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宁(1973年10月20日—1988年3月13日),原名赖麟,男,汉族,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人,生前是四川省石棉县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
人物生平
1973年10月20日,赖宁出生于四川雅安市
石棉县。他从小立志,长大要成为一名地质学家。为此,他和伙伴们组成“金龙探险队”,经常去山上探险寻宝。由于石棉县是火险区,每当发生山火,他们“金龙探险队”的队员都会主动上山去帮助大人灭火。另外,赖宁还具有社会责任感,10岁时,他曾致信
石棉县人民政府要求打击大渡河边的非法捕捞行为。
从上小学起,赖宁年年被评为“
三好学生”和“
优秀少先队员”,还获得四川省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及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赖宁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
四川省石棉县中学)。
1988年3月14日,赖宁主动加入
石棉县海子山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年仅15岁。
人物事迹
户外探险
赖宁认为石棉县已发现石棉矿,应该还会有其它矿产,找出来就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在他的提议下,学校四年级成立了一个探险队,他被推选为队长。此后,赖宁和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县城周围的山峰进行探险,寻找到水晶、云母、麻玄石、松花石等矿石。小学毕业时,赖宁将自制的矿石标本送给母校,供师生们上自然课使用。
某年暑假,赖宁和两个小伙伴带着手电和蜡烛去探险钻洞。洞口小到只能进一人,里面有30多米深,蝙蝠乱飞,看到小伙伴们很紧张,赖宁就安慰他们说自己曾钻进去一回,如果氧气不够,蜡烛就会熄灭,便赶快撤退。在他的带领下,小伙伴们成功入洞探险,并逮到几只蝙蝠当战利品。
救火牺牲
1988年3月13日下午3点半,
石棉县海子山山林因电线短路引起大火。火借风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威胁。
赖宁写完作业,和生病卧床休息的妈妈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下楼后,赖宁发现火情,没来得及告诉妈妈,就直奔火场而去。赖宁和伙伴们在山上找了一些松枝灭火,见火势凶猛,他们就一次次地冲向火海。
天快黑时,在现场领导的命令下,赖宁和他的同学,以及妇女、老人都被安排坐汽车下山。归途中,山火又席卷起来,他扒住卡车边喊了一声:“我下去了!”立即跳下汽车冲向火海,又一次加入到扑火队伍中。大火越来越猛,逐渐将他和伙伴冲散。
1988年3月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的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
所获荣誉
人物生活
家庭成员
赖宁的父亲赖正纲曾任武都引水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2001年退休。在赖宁牺牲后,赖宁的母亲黄和榕受到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多次参加赖宁事迹巡讲。赖宁的妹妹赖彬是一位英语老师。
逸闻轶事
赖宁每年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问他要什么礼物,他总是回答“要书”。为了满足赖宁爱读书的求知欲,爸爸妈妈给他订了《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少年百科知识》等报刊,为赖宁学习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除了读书学习和探险锻炼以外,赖宁还爱好科学小试验、书法、绘画、吹笛子、弹电子琴、踢足球、集邮、打乒乓、下象棋等等。他先后在雅安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和石棉县少年儿童书法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
赖宁曾在《保护森林》一文中写道:“森林可以为人类提供木材,可以净化空气、储蓄水分,还可以保持水土。同时,它又是珍禽异兽的栖身之地,所以保护森林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他呼吁人们保护森林,自己也首先做到。一次,搞卫生时,他不小心将教室门口刚栽活的一棵小树弄断了。第二天下午,他拿着一棵小树和锄头,来学校补栽。从此,他精心地照料这棵树,还制作了一个小木牌,写上“爱护小树”几个字,挂在树上。
春游时,赖宁总是在同学们野炊后检查临时火灶,防止引起山火。他搬开搭火灶的石块,用手摸来摸去,直到熄灭所有的小火星才离开野炊地点。每年3月的植树节,他都与同学们一道参加植树活动。
人物评价
“看了少年英雄赖宁的事迹报道,我非常感动。赖宁作为一个14岁的孩子,能见义勇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国有一亿三千万少先队员,如果都像赖宁和十佳队员那样,有对祖国、对共产党的无限热爱,勤奋学习、坚韧不拔,具有钢铁般的毅力和意志,我们的民族就是不可战胜的。”(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江泽民评)
(对赖宁的父母说)“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为国家培养教育出赖宁这样的好孩子,这样了不起的少年英雄。他不仅是你们的光荣,也是全国少先队员的光荣。他今天没能来,我感到惋惜和悲痛。他虽然牺牲了,但他的事迹将世世代代传下去,永垂千古!”(
邓颖超评)
赖宁是个全色彩的孩子,他有多方面先进的事迹和思想,也有很多使孩子们佩服的趣闻逸事。他只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是这一代杰出少年中最有影响的一个代表。赖宁精神的实质是“五爱”情感的结晶,是“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
李源潮评)
人物影响
学习宣传
1989年初,《
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当代英雄少年——赖宁》,在中国引发热议和讨论;同年5月21日,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联合作出《关于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光荣称号的决定》,并且号召中国各族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
1989年10月14日,时年85岁的邓颖超撰写名为《学习赖宁》的文章,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在文章中,邓颖超称赞赖宁说:“他是一位优秀的少先队员,也是我们共和国优秀的小公民。”她最后写道:“赖宁是新一代少年儿童的代表。他证明了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是有希望的,从而也证明了我们事业的未来是有希望的。”
1989至1990年,“学赖宁,做党的好孩子”,连续三年出现在少先队工作大事记中。199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要深入开展学习赖宁活动”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赖宁成为中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成为那个时代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一个的精神符号。校园墙上贴上了他的照片,很多学校建立了纪念雕像,他的事迹还被收录进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
2012年5月23日,四川雅安市石棉县举行“学英雄少年,做四有新人”活动,号召广大青少年学习、传承、发扬赖宁精神。石棉中学部分师生等1300余人聚集在石棉县赖宁广场参加宣誓仪式。部分师生随后参观了石棉县赖宁纪念馆,并向赖宁墓碑敬献花篮。
2012年6月5日,四川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联合召开弘扬赖宁精神座谈会,提出传承和发扬赖宁精神,倡导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热爱科学,勇于实践;积极进取,全面发展;热爱祖国,临危不惧”的精神。
精神影响
赖宁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载体,如果忽视或隐去他的“
未成年人”身份,人们也依然会被他感动。可见,人们看重的是赖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利众精神。人们并不倡导少年儿童用牺牲生命作代价去见义勇为,但也要鼓励孩子们从小培养起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见义勇为。这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从这个层面上看,赖宁这个精神符号永不过时,任何时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扬的巨大价值。
社会反思
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命观更加强化,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学习赖宁,必然要提到学习他的见义勇为,为了集体财产牺牲个人一切。显然,这样的倡导,放到一位未成年人身上并不合适。
实际上,从赖宁事迹被广为宣传时起,对其在面对山火时的具体做法,就始终有不同意见。尤其是将赖宁树立为少年楷模,鼓励少年学习的做法,更是一直有批评意见。孩子是被保护对象,在面临山火这样的灾难时,孩子首先应该是成年人施救的对象,而不应该让他们承担他们本来无力也不应该承担的重责。
随着《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实施,赖宁的照片也从校园墙上被摘下,似乎说明中国社会不但已经明确地意识到了对未成年孩子进行保护的必要,而且走出了过去那种不切实际地鼓励孩子“见义勇为”的道德高调误区,恢复了青少年教育中的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而学校摘下赖宁的画像的行为,也引发社会各界争议。
后世纪念
人物书籍
纪念展陈
20世纪90年代,为了纪念赖宁的英雄事迹,在山西太原东仓巷塑立赖宁的雕像,成为当地一道人文风景。赖宁的母校——石棉中学,也保留着赖宁的塑像。在石棉县城的“赖宁广场”上,赖宁塑像矗立在山脚下。
赖宁纪念馆位于四川省雅安县新棉镇城北村烈士陵园内,灾后重建布展工程于2010年1月竣工,总投资13.2万元。共一个展厅,制作赖宁事迹展板31个,实物展柜10个。2012年7月,该馆被共青团四川省委命名为“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影视宣传
2010年1月8日,中央电视台在《
人民英模》专栏节目中,以《英雄少年赖宁》为题介绍了赖宁生前英雄事迹。
2011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
文化正午》栏目以《赖宁精神 何处安放》为题,讨论了赖宁精神在当代是不是还需要、赖宁雕像为何“冷遇”及怎样学习“赖宁精神”等内容。
2012年2月16日,中央电视台《
社会与法》频道播出《告别赖宁式救火 孩子更应见义巧为》专题节目。
2019年9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最美奋斗者·赖宁》专题节目,介绍赖宁生前英雄事迹。
2021年9月6日,郑州市妇联组织录制的30期视频栏目《红色小剧场》第二十期:赖宁正式播出。
亲人回忆
赖宁的母亲黄和榕常常梦到赖宁。她对赖宁不再受关注并不在意。她认为赖宁退出历史舞台是早晚的事情。但在他们的家里,永远有赖宁的位置。
悼念活动
2016年3月14日,石棉县开展“学习英雄赖宁,争当四好少年”主题纪念活动,纪念赖宁牺牲28周年,组织学生代表、武警官兵、青年志愿者代表参观赖宁纪念馆,向英雄敬献花篮、鲜花。
2023年4月4日,
石棉县公安局组织民辅警在石棉县革命烈士陵园开展“致敬·缅怀·奋进”清明节祭扫活动,在祭扫活动结束后,全体人员到烈士赖宁纪念馆展示厅参观,通过观看资料与历史图片,共同回顾少年英雄赖宁的事迹。
艺术形象
1991年,由
黄军执导,
朱江、张宁(饰赖宁)主演的电影《
未完的日记》在中国上映,该片讲述了赖宁生前为他人做好事,严于利己的事迹,以及后来他在扑灭山火中牺牲的经过。
1993年,根据
孙云晓报告文学《
英雄少年赖宁》改编的儿童电视剧《
赖宁》(又名《英雄少年赖宁》)在中国大陆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