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干卿(1922年2月—2008年5月22日),1922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博兴县纯化镇东王文村,194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参加八路军,后随渤海军区教导旅一路西征,历经多次战役, 后屯垦新疆55年。曾任渤海军区教导旅一团二营二连指导员,西北野战军十六团—营副教导员,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州委书记兼州军分区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贸局局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2008年5月22日,在乌鲁木齐逝世。
人物生平
赵干卿,原名赵连才,1944年2月在博兴十区任区公所财粮助理员后,为掩护身份,便于工作,改名赵干卿,并一直沿用。赵干卿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家乡遇上荒年,其祖母和父亲领着四个叔伯哥到离家70里的广饶县等地讨饭,4岁的赵干卿和刚刚1岁的弟弟随母亲在家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
1929年,赵干卿7岁时,其母在饥寒交迫中病故,撇下了4岁的弟弟和刚满周岁的妹妹,一家人的生活更加贫困。无奈之下,祖母含泪担负起抚养三个无娘孩子的重任,父亲则带着已是孤儿的4个11岁到18岁的叔伯哥,除耕种自家的一点农田外,还给财主家打短工,但仍不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只好向有钱人家借债。而借的钱要还利息,利滚利,这样日子越过越穷。
在本村读书三年后,13岁的赵干卿考入位于纯化的县立第三小学。两个月后因病休学。病好后,转入本村小学上学。14岁时,赵干卿又考入县立第三小学,在高级班五年级读书一年。卢沟桥事变后,时局动荡,赵干卿失学,回家务农。
1940年,八路军来到了赵干卿的家乡,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赵干卿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并参加了本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1941年,又到抗日小学读书,两个月后,因敌人“扫荡”频繁,环境恶化,停止上学。1943年春,赵干卿在本村被选为抗日民主村长;1944年2月,经区长马士良介绍,参加了本区的区公所工作,任财政助理员。不久,赵干卿又动员其唯一的弟弟赵连信参军上前线(后与日军作战身负重伤,1952年在福建前线解放南日岛战役中壮烈牺牲)。
1945年12月,经区长孙兴国、组织科长刘登鳌介绍,赵干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赵干卿被任命为渤海军区教导旅一团二营二连指导员。1953年赵干卿被任命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二师供给处处长兼政委。
十年动乱期间,赵干卿被强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剥夺了一切工作权力,关“牛棚”、被游斗,遭受冲击迫害达9年之久,其家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在逆境中,赵干卿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原则,坚信党的领导。“文化大革命”后期,赵干卿被派到农场放羊,后来又派到机关养猪场喂猪。不管干什么事情,总是认认真真的去对待。他常对孩子们说:“不管干什么,都是革命工作,干每件事情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重视它、研究它。比如说喂猪同样有学问,什么饲料搭配猪爱吃,比例掌握好了,就能做到既有营养又能节省饲料。”在他的精心喂养下,猪个个膘肥体胖。赵干卿看着自己亲手喂养的猪,开心地笑着说:“我既能当一名好领导,也能当一名好饲养员,共产党的干部要能上能下,放到哪里都是—块好钢!”
1974年5月,新疆军区下达命令,恢复了赵干卿农二师副政委的职务。1975年1月,经中央军委同意,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6月,赵干卿被调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州委书记兼州军分区政委。克州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同时赵干卿还患有严重的胃下垂,但他坚决服从组织命令立即到任。为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决定轻装。上阵,不带家属和子女。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同意带刚参加工作的女儿去照顾他的饮食。1976年,克州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雪,赵干卿心里想着克州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抗雪救灾,期间扭伤了腰,疼得蹲不下、起不来,仍坚持到灾区视察灾情。1979年6月,赵干卿被调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贸局局长、党组副书记。他虽然未从事过外贸工作,但能够刻苦学习外贸业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外贸工作的政策,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新疆外贸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新疆外贸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获得了外贸局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
1982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赵干卿被任命为兵团党委常委、政治部主任。其间,他认真执行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关于“积极发展生产”的方针,大力倡导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兵团各项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任兵团政治部主任期间,在干部任用问题上,他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严格把关。他经常说:“党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我在一天就要负责一天。”赵干卿善于学习、思考和总结,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始终坚持政治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经常深入连队和职工家庭进行座谈,调查研究,并亲自动手总结调研成果,推动成果的转化,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明连队、车间、家庭院落大量涌现。
1988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赵干卿被选举为政协副主席。任职期间,他认真贯彻党的爱国统一战线,结合新疆实际,广集民智、广求善策,为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为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1993年12月,赵干卿离职休养。2004年5月经中组部批准享受正省级医疗待遇。离休后,赵干卿仍继续关心着国家和兵团的发展,经常为兵团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心系灾区,时刻关注着抗震救灾情况,不幸突发心肌梗塞。病重期间,他躺在病床上仍然坚持听广播,了解抗震救灾情况。5月21日,在病逝的前一天还以特殊党费的形式向灾区捐款3000元,表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范。
赵干卿于2008年5月22日,因病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86岁。
重要事迹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党号召地方青年到部队去工作。经组织批准,赵干卿于1946年10月参加了渤海军区部队。按照安排,首先到位于鲁南莒县的山东军区军政学校学习培训,但因蒋介石主力进攻苏北、鲁南,山东军区军政学校校址迁移,赵干卿随即与其他学员留在渤海军区政治部,在新成立的政训队进行培训,赵干卿任副班长。约两个月后,时值阳信县掀起大参军运动,政训队加入到阳信县大参军运动中,成立了新兵团,赵干卿被分配任阳信新兵团二营四连副指导员。1946年8月底,王震率领三五九旅经过南下北返、中原突围的连续作战,消耗很大,兵力严重不足。经王震请求、党中央批准,三五九旅派—批干部去物产富饶、人烟稠密的山东老解放区组建一个旅。10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团长张仲瀚和政委曾涤等率领由三五九旅、晋绥军区抽。调的300多名干部,组成干部大队(又称扩军工作队) ,到达山东渤海解放区。赵干卿随新兵团在渤海区振华县(德州市宁津县)加入到扩军工作队。
1947年2月25日,三五九旅扩军工作队在阳信县老官王庄举行了建军典礼。根据上级的命令,这支新军被命名为渤海军区教导旅,赵干卿被任命为渤海军区教导旅一团二营二连指导员。为把这支武装培养成劲旅,教导旅党委即在阳信县开展大练兵运动。在两个月的训练中,赵干卿作为二连指导员,带领全连在政治文化学习中成绩突出,被评为模范工作者,在大练兵总结暨渤海教导旅首届党代表大会。上受到表彰,所在的二连被授予锦旗一面。通过训练,赵干卿的军政素质明显提高。
为把这支部队带往西北,旅领导机关决定以“野外大练兵”的形式向西运动。部队首先由阳信县转移到庆云县常家庄一带。1947 年10月初,教导旅在常家庄一带举行阅兵式。随后,全旅由庆云县出发,开始了向西运动的“野外大练兵”,经德州,出山东,过邯郸,行程1000余公里,10月底,到达河北省武安县。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渤海军区教导旅要在武安县由华东军区移交给西北军区。11月上旬,在武安县召开了交接大会,从此渤海军区教导旅正式归入西北野战军的建制,改称: —纵独立第六旅,下辖十六、十七、十八三个团,赵干卿任十六团一营二连指导员。之后,赵干卿随西北野战军二纵独立第六旅,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纵横太行,强渡黄河,先后。参加了运(城)安(邑)、瓦子街、黄龙、西府、荔北、陕中、扶眉等著名战役。为解放大西北建立新中国,他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因表现突出,1948年8月被提拔担任十六团一营副教导员。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1949年2月西北野战军二纵独立第六旅改编为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六师,赵干卿被提拔担任第六师十六团—营教导员。同年9月,赵干卿调任十六团政治处副主任兼组织股长。10月1日,第六师万名指战员齐集甘肃河西走廊重镇张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赵干卿随第二军部队,根据兵团党委“不怕一切牺牲,不怕一切困难,奋勇前进,把五星红旗插上帕米尔高原”的号召,从1949年10月12日开始,西出玉门,穿星星峡,沿天山疾进,开始了向新疆的大进军。1950年3月底,进驻焉耆,同时,赵干卿调任第六师教导大队政委。此后,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屯垦戍边”的号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1953年2月,部队集体转业,执行屯垦任务,步兵第六师改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二师。赵干卿被任命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二师供给处处长兼政委。从1955年1月起,赵干卿历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等职务。在兵团事业的奠基创业时期,他积极探索部队从战争年代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党的建设工作新思路,艰苦奋斗,克服困难,为兵团和农二师的建设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