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万和,字谦知,1959年出生于江苏高邮,先后毕业于南京建工学院、同济大学。书法师从陈从周、陈大羽、周志高。
人物经历
赵万和江苏高邮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9全国十大文化经济新闻人物。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江苏书画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扬州市文联书法艺术顾问、扬州市书法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导报》《国家友好画院》特聘书法家、扬州大学客座教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法展览并在各类专业报刊发表、入选国内外数十种辞书,有多幅作品先后被全国政协、中央党校、中纪委、中国驻外总领事馆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及园林名胜等永久珍藏或勒石。
2011年作为人物词条入选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书法史》。
2012年其作品图片被中国邮政《中国邮册》收录,制作成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和电话卡出版发行。
2013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翰墨清风赵万和书法展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
2014年应邀赴澳参加中澳书画交流活动。
2015年参加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在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展出、
个人作品
出版有《赵万和书法》、《赵万和书古诗百首》《赵万和书法艺术鉴赏》等。与吴冠中、启功、范曾、沈鹏、刘大为、张海等出版作品合集多部,多次接受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新民晚报、广东卫视、江苏卫视等媒体艺术栏目的专题采访并向海内外播出。
翰墨春秋人生路
——赵万和学书感悟
2015年6月12日
我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书法,临池不辍。从小以水作墨,以砖为纸,勤学苦练、锲而不舍、打好基础。上小学时,正值文革时期,我把抄写大字报都当作练字的机会;读中学时,写字的机会便更多了,每逢过年时节,周边乡邻都会慕名登门请我写春联。大学期间,我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但我一直没有放弃自己挚爱的书法,努力寻找书法笔墨和建筑艺术的契合点。入学不久,我的书法作品就在同济大学迎春书画展中获得一等奖,引起了美学大师、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的关注,说我楷书功底厚实。后来,担任了同济大学书画协会会长,1986年我在上海市大学生书法现场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大学生中崭露头角,得到了著名书法家周志高先生的赏识,并同时拜陈从周、周志高等书法名家为师,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更深一步领悟了书法的博大与精深,从最初掌握一点一画的基本功,到逐步注重结构与造型、章法与气势,乃至到表达节奏、韵味和风格。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使我的书法技艺有了提升和进步。
我的书法是以写楷书和行草为主。楷书我初学欧阳询、柳公权,取法赵孟頫,兼习欧阳询、李北海,行草则宗法二王,吸收米芾、祝枝山及近现代名家的字势和点法。多年来在临写他们的碑帖和墨迹中逐步体会和掌握其中的“真谛”。我觉得楷书在书写时须把握一个“正”字,但要正而不板。楷书也不一定大小一律,也要有参差错落尽字的姿态、既要讲究法度,也不能过于死板。楷书的用笔同样要有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律及墨色的浓淡、枯润的变化。楷书虽以沉着为主,但也要有灵动的笔意,把行草书中的笔速、燥笔和飞白融入其中,加强楷书的节奏感和虚实变化。书写中我往往把楷书和行草结合起来写,目的是把行草书流畅的笔法融入到楷书里面,使楷书灵动活泼起来,同时也使行草书作品在快速的激荡下有了控制笔的能力,而不失法度,特别是笔画笔道中间的环节,避开了空过、轻浮的陋迹,不流于粗俗和浮滑。
我喜欢南方的秀逸轻灵,也欣赏北方的雄强厚朴,我的书法就是努力追求形态的美观而又有健劲的精神,努力结合北碑的雄浑与南贴的灵动,追求秀美而不轻浮,老辣而不粗野,既根植传统,又有时代精神,希望达到大气而又笔法精到的和谐效果,适应大众审美,能够雅俗共赏。
我认为书法以笔法最为关键。在书法创作中为了增强笔画的抒情性、流畅性和趣味多样性,我注重用笔的提按起倒、沉着痛快、中侧并用、八面出锋等技法的把握,使笔画产生粗细、断连、浑厚、飘逸的变化,既有铁划银钩般的劲健、凝重的神气,又有如行云流水般的婉转、圆通的韵味,从而使笔画产生干、湿、燥、润、浓、淡的变化,才能生机盎然,充满神采,具有活脱的生命体。在章法布局方面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气脉相通、连贯,各节奏段落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具有刚柔相济、平中见奇、开合有度、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字里行间大小相夹,俯仰收展、容让呼应、疏密相间,如画之层次、乐之抑扬、舞之起伏,这就要求处理好变化与统一的辩证关系。
因此,在创作之前的构思、腹稿也很重要。如在一幅作品中写多少字,如何布局,高潮在什么位置,着意于匀称还是率意,都须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创作时的心态要完全放松。一旦投入创作,看似漫不经心,实是随意而出,如入无人之境,将饱满的激情和高远的情趣贯穿到创作的全过程,把自己已经达到的技艺高度轻松愉快地、一气呵成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自然发挥中掩藏人工安排的痕迹,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有视觉美感,能把人心抓住,让人注目、驻足,还可以在作品中看到一种人格力量,有一种震撼力,使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吸引力。
我认为学习书法应从唐楷入手。要走正统学书的路子,写好规范汉字,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打牢基础,循序渐进。正如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说:“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走者也”,可见学书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走才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耐得寂寞,切忌浮躁,认真学习古代经典,练好扎实基本功,然后广涉博取,不断发展丰富,才能自成风貌。
历史上书法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就是临帖。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说临帖要像。但有很多书法爱好者长年临帖,自学一辈子都没有入门,关键在于临帖不得法。即便是日书万字,也不过是对帖抄字、照状描形,是在不断巩固自己的错误而已。因此学习书法的方法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临什么样的帖,历史上诸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颜柳赵“宋四家”等在书法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供学习的经典法帖是我们学习的最好范本,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就什么也学不到了。
因此,在确立了学古代经典的基础上,选一家合适自己的字帖很重要,首先应该对临。所谓对临是在自然书写节奏下,笔法准确,动作到位,然后不断调整,追求字形、空间的逐步准确,切不可描画不休。对临的原则是临帖达到原汁原味,越精准越好,就好比学武术,套路的精准;学乐器,手法的规范;学体操,动作的统一等。
在对临阶段,开始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宁可失于字形,不可失于笔法,宁可失于细节,不可失于节奏。必要时要对笔法、动作进行分解训练,一笔一画,察其精,拟其形,分析准线的长短、方向、位置、形状,落笔要大胆、果断、准确,行笔发力要快、准、狠,确保线条干净利索,节奏鲜明,写出的笔画要有形状、有法度、有质感,然后再循序渐进,完善细节,逐步得法,到位。
对临一段时间后,初步掌握要领,就必须进行非常重要的背临。背临不是要求通篇背临,而是一字一组、一行、数行地进行。要检验对字帖学习得法的程度,背临之后,一目了然。在背临时,总会丢掉,或夸张,或弱化一些东西。背临出来拿字帖来对比,找出印象误区和不熟悉、不到位的地方,重新背临,再对比,如此反复,古人之法自然会得心上手。
临帖最忌贪多嚼不烂,东抄抄,西临临,三心二意,全都是浅尝即止。虽学日久,一事无成,不可不引以为戒!深入一家,守一家法是非常重要的,犹如建房基础,本固根深。
临习二家或多家法帖之后,可以进行意临的训练,意临是临创的过渡。仅学一家时,不可意临。意临一定要有的放矢,学几家像几家后,才能有依托意临,逐步过渡到创作,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风格是写到一定程度自然流露出来的,决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
我认为,书法首先必须忠实传统。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征,因此书法要有生命力,必须要忠实地继承传统,学习古代大家经典,在长期的临贴过程中琢磨名家书写的技巧方法和本质规律,将其特点融入到自己的运笔过程中,变成自己的手法,要把临帖作为学书的终身课题。没有传统的书法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要雅俗共赏。因为书法艺术是要给人们看的,因此要让人们看得赏心悦目才行。雅,不会有人反对,但曲高和寡,不能闭门自吹自擂,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俗”是大众能接受、能喜欢,不是庸俗,更不是恶俗,既俗又雅,这是价值观的取向,要想达到不容易,难度大、标准高,需努力开拓,不断进取,倾其毕生精力奋力追求。三要气息平和。气息是书法作品表现的格调和精神,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美,庄子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要达到气息平和,必须修养平和的心态,虚心的襟怀,高洁的品行。只有心静如水,依物随形,才能达到人品与书品的辉映,写出的作品才能气韵生动,蕴含丰富、出神入化。和谐统一,符合中国书法的主流审美,我的书法创作不喜欢过份张扬、刻意安排和太露锋芒,而是希望达到不求奇自奇,不弄巧自巧,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自然效果。
我认为,书法家还应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艺术家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的培养,所以我们任何一个书法家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回馈社会,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做一点实事、做一点奉献,为书画艺术的传承、普及,为年青一代艺术人才的培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记得1992年我市市委宣传部为了丰富“六一”儿童节活动内容,确定由我筹资联合有关单位举办“万和杯”少儿书画大赛,我主动接受了这一光荣任务,通过宣传发动,精心组织策划,结果有近千名中小学生踊跃参加。这对高邮年轻一代书法兴趣爱好者的成长和地方书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一直延续至今,每年都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书画人才。
宣传地方,提高家乡知名度,推介高邮书画家走出扬州也是我们书法人应尽的义务。2006年由我牵头,在扬州八怪纪念馆成功举办了“东方邮都·水乡墨韵”高邮书画展。首次让我市一批地方的书画骨干走出高邮。2007年我将王鹤所著《历代文人咏高邮》一书的诗词精选数十首,用书法形式汇集成《高邮旅游书法集》,当时作为“高邮邮文化节”发放给客商和与会者的宣传资料,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宣传了高邮旅游。2009、2015年我邀请《书法报》走进高邮,对高邮一批书法作者的作品进行交流点评,并在书法报多个整版免费刊登介绍,把高邮的书法家向全国推介,这对高邮书法整体水平的提升和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每年参加或牵头组织的送春联下农村、到企业、进军营等活动不计其数,既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同时也作为人民代表沟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桥梁,促进了社会和谐。此外,对一些公益性活动我都是积极主动参加,如书法进校园、爱心作品捐赠、廉政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人大制度宣传、地方好人宣传及书画展览交流活动等。2012年我创作了6米长卷《心经》装裱后赠送给镇国寺收藏,丰富了寺院的佛教文化内涵,又弘扬了书法艺术。我的理念是:书法人应有社会责任意识,只要是公益性活动,我有求必应。几十年来我感到研习书法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与人的和谐相处都大有益处。
我在书法艺术道路上取得了一点进步,但比起古代经典、当代大家还有很大差距。人生短暂,艺海无涯,今后的艺术之路还很长。首先,我将在学习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更多体现自己的个性。吸取方方面面的营养,使自己的书法风格和气息与时俱进。其次,在笔法和创作方式上力求创新,讲求用笔的变化和章法上的气势,以及形式的变化,达到古朴、老辣、洒脱的效果,提高书法作品的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第三是坚持临池不断,吸取古人的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在不断变化中逐步提升艺术水平。四是修炼字外功,提升综合素养。古人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素质、修养胸怀、提升品味,因此要从国学及其他各边缘学科等方面广泛汲取养料,从而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一个更高境界。五是继续坚持为人民书写,为社会服务,适应大众需求,为书画艺术的传承和普及,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遗余力,多作贡献。
书法对于我来说虽是业余,但已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不断向书法艺术的更高境界追求,将是我的终身课题。
人物评价
率性自然、和而不同
——赵万和的书法艺术
文/王菡薇
上个世纪90年代,江苏高邮籍的著名作家汪曾祺最后一次回高邮时,面对一批书画界晚生这样评述赵万和的书法:“从不同年代的‘万和字’中,可以看到一种从稚嫩走向老练,从工整走向灵动的轨迹。在当前喧嚣时代,心性却趋于古典,在努力寻找自家笔墨和建筑艺术的契合点,这是‘万和字’生命力之所在。”由此,“万和字”不胫而走,应运而生。在高邮的街头巷尾、公司单位、居家住所,到处可以看到落款赵万和的“万和字”,足见“万和字”在当地的影响力。
赵万和在书法上的成就,与他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6岁时得其伯父启蒙,以水为墨,以砖作纸,打下扎实的唐楷基础,也对书法的兴趣日渐浓厚。小学时正值“文革”,便把抄写大字报的任务当作练习书法的机会,一手好字闻名乡里;每逢年节,便有乡邻慕名登门请写春联。在同济大学学习建筑期间,仍坚持书写爱好,并努力寻找书法笔墨和建筑艺术的契合之处,得到了古建园林专家、诗人、书画家陈从周先生的厚爱和指教,又得陈大羽、周志高等书法名家指点,书法造诣不断精深,渐成自家风貌。
具有七千年历史的高邮古城是赵万和的家乡,这块充满灵气的江淮福地历代名人辈出,这里有秀美的高邮湖、万顷芦苇荡、千年运河古道。自古以来,一直吸引着四方游人来此访古拜贤、揽胜观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足迹。赵万和对高邮充满了感情,从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吸取书法创作的灵感,并难能可贵地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服务高邮的经济、文化建设。1987年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赵万和回到家乡工作,担任市建筑设计院负责人。在他心目中,始终未忘恩师陈从周对他“工书法解园林”的叮嘱和期望。他将建筑和书法结合起来,使爱好与职业互融共生。在他眼里,书法是江南水乡的一片苇芦、一鳞白鱼、一叶轻舟,有一种原生态的时代感。
在追寻书艺的道路上,赵万和除勤练碑帖之外,对哲学、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等广泛涉猎,特别是对老庄经典和李杜诗篇更是日不离手。正如明代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云:“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赵万和的书法通篇洋溢诗性的底蕴,其书法作品并不仅仅依附于技巧,更多是源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然流露。
赵万和擅楷书、行草,旁及各体。他的楷书学唐人,又上溯魏晋,追求平正博大的风格,讲究用笔,崇尚古法,注重方圆并举,不以奇巧炫人,更不涉支离乖张。这种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写法,最能见功见性。他的行草受黄庭坚的影响,并吸收米芾、祝枝山及近现代名家的笔意,收放有方。亦偶作篆隶,古朴端秀。赵氏书法在总体上呈现秀美而不轻浮,老辣而不粗野的特点,适应大众审美,能够雅俗共赏,既根植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
赵万和给人以聪慧、精干、灵秀的印象。特别是“灵秀”这是一般粗线条男人所少有的特性。中国书法泰斗欧阳中石先生评曰:“赵万和是位才气与激情,实力与学识并举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根源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领悟,墨妙字精、章法流畅、气息雅静、洒脱豪放,有游龙惊鸿之泰态、腾蛟起凤之气势。”
而今,“万和字”作为高邮的文化招牌,赵万和多幅作品被博物馆、纪念馆及园林名胜永久珍藏或勒石。2009年,赵万和获得“全国十大文化经济新闻人物”称号,这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典型体现。面对自己的书法成就,他仍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坚持每日临池不断。著名书法家洪炜先生评价赵万和的处世与从艺“不跟时风,不趋时好,耐得寂寞,心平气和”。赵万和说:“书法对于我来说虽是业余,但她已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今后向书法艺术的更高境界追求,将是我的终身课题。”
2014年10月于南京师范大学
本文作者:
王菡薇,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艺术强省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江苏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