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塘,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水系河道,又称钱溪,为五代吴越王钱镠所开挖,以收渔盐之利。相传南宋名将韩世忠屯兵江湾、大场一带,在河岸走马往来,遂称为走马塘。流经江湾镇的河段通称为江湾市河。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静安区、普陀区和虹口区境内。西起封浜,往东北流经南翔镇、大场镇,至江湾镇淞沪铁路接沙泾港。长约20.8公里,底宽6米,河底高程0米。原走马塘至江湾镇以东分南北两支;南支经虬江至沈家行市入黄浦江,北支接袁长河、钱家浜入黄浦江。1990年代小吉浦以东至复旦大学西北角一段已填没。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走马塘,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静安区、普陀区和虹口区境内。西起封浜,往东北流经南翔镇、大场镇,至江湾镇淞沪铁路接沙泾港。长约20.8公里,底宽6米,河底高程0米。
其中,西段嘉定境内,位于南翔镇中部,西起沪宁铁路,东至宝山区界,长4.78公里。传说宋代韩世忠抗金驻兵吴淞,常骑马往来于塘滨,因此得名。横沥以西段民国前称封家浜,1949年后统称走马塘。通航10吨左右船只,流经红翔、翔二、沈家3村,与横沥、中槎浦、花园江交汇。穿越南翔集镇。明清两代疏浚22次,1993年东段取直改道。沿途有
云翔寺、南翔灯泡厂、南翔镇人民政府等单位。
其中,东段宝山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境内,走马塘向东流,经葑塘、大场,在江湾镇接沙泾港(原在香花桥接小吉浦),段长15.35公里。常以
桃浦分界,以西称西走马塘,以东称东走马塘。该塘流经大场镇的河段作为市河一部分,流经江湾镇的河段通称为江湾市河。
其中,江湾市河长2200米,宽15米。因四乡的农副产品均通过这一河道运至江湾镇,故称为市河,其通航能力,在涨潮时可通行10吨水泥船和木船。
河道变迁
民国《宝山县续志》记载,走马塘又称钱溪,为五代吴越王钱镠所开挖,以收渔盐之利。相传南宋名将韩世忠屯兵江湾、大场一带,在河岸走马往来,遂称为走马塘。原来走马塘在江湾东分为两支:南支会虬江入黄浦江,北支由袁长河东北会钱家浜而入黄浦江。今南支早已断掉,仅部分与虬江联成一环状河,通称外走马塘,北支只有今逸仙路以东现为小吉浦的一段,其余仅钱家浜通黄浦江一段出口存留。
据《宝山县志》,至1990年代,小吉浦江湾镇东大部已淤塞、填平。故走马塘东至
沙泾港,不再连接小吉浦。
水文特征
走马塘,属太湖区黄浦江、吴淞江水系的平原河网感潮区。1981年确定以南门水文站2.5米的水位为基准水位,3.15米为警报水位,3.8米为警戒水位。1958~1987年南门站年平均水位2.43米,最高水位4.08米,最低水位1.90米。1988~1992年,年平均水位2.56米,最高水位3.53米,最低水位2.19米。1990年起汛期由6月1日至9月30日改为由5月1日至10月20日。
主要支流
走马塘,自西向东,与封浜、花园江、中槎浦、新槎浦、桃浦、大场浦(西弥浦)、东茭泾、彭越浦、西泗塘、俞泾浦、南泗港、郝桥港(南洒塘)、沙泾港、小吉浦等河道相交。
封浜,位于嘉定区境西南部,南起
吴淞江,北至
蕰藻浜,全长9.7公里,河口宽28米,底宽8米,河底高程-0.5米,边坡1:2,8级航道,能通航15~40吨船只。流经封浜、南翔、马陆3镇,与区级河道虬江、吾尚塘相交汇。封浜原名封家浜,以姓命名。宋南渡,承事郎封载由渤海举家南迁,隐居吴淞江之阳,名其旁水道称封家浜。元大德二年(1298)置闸封家浜,不久即废。清道光三年(1823)因救灾(施粥)自南翔分置封浜厂,封家浜遂简称封浜。明、清两代疏浚5次。南翔横沥以西的走马塘原亦名封家浜,但西向不到沪宁铁路已中断。明清两代曾有5次疏浚。1952年、1963年又有2次疏浚。1977年拓浚、北延成现状,并与南翔走马塘沟通。全河架桥27座,南端建封浜套闸1座。1993年,沪宁铁路以下南北贯通。
花园江,位于嘉定南翔镇西北部,南起走马塘,北至蕰藻浜,长3.25公里。河流北端东岸紧靠槎山村东园,昔辟有私家花园,故名花园浜,俗称花园港,1999年水利规划改“港”为“江”。通航20吨以下船只,流经永丰、永乐、槎山3村,1976年疏浚。沿途有申华灯泡厂及永乐村的多家企业。
横沥,位于嘉定区境中部,南起奉贤捍海塘,北至常熟常浒河,全长120余公里。境内南起沪宁铁路、北至浏河,长23.85公里。河口36~42.5米,底宽8~20米,河底高程0.5~-1米,边坡1:2.5,7至8级航道,通航15~60吨船只。流经南翔、马陆、戬浜、嘉定、娄塘5镇。与区级河道吾尚塘、蕰藻浜、练祁河、嘉定城河、祁迁河、娄塘河相交汇。横沥是唐代开挖的人工河,古代江南水利有“纵浦、横塘”之说,横沥走向由东南向西北,略带横向。“沥”有“流”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横向汇流的河道。横沥在南翔以南的河段古称上槎浦,南翔段俗称“市心横沥”或“中心市河”,嘉定城以南,亦名南横沥,城北亦名北横沥。流经城中的河段称“穿城横沥”或“市河”。娄塘段称“中心横沥”,昔有东北流向的河段称小横沥。1958年沪宁铁路以南被截断,1981改称西虬江。1976年北段拓浚裁弯取直,1992年北段又因嘉定“引水工程”拓浚,遂成现状。北出口建横沥套闸1座。
中槎浦,位于嘉定区境东南部,南起新槎浦,北至蕰藻浜,全长6.64公里,河口宽42.5米,底宽10米,河底高程-1米,边坡l:2,7级航道,通航60吨船只。流经普陀区桃浦镇和嘉定区南翔镇及真新新村街道,与区级河道吾尚塘相交。槎浦雅名槎溪,名称来历有二说:一说,相传汉博望侯张骞寻河源曾乘槎至此,故有此名。另一说,相传在今南翔仙槎桥处横沥岸边,有棵大树,干枝跨河连结两岸,人可通行,人们称之为“仙槎”,遂有槎溪之名。元至正十一年(1351)于此建桥,大树为“槎”之功能才告消失。古自西向东排列有上中下3条槎浦,其居中,故名中槎浦。三槎均通吴淞江。明清问南至虬江,北达南翔东北。1988年辟浚新槎浦,于沪宁铁路北与新槎浦分流,遂成现状。
新槎浦,位于嘉定、普陀、宝山3区交界处。1977年将孙基港、中槎浦、杨泾、蒲华塘等河道疏浚串联成一条河后,合称为新槎浦。河道南起吴淞江北岸,北流穿越西虬江、中槎浦、走马塘,流入蕰藻浜,经江桥、桃浦、祁连等镇。长约9.8公里。河底高程-1米,可通行100吨级驳船。
桃浦,又称桃树浦、西茭泾、西沟泾,位于宝山区、普陀区境内。北起宝山区境蕰藻浜,往南经大场穿越走马塘,经杨家桥、真如镇,至曹杨新村入西虬江。曾名桃溪或桃树浦,昔时两岸多种桃树,故名。长约11公里。水质受化工废水严重污染,常年黑臭。
西弥浦,北起蕴藻浜荻泾口对岸,向南经鹅浦,在大场镇北折西穿沪太路往西南,在大场镇西入走马塘。原全长5.6公里,1986年疏浚裁弯后为4.63公里。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光绪二十五年各疏浚过1次。1940年代,西侧和东岸先后修筑有沪太路和大场飞机场,使西弥浦排灌和运输功能减弱,且在西边1公里处有桃浦河并行,担负排灌、运输的任务,所以西弥浦更失去疏浚价值。
大场浦,宝山区南部、普陀区北部,北起走马塘,南至真如港(一说犁辕浜),流经大场、彭浦,河长5.08公里,为宝山区支河。
东茭泾,又称
东高泾。位于宝山、静安两区境内。北起蕰藻浜,经康家宅,南入走马塘接彭越浦。民国《宝山县志》卷二云:“东茭泾南起大场走马塘,北经 浦转东折北,出蕰藻浜。”长约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东高径、彭越浦是蕴藻浜到吴淞江的重要航道,也是宝山北部地区到上海市区的重要航道。
彭越浦,彭越浦,又名潭子港、彭公浦。位于静安、普陀两区境。元代曾在浦旁今彭浦自然镇建彭王庙,祀奉西汉刘邦灭楚大将彭越,以镇潮神,故名彭越浦或彭公浦,简称彭浦。北起走马塘,南经彭浦自然镇,至潭子湾入吴淞江。长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0~1.5米,通行10~20吨级小船。向为罗店、刘行、大场、彭浦到市区的主要航道。
西泗塘,位于宝山区、静安区境内。又名新塘港。南起走马塘,往北经泗塘新村,注入蕰藻浜。长约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4米,可航行15~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300公顷左右。1971年冬进行疏浚,截去长江路南的陡弯,标准为底宽6米,底高0米,坡度1:2元。
俞泾浦,虹口区西部,走马塘—嘉兴路桥俞泾浦,原称芦泾浦,今讹称俞泾浦。在彭越浦东、沙泾港西。东南自虹口港嘉兴路桥与沙泾港分流起(该段称横浜河),向西北经中山北路、广中路到江湾镇西北入走马塘。在宝山境内(广中路以北)长2.5公里,虽属水上要道之一,但只能通行小船。1956年春和1958年春,北郊区组织疏浚自走马塘至柳营河段,长3.94公里,底宽3米,底高1.5米。
郝桥港,又称南泗塘(
南泗港),位于宝山、虹口区境,蕰藻浜~走马塘。北起蕰藻浜,南至走马塘,全长8.5公里,其中长江路以南一段原是斜塘河,长4.7公里,近走马塘一段原名新浜。1965年12月至1966年1月疏浚斜塘,长4.53公里,裁去3个弯,实地开河2.4公里。河底宽4米,底高零上0.5米。挖土12.1万立方米,配建公路桥1座、人行桥3座,投资9万余元。
沙泾港,位于虹口区中部偏东,原名江湾浦,又名商量湾、俞泾浦,是黄浦江支流
虹口港主要支流。南自市区虹口港起,向北经大连路、东体育会路、中山北路,穿过淞沪铁路,经屈家桥达江湾镇春生桥,接江湾市河(即走马塘东段),全长7.3公里,自大连路至江湾镇长3公里。1972年到1974年2月从大连路桥到江湾镇进行疏浚,带浚江湾镇市河,裁去弯头13个,开实地河600米,利用老河1.9公里,共长2.45公里,比原河缩短300米。底宽4米,底高0米,边坡1:2。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通行15吨级船舶。水质严重污染。
小吉浦,北接郝桥港,往东通(江湾)机场浜,原来沿机场到江湾镇东与走马塘江湾市河段相通,长7.4公里。到70年代末已不通航,1980年代江湾镇东大部淤塞,逸仙路东西两侧已填成平地,与江湾市河(走马塘)不通。由于郝桥港建间,水流缓慢,淤塞严重。
赵浦,走马塘~虬江,经大场、彭浦乡,长5.43公里,北段排污水管填掉湮没。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走马塘,自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到民国11年(1922年)316年中共疏浚27次。民国36年、37年,市工务局组织疏浚1次,长12.59公里。解放后,1955年上海市郊区工委主持疏浚16.43公里,其中大场镇段改道。改道段利用大场镇西的大场浦往东穿过沪太路,在沪太路东实地开河345.5米,通夏长浦接原河道。后在1963年和1970年疏浚了江湾镇至老蕴藻浜14公里及张官桥西至老蕴藻浜13.56公里。1963年投资10万元;1970年同时带浚彭越浦2.5公里,工程经费14万元,国家负担5.4万元,受益面积3万亩。1983年,疏浚俞(芦)泾浦至桃浦一段,长6.8公里,解决河身淤浅、航行困难,工程标准底宽6米、底高0米、边坡1:2,挖土17.38万立方米,工程经费36.53万元,用工约6万工,受益面积1.69万亩。
河道建筑
西走马塘挡污套闸(泵闸),是控制桃浦两岸污水排放的主要口门之一,该闸在桃浦河西国家物资总局上海储运公司大场区库二分库北侧。1985年建,为孔径6米的挡污套间,间室长60米,宽18米,上闸首两侧设28ZLB一70泵两台,各配55千瓦电动机一台,用以在下游水位高于上游而须后口通航时,抽上游水向闸室充水,提高闸室水位,不使污水西流。该闸是桃浦水闸的里水间,水位差很小,上下游均设消力池,闸门为250号钢筋混凝土预制闸门。
东走马塘挡污套闸(泵闸) 在桃浦河东,桃浦东路桥和清真宰牲场桥之间。1987年3月建成,为6米孔径挡污闸,结构与西走马塘挡污间相同,底板和消力池板长度已满足渗径长度,故不打砂浆板桩,钢筋混凝土闸门面层用环氧树脂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