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二元论是在现代普通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能指”与“所指”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
概述
语言二元论不仅在
现代语言学上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如同相对论对物理学的革命性意义,语言二元论为语言学、现代西方文艺学、艺术批评上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背景介绍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许多学科已经遇到那种建立在机械主义和
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原子式研究所带来的困惑。因为单独对每个部分的研究并没有带来人们对于整体的可靠认识与把握。在语言学界,
青年语法学派在理论上过于强调机械的、实证的方法,使研究者无视言语现象背后语言整体的存在,把可直接观察到的个人的言语事实作为唯一的语言现实,忽视语言的社会功能,最终使理论自身陷入危机。看来,要更确切地认识事物的整体,就要首先就整体来研究。而对于语言来说,怎样才能达到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呢?这个整体是如何存在的呢?当时的许多语言学家都开始思考这一问题,而索绪尔是其中之一,并且做出了独特的系统的阐述。
索绪尔的
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的学术背景,他多年从事历史语言学研究,对十九世纪的
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对整体语言学学科的性质有相当全面而深入的思考。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毫无疑问汲取了前人的思想,17、18世纪的
唯理主义语言哲学思想以及普通语言学的开创者洪堡特的语言形式观念,等等,都对他有很大影响。而同时代的
青年语法学派,特别是保罗的心理主义语言学观念,可以说是索绪尔的社会心理语言观念的一个重要来源。他是否了解波兰语言学家博杜恩·德·库尔德内(J.Baudouin de Courtenay)的音位思想,我们不得而知,但二人的思想也有相通之处。此外,美国的语言学家辉特尼(William Dwight Whitney,1827-1894)的语言观对索绪尔的影响也很直接。辉特尼早年学习梵语,1850年去德国学习语言学。他1867年著有《语言和语言研究》(language and the study of language),1875年发表《语言的生命和成长》(The life and growth of language),反对自然主义语言观,强调语言的社会因素,强调语言的规约性和惯例的性质。索绪尔在他的《教程》中多次以赞赏的口吻提到这位语言学家。
观点
现代
普通语言学之父
索绪尔的一大发现,即语言符号其实是由
能指(signifer)和所指(signified)共同构成。能指,简单而言即语言的语音层面;所指,即语义层面。纵观世界语言,能指和所指是任意连接在一起的,如:针对同一个所指,汉语叫“母亲”,而英语则叫“mother”;然而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一旦确立,就有了强制性,产生了稳定的联系。如针对“母亲”的概念,汉语总叫“母亲”,英语总叫“mother”,而不会随便变动。
索绪尔首先为语言符号概括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是符号的
任意性,一个是符号的线条性。这是对语言符号系统进一步论述的理论前提。 所谓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单位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概念,称为符号的所指,一个是音响形象,为符号的能指,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
相信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的理论,自索绪尔之后逐渐成为文论领域的普遍话题。其联系的随意性,保证了它们各自的独立,即:“能指”无法被缩减为概念(即索绪尔所说的“所指”),而“所指”也不依附于一种特定的“能指”(即一个特定的语言单元)。一个孤立的“能指”可以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多义性;反之,一个概念也可以在不同的能指中得到表达,这就是同义词。
哲学意义
在对语言和语言行为的研究中, 语言的知识逐渐系统化, 正如所有系统化了的知识一样, 语言也企图摆脱哲学而形成语言科学。在对语言的研究越加深化, 细化的过程中, 表现出语言研究方向的转移对语言本性的研究转向语言功能的研究— 语言更加工具化从对语言本体的研究转向语言规则的研究—语言更加人工化从语言的认知研究转向人工模拟语言的研究—语言更加数字化在语言研究领域内的这些转向都表明研究的科学倾向似乎强过哲学倾向。但是,对语言的研究无法完全摆脱, 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哲学。在自然和人之间, 存在着一个人类创造出来的社会, 它是人的意志和愿望的表达和实现同样, 在客观存在自然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之和和人的心灵之间存在着人类创造的言, 它将客观的吐会和自然存在与人的主观合灵之间的对立甚至冲突转化为知识世界。如果不从哲学水平上去把握, 去
认识语言这个
本体存在的意义, 那么, 人们很难理解心和物何以能够构建联系, 成为一体的。也很劝回答“ 什么是语言”这个语言研究的基点问题。语言是知识的工具, 它传递、记载和积累知识,因此, 它也是知识最重要的形态语言是思维的空间, 离开了语言, 人的思维难以超越动物的水平语言和心灵无法分离, 它们“ 相互补充、相互丰富, 以
至于对于成年人来说心灵是通过语言来构成的”
语言是人的一种存在, 没有语言, 无法想象人的原始群体能够扩大, 群体之间能够交往, 能够形成人的意义上的社会。迎达默尔说语言是人的经验空间, “ 是存在的家” 。语言是一种存在, 但它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它有形, 但是, 却不是物质它是心灵的主要的存在形式, 但是, 它却不是心灵本身的存在。人作用于外在物质, 物质产生了功能。功能附着在物质之上, 依赖于物质。在功能和物质之间有一个比例关系, 即会出现功能小而物质多, 或功能大而物质少的比例变化。随着人的心灵的潜能的不断开发, 人对于物的作用日益强大, 功能物质比也随之增大。
石器时代的石器和知识时代的计算机之间的比较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这一变化倾向。知识时代说到底就是人创造的功能与所利用的物质之间的比例越来越大, 以至于功能逐渐取得独立于物质的地位。当知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主要特征的时候, 它在认识上的放大效应就表现出来了,透过它, 显示出语言的一个基本的特性。语言从它出现伊始, 其形态就具有几乎完全的独立性, 没有外在物质的依赖性。语言走出心灵,却不依附任何物质。如果它们还需要草、竹、纸来
记载的话, 它们的作用绝不是语言的功能, 它们就象马、车、船对于人一样, 不是人的物质存在, 而只是人的一个临时的载体而已。语言天生没有外在物质的依赖性。它的存在方式是声音和文字, 它的存在内容是意义, 它的意义不仅覆盖了心灵的表达, 还覆盖了对客观的反映和对创造的规定。它集合了心灵、自然和社会、但是, 它有形态, 而无实体, 始终是纯功能的存在。语言没有物质依赖性, 这使它具有几乎无限大的功能物质比, 这带给它一种超脱的身份, 超脱了主观和客观的二元对立。语言的纯功能性质, 使它飘逸开来, 具有弥漫的特点, 弥漫在对立的二元之间, 又成为二元融合的存在。它以意义的方式将对峙的二元熔铸在一起, 熔铸在非物质的形态之中。这种形态克服了心灵之无形, 又摆脱了物质之羁绊。语言的有形又不定形的状态是一个无尽的自然过程, 在形与非形之间的不断运动中语言给自身赋予了生产性和创造力, 使它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存在。
语言的存在既是二元对立的产物, 也是二元融合的存在。自然是它的本性, 它不仅有物的意义,更有人的天性。从哲学的二元关系看语言, 语言弥补了二元对立的空间, 将对立的二元连为一体, 形成了一个大元大圆。二元的争论不正是这个大圆中掀起的波澜吗从这个意义上去研究语言就是研究
哲学, 去研究哲学就是研究语言。
发展
此后,丹麦语言学家和符号学家Louis Hjelmslev(1899-1965)进一步制造了两个新概念,以便更容易区分“能指”和“所指”,这就是“表达层面”(expression plane)和“内容层面”(content plane)。他同样相信,这两个层面是相互独立的,由此,语言二元论得到确立。
主要影响
语言二元论对现代语言学和现代文艺批评有着深远影响。除了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成熟,更产生了现代西方文论中以语言、结构、文本为圆心的形式批评。俄国
形式主义、
布拉格学派、
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符号学、
解构主义乃至读者--反应批评等等一系列在现代文论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说,无不建立在语言二元论的基础之上。语言二元论更促使现代学者对传统经典学说进行重读后的新发现,最著名的是康德的“知识二元论”:
康德关于概念认知与审美认知关系的看法,被20世纪的批评家解读为“审美认知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因而推导出“美的无概念性”,进而得到著名的
唯美主义基本观点——美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