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保原(1904—1946年) ,山东省蓬莱县芦洋大赵家人。早年曾投靠东北奉系军阀部队。“九·一八”事变后,被伪满州国大汉奸李寿山收编。1938年,随日军入侵胶东。同年,因惧怕伪派系斗争祸及已身,宣布“反正”抗日,任国民党山东第13区特派员兼保安司令、鲁东抗日联军总指挥。1940年任国民党陆军暂编12师师长,1941年后,他盘踞莱阳万第,与日军勾结,反共反人民,杀戮胶东军民数以万计。1945年2月,八路军解放万第,他率残部南窜即墨。1946年6月9日,在胶县战斗中毙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保原,原名赵宝元,1904年生于山东
蓬莱县大赵家村的一户农家。
1922年,他经朋友介绍进入吉林军官讲习所学习,意外走上军人之路,此后追随讲习所上司参与
军阀混战。原是
张宗昌的部下,张宗昌垮台后,流窜东北当土匪。
伪军军人
北伐时期,这支“队伍遂逃散和改编”。1929年5月,赵保原投奔在
烟台的
奉系战友
刘珍年,任第21师少校营长。
九一八事变后,与赵保原有同学之谊的李寿山投靠日人张宗援,四处招募
伪军,网罗赵保原任步兵营长。
青年时期,赵保原紧随熟识的奉军将领与与故交,辗转于东北、山东,
军阀特征明显。1937年赵保原晋升为李寿山部第六团团长,他于1938年初率
伪满洲国派遣军李寿山支队入鲁作战。
”反正“事件
1938年秋,赵保原,随日寇进犯胶东,配合日寇袭击
八路军五支队司令部,赵部惨遭失败,溃不成军。此时,因派系斗争,李寿山被日寇枪杀。
赵保原入关以后,沿途受到群众抗战的强烈刺激,唤起朴素的爱国情感。同时,日伪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其感到不安,事伪之心松动。不久,赵保原在
即墨休整时赞赏与其交手的“
蓬莱老乡
于学忠” 作战英勇、“真有种”,此事被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
厉文礼侦知,计划对其进行策反。厉文礼为山东
复兴社骨干,拥有
国民党在
胶东的最大军事武装,但面临权争压力。1938年秋
沈鸿烈将
中统第三组组长卢斌调任胶东
行辕主任,驻地在厉的辖区
莱阳。卢斌上任时仅带30余人,他自知权位虽高却无根基,积极拉拢第七、九行政督察区专员
郑维屏、
蔡晋康,厉辖区各县亦出现倾向行辕的趋势。这引起
厉文礼嫉视,担心赵保原“反正”的动向被卢得到会“乘机而入”。他加紧招降赵,得到后者积极回应。1938年11月 18 日,赵保原率部3000余人向厉文礼“反正”,部队被改编为第八行政督察区保安第三旅。他报请军事委员会改名“赵保原”,誓与汉奸“赵宝元”一刀两断,以示 “保卫中原”的决心。
势力壮大
伪军“反正”的赵保原在
国民党内并无根基,发展空间有限。几个月后由国民党派系斗争引发的
胶东行辕事变,为他带来机会。王于是和厉部保安团团长在1939年2月26日夜包围胶东行辕,劫持杀害了卢斌等干部。赵保原见形势复杂,未参与其中。之后,幸存的行辕官员认为
莱阳驻军中赵势力最强,最终将其推选为
莱阳县县长。
1939年3月上旬,胶东行辕被改为鲁东
行署,
李先良任主任,他积极保荐赵保原。在第八行政督察区被划分为3个行政区后,赵得以任新成立的第十三区特派员兼保安司令 (辖
昌邑、
平度 、
莱阳、
海阳、
即墨、
胶县 6 县) ,成为胶东举足轻重的力量。
鲁东抗日联军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回军
华北。1939年1月,张宗援率伪山东省自治联军及伪军进犯
掖县,3月直逼
招远、
黄县,
八路军紧急转移到
莱阳西北部山区。胶东区党委积极争取赵保原与
秦毓堂、
蔡晋康等20余个游击部队首领共同抗日,3月下旬“鲁东抗日联军”成立,赵保原被推为总指挥。
鲁东抗日联军在成立初期与日伪进行大小数十战,屡屡取胜。1939年5月的团旺战役中,赵保原率部击毙日伪军百余名,“张宗援遂一蹶不振”。因表现突出、“予敌以绝大打击”,赵保原多次受山东省政府表彰,一时“威震鲁东”。
鲁东抗日联军本是一个松散联盟,当强敌被击退,内部矛盾凸显。
八路军五支队克复莱阳县城后在街头张贴宣传标语,国民党人认为其“有意在民众中间树立共产党的威信”,赵保原称此举“煽惑诱动”民众。中共将
莱阳交还后,赵命令洗刷八路军标语、限制其活动、禁止供给其给养。之后双方在
掖县县长任命上出现分歧,国共关系变化又使矛盾加剧。
随后,国共都加强了对于鲁东地区的争取。
合作破裂而反共
国共胶东合作出现裂痕后,抗战局面恶化。1939年冬伪山东省自治联军参谋长李燮坤率部侵占
平度、
即墨、
掖县等地,赵保原部损失惨重。12月初,日伪攻陷莱阳城。“赵保原的抗战情绪,从此消沉下去”。次年1月,日本调集大规模兵力以封锁手段自西向胶东逼近,
国民党游击部队备受打击、 兵士四散,赵部更感艰难。而中共善于游击战,日军虽对其造成困难,却难捕捉到主力,八路军凭借
昆嵛山区逆势发展起来。
为改变国民党游击部队困境,
鲁苏战区意图加强统一领导,1940年年初
于学忠派员到
胶东收编部队,各游击部队随之被编成半正规军。赵保原与于学忠均出身
奉系,又是
蓬莱老乡,几番联络后,赵保原被任命为
鲁苏战区胶东区游击指挥官,部队被改编为陆军暂编第十二师。赵保原积极反共,在1941年3月山东省政府对13个
行政督察区专员的考绩中,赵在5名 “成绩最优者”中占据榜首。因“进剿‘奸党’著有功绩”,他还被
蒋介石授予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势力削弱
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在胶东矛盾激化。以赵保原为核心的国民党大小20余个司令“盘踞在胶东的心腹地带”,进逼
昆嵛山区。1941年春日军扫荡招莱掖边区根据地,八路军处境日渐严峻。3月赵保原召集胶东国民党各部成立由其任总指挥的“抗八联军”,兵分3路向中共东海区进攻。
八路军遂发起反投降战役,牙山之役胜后 ,南下海(阳 )、莱 (阳 ),经过榆山会战,最终解放发城,历经5个月取得胜利,胶东局势出现“根本性的转折”:八路军发展到2万多人,打通了胶东的东西联系,根据地得以巩固壮大;国民党军则从5万下降到3万余人,赵保原等部势力严重削弱。
与日伪合作
1942年春季开始,日军对
于学忠部进行了3次大规模扫荡,国民党军队在一年之间锐减一半。 赵保原则通过与日 伪合作应对危机,分别在
青岛、
莱阳设立常驻办事处,并令所辖各区区长就近同日伪接洽。在1942年春、冬,赵保原配合日军扫荡胶东根据地,互通情报,配合行动,共同策划了一次又一次的对抗日根据地的清剿吞食和“扫荡”。
以赵保原为主的投敌反共者奉行“曲线救国”,公开或秘密投敌,坚决反共。中共对赵保原等少数特别反动的顽固派,阻止与日伪联合,用各种方法,削弱阻止扩大。
1942年11月中旬,日寇进行“拉网大扫荡”。赵保原以三个团的兵力,在副师长张起陆、参谋长皋明九的指挥下,配合日、伪军,侵扰根据地,制造了惨绝人寰的“
马石山惨案”。
队伍腐化
在中共军事打击和日伪的压迫诱降下,1943年7月
鲁苏战区及山东省政府移至安徽
阜阳,国民党军力量大为削弱, 胶东较有规模的武装仅余赵部一师。在一盘散沙的政治环境下,赵保原难有大的作为。抗战后期赵保原屡向鲁苏战区告急,然而国民政府无暇顾及
敌后战场。1944年2月,赵保原兼山东省政府第二办事处主任 (辖七、九、十三行政督察区),此后又被任命为山东挺进军鲁东军区司令官,成为名义上胶东地区的军政领袖。
在求告无援的情况下,赵保原积极扩展兵力 ,1944年年初,赵部在胶东20余个
国民党地方部队中是唯一超过万人的队伍,但内部腐化与官兵军民矛盾严重。赵保原曾肆意发行
流通券,造成恶性
通货膨胀,加之中共对赵部实行经济封锁,输入大量
法币扰乱其金融、倾销奢侈品,使其供给发生极大困难。又因大量抽壮丁,赵管辖区生产力下降,士兵生活“降至最低限度”。赵保原人身依附观念较重,部下“裙带风”十分严重。上层干部贪污腐化,士兵征收粮款时常敲诈勒索,增加了民众恶感。
联日反共
1944年2月18日夜,
八路军第十三团摧毁河源西沟据点,建立莱西北抗日根据地。此役后赵部的根本变化就是“急剧的分化崩溃”,军官四散溃逃。为挽救危局,赵保原召开政军检讨会,一面调节内部矛盾、安抚主要将领,一面亲自检查军纪、改善士兵生活。他还修筑碉堡加强防御,准备反击与收复失地,加大宣传以减少士兵逃亡,给中共的投军工作一定困难。
在三角斗争形势下,赵保原还通过与日伪加强“合作”换取生存空间。以赵保原为代表的国民党半公开投敌部队与日伪关系颇为复杂。二者虽有一致反共目标,却在地盘、钱粮等方面存在矛盾。赵保原同日伪的亲疏是建立在军事实 力之上,奉行两面政策。
1944年8月底,日方派飞机威胁其接受改编,“造成赵内部极度恐慌”。在与日方疏通后,赵保原秘密接受
伪军番号,不得不答应抽调
壮丁、供给粮食及守备据点等条件。赵保原的联日反共虽使其获得短暂发展,却将自身陷入长久被动中,最终为
八路军所打击,为
国民党所排挤,为日本所压迫。
溃不成军
1944年年底,赵保原采取碉堡战术巩固统治,不断捕捉壮丁充实部队,兵工厂等“后勤建设恢复极快 ”,具有相当的再生力量,实力得到恢复。赵部兵力约18150人 ,是 “山东全境最大的一支投降派队伍”。他以
莱阳为中心,不断向八路军进犯。
胶东军区虽对赵保原“进行了很多争取疏通团结的工作”,却“毫无效果”。
预见到在反攻夺取大城市时将受其牵制,
胶东军区“以赵保原为主要作战对象”,在1945年2月11日集中兵力打响
万第战役。万第是赵部的最后防线,“战争之烈,空前未有”。连战8日后,赵保原见多处据点已失,遂转至
即墨。此役
八路军击溃赵部1.2万人。
两个月后,日军为预防协助国民党部队的美军登陆,对胶东沿海国民党主力部队“一律施行攻势”,向赵保原部进犯。同时,赵部与
八路军的战争“无日不在激烈进行”,残部“生活艰苦,达于极点”。至抗战胜利前,赵保原在胶东国民党内已是孤家寡人。
战败自戕
抗战胜利后,中共陆续解放了胶东的
日照、
威海、
烟台、
莱阳等地。赵部处境极为艰难,为获得生存空间,赵保原于1945年8月19日令部下开进
青岛附近。在国民政府干预下,
李先良于9月17日接收青岛,赵保原则奉命以暂编第十二师师长名义驻守青岛外围布防。
伴随国共摩擦加剧,赵保原与中共武装冲突不断。截至1946年5月,双方激战达37次。
山东军区认为要掌握胶东,必须拿下赵保原。
6月8日夜,
山东野战军第五师3个团及北海独立团以7万余兵力发起攻击,赵保原则在
胶县城内死守。赵部下的两团因惧怕逃逸,城内只剩赵保原及下属黄团1000余人。9日上午,赵向青岛市政府请求增援,同时急电在
即墨的3个团前往支援,均未有援兵赶到。12时,中共对
胶县发起总攻。赵保原组织敢死队亲自督战。在中共炮火猛攻下,赵部士兵纷纷向城外逃命。赵保原见大势已去,下令毁坏武器,他在撤退过程中负伤,随后在绝望中开枪自尽。
高密、
即墨相继解放,胶东最大的国民党武装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