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葆璋(1865年1月3日—1940年8月4日)一说(1866年—1940年),号镜如,就学于天津紫竹林的水师学堂,曾参加中日甲午海战,后任烟台海军军官学校监督、海军练营营长。民国后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海军部参事厅参事、海军部次长、海道测量局局长等职。谢葆璋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思想的爱国军人,于1940年去世。
人物生平
谢葆璋,字镜如,1865年1月3日出生于福州。谢葆璋是谢銮恩的第三个儿子,4岁时母亲离开了人世,是父亲和姐姐抚养他长大。谢葆璋和两个哥哥自幼跟从父亲学习。后来,两个哥哥都继承了父业,做了教书先生。而谢葆璋却和许多福州子弟一样,加入了海军的行列。
1881年,谢葆璋父亲的好友、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
严复专程回到福州,招考海军学生。严复见到谢葆璋,觉得这个16岁的少年是块当海军的好材料。于是,出了两道题给谢葆璋做,算是考试。一道是诗题,题目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另一道是八股的破题。谢葆璋做完后,严复很满意,决定收下这名学生。谢葆璋跟随严复来到天津,走进了设在紫竹林的水师学堂,成为一名轮船驾驶班学生。1884年11月,谢葆璋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结束课堂学习,转上“威远”号练习舰实习。
1887年,北洋舰队的“致远”“靖远”“来远”“经远”四艘主力巡洋舰,分别在英国、德国建成下水。李鸿章汲取以往购舰的教训,决定派北洋舰队的官兵前往英德两国接收,不再由洋人送舰来华。这样做,一来可免“雇募资遣之烦”,二来可使接舰官兵“复得沿途练习之益”。
李鸿章选派
邓世昌、
叶祖圭、
邱宝仁、
林永升担任四舰的管驾官(舰长)。同时,每舰派一名大副和两名学生,协助驾驶。谢葆璋作为学生参加了这次接舰行动,与邱宝仁等负责接收“来远”舰。此后,谢葆璋便留在“来远”舰上任职。1892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海军右翼左营守备、“来远”舰驾驶二副。
谢葆璋曾先后参加
大东沟海战与
威海卫保卫战。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将北洋舰队编制取消,数以千计劫后余生的海军官兵被遣散回乡。谢葆璋辗转回到福州,和家人团聚。
1899年,清政府恢复北洋舰队,谢葆璋重返海军任职。是年,清政府从英国购买了两艘4300吨的巡洋舰,一艘名为“海天”,一艘名为“海圻”,都是当时中国海军最大的战舰。萨镇冰兼任“海圻”舰舰长,谢葆璋被任命为副舰长。1902年冬,谢葆璋出任烟台海军练营管带。1903年冬,北洋新的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堂,在海军练营简陋的营房里诞生了,谢葆璋为首任监督(校长)。1911年,谢葆璋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不抱幻想,毅然辞去监督职务,带着家人离开了他倾注了8年心血的海军学堂,返回福州家乡。
中华民国成立后,谢葆璋再次重返海军,被安排在北京工作,担任海军总司令处二等参谋官。1913年7月4日,谢葆璋被补授海军上校军衔。8月20日,晋升海军少将军衔。10月,谢葆璋以“才具开展,办事热心”,被任命为海军部军学司司长,负责整个海军教育工作。此后的13年间,谢葆璋一直在海军部任职。
1926年6月,谢葆璋被任命为海军次长。至此,谢葆璋的海军生涯达到了顶峰。1927年6月,北京政府改组,取消了海军部,谢葆璋去职。1929年6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海军部。是时,谢葆璋已卸去本兼各职,寓居沪上。因为他是海军前辈,资历较深,经验丰富。所以,海军部聘请他担任顾问。1930年,谢葆璋的妻子去世。不久,谢葆璋随女儿冰心离开了上海又到北京定居。此后,谢葆璋因年事已高,退出公职,闲居在家。
抗战爆发后,北京沦入敌手,冰心一家于1938年南迁昆明,年迈体弱的谢葆璋留在北京,由他的长子谢为涵负责照料。1940年8月4日晨,身患重病的谢葆璋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75岁。
人物事迹
参加中日甲午海战
1894年,
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海军主力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装甲舰队大决战,史称黄海海战或大东沟海战。谢葆璋随“来远”舰参加了这次著名战役。
海战中,“来远”舰与“靖远”舰奋力抵抗“吉野”等4艘日本巡洋舰的猛烈进攻。在敌舰的疯狂围攻下,“来远”舰中弹200余发,尾炮失灵,弹药舱爆炸,舰上燃起熊熊大火。危急时刻,谢葆璋表现英勇,率领士兵冒着弹雨奋力救火,终将大火扑灭,保住了军舰。“来远”舰经紧急抢修后,又带伤加入战阵,一直坚持到日本舰队逃离战场。
“来远”舰是北洋海军幸存军舰中受伤最重的,史书记载说,“战后,来远舰驶归旅顺,中外人士目睹其损失如此严重,尚能平安抵港,皆为之惊叹不止。”在这次海战中,“来远”舰官兵阵亡十余人,其中就包括谢葆璋的一位亲戚,他的肠子被炸了出来,飞溅到烟囱上。战斗结束后,谢葆璋含泪把烧焦的肠子从烟囱上撕了下来,放回到他的遗体里.
次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谢葆璋随还没有完全修复的“来远”舰参加了威海保卫战。由于北洋海军英勇抵抗,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发动的正面进攻屡遭重挫。于是,日军改变战术,派鱼雷艇利用夜暗的掩护,潜入港内进行偷袭。
2月5日夜,日军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了“来远”舰。随着一声巨响,“来远”舰庞大的身躯急速翻转,露出了红色舰底,不久即沉入海底,舰上官兵30多人遇难。谢葆璋在军舰爆炸的刹那间,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海中,凭着一身好水性,拼命游上了刘公岛,得以死里逃生。
几天后,北洋海军在刘公岛全军覆没,谢葆璋辗转回到了福州。
创办烟台海军学堂
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在旅顺、威海的海军学校,都毁于战火。1900年,谢葆璋的母校天津水师学堂又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北洋舰队失去了最后一个人才基地。
1903年冬,北洋新的海军学校—
烟台海军学堂诞生,谢葆璋为首任监督(校长)。
在谢葆璋的出色领导下,烟台海军学堂发展迅速,短短几年便赶上和超过了一些老牌的海军学校,位居清末四大海校之首。烟台海军学堂学制三年,专门培养舰艇指挥军官,是近代中国培养指挥军官最多的海军学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海军80%以上的舰艇长是该校的毕业生。可以说,烟台海军学堂(民国后改称“烟台海军学校”)对中国海军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谢葆璋治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他提出“学堂以德育为贵”“品必先于学”的思想。他在写给上级的报告中说:“圣人称许弟子首言德行,而前哲时贤举才荐士,莫不品学兼称。”而以往各海军学校“于学问精长、屡列优等者,皆优给奖赏。独品行端正者,转付缺如。诚非务本之道”。因此,谢葆璋建议由海军部设立“端品勋章”,专门颁发给品行端正的学生。同时,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发给“优学勋章”。他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海军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也许是因为有甲午海战中泅水逃生的经历,谢葆璋十分强调在校学生的游泳训练。他认为,海军会游泳,如同陆军会骑马一样,是必备的技能。为此,他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学生不放暑假,在校进行游泳训练,凡游泳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即使其他课程都及格,也不能毕业。如此重视游泳训练,在其他海军学校是没有的。
亲属关系
谢葆璋的祖籍是长乐市的横岭村,位于长乐北部内陆地区,隶属金峰镇。全村姓谢,户数约140户,人口近500人,这里世代靠农田种植为生。谢氏源于河南省唐河县,始祖乃炎帝后裔申伯公。申伯六十二世谢汝兴,定居福州西门(侯官)。至申伯六十五世,谢伯俭迁长乐安家立业,伯俭生二子录和铨。铨长期居住横岭,下传到八十五世以达迁往福州。
谢以达是谢葆璋的祖父,是横岭村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民,因天灾,逃到福州城里学做裁缝。
父亲
谢銮恩,考中举人,在福州光禄坊道面祠办学,广收闽县、闽清、侯官及邻里学生,得意门生有
萨镇冰、
黄乃裳等。谢銮恩生有谢葆琨、谢葆圭、谢葆璋和谢葆球四子。谢葆琨和谢葆圭都继承父业,做了教书先生。谢銮恩于1921年12月去世,享年88岁。
妻子杨慈福,14岁时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19岁嫁到谢家。这桩婚事是杨慈福的父亲在她9岁的时候,与谢葆璋的父亲做诗谈文时定下的。1930年,杨慈福逝世。
长女
谢婉莹,笔名冰心,是20世纪我国最著名的一位文学家,又是知名的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她祖籍长乐,于1900年10月5日出生在福州隆普营。按谢家女孩子排行“婉”,取名谢婉莹。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长子
谢为涵,1906年生。1918年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预科班,后升入北京交通大学。1927年初与 表妹杨建华结婚,随后即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回国后一直在交通部门工作。1944年在战乱中因病去世。次子
谢为杰,1908年生。1926年秋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跟着著名化学家
侯德榜博士完成学士和硕士论文,然后进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谢为杰“就在永利制碱公司工作”;解放后则跟随导师侯德榜到化工部工作。31986年病逝于北京。三儿子
谢为楫,1910年生。谢为楫在北京育英学校读完小学,后又入读北京崇实中学。1935年,谢为楫和刘纪华在燕大临湖轩结婚。1929年,谢为楫赴英国求学,学成回国后在海关工作;1949年之后曾任上海海关海事学校教授、上海港务局船舶检验科验船师、甘肃张掖师专图书管理员、甘肃武威第一中学教师、兰州大学英语教师等。1984年病逝于兰州。冰心非常喜爱这三个弟弟,把他们看作自己“灵魂中三颗光明喜乐的星”。在家庭氛围熏陶和姐姐的影响下,为涵、为杰、为楫文学素养都非常好,都在少年时期就写作并发表了文学作品;而他们使用的笔名,均由姐姐的“冰心”而来,按姐弟排行,分别取名冰仲、冰叔、冰季。
亲友评价
女儿
谢婉莹:“早晨勇敢的灿烂的太阳,自然是父亲了。他从对山的树梢,雍容尔雅地上来,他温和又严肃地对我说:‘又是一天了!’我就欢欢喜喜地坐起来,披衣从廊上走到屋里去,开始一天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