成寻的《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八中,有举出通事陈绚恩度度牒。
像这些
度牒的形式,依时代之不同而多少有差别,但主要是记载剃度者的本籍、俗姓名、年龄、到院的年月日、所属寺院、师父名等,并附有礼部等长官的连名盖印。《庆元条法事类》卷四十九的〈
师号度牒门道释令〉中谓︰‘诸童行。请
度牒(买空名度牒同)并纳披剃钱壹贯。以纳钞赴官
验讫。听给(
度牒仍纳靡费钱壹贯。紫衣
师号减半)。’以上告诉我们,在申请
度牒时,要缴作为手续费的披剃钱壹贯,然后出示其受领证来领取度牒。又靡费钱是后面所提及的,指
空名度牒书填的纸墨费。收取披剃荡规定,北宋初似乎就已存在了。《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之条中,可看到工部郎中
侯陟陈述应废除祠部发给
度牒时,提到每一道必须向有司缴纳百钱之规定的记事。《
参天台五台山记》卷八也叙述,熙宁六年(1073)通事陈咏得到剃度的许可,取法名为悟本。但到尚书省领取祠部
度牒时,被官吏索求一贯钱。当时因为悟本没带这么多钱,遂先暂缴五百文,余款则回去后取。这一贯钱可能就是指披剃钱。
日本的制度,是剃发受戒之后发给
度牒;中国是首先向官方请求授予度牒,然后再举行剃发仪式。这种规定可以在《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内见到︰‘行者初请得
度牒。以箱复托
呈本师。并知事头首各礼谢三拜。选日剃度。’由此可知是受戒之前向本师提出
度牒。试经与给牒是官方所管的,但剃度的仪式则是由所属本寺施行的。有关宋代剃度的仪式,按元照的剃发仪式(收于《芝苑遗编》卷中)、《禅苑清规》卷九的〈沙弥受戒文〉,及《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沙弥剃度〉之条等文的记述,可得知其一斑。大体上,是由寺之维那设定戒师、作梵
阇梨、引请阇梨,在大殿法堂或僧堂内举行仪式。
首先,行者将俗衣丢弃,更换僧服,接受戒师的剃发,由本师手中受取袈裟,改以僧形,然后顺次受三归五戒、十戒等成为沙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