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图

元好问诗作

《赤壁图》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中,诗人于评论《赤壁图》之逼真传神的同时,着重描述了当年赤壁大战的壮阔,绘画了苏轼泛舟夜游的恬淡,由此抒发了诗人对周瑜和苏轼两位英雄的钦慕赞誉,寄寓了诗人自己哀伤感痛的情思。诗中借对孙权、周瑜的赞美,反衬出面对金国的衰亡,救国无人、回天乏术的慨痛。全诗出语奇肆却章法严整,于跌宕奔放的笔势中时显精彩的思致,情韵兼收。

作品原文
赤壁图⑴
马蹄一蹴荆门空⑵,鼓声怒与江流东⑶。
曹瞒老去不解事⑷,误认孙郎作阿琮⑸。
孙郎矫矫人中龙⑹,顾盼叱咤生云风⑺。
疾雷破山出大火⑻,旗帜北卷天为红⑼。
至今图画见赤壁⑽,仿佛烧虏留遗踪⑾。
令人长忆眉山公⑿,载酒夜俯冯夷宫⒀。
事殊兴极忧思集⒁,天澹云闲今古同⒂。
得意江山在眼中⒃,凡今谁是出群雄⒄?
可怜当日周公瑾⒅,憔悴黄州一秃翁⒆。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赤壁图:金代画家武元直创作纸本墨笔画。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率领大军约三十万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五万以拒之,在赤壁两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在大将周瑜的指挥下,用火攻击败曹军,曹军大败北逃。战后形成曹、孙、刘三方鼎峙的局面,为建立魏、蜀、吴三国打下基础。
⑵马蹄:代指曹操大军。蹴(cù):踏。荆门:今湖北省荆门市,因荆门山而得名。这里指东汉末年刘表据以称雄的荆州一带地方。当时曹操大军一踏入荆州,驻襄阳的刘琮就举荆州投降。
⑶“鼓声”句:刘琮投降后,曹操兼并荆州的水军,于是击鼓撞金,从长江顺流东下,准备吞并东吴。
⑷曹瞒:指曹操,小字阿瞒。老去:老了。曹操时年五十四岁。不解事:不懂事,糊涂。
⑸孙郎: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的创立者,公元229—252在位。阿琮(cóng):指刘琮,刘表次子,刘表死后,接替刘表成为荆州之主。
⑹矫(jiǎo)矫:勇武出众的样子。人中龙:誉为杰出人物。此喻孙权。
⑺顾盼:左顾右盼,此指微小的动作。叱(chì)咤(zhà):呼喝。
⑻破山:指震撼山岳。出大火:赤壁之战中火烧曹营事。
⑼旗帜北卷:犹言败北,卷起旗帜向北逃跑。以上两句写周瑜用黄盖的火攻之计,焚烧曹军战船,大败曹军。
⑽图画见赤壁:收束至主题上,转写东坡游赤壁事。然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蒲圻境内的一段长江上,东坡所游之赤壁在湖北黄冈境内,一名赤鼻矶,两地相距五百里。
⑾虏:称敌人,这里指曹军。
⑿眉山公:指宋代文学家苏轼,他是四川眉山人。
⒀夜俯:犹言夜探。冯夷:水神名。苏轼《后赤壁赋》有“俯冯夷之幽宫”句。
⒁“事殊”句:用杜甫《汉陂行》原句。殊,不同。兴极,兴致极高。忧思,指当年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后的苦闷心情。
⒂“天澹”句:用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居人》原句。天澹云闲,是说赤壁上空仍然是恬静的天空,悠闲的云。
⒃得意:犹言可人意,合人意。
⒄“凡今”句:用杜甫《戏为六绝句》原句。出群雄,出类拔萃的英雄。
⒅周公瑾:指周瑜,字公瑾,三国时吴国名将,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此句暗以周瑜比苏轼,又关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⒆憔悴:这里是示意的意思。黄州一秃翁:指苏轼,苏轼于宋元丰二年(1079)被贬黄州。秃翁,是对老人的谑称。其实苏轼当时才四十三岁,并不算老。
白话译文
曹军一到,全荆州就空了,无一抗曹之军了,战鼓怒号,其声如雷,与江流一起东下,直指东吴。
可惜曹操年老了,糊涂了,错误地认为孙权也会像刘琮那样,大军一到,立即投降。
孙权英雄勇武,是人中之龙,他左顾右盼,叱咤怒吼,就能使云生风起,天地变色。
周瑜用黄盖的计谋,火烧曹军战船,使曹军卷起旗帜向北逃走,一片火光使天空也染成红色。
直到今天在图画中见到赤壁,仍依稀可想像到当时烧退强敌的遗迹。
因为武元直的《赤壁图》和当年的赤壁大战,使我长忆苏轼当年泛舟江上,携酒吟咏,在夜里俯瞰冯夷的神宫的风采。
时事不同兴致到了极点自然忧愁聚集,云天闲淡古往今来没有什么不同。
眼前的江山令人畅心满意,但今天谁又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犹如那当年令人爱怜的周瑜,还有被贬黄州失意的苏轼。
创作背景
该诗当作于诗人晚年居太原之际,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此时诗人恰如诗中所言“天澹云闲”,憔悴衰老,纵论古今,感慨颇多。诗人观《赤壁图》后触发思绪,兴慨无限,因作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诗十八句。开头八句写赤壁之战的成因和孙郎火烧、曹操败逃的情景。
“马蹄一蹴荆门空,鼓声怒与江流东。”两句描述了曹操大军南下的盛况。“荆门空”,曹军一到,全荆州就空了,无一抗曹之军了。因为从刘琮者已投降,从刘备者已南下。“一蹴”而“空”,表明了曹军军威之雄壮。“鼓声怒”既承“马蹄”而来,又直贯而下,“与江流东”。战鼓怒号,其声若雷,与江流一齐东下,直指东吴。形象地表现了曹军声势的浩大。曹军当时“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来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其势之大,其威之壮,战马疾驰,鼓声怒向,曹军一到,东吴也该向荆门一样,望风而降了,“一蹴”而“空”了。但是“曹瞒老去不解事,误认孙郎作阿琮”。此句写草擦控制荆州之后,产生了骄傲自大的心理,错误估计并轻视了对手孙权,导致兵败。“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这两句描写孙权的气概和威势,写出了孙权的神采,为曹操败北提供了依据。孙郎“叱咤生云风”,于是“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这两句描写孙郎指挥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壮阔景象,重彩浓墨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战斗的激烈雄壮的场面。
接下来两句承上启下:“至今图画见赤壁,仿佛烧虏留馀踪。”这两句,一赞赤壁图的逼真,一引出下面东坡游赤壁作赋作词以至于作者由此生发的感慨。
最后八句写苏东坡赤壁夜游及诗人自己的感慨。“令人长忆眉山公,载酒夜俯冯夷宫。”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苏轼的仰慕与钦羡。苏轼的月夜泛舟,载酒寻幽的行为使作者心驰神往,情不自已,所以要“长忆”了。接下来四句,一句一意,诗人借苏东坡之事从四个方面抒发自己对人事的感慨,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境。诗人一叹兴极优生。“事殊兴极忧思集”的“事殊”,是指孙曹在赤壁血火相搏之事与苏轼在赤壁乘兴而游之事的“殊”。苏轼在“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乘兴出游,既是乘兴,当然就有兴极兴尽之时,这时就要“忧思集”了。苏轼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千古人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自己发已华而功名未立,贬于此地而忧。诗人此时“国破家亡此身留”,一堪忧;“白头岁月黄尘底”,终老乡间,无所作为,二堪忧。因此,该处的“忧思集”,正是作者借古人之杯来浇自己的块垒了。二叹天澹云闲:“天澹云闲今古同”,诗人在这里是说,天对于苏轼和自己的“忧思集”是不管的,表现了诗人对上天对苏轼不公平的愤慨。而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己对多舛命运的不平。“今古同”三字,绾合苏东坡与诗人自己。见出了诗人的“哀伤感痛”。三叹得意江山。“得意江山在眼中”,诗意一转,诗人的情绪从愤激转入旷达。“得意”二字见出诗人的旷达超脱。四叹世无英雄,“凡今谁是出群雄?”在金国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也曾热切地盼望英雄来挽狂澜,转败局;救国君,收金瓯。但结果是,国亡君死,诗人“空将衰泪洒吴天”。透过“凡今谁是出群雄”的反诘问句,可以看出诗人愤激的情感。最后两句,诗人评点英雄,揭出主旨。“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诗人紧扣诗题《赤壁图》来指点“出群雄”:一是可爱的当年火烧曹军的周公瑾,一是因不得志憔悴了的秃了发的贬到黄州游赤壁的苏东坡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赞扬周瑜,把周瑜当作一时豪杰之首,极为夸赞,所以此处用“可怜”来称誉周瑜。在慨叹了世无英雄之后,诗人极力夸赞周瑜这位当年烧赤壁,破强虏的英雄,蕴涵了对在金国衰亡之际将帅无能,救国无人的哀痛。从对苏东坡的推誉中又可以看出诗人自比苏子,为斯人憔悴而感伤的情思。
该诗慷慨悲怆,恢弘壮旷。描述战事,高屋建瓴。“马蹄一蹴荆门空,鼓声怒与江流东。”大处落笔,曹军之威,孙刘联军之危,顿现眼前。“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重处着力,争战之烈,场面之壮阔,尽在笔下。评论人物,情韵激越。论孙郎,“矫矫人中龙”,夸赞之意,明晰豪迈;赞公瑾,“可怜当日”,既见出“雄姿英发”之可爱,又见出“当日”“谈笑间,强虏烟飞灰灭”之功绩;议苏轼,“载酒夜俯冯夷宫”,钦羡之意油然;“憔悴黄州一秃翁”,同病相惜之情,愤激不平之气,蕴蓄于中。而“长忆”二字则将诗人以苏轼为同道,萦绕于心的情感表露无遗。
全诗章法奇肆,兴会所至,挥洒自如。开篇两句,破空而来,如疾风骤雨,迅不可挡,给人以突兀劲峭之感。开篇之后,直趋而下,描述赤壁战事,笔酣墨饱。声若“疾雷”,色染天“红”,血火相搏,生死决斗,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正如前人所评“点染酣恣”。“至今图画见赤壁,仿佛烧虏留余踪。”顿束满足,开启自然,而“令人长忆眉山公”又接得神气凑泊,很自然地就由赤壁战事的描叙转入了苏轼诗意的探寻。苏东坡当年游赤壁,载酒泛舟,探幽思古,兴致是多么的高涨,神采是多么的飞扬,但“兴极忧思集”,“天澹云闲今古同”,对苏轼之事给以总括,而“今古同”以“古”结苏轼,以“今”启自己,用一“同”绾结古今,连接两人,细针密线,叹为观止。“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卒章显志,突现出诗人赞誉前贤,寄寓感慨的主旨。全诗或起或承,或承或转,恍如万壑千岩,烟出云没,错落层出,变化无穷。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唐宋诗举要》:“‘令人’句从‘图画’句生出。后两句言少年以天下自任,不谓衰老如此也。章法虽积奇肆,要自细意熨帖,针迹天成,方无粗才凌躐之弊。”
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永正《元好问诗选》:“篇末三用前人成句,虽浑然不见凑拍之迹,然亦恐不免剽窃之讥。遗山诗中常有此,不足为法。”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金元之交时期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对金元前后诗词文化有承上启下之用。他自幼聪慧,七岁能诗,十四岁时从郝天挺学,淹贯经传百家,六年学成,下太行,渡黄河,赋《箕山》《琴台》诗,名震京师。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善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以“丧乱诗”闻名。金亡后不仕,以故国文献自任。编辑金源史录至百万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遗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乐府》,词有《遗山乐府》五卷。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