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损益(purchasingpowergainsorloosses)购买力损益是指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企业由于持有货币性资产而遭到货币购买力下降的损失,以及持有货币性负债和权益带来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利得。是货币性项目受到物价变动影响而产生的购买力的损失或利益。
概念
在
通货膨胀时期,
货币贬值,必须付出较多的货币,才能获得同样数 量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此时持有
现金,应收账款等
货币性
资产,必然会丧失一部分
购买力。即企业发生购买力损失。同样道理,在
通货膨胀时期,负有
货币性债务,如应付账款,应付短期借款等,由于欠款时货币相对币值较高,而清偿时可以用贬值的,即含
购买力水平低的货币去偿付,企业就会获得购买力收益。购买力损益反映了一般
物价水平变动对企业持有的
货币性项目的影响。
发生
货币购买力净损益可以作为评定企业管理当局应付
通货膨胀或
通货紧缩的能力,及其
理财方针是否妥善有效的指标。显而易见,在
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应尽量设法使
货币性负债大于
货币性
资产,以便从中获得收益。在
通货紧缩时期,则应尽量使货币性
资产大于货币性负债,以避免
物价下降所带来的
货币购买力损失。
计算方法
一般
物价水准会计首先要求将会计报表
项目区分为
货币性
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两类。
非货币性项目不会发生购买力损益,但需要用
一般物价指数调整。相反,
货币性项目不需要作调整,但要计算
货币购买力损益。因此,购买力损益计算是否正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的划分是否适当。计算
货币性项目上的购买力损益是一般物价水准会计的特色,也是一般物价水准会计的一个关键步骤。由于
货币性项目是
金额固定不变的项目,因此,无论是物价上涨还是物价下跌,都将使货币性项目受到相应的影响,使企业遭受相应的购买力损失或获得相应的购买力
利益。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由于
货币购买力下降,持有货币性
资产会遭受购买力损失,而持有
货币性负债会获得购买力
利益。相反,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由于
货币购买力上升,持有
货币性
资产会获得购买力
利益,而持有货币性负债会遭受购买力损失。 如果以期末货币的
购买力作为不变购买力来计算
货币性项目的购买力损益,
货币性项目上的购买力损益,是用期末购买力的货币
单位来表示的企业在期末应该持有的
货币性项目净额,减去
原始成本会计报表列示的期末实际持有的
货币性项目净额之后的差额。计算结果是正数时为损失,是
负数时为
利益。具体计算过程为:首先
计算期末应该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净额。期末应该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净额。期末应该持有的
货币性项目净额的计算较为复杂,它等于用期末
货币购买力重新表示的期初货币性项目
净额,加上用期末货币购买力末货币购买力重新表示的期内货币性项目的减少数。重新表示期初货币性项目净额时,
换算系数等于期末
一般物价指数除以期初
一般物价指数。重新表示期末一般物价指数除以期内一般物价指数。对天在会计期内均解剖学发生的项目,如
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期内物价指数可采用该期内
平均物价指数;对于在会计期内某一时点可采用该期内平均物价指数;对于在会计期内均匀发生的项目,如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期内物价指数可采用该期内平均物价指数;对于在会计期内某一时点发生的特定项目,
发行债券额和股利支付额,期内物价指数可采用该时点的
一般物价指数。如果该时点的一般
物价指数不易取得,则可采用接近该时点的一般
物价指数。然后计算期末实际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净额。期末实际持有货币性项目净额的计算较为简单,它等于
原始成本会计报表中所有货币性
资产与所有货币性负债之差。货币性
资产总额大于货币性负债总额时为正数,反之为
负数。最后
计算货币性项目净额上的购买力损益。即以期末应该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净额,减去期末实际持有的货币性项目净额,差额即为货币性项目净额上的购买力损益,正数为损失,负数为
利益。购买力损益在
财务报告中的报告方法,由于货币性项目的
购买力利得或损失与非货币性项目的持产利得或损失在性质上相类似,因而,它应纳入企业利润总额的计算,但不在营业利润中报告。对于货币性项目购买力损益的计算过程,通常还需要编制货币性项目的净额上的购买力
损益计算表,作为补充报告。
产生原因
购买力损益对
公司价值的影响通过公司股票在市场上的价格表
现反映出来,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购买力损益负 资本化。根据购买力损益负资本化的传统定义,如果
资产上的税负较高,则其价格就会较低。因此,购买力损益负资本化会影响
公司的
价值,进而会影响公司的
股利政策。汉伦、默耶斯和谢乌林认为,购买力损益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资本化进入股价是一个值得
研究的问题。这是因为购买力损益资本化对涉及权益的负债的纳税
利益、组织形式的选择、
公司的
资本成本、
税务代理和
公司股利政策有潜在的影响。然而,关于购买力损益负资本化的上述影响程度的探讨,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在购买力损益负资本化是否影响
留存收益的问题上,学术界尚存在争议。哈里斯和凯姆斯里的
研究发现,
留存收益的估价因其会作为股利分派存在税负而减少,因而留存收益对
账面价值的比率对
公司价值的评估有决定性作用。但是,汉伦、默耶斯和谢乌林的
研究则发现,
留存收益对账面价值的比率对
公司价值没有作用。然而,笔者认为,虽然关于购买力损益负资本化影响的
研究尚无定论,甚至某些研究结论截然相反,但
公司的股利分派政策必然与确定的购买力损益相联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显然有必要从公司
价值和
理财的角度深入探讨有关
股权投资问题。
相关影响
由于跨国
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发展,购买力损益风险管理的问题随之成为
投资理财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币值比较不稳定或购买力损益管制特别严格的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尤其如此。购买力损益风险主要来自
汇率变动。涉及
汇率的最相关的理论依据是
购买力平价,因此
汇率变动实际上依存于
通货膨胀在两个相关国家的
预期。
由于记录和报告以及纳税的需要,各国对于涉及不同币种的业务和
跨国经营的企业都有外币业务会计处理和
外币报表折算的规定。由此,在企业的账簿系统和对外财务报表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汇兑损益。对于汇兑损益的会计处理又往往涉及递延与不递延的不同处理方法,进而往往又会波及到计税问题。与汇兑损益的情形相类似,在
恶性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和
物价变动比较剧烈期间,有些国家的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确定购买力损益或现行成本损益。这样的损益基于多层次不同环境和情况的大量比较和估计,因此往往掺杂大量的主观判断因素。相应地,税收法规也有将之纳入计税基础的可能。但是,一旦将
汇兑损益和购买力及物价变动损益纳入征税范畴,几乎必然导致资本消蚀。这是
因为,
汇率和
通货膨胀的影响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而且最近几十年来大多数国家
一般物价指数总体趋势走高,出口政策激励和本国经济刺激也要求一个适度的
通货膨胀率,因而产生
汇兑收益和
购买力收益的机会显得较多。 应当指出,从
生产经营的角度看,在市场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企业的
价值主要决定于企业的
生产经营能力。在国外特定的
货币购买力环境下,所经营的子
公司的
生产经营及盈利能力通常不会因为
通货膨胀或
汇率上行而扩张,也不会因为
通货紧缩和汇率走低而缩减,其生产经营能力和竞争力在特定的货币购买力和汇率条件下,与当地处于同一竞争环境下的公司保持相对的关系。然而,一旦对汇兑损益和购买力损益及现行成本损益课税,则在大多数场合下会导致
企业资本的消蚀。同理,在企业的
收益分配环节,也应当充分考虑汇兑损益和购买力损益的名义性质,因为它们不能导致实际上的现金流入,因而也就无法为现实的股利分派等财务安排提供相应的现金流出。
有鉴于此,在
投资理财决策环节,就应当仔细考察拟
投资环境下的购买力损益损益和
通货膨胀的影响的纳税规定,并基于本企业在拟投资环境下的市场因素和
资源因素等方面的考虑,从战略全局出发,在投资的组织形式选择、投资所形成主体的功能
货币的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外币报表折算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同理,在投资评价方面,也应当注意剔除相应的影响,注重被
投资主体的实际
生产经营能力和竞争力的评价以及经营业绩在其
经营环境中的相对表现,而非基于简单折算和调整后的数据的程序性结果。同时,在制定股利分派政策时,也应当注意剔除
汇兑收益和
购买力利得以及现行成本利得,以防止发生超
收益分配及其导致的现金短缺。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长期股权投资理财领域,特别是在跨地区、
跨国投资的情况下,对购买力损益和
通货膨胀的风险应当予以充分考虑。因此,
投资收益的
预期必须以对这些风险的充分调查和论证为前提。同时,对于东道国购买力损益管制的派生风险也应当早有准备,以便对日后的
股利分派及遣返、资金调拨及费用收取进行合理
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