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币,是指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原始货币。出土发现早在夏晚期,贝币已得到使用,商周时代则更为普遍了。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
基本介绍
贝币,是指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原始货币。出土发现早在夏晚期,贝币已得到使用,商周时代则更为普遍了。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
贝币,一般长2.2厘米,肚宽1.6厘米。“平背”贝币厚约0.8厘米,对齿为12齿对12齿,也有11齿对12齿,也有12齿对13齿,分
贝窝和贝壳两部分。贝窝部分第一齿与第二齿间的距离较后边排齿的间距明显较大。
包裹黑色泥土的出土贝币损毁比较严重,贝窝损毁。这样的贝币大多出土于河南
漯河的
商周遗址和
贾湖文化遗址。
包裹红色沙土的出土贝币损毁程度相比较小,贝壳腐蚀相对较小,贝窝保存完整,应出土于
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使用天然货贝的国家之一。
铜贝、
铅贝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
金属货币。
用作货贝的海贝是一种生长于
热带亚热带浅海的
贝类。它因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携带方便、易于计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
天然贝就逐渐成为
商品交换的
一般等价物。
除了天然海贝,材质还有:金贝、银贝、铜贝、铅贝、
玉贝、石贝、骨贝等。金贝、银贝、玉贝可能主要用于赏赐馈赠。石贝、骨贝与海贝一起作为货币流通使用。铜贝、铅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东周以后,贝币逐渐被其他金属货币所取代,但在云南一些
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代仍一直使用着贝币。
历史沿革
在我国远古时期,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
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
以物易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
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的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
社会生活的需要了,于是人们急需寻找交换的中介物。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
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原始贝币产生于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钱币的始祖,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
贝类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年代为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这类海币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海、
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 它的产生,标志着当时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原始
物物交换阶段之后,可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时贝币出现,成为商品
交换过程的中介。
在
商代中期以前贝币价值很高,臣下若能获得
商王用贝币的赏赐那可真是极大的荣耀。随着当时
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币渐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
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
蚌贝、绿
松贝等,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度约1.2厘米~2.4厘米。
在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铜贝出土于河南
安阳和山西
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铜贝堪称是我国最早的
金属货币了,其中有一种表
面包金的
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作用意义
海贝充当一般等价物
海贝因多彩光洁、便携带、坚固耐用、可计数,在人类进入渔猎、采集、农耕劳做原始社会阶段,仅作为饰品流传于世。由于存在地域差,为获所需,部族之间以物易物是自然存在的。河南
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贝饰,据今约有7000年。显然这些贝多半是从别的沿海部落辗转到内陆交换,在物换中有产生货币形态的可能。
进入奴隶社会夏代,经商族和南方各部族往来,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海贝随之增多的同时,其
应用范围也从单一向
多重性转变。由于商品不断出现,促使海贝开始有了商品交换充当媒介的资格。河南二里头夏
文化遗址出土的贝币,见证了中国出现最早的原始实物货贝,此为创举一。作为货币的海贝,从其品种上看,大型海贝有
虎斑宝贝、
阿文绶贝、黍(音同属)斑
眼球贝、
蛇首眼球贝等;小型海贝有货贝、拟枣贝等,以货贝最常见。这些贝多生长在东海、南海岩礁间。从其形状上看,白色居多,空心、口细长、多对齿、背隆起或人工磨背式,两端常有
磨孔,便于穿系携带。从其计量单位看,以数计值,贝数越多价值越高,少则低,具体实行“朋贝”制:即1朋为大海贝5或小海贝10。
从其职能上看,贝币既是非金属自然物货币,又是先秦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货贝即财富,通过
等价交换,满足需求,显示富有程度。如,商王
武丁配偶
妇好,她的墓葬除了仪仗、工具、用品、饰件、杂器等755件殉玉外,还有贝币高达7000枚,即700朋贝。若按西周共王三年
卫盉(音同和,即古代
温酒的铜器)铭文载意,裘卫用值80朋贝的瑾璋(即玉质礼器)换了矩伯的10块田计算,妇好700朋贝可换近90块田,可见财富之巨。
仿贝的出现
从商朝中晚期至周,由于人口增多、农业进步、
手工业发达、商贸往来频繁等诸多因素,促使货贝
需求量猛增,遂又出现了诸如石、骨、蚌、陶等仿贝。其价值同小海贝。一枚海贝或仿贝价值略低,而珠玉贝则称上币,价值昂贵。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贝币交换商品,互通有无。
荀子的《王制篇》形容当时货物流通的情形说“北方的走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颜料,东方的
海鱼海盐,西方的皮革
毛织品旄
牛尾,中国市场上都能买到,住在泽地的人可以得到木材、住在山地的人可以得到水产,农民不动刀斧不陶不冶可以得到器械,工商不耕不种可以得到粮食。”据此,商业的兴盛,乃货币从中使然。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经济也得到发展。而这些品种众多的贝币,成了中国质地最多的同形制货币。这个时期还诞生了铜铸贝币(即金属仿贝的一种)。
一枚小铜贝一般重约5铢(3克)。又如,西周厉王时的一铜器铭中载“罚女(即汝)三百”,也就是说,罚你150两铜贝。而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先后出土的距今三千年前的商代铜贝,乃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也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到了春秋战国,
三晋(赵、魏、韩)、
齐鲁亦铸铜质空心无文仿贝,特别是
鲁国所铸铜贝为其本国主要
流通货币。而楚国的铜贝则以实心有文铜贝(或称蚁鼻钱或称鬼脸贝)为当时主要货币,以哭字贝最为常见。另有,有文银贝,连同河北
灵寿县出土的先秦中山王墓中的无文金贝、银贝开创了我国金制币、银制币之先河。又河南
辉县东周大墓葬两次出土1000余枚的
包金贝,堪称华夏金属质地包金币之鼻祖。 从海贝转为饰品又变成多样、多质,有轻有重,价值不等的货贝,直至秦(公元前221年)废除贝币体系,贝币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它们不但为当时社会
地区性商业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华夏币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贝币分类
贝币分珧贝、骨贝、石贝、铜贝等,但最常用的还是天然海贝。
天然海贝的品种也很多,有“货贝”(又名齿贝)、“
拟枣贝”、“
阿文绶贝”(又名大贝、
虎斑贝)、“
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有一条长长的
齿槽的称为“
贝齿”或“贝唇”,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春秋战国时期的“货贝”背部几乎磨平,称为“磨背式货贝”。
“铜
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者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是为有文铜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的样子,所以俗称“
蚁鼻钱”或“鬼脸钱”,其
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广下尖的
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广泛行用于
南方地区,“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
货币形态之一,除楚铜贝以外,春秋战国时北方地区的金属贝还有“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仿铜贝”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推向前进了,并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而且能够大量地就地铸造等其它“货贝”和“仿贝”无法相比的优势进入了
流通领域。
西周贝币
在
郑州洼刘遗址古墓群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出土了11枚距今3000多年的贝币。现场的考古工作者介绍,这些出土物再次证明郑州地区当时有着较为活跃的远程贸易。
郑州洼刘遗址古墓群位于
郑州大学西校区即将建为图书馆的空地处。6月21日下午,记者赶到现场时,考古人员仍在小心清理古墓内的出土物品。据了解,经考古人员挖掘、编号的12座古墓,均为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
西周古墓。 经过紧张的挖掘、清理,考古工作者在三号、四号墓室内共发现11枚贝币。三号墓室内发现的8枚贝币币形较大,形如成年人的
大拇指;四号墓室的3枚贝币明显偏小,外形酷似枣核,形如成年人的小拇指。贝币背部均有钻磨的圆孔,人为痕迹明显。现场的考古人员初步判定,11枚西周时期的贝币,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考古人员补充说,贝类生活在海洋,而郑州地处中原,贝币出土证明远程贸易在当时早已存在。11枚贝币的出土,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二号墓室内,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人体骨架。比较奇特的是,在尸骨腰部有一个长50厘米、宽25厘米、深20厘米的“
腰坑”,腰坑里发现狗的骨架。考古人员介绍,用狗为人殉葬,是当时的一大随葬特色。
楚国贝币
有文铜贝是楚国的青铜贝币,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这种名称并不是楚国贝币原来的名称。而是约定俗成的一种称呼。最早记录这种铜仿贝为蚁鼻钱是宋代洪遵《
泉志》,他说:“此钱上狭下广。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镂又类字,也谓之蚁鼻钱。”这里并没有详细的说明刻镂的是什么文字的贝,大概是铸有“紊”字形和“咒”字的两种。“紊”字形贝,钱体上尖下圆,面凸,背平,
阴文“紊”字形就如同一只蚂蚁爬在鼻子上故称之为蚁鼻钱,“咒”字贝,钱体与蚁鼻钱相同。“咒”字仿佛是一个鬼脸,所以被后人称之为“鬼脸钱”。后来有文字的铜贝统统被称为蚁鼻钱。所谓“蚁鼻”本喻轻小,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说:“以蚁鼻之缺捐无价之淳钩(剑名)”,意思就是只因轻微的缺陷舍弃了无价的宝剑,可见蚁鼻钱就是小钱。
楚贝的铭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将其解释为“圣桼”(降率),也有人认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
合体字。“咒”字多解释为“贝”、“哭”、“贝化”,钱文的含义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建国以来,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发现,1963年湖北
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000枚面文为“咒”字,平均约重4.37克。以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上看。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楚国疆土开始时并不算大,以后疆土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
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
货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