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陶然亭》是邓友梅创作的短篇小说,1979年发表于《北京文艺》(一九七九年二月号)。
内容简介
四人帮把国民经济推到了“崩溃边缘”的日子里,虽是百业萧条,但是北京的公园却格外热闹,一天到晚人像稠粥似的。其中,早晨开门到八点来钟,来公园的主要是锻炼身体的老人、喊嗓子练腰腿的演员和候补演员。
原白酒厂酿酒专家老管退休在家,憋得百病丛生,医生劝他加强锻炼身体,于是,他开始每天早上在陶然亭公园晨练。晨练的人很多,独来独往的老管不胜其扰。过了几天,他发现陶然亭公园远对绘云楼、近傍鹦鹉冢的松树林中,有三位老人定在那里锻炼。老管决定加入他们一伙,日久天长,三位老人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他。因为三位老人彼此都不互称姓名,老管心里就给他们起了外号,总戴水晶茶镜的叫“茶镜”,留着一撮胡须的叫大胡子,满头白发、穿一件洗褪了色的军装的叫“将军”。
老管跟着将军学太极拳。他发现其他两人练的功夫挺特别,茶镜是骑马蹲档式站着,像触了电一样抖动十个手指,胡子是前腿绷、后腿弓,单用一只左手握着杖左右画圈。练完功后,四人闲聊,谈起中国的酒,触到了老管的“伤疤”,他忘情地说起对于现在造酒现状的不满,直到意识到自己打破了给自己定的“不谈业务”的清规,才闭口不言。其他三人为了将老管从不愉快中解脱出来,纷纷忆起过去的好酒。然而,老管仍陷在烦恼中,因为那些酒有的是他酿造的,有的是他参与品尝鉴定的。将军鼓励他说将来那些名酒还会摆满大酒馆小酒铺,因为喝酒的人喜欢这样,造酒的人也喜欢这样。老管不太相信会有那么一天,将军肯定地说“有积蓄力量的时间,就一定有使用力量的时间”。老管问起为何当胡子说戒酒时将军说代表成千上万的人祝贺他。将军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长处对所有人有利,短处也就值得大家担忧,即使一个人退休了,对人民的责任、对国家的义务这种与生命共存的东西不能退,除非被夺去生命。老管口中不说,心中却不服气,因为他觉得将军等三人也和他一样在陶然亭消磨时光,谈不到什么负责任、尽义务。
1976年4月初,人民在自发地悼念周总理,控诉四人帮的罪恶。老管也忍不住到去看。在那里,他惊喜地见证了人民的力量,还看到名画家华一粟画的鹰,听到有人在吹洞箫。第二天早上锻炼完毕后,他想和三个老伙伴谈一谈所见所闻,但是三人顾左右那而言它,老管觉得与广场上那沸腾的生活相比,陶然亭简直是坟墓。
这天晚上,老管被叫到民兵小分队听广播。听完广播后,老管万念俱灰,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他带上一直珍藏、本想留下做个纪念的佳酿来到陶然亭,想与三个伙伴一起喝光,当做与自己的大半生道别。
练完拳后,将军照常读了一段毛选,然后,他语重心长地说:“老一辈的,周总理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小一辈的,这几天给咱们当了先锋。前有车,后有辙,咱们剩下的路都不多了,没多少功夫再鬼打墙,奔有亮光的地方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吧,这几年,咱们的家底,凡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都抖落得差不多了。还有些家底是在人们心里、脑里、手心里的。这部分更宝贵、更难得,谁要有谁就把它看好。不我等到有一天人民用着它时,发现保存的人白把它扔了,那可上对不起祖先下有罪于子孙了。”听了这番话,老管脸上有点发热。
胡子提议到个更幽静的所在。他们过了白石桥,过了云绘桥,步入雪松林。胡子拿出一轴画卷挂在云杉上。画中是一棵青松和一只雄鹰,落款写着:“丙辰清明后二日,有感而作。一粟左手”。老管大吃一惊,将军也激动地拉起胡子的左手。胡子坦言自己正是华一粟。他的右手被造反派打残,本打算从此不再画画,但是在陶然亭晨练的一年多里,经过将军的开导,他坚持锻炼,终于能用左手画出好画。这时,茶镜从书包里拿出一支洞萧吹起送葬曲。老管想起在天安门听过这个调子。胡子从洞萧上刻的字认出茶镜就是京剧界的老前辈、曾给梅兰芳等拉过弦的萧子良。萧子良被造反派掰断了三根手指后发誓至死不摸乐器,和胡子一样,他听了将军的开导,看到胡子天天练功,于是也下狠心练手指头,现在虽不能拉二胡,但可以吹管可以按眼了。胡子问将军如此关心他们,是不是早就知道他们的身份。将军说自己只知道他们是中国公民,只是尽了一个革命同志的义力。当胡子提出在画上题个款送给将军做纪念时,将军说自己的名字不值一提,只写“革命者”即可。老管也将带来的酒交给将军保管,他决定将中断的酿酒法研究重拾起来,等到成功后,他会把新酒与老酒放在一起请大家品鉴。
就在那一年十月狂欢的日子里,当游行队伍经过陶然亭时,看到山上有一支小小的啦啦队,一人举着国画,画上是四个被绳拴住的螃蟹,一个拉着二胡,曲子叫“大得胜”,还有两人各执一面三角旗,上书“高兴”“痛快”。游行队伍里有人认出了四个老人中穿着旧军装的“将军”,大叫“老书记”。老人满脸泪痕,连连点头示意,山下欢呼的人们也擦起泪来。
如今,这四人仍准时在陶然亭会面,但是,闲聊的节目取消了,因为他们都很忙。
创作背景
文革后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破坏性后果不断暴露,党内外抵制“左”倾错误、反对江青集团的力量不断发展。在1976年1月间各地人民群众痛悼周恩来逝世时,“四人帮”等人以简化治丧礼仪为名,作出种种规定压制和阻挠人民群众的悼念活动。一连串的事件使人们胸中积蓄已久愤怒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从3月底开始,不断有群众聚集在金水桥前自发悼念周恩来并声讨四人帮的罪行。悼念活动引起“四人帮”的恐惧和仇视。他们利用舆论工具极力歪曲事实,把群众悼念周恩来的活动说成反革命事件。从3月底到4月5日,在全国各地发生的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支持邓小平的活动,被统称为“四五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五运动始得平反。
文革结束后,反思苦难的“伤痕”文学应时而生,文学界开始揭露控诉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害,四五运动亦成为重要题材。宗璞的《弦上的梦》和李陀的《愿你听到这支歌》都是以四五运动的参与者作为主人公,正面展现那场斗争。1976年,“提前退休”的邓友梅从下放地回到北京,住在右安门附近,离陶然亭公园不远,他经常到公园“溜早儿”,并结识了不少梨园界、文物界的人物。文革结束后,在考虑创作方向时,他发挥自己的强项——熟悉北京人的语言和生活状态,尝试用北京市民的语言描述北京人的故事,于是以1976年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独辟蹊径从侧面描写四五运动,创作了《话说陶然亭》。
人物介绍
老管
酿酒专家,在动乱年代,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游街示众,造反派关了他的研究室,把他的技术资料作为罪证送进反白专展览会。退休以后,他心灰意懒除去买东西很少跟人说话,在自己的小屋里憋得百病丛生,按医生的嘱咐加强锻炼,于是到陶然亭晨练,认识了将军、茶镜、胡子三位老人,跟“将军”学习太极拳。本来他一心远离学问,而当听到几个老伙伴谈起中国的名酒时,他却又忍不住道出对于现状的不满。丙辰清明,四五运动被四人帮定为反革命事件后,他一度对国家前途失去希望,但在将军等人的启发下,他的心又热起来,决定重拾新酿酒方法的研究。
将军
与老管一起晨练的伙伴,常年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所以老管在心里叫他做“将军”。眼睛受过伤, 一读书就头痛,遂请胡子为他读毛选,然后给老管等三人讲解自己的学习体会。虽然彼此没有通报过姓名、身份,但他尽了革命同志的责任,鼓励老管等老伙伴在逆境中振奋精神,为国家、民族的未来积蓄力量。在四人帮倒台,人们欢庆胜利时,老管等人才得知他原是中央某部的老书记。
胡子
真名华一粟,著名画家,擅长画鹰。叫造反派把右腕骨砸成粉碎性骨折,终生不能执笔。到陶然亭晨练后,在将军旁敲侧击鼓舞启发下,他拿带着钢筋的拐杖苦练自创的“肘臂功”,终于能用左手画画。
茶镜
真名萧子良,著名京剧琴师,曾为梅兰芳等名伶伴奏,得到周总理的赞许。在文革中被掰断左手三个指头,曾发誓至死不摸乐器。可是听了将军的开导,看到胡子天天咬牙练拐杖,终于活了心动了情,下狠心练习手指。到四人帮倒台时,他已经能拉二胡演奏“大得胜”了。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话说陶然亭》通过几个不同身份、职业、性格和气质的老人在陶然亭的四次意味深长的聚会,反映了1976年四五运动前后那种人民敢怒不敢言、沉闷、抑郁、令人窒息的生活气氛。小说中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年代民风民俗的描写,揭露和嘲弄了那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弄得人们不敢互相交往、互存戒心的丑陋的世风。胡子、茶镜、将军三位老人在陶然亭公园里“一块溜早二三年了,谁也没打听过谁的姓名地址”,而以外号相称,为的是“图个放心”,晨练后一起读毛选,也不直接谈及时事。这表现出人们在那种特殊环境里用以“自卫”的特殊方式。
在揭露丑陋世风的同时,作者又挖掘出掩盖在“世风”之下的“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民气和民声。在黑白颠倒、道路以目的动乱年代,在一起晨练的四位老人表面上天天早在陶然亭消磨时间,而实际上是在学习,磨砺思想,锻炼身体。尽管“四人帮”摧残了胡子、茶镜、老管等人的身体,剥夺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尽管他们有过痛苦和愤懑,但垂暮之年的他们最终没有缄默和消沉,而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默默地积蓄力量,在最黑暗的时候仍坚持期盼光明。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在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即使在政治高压下仍像炽热的岩浆一样在地下运行。
除此之外,四个老人一方面互不打听姓名地址身份,另一方面却互相信任,互相鼓励,在伙伴们的感染下,对事业和生活都失去了信心甚至不愿与人打交道的老管又感到了生活的意义,“觉得心里有暖气,腿上有了力气”,似乎“又回到了人的世界”。小说正是通过在特殊环境中小人物之间真挚的革命友谊,展示了人情之美。
艺术特色
《话说陶然亭》突破了“显示矛盾-追溯矛盾-解决矛盾”的叙事模式,采用“逆向——低谷——正向”的“U”型探寻叙述结构。文革中失去了工作权利的老管心灰意懒,在陶然亭结识了将军等人,虽然得到归属感,但他觉得和风云激荡的外部世界相比,陶然亭静得像坟墓,这是逆向发展;正当让老管为人民的力量和意志激动时,四人帮宣布四五运动是反革命事件,老管的心情跌入低谷,对国家前途失望之余,决定把藏酒拿出与晨练伙伴们分享,以此作为象征与过去一刀两断;接下来,情节发生转折,在老管发现胡子、茶镜是和他一样遭到迫害、报国无门之人,但他们默默积蓄着力量,以自己的方式支持人民斗争,将军的一席话,更让老管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决定继续被迫中断的研究;数月后四位老人在陶然亭迎来了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时刻,故事也迎来了光明的结局。
小说时代背景是丙辰清明的四五运动,但全篇并未出现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从正面描写那场轰轰烈烈震惊全国的人民斗争,而是用反正相衬、表里烘托的艺术手法,把读者带到一种表面上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气氛。在情节安排上,以老管参加体育锻炼为由头,场景设定在晨练的小树林中,以老管、胡子、眼镜、将军四人相识交往闲聊为主体。在意象的选择上,“松树林”、“月季园”、“茶镜”、“胡子”、“鼻烟”,给人以淡泊清心、一醉一陶然之感。作者运一方面描写茶镜、胡子奇特的晨练方式,一方面渲染陶然亭世外桃源之静,一动一静的对比中,埋下伏笔,使读者能察觉到蛛丝马迹却又戛然而止。四五运动被镇压的第二天,茶镜、胡子、将军仍然“各自站在各自的位置上,练自己那一套功夫,不比往日用力,也不比往日松懈”,让人感受到老人们分明是在“暗使劲”儿,他们的内心与外面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息息相通。
作者用散淡优雅的笔调描绘世事风云,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字里行间透露出京都文化典丽优雅的气息和真实的民俗化、地域化特色。小说开篇描写文革中北京的公园之热闹:“每天从开门到净园,人一直像稠粥似的……早晨开门到八点钟,是锻炼身体的老人,喊嗓子练腰腿的演员和候补演员们;八点到午后,主流是背着大黑塑料包的各省外调、采购人员;太阳西斜,就换成对成双的男女青年,远远看去像一路纵队的分列式游行。”写晨练人群之多:“你走进树林刚要作深呼吸,来了几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左边一个喊‘谢谢妈!’右边一个唱‘几天来察敌情收获不小’。后边忽然冲你脑勺大叫一声:‘我踩着地雷啦!’。”文字富有鲜明的“北京风味”和生活气息,语言幽默,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清新活泼。
作品影响
《话说陶然亭》曾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由于小说反应甚佳,邓友梅接着又创作了《寻访画儿韩》、《烟壶》、《那五》等一系列具有浓郁老北京民俗风情的京味文化小说,可以说《话说陶然亭》是邓友梅“京味儿”民俗小说的发轫之作。
作品评价
诗人、文学评论家
张同吾:(《话说陶然亭》)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轻勾淡抹之间,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不过,就形象塑造而言……更多表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老年知识分子们的某些共性,而缺乏独有的个性特征。“将军”形象,带有说教气味,留有人为设置和斧凿的痕迹。小说结尾也有失含蓄,显得浅直造作。
作者简介
山东平原人。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八路军鲁中军区通讯员,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文工团团员,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二期学员,北京第三建筑公司支部书记,北京市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国作协第四届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委会副主席及第六、七届名誉副主席。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邓友梅自选集》(5卷),《京城内外》、《烟壶》、《散文杂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