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都,即中国赋都,指的是中原文化发祥地——十三朝古都洛阳。
赋都缘起
千古悠悠兴废事,一夜纸贵洛阳城。
此称谓来源于著名辞赋作家-周晓明先生,在2007年4月8-11日,洛阳辞赋峰会(即“2007年中国-洛阳辞赋创作研讨会”)上的提议:“洛阳辞赋历史渊源流长,自两汉,至唐宋,始终是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域,犹其是
河洛文化与
河图洛书,使辞赋成为阴阳之道---中华国粹。故,当为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当先确立中华辞赋之都,洛阳当为其中华赋都也。”。
洛阳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十三朝古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城市。
道学、
儒学、
佛学、
理学或渊源于此,或首传于此,或光大于此,以“
河图洛书”为代表的
河洛文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祖根文源。国花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中国古都协会确认定,中国八大古都分别为洛阳、
西安、
北京、
南京、
开封、
杭州、
安阳、
郑州。而洛阳古都史多达1500余年,西安古都史1300多年,北京、南京次之,开封、杭州、安阳等次次之。显然,洛阳雄居八大古都之首。洛阳处于河洛平原之间,
河洛文化是
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在
河洛文化的悠悠历史长河中,辞赋文化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洛阳与赋,渊源极深。洛阳一直与辞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历史何其悠久,源远何其流长。古往今来,名流才士,鸿生巨儒,无不于此耽其心智,肆其才情。洛阳自古赋家辈出,赋作琳琅,华章炫辉,光芒四射,风流千古,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多,无与伦比,冠甲中华。举凡帝京山水形胜,宫殿台阁,人文胜迹,娱游盛况,风俗礼仪,典故传说,无不见之于辞赋歌咏之中。诚可谓赋家之心:包揽漠漠宇宙,总括繁繁万象。澄怀味像,得天地英淑之灵气;
物我两忘,悟道源高溥而渊远。大量的咏洛赋作不惟于赋体流变及发展意义之重大,且为千年帝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譬如:班固作《
东都赋》、《
西都赋》而享誉文坛、千古传诵;张衡撰《
东京赋》、《
西京赋》而震撼朝野、名噪华夏;左思著《
三都赋》即《
魏都赋》、《
蜀都赋》、《
吴都赋》而
洛阳纸贵、天下传抄。曹植咏《
洛神赋》而覆压赋坛、惠布万年。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chǔ)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或以牡丹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也俯首即拾、比比皆是。譬如,尚有
欧阳修的《
洛阳牡丹记》,
周师厚的《
洛阳牡丹记》等,虽然名之以“记”,实则赋也。自古以降,历朝历代,讴歌斯邑眷眷然而留佳作者,焕焉难述。因此,洛阳不但是天下之中心,而且是辞赋文化的摇篮和发源地,是辞赋研究和探讨的中心,是赋体文化创作的基地。
辞赋,是中华国学之经典,是中国独特的文学体裁,是中国文学二十多种文体中,誉为阳春白雪、
高山仰止的最高文体。二十多年来,中国辞赋的复兴走过了从研究到创作,从分散到有组织的转变。为了更好地继承
辞赋文学,挖掘辞赋潜力,使辞赋更好地为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优秀文明的推进服务。当今中国有北京、西安、洛阳、
南昌、
成都、
岳阳五市提出了打造赋都文化品牌的倡议。
中国赋都,亦称中华赋都,简称赋都。
赋都简介
历史条件
十三朝古都洛阳,文化渊源与文化积淀,厚重非他地可比拟。
1.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2.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3.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4.
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5.
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25年—190年
6.
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7.
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8.
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9.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10.唐 洛阳宫 东都 神都-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
11.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12.
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13.
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人文条件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历史文化名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1. 夏都
斟鄩:公元前2070年,夏禹在河洛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夏代太康、仲康及帝桀相继建都斟鄩。《逸周书 度邑》载:“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古本《竹书纪年》称:“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记“仲康居斟鄩。”其地就在今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夏都斟鄩的规模范围、建筑设施、整体布局等各方面状况,通过对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正在逐步廓清。一般认为,洛阳的都城史是从夏朝建都斟鄩开始的。
2.商都
西亳:公元前16世纪,夏代国王帝桀荒淫暴虐,“残贼海内,赋敛无度”,遂使“万民甚苦”,“百姓弗堪”。商汤率诸侯伐桀,战于鸣条,桀败走,死于南巢。汤即天子位,定都西毫。位于洛阳市偃师城西、洛河北岸的尸乡沟一带。商汤之后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诸王均以此为都,前后共计200余年。偃师尸乡沟商都西毫遗址已于1983年春进行发掘。
3.(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位国王太甲继位之初,暴虐昏庸于是四朝辅国大臣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宫。太甲居住在桐宫三年,悔过反善,伊尹才把太甲迎回到都城西毫,而使之重新主持国政。太甲修德,万国部落纷纷归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
4.(八百诸侯会孟津)公无前1046年,商纣王昏乱暴虐,淫乱不止,诸侯都叛离殷商而归顺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以太公望、周公旦等人为辅佐,师修文王之业。武王二年,东观兵于孟津(今洛阳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诸侯不期而会盟津(孟津)者八百”,诸侯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不久武王灭商
5.(周公营洛)周武王灭商后,准备营建洛邑(洛阳),但未及实施。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对“天下之中”的洛邑进行大规模营建工作。由周公主持营建的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据《逸周书.作各隹解》记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建大社于国中”。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周公营建成周城,设明堂宗庙,洛邑成为周王朝的都城。新都建成后,按《何尊》铭文。成王“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义民”,洛邑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6.(周公制礼作乐)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原有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建立各项典章制度,是为礼乐制度。其内容是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行礼仪要用乐配,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章。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7.(
平王东迁)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申侯联合犬戎攻破宗周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由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夹辅,东徙洛邑。平王东迁,标志着东周的开始,周代实行的以镐京、洛邑共同为都的两都制变为以洛邑为唯一都堀的国都制度。
8.(孔于入周问礼乐)周敬王时期,孔子得到鲁君的支持,与南宫敬叔来到周朝国都洛邑。孔子在周,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时任周守藏史,他告诉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9.(诸侯筑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年),由于成周毁于王子朝之乱,而王子朝之余党犹存。周请诸侯为周筑城。于是晋魏舒、韩不信、齐高张、宋仲几、鲁仲孙何忌、郑国参等大夫会于京师。晋士弥牟制订工程方案,计算城墙高度、长度、厚度和沟渠深宽,考察土方数量、运输远近,以及所需器材和粮食,预计用工多少和完工日期,以命令诸侯服役。
10.(刘邦南宫论三杰)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定都洛阳,置酒洛阳南宫,与群臣论所以取天下之道。他说,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11.(光武中兴)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刘秀在位期间,“退功臣,进文吏”,加强中央集权,兴修水利,汉朝成中兴之势。
12.(东汉建太学)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在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创建太学,刘秀曾亲临太学视察。太学规模宏大,“诸生横巷,为 海内所集”。汉明帝刘庄还在太学亲自讲学,“诸儒并听,四方欣欣”。汉顺帝时,又扩建太学240房,1850室。此后,太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经常达到三万余人。东汉以后,曹魏、西晋、北魏直至隋唐相继延设洛阳太学。洛阳太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13.(倭国来朝)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年)正月,倭奴国派遣使节来洛阳奉献,刘秀封其国王为汉倭奴国王,赠“汉倭奴国印”一枚(原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岗市出土)。这是日本第一次来朝。
14.(永平求法)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年),遣郎中蔡倍、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音等到月氏,邀请天竺国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二僧,携带《贝叶经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年),用白马驮回洛阳。后于洛阳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始。
15.(班超出使西域)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从西域返回洛阳。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1.(白虎观会议)东汉时,由于对“五经”解说所持态度以及解经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倾向不同,因而有今文、古文之争。建初四年(79)章帝亲自在白虎观大会诸儒,审议“五经”异同,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议》一书,作为官方典籍公布。《白虎通议》全部为
今文经学。由于朝廷支持,今文经学在东汉前期广泛流传,该书也成为官学的通用教材。
2.(班固修《汉书》)东汉建初七年(82年),兰台令史班固在洛阳著《汉书》。《汉书》用了20余年时间修成,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写到王莽失败,计120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班固死后,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3.(许慎作《说文解字》)东汉时,许慎在洛阳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9353个,古文、籀文1163个为重文:每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全书540部,14篇。此为中国文字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之创作。
4.(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改进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献给和帝,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5.(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太史令张衡发明地动仪,并成功测知永和三年(138年)陇西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州早1700多年。
6.(大秦遣使入洛)东汉恒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臣来到洛阳。这是中国与欧州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
媒体链接
光明网-《中国辞赋家协会老君山辞赋研讨会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