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Guizhou Aerospac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位于贵州省遵义市,2000年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是省内第一批两所高职院校之一。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65年,〇六一基地开始在贵州遵义建设。
1973年,〇六一基地3655厂开始举办技校。
1976年,〇六一基地在遵义县新蒲区中坪举办“〇六一基地干部学校”。
1982年,〇六一基地干部学校搬迁至遵义市延安路314号。
1984年,原航天工业部发文同意将〇六一基地干部学校改为“航天工业部贵州职工大学”。
1976年,贵州省第八机械工业局技工学校(〇六一技工学校)在遵义县新蒲区洪江举办,3655厂技校并入。
1993年4月,技校被国家劳动部评为“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
1994年9月,被国家劳动部评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
1998年2月,经国家劳动部和计委批准,改建为“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学校”。
合并之后
2000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00]341号文件批复将贵州航天职工大学和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学校合并组建成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2004年,学院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基实验室”评估;下属的技校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外部认证。
2005年,学院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2006年,学院完成了高职“学分制”管理体系的构建及运行。
2007年起,学院建设了设施较为完善、占地230亩的419实训基地校区,包括数控和电工电子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2008年,学院全面推行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
2011年,学院模具专业、应电专业获央财支持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多个一体化教学场地。
2012年,学院模具专业课程《模具拆装与测绘》获省级精品课程。
2013年,学院建成模具校中厂,与周边多家企业联合培养人才,设立校企联合办公室、大师/名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实训岗,开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新模式。
2016年,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常年招生专业25个;截至2024年3月,学院设有9个教学机构。
师资力量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教职工47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7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2%。学院拥有省级大师工作室4个、市级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职教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教学建设
据2024年5月学院官网数据,学院有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贵州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骨干专业3个,省级“兴黔富民”行动计划特色骨干专业2个,是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建有国务院扶贫办“雨露计划”示范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培训中心、贵州航天安全技术培训中心、贵州省机电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贵州省机电一体化开放实训基地、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基地等。
2016年,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贵州赛区选拔赛中,该校陈伟、郑智娟同学分别获得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贵州省选拔赛中“网站设计”项目一等奖(第一名)和三等奖(第六名)、汤智华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
2016年,在2016年“贵州银行杯”全省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该校2014级应用电子技术班的王雪、罗丰才、陆勇三名同学的《高压断路器机构故障在线监测装置》演绎荣获该项目的二等奖。2015级应用电子技术班的雷晓峰同学的个人作品《航模及其遥控器》在本次大赛中荣获高职组三等奖。
2016年,在2016全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该校机械工程系的“创新夹具设计”获得高职组三等奖,“基于主轴定向功能改进的内直角加工方法”高职组二等奖并顺利晋级全国复赛。
2016年,在2016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王昱波、白其勇、罗希、李仕唯四位同学组成的学院代表队荣获高职组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一级导线测量比赛(团体项目)一等奖(第二名),由谢昂、朱发孟、张亮亮三名同学组成的学院代表队荣获高职组土木水利专业工程造价(斯维尔)比赛三等奖。
2016年,在2016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服务技能大赛)中,该校经济管理系参赛选手喜获两个三等奖。
2016年,在2016年贵州省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拨赛中,该校由王亚、刘海涛、廖登伟三位同学组队,苏畅老师指导的高职组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网络应用大赛项目获团体二等奖,并取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资格。由王操、王煜岚、冯浩三位同学组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大赛项目获团体三等奖。苏畅获评优秀指导老师。
2016年,在2016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校电子工程系参赛选手在大赛中荣获《嵌入式产品装配调试》项目二等奖的王东、李霞将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2016年,在2016年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专业技能大赛)中,该校汽车工程系参赛选手喜获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
2016年4月,在贵州省教育厅主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高职组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比赛中,该校学生靳茜瑶、王瑞香参加了此次比赛,并分别荣获三等奖。
2016年4月,在遵义市2016年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该校参赛选手以获得3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再创新高。
2016年3月,在贵州省第三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该校辅导员代表王中伟老师荣获二等奖。
2015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电子工程系在“第12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
2014年5月,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贵州赛区选拔赛”中,该校汽车工程系汽车整形技术专业12级学生李文林、13级学生张连红参加由遵义市人社局组队参赛的“车身修理”项目,并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2014年4月,由省教育厅、团省委等举办的“多彩校园·闪亮青春”重温学习习近平同志“5.9”重要讲话精神大学生演讲比赛中,该校建筑工程管理系、基础科学系2012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郭骏同学代表学院参加比赛并荣膺全省二等奖。
所获荣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一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据2016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各类专著50余部,编写内部教材20余本,出版教材70余本。
2015年9月,该校卢孟常老师申请的《延安路校区供水系统自动化改造》项目院选科研项目获批立项。
2015年9月,该校董泽芳老师申请的《办公场地多功能远程智能控制器》项目院选科研项目获批立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4月,图书馆以纸制文献资源为主,有纸本图书约38万册,报纸100余种,期刊320余种。(其中较为完备、时效性较强的应用型职教文献资料是该馆的馆藏特色),引进电子图书50万册。
文化传统
校徽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标志形象基本元素由图形标志和字体标志两部分组成,其中图形标志是其核心元素。字体标志由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061基地主任曹军题写。
标志整体
图形标志整体图案采用国际通用的圆形构图,反映了主流性的纯粹学院风格。整体图形犹如一枚构图严谨的印章,象征着学院对时代和社会的庄严承诺。
标志外圆
用中文和大写英文沿圆弧排列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标志核心图形
图形标志核心图形为圆形,以学院的拼音首字母“G”创意变形,与中国航天原有标志进行巧妙的有机组合,结合部分齿轮图案,表现了学院的历史沿革与主体,更具有鲜明的特色。
核心图形运用“对称均衡”的形式美法则构图,取义深远,含意显豁,形似与神似令人遐想……
(1)、首字母“G”蕴含“贵州”、“高职”、“高校”、“高级”之意。
(2)、箭状造型。首先,箭状造型是航天产品的象征,体现学院鲜明的行业属性。其次,箭状造型象一个“人”字,表明了学院从事的职业教育有教无类,面向人人。再次,箭状造型极具动感,具有一种向上腾飞的姿态,寓意全体师生弘扬航天精神,奋发向上,学院事业蒸蒸日上。
(3)、正中心的造型是打开的书本的形象,表现学院教书育人、开卷有益的思想,表明学院鲜明的教育行业特征。
(4)、中心整个“大”字形状。寓意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
(5)、标志中的1976字样,不仅表明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的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学校,更从“三线建设”这一特殊的历史角度突出了学院秉承航天传统,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图形标志色彩
基本色彩为“学院蓝”(C100M70Y0K0PANTONE2955C),蓝色代表理性、沉稳、效率、科技。
校歌
校训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古人云:“师克在和”。一个军团要打胜仗,在与人心团结。任何组织和集体如果不讲团结,就会一盘散沙,混乱无序,一事无成。
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是应当弘扬的传统美德,“团结”是学院生存发展的基础;团结是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指导下的有政治原则的团结,是禀然正气的团结。
运用“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的武器,实现团结的目标,就是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使真理得到坚持,错误得到修正,隔阂得到消除,在新的思想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勤奋:“业精与勤、荒于嬉”。勤奋给人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勤奋努力,精益求精,百折不饶,才能实现目标。“有志者事竟成”。
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学院起步伊始,在基础设施、办学水平、师资、生源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形见绌。我们必须勤奋,也只有勤奋,才能缩小这些差距,不断进步。只有勤奋努力,才能赶上其他普通高校,进而将我院办成一流的高水平的学校。
“天才出于勤奋”。没有勤奋,将一事无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勤天下无难事”。
求实:就是要倡导并实践“求实的态度,务实的精神,扎实的作风”。
求是的态度,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有严谨的治学、求学态度要用笃实的学风去学习、探索和追求。
务实的精神,就是求真务实。要坚持真理,敢说真话,尊重实际,尊重科学。要着眼解决教学、管理、科研、后勤等工作的实际问题,下苦功,干实事,求实效。
扎实的作风,就是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反对浮夸、形式主义和投机取巧。
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该校进步的灵魂,是学院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学院要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和新的举措探索职教的新路子,开创新局面。
团结是成功之基,勤奋是成功之源,求实是成功之本,创新是成功之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应当成为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理想信念、思想作风、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集中反映。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