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松柏(1915-2008),湖北省来凤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漫水乡丰乡坪人,1915年出生在一个雇农家庭,1934年5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80年离职休养,2008年2月逝世,享年93岁。
人物生平
谢松柏,1915年出生在一个雇农家庭,五岁时母亲早逝,由于家庭贫寒,13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过着忍饥挨饿、挨打受骂的悲惨生活。后不堪忍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遂背井离乡,流浪到四川万县一家盐行做零工、当挑夫。资本家的剥削压迫同样残酷,老板娘待人心狠手毒,做活稍不合意,不仅连打带骂,而且一天不准吃饭,还得照常干活。那时,他们经常听到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老百姓闹翻身的故事,于是产生了参加红军的念头。1934 年5月初,他动员在万县当劳工的十五名老乡,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湖南省龙山县招头寨,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成为红六军团十七师四十九团一营一连一班战士。
当时正逢蒋介石调集湘、桂、黔反动军队对湘、鄂、川、黔苏区实施反革命围剿,6月初,在打开湖南新田县城后,因作战勇敢,战绩显著,被全团表扬提为副班长,7月被提升为班长。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命退出湘赣苏区,向湖南中部挺进。在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下,于8月4日开始西征,率先踏上了万里长征的艰难征途,揭开了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这次西征从1934年8月7日突围至10月24日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师,历时七十九天,穿越湖南、江西、贵州广大地区,历经千辛万苦,行程五千余里,冲破了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反动武装的围追堵截,同优势敌军顽强奋战,大小战斗四十七次,击落敌机一架,杀伤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红军也付出重大牺牲,兵力由9700余人减至3300余人。红军沿途广泛宣传了我党我军政策,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胜利完成了长征先遣队的任务。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向湖南龙山、保靖、桑植、永顺开进,发起湘西攻势。11月中旬在永顺城北十万坪地区歼敌近三个旅,毙伤俘虏30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这次战斗的胜利,是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集中行动,统一指挥,团结一致的结果,也是红六军团西征以来扭转困难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35年1月初围攻龙山县城时,其所在四十九团一营一连作为突击队,将二三架梯子绑在一起 ,搭在城墙头往上攻。梯子被敌人掀翻,很多战士被摔伤。他也受了伤,连长叫他退出战斗到救护所包扎,他不去,又和战友们冲人南街街头,接连打掉了几个地堡,缴获一挺轻机枪,十支步枪,俘敌十五人,毙伤十一人。副班长和两名战士负伤下了火线,三名战士牺牲,只剩他和另一名战士坚持战斗,直到红二军团某师接替阵地后才撤出。总结大会上,团长宣布给他记二等功并提为副排长。1935年4月初,参加了毛坝、陈家河的围歼战斗。中旬发动了攻占桃子溪、巴家坨、塔卧等村镇战斗,在此期间,谢被提为排长并立功一次。6月部队转入湖北地区,在来风县内攻占了上、下旗鼓寨,又经几天几夜急行军至湖北建始地区,连续攻占了建始、咸丰、鹤峰三座县城。战斗之后部队奉命撤出施南府(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日夜兼程赶到忠堡地区集结设伏。6月14日战斗非常激烈,四十九团与敌展开白刃格斗,活捉敌纵队司令兼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毙伤俘敌2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他被提为副连长同时立功,由本连支部书记陈文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初,红二军团在板栗园至李家河之间预设伏击阵地,第四师和第六师利用有利地形突然开火,我六军团十七师也迅速赶到,投入战斗,围歼敌八十五师,敌师长谢斌被击毙。随后又将敌六十二师和新编五十四师一部共十个团击溃。战后休整总结时,吴正卿师长宣布他立一等功、任一连连长,获奖列宁装一套。
1935年11月,红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突破澧水、沅江封锁线,创建黔西革命根据地,抢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走出水草地,于1936年10月18日与红一方面军一部在甘肃会宁县老君铺会师。1936年7月,在甘孜,红二、六军团和四方面军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8月进入甘肃。途中战斗极为频繁,几乎天天都要同尾追、堵截的敌军打仗。在甘肃参加了徽成两康战役、会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大会师、山城堡战役,于10月间进入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又称十八集团军。红二方面军改编为一二O师三五九旅。他先后任该旅七一七团指导员、营特派员、山西忻、崞、代三县游击支队副支队长兼一大队队长。参加了山西忻口、三交镇、合索、神池、灵丘、上下细腰涧、阜平县、王块镇、五台等战役战斗,抗击日本侵略军。1938 年4月因患伤寒病数月未愈,在王家堡三五九旅医院受到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精心救治,得以恢复健康。1940年以后任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一营政治委员、营长,随旅返回陕北保卫陕甘宁边区,参加了防守黄河、反摩擦、内蒙五神旗、黑梁头等战斗及南泥湾大生产。1943年10月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被旅长王震调回原任七一七团一营营长。1945年6月,三五九旅南下二支队由宋家川渡过黄河进人山西省临县地区,在文水县的方坡与日军遭遇,一营二连抢占了有利地形,英勇顽强的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顺利通过同蒲路。7月进入河南省,准备渡过洛河继续南下,但因河水猛涨即转向孟县进发,8月14日攻占了孟县城,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随部队由孟县出发挺进东北,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解放了黑龙江省方正县,到1946年4月共战斗二十五次,消灭土匪五千余人,打开了北满局面。5月底进至勃利县继续清剿土匪,在原始森林里全面展开小分队的搜剿,东北最大的匪首谢文东、李华堂等四人均被活捉,从此北满的土匪基本肃清。此后,他历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侦察科长兼挺进支队队长,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三十师八十八团团长。参加了抚顺反击战、三打四平、三下江南、长春攻坚战和辽沈战役中的黑山、大虎山阻击战、辽西围歼战等,平津战役、湖北宜沙战役、千里追歼宋希廉兵团、解放重庆等战役,同国民党反动军队浴血奋战。
全国解放初期,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一四一师四二一团团长。1950年1月率部来到来凤县,14日奉命进驻湖南省龙山县执行湘西剿匪任务并兼任龙山县县长。从1月至5月底,全团在龙山地区大小战斗三十次,俘土匪5000余人,迫使多名匪首携部缴械投降,缴获大量各种武器弹药、鸦片、布匹、铜板银元,从此基本肃清了湘西历史性的匪患。并建立了龙山县、乡、村各级组织机构,发动群众积极开展生产建设,龙山人民开始过上了新生活。
1950年9月人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2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长春军事师范学校任战术系主任,开始了军事教育工作。1953年驻海城的四十三军授领组织师进攻演习,这是解放后我军首次进行的一次多兵种大规模的联合演习。军事训练总监部刘伯承部长指示,长春军事师范学校要派人担任教员和演习导演任务。因胸膜炎住院的他病未痊愈,就与有关同志共赴海城承办了演习中教学、导演等各项具体工作。叶剑英等总部首长和陆海空三军领导亲临视察,演习按预定方案进行的很顺利。因教学工作完成的出色,充分发挥全系教员的积极作用,给记三等功一次。1954年任该校训练部副部长兼教务处处长。1956年以后,历任天水步兵学校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兰州军区步兵学校校长。1961 年7月,率领步校三大队学员以长途拉练形式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用实际战例指导训练,有效地学习和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使学员在思想作风和战术技术等方面都得到很大提高。总参谋部专门派八一电影制片厂一个摄制组跟随拍摄《延安野营记》在部队和军事院校放映,受到广泛好评。毛主席在此次军训总结报告上批示“这个方法好”,在全军推广了这种做法。
1969年8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兰州警备区司令员,为兰州市的战备、人防和民兵训练做了大量工作。1976 年担任甘肃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市人大代表。
谢松柏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位英勇善战的指挥员。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参加了许多硬仗恶仗,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军事教育工作,为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干部。他工作积极,勤于学习钻研,注意总结经验,他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作风朴实,严于律已,处理问题谨慎,看问题客观,能团结同志,广泛联系群众,在广大指战员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55 年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