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华,男 ,汉族,湖南洞口人,出生于1956年7月,现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贡献
赵明华教授2005年以来主讲《基础工程学》、《岩土工程概论》等课程8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交通部九五联合攻关项目及其它部、省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在研科研经费充足;在《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岩土工程学报》、《
工程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桥梁桩基计算与检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基础工程》等教材著作14本(分别由高教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湖南科技出版社、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成果鉴定13项,分别达国际领先及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其他部省及厅局级教学或科研成果奖14项。截至2015年,已培养出硕士研究生50余人, 博士研究生2人,在研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及工程硕士40余名。
社会兼职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理 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 常务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 理 事
◆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 会 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 常务理事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 常务理事
◆湖南省公路学会 副理事长
◆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副理事长
◆湖南省工程管理学会 副理事长
◆湖南省公路学会道路分会 副理事长
◆全国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 委 员
◆《中国公路学报》 编 委
◆《岩土工程学报》 编 委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编 委
◆《岩土力学》 编 委
◆《公路工程》编委会 副 主 任
◆《公路交通科技》 编 委
◆《勘察科学技术》 编 委
◆“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新编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 副 主 任
◆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建类系列教材编辑委员会 委 员
◆面向21世纪交通版高等学校教材(公路与交通工程)编审委员会 委 员
研究领域
1、桩基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2、高等级公路特殊土路基处理技术研究
3、边坡及基坑支护工程
4、土工测试技术及岩土工程CAD软件开发等
出版图书
学术论文
[1] 赵明华. 桥梁桩基稳定计算长度[J].工程力学,1987,2(1):94-105.
[2] 赵明华. 桥梁桩基的屈曲分析和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1990,12(4):47-56.
[3] 赵明华,王季柏.基桩计入摩阻力的屈曲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1996,5(3): 87-90
[4] 吴 鸣,赵明华.大变形条件下桩土共同工作及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1,7(4):436-440.
[5] 赵明华, 吴鸣. 轴、横向荷载下桥梁基桩的受力分析及试验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2002,15(1):50-54
[6] 赵明华,曹文贵,刘齐建,等. 按桩顶沉降控制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J]. 岩土工程学报,2004,26(1):67-71
[7] 赵明华,杨明辉,曹文贵,陈昌富. 确定嵌岩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的荷载传递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8):1398-1402
[8] 赵明华,邹新军,罗松南,邹银生. 横向受荷桩桩侧土体位移应力分布弹性解[J]. 岩土工程学报,2004,26(6):767-771
[9] 赵明华,邹新军,邹银生,郭玉荣. 倾斜荷载下基桩的改进有限元-有限层分析方法[J]. 工程力学,2004,21(3):129-133
[10] 赵明华,曹文贵,何鹏祥,杨明辉. 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桩端岩层安全厚度研究[J]. 岩土力学,2004,25(1):64-68
[11] 赵明华,程晔,曹文贵. 桥梁基桩桩端溶洞顶板稳定性的模糊分析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8):1376-1383
[12] 赵明华,贺炜,曹文贵. 基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初探[J]. 岩土力学,2004,25(9):1442-1446
[13] 赵明华,刘晓明,苏永华. 含崩解软岩红层材料路用工程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05,27(6):667-672
[14] 赵明华,刘煜,曹文贵. 软土路基沉降变权重组合S型曲线预测方法研究[J]. 岩土力学,2005,26(9):1443-1447
[15] 赵明华,张玲,杨明辉. 基于剪切位移法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J]. 岩土工程学报,2005,27(9):994-998
[16] 赵明华,邹丹,邹新军.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高承台桩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3):2310-2314
[17] 赵明华,邹新军,刘光栋. 基于m法的高承台嵌岩灌注桩初始后屈曲性状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2):4115-4119
[18] 赵明华,邹新军,罗松南. 水平荷载下桩侧土体位移分布的弹性解及其工程应用[J]. 土木工程学报,2005,38(10):108-112
[19] 吴鸣,赵明华,邹银生. 层状地基中轴、横向荷载下桥梁基桩的水平动力反应[J]. 土木工程学报,2005,38(12):88-93
[20] 赵明华,李微哲,单远铭. DX桩抗拔承载机理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J]. 岩土力学,2006,27(2) :199-203.
[21] 赵明华,刘齐建,曹喜仁,等. 按桩顶沉降量控制超长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研究[J]. 工程力学, 2006,23(2):92-97.
[22] 赵明华,肖燕,陈昌富,等. 考虑土体蠕变特性的桥台软基变形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6,19:(2)56-61.
[23] 陈艳平,赵明华,陈昌富,等. 土工格室碎石垫层-碎石桩复合地基相似模型试验[J]. 中国公路学报, 2006,19(1):17-22.
[24] 赵明华,邹丹,邹新军. 群桩沉降计算的荷载传递法[J].工程力学,2006,23(7):119-123.
[25] 赵明华,李微哲,曹文贵. 复杂荷载及边界条件下基桩有限杆单元方法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9):1059-1063.
[26] 赵明华,曾广冼,刘勇. 高填石路堤动力响应的室内模型试验及弹塑性有限元分析[J]. 岩土力学,2006,27(10Z):988-993.
[27] 赵明华,刘建华,杨明辉. 倾斜荷载下高陡边坡桥梁基桩内力计算[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25(11):2352-2358.
[28] 赵明华,贺炜,邹新军. 基桩后屈曲的摄动分析方法[J]. 工程力学,2006,23(12):112-117.
[29] 赵明华,刘建华,段少华. 考虑基桩差异性及桩土共同作用的桩基承台梁的内力分析[J]. 岩土力学, 2006,27(12):2149-2154.
[30] Zhao Minghua, Zhang Ling, Yang Minghui. Settlement calculation for long-short composite piled raft foundation[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13(6):749-754
[31] 赵明华,李微哲,杨明辉,等. 成层地基中倾斜偏心荷载下基桩位移特性室内模型试验[J]. 土木工程学报, 2006,39(12): 95-99
[32] 赵明华,李微哲,杨明辉,等. 成层地基中倾斜偏心荷载下单桩计算分析[J]. 岩土力学, 2007, 8(4): 670-674
[33] Ming-hua Zhao, Xin-Jun Zou, Patrick X.W.Zou. Disinte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d Sandstone and Its Filling Methods for Highway Roadbed and Embankment[J].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ASCE, 2007, 19(5): 404-410.
[34] 赵明华,邬龙刚,刘建华. 基于p-y曲线法的承重阻滑桩内力及位移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26(6):1220-1225.
[35] 赵明华,汪优,黄靓. 水平受荷桩的非线性无网格法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7, 29(6): 907-912
[36] 赵明华,刘小平,彭文祥. 水膜理论在非饱和土中吸力的应用研究[J]. 岩土力学,2007,28(7):1323-1327.
[37] ZHAO Ming-hua, JIANG Chong, CAO Wen-gui, LIU Jian-hua. Catastrophic model for stability analysis of high pile-column bridge pier[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14(5): 725-729.
[38]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 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07,29(11): 1618-1622.
[39] ZHAO Ming-hua, HE WEI ,WANG Hong-hua. Perturbation analysis on post-bucking behavior of pile[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14(6): 853-857.
[40] 赵明华,曾昭宇,苏永华. 改进响应面法及其在倾斜荷载桩可靠度分析中的应用[J]. 岩土力学, 2007,28(12): 2539-2542.
[41] ZHAO Ming-hua, LIU Dun-ping, ZHANG Ling, JIANG Chong.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pile-soil interaction of passive pile group[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15(1): 75-80.
[42]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 高桥墩-桩基结构体系屈曲的突变理论分析[J]. 中国公路学报,2008,21(2): 49-53.
[43] 赵明华,刘思思. 多层地基单桩负摩阻力的数值模拟计算[J]. 岩土工程学报,2008,30(3): 336-340.
[44] 赵明华,邬龙刚,刘建华. 考虑P-D效应的承重阻滑桩有限差分解[J]. 工程力学,2008,25(3): 102-106.
[45]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 基于区间理论的挡土墙稳定性非概率可靠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8,30(4): 467-472.
[46] 赵明华,李微哲,单远铭,等. 成层地基中倾斜荷载桩改进有限杆单元法研究[J]. 工程力学, 2008,25(5): 079-08.
[47] ZHAO Ming-hua, LIU Jian-hua, LIU Dai-quan, WANG You. Force analysis of pile foundation in rock slope base on upper-bound theorem of limit[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15(3): 404-417.
[48] 赵明华,张 玲,马缤辉. 基于文克儿假定的土工格室加筋体受力分析[J]. 水利学报,2008,39(6):697-702.
[49] 赵明华,龙照,邹新军. 基于剪胀效应的桩底嵌岩锚杆荷载传递分析法[J]. 岩土力学,2008,29(7):1938-1942
[50] 赵明华,刘敦平,邹新军. 横向荷载下桩-土相互作用的无网格分析[J]. 岩土力学,2008,29(9):2476-2480.
[51] 赵明华,龙照,邹新军. 路基沉降预测的Usher模型应用研究[J]. 岩土力学,2008,29(11):2973-2976.
[52] 赵明华,雷勇,刘晓明. 基于桩-岩结构面特性的嵌岩桩荷载传递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28(1):103-110
[53] 赵明华,张玲,邹新军,等. 土工格室+碎石桩双向增强复合地基研究进展[J]. 中国公路学报, 2009,22(1):1-10.
[54] 赵明华,刘敦平,张玲. 双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J]. 工程力学, 2009,26(2):176-181.
[55]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 对“岩溶区嵌岩桩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研究”讨论的答复[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31(2):306.
[56] Ling Zhang, Minghua Zhao, XiaoweiZou, Heng Zhao.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geocell reinforcement using Winkler model[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2009, 36:977-983.
[57] 赵明华,张玲,马缤辉,等. 考虑水平摩阻力的Winkler地基有限长梁非线性受力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2009,42(7):106-112.
[58] 赵明华,张玲,马缤辉,等. 考虑水平摩阻力的弹性地基梁非线性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31(7):985-990.
[59] 赵明华,邓岳保,杨明辉. 路堤荷载作用下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计算及实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09,30(9):650-653.
[60] 赵明华,马缤辉,张 玲. 考虑水平摩阻力的弹性地基有限长梁分步计算方法[J]. 工程力学, 2009,26(9):16-23.
[61] 赵明华,刘小平,黄立葵. 降雨作用下的路基裂隙渗流分析[J]. 岩土力学,2009,30(10):3122-3126.
[62] 赵明华,张玲,曹文贵,等. 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的土工格室加筋体变形分析[J]. 岩土力学,2009,30(12): 3695-3699.
[63] M.H. Zhao, W.He and Q.S.Li. Post-buckling analysis of piles by perturbation method[J].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2010,35(2):191-203
[64] 赵明华, 刘敦平, 张 玲. 考虑桩体固结变形的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固结解析计算[J]. 岩土力学, 2010,31(2): 483-488.
[65] 赵明华,何腊平,张 玲.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J]. 岩土力学,2010,31(3) :839-844
[66] 赵明华,张 玲,马缤辉,等. 考虑水平摩阻力效应的土工格式加筋体受力分析[J]. 工程力学, 2010. 31(4) :1078-1091
[67] 赵明华,廖彬彬,刘思思. 基于拱效应的边坡抗滑桩桩间距计算[J]. 岩土力学, 2010, 31(4):1211-1216
[68] 赵明华,刘思思,杨明辉. 基于能量法的软土地基中基桩负摩阻力计算方法[J]. 水利学报, 2010, 41( 5): 581-587
[69] Ling Zhang, Minghua Zhao, Caijun Shi, Heng Zhao. Bearing capacity of geocell reinforcement in embankment engineering[J].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2010, 28(5): 475-482
[70] Ling Zhang, Minghua Zhao. Analysis of geocell-reinforced mattress with consideration of horizontal–vertical coupling[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10, 37(5): 748-753
教材专著
获奖记录
1、拓宽建筑工程专业内涵,加强建筑工程专业建设 95年通过省教育厅鉴定 96年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排名第三
2、桩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研究 93年通过武汉市科委鉴定国内领先水平 武汉市建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
3、道路试验室计算机成果处理研究 96年通过河南省交通厅鉴定国内领先水平 98年河南省交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
4、公路实验成果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99年通过湖北省交通厅鉴定国内领先水平 2002年度荆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
5、21世纪土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2001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度湖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研
6、面向新世纪的土建类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 2001年度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1年度湖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排名第三
7、面向21世纪给水排水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的研究 2001年度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排名第三
8、桥台及台后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2001年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度周口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排名第三
9、京珠高速公路湘潭至耒阳段红砂岩地带路基修筑技术研究 2001年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
10、无缝桥梁新技术应用研究 2002年通过广东科技厅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排名第五
11、破碎岩质边坡处理及生态防护技术研究 2002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
12、高路堤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 2002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鉴定国际领先水平 200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排名第二
13、高速公路岩溶及采空区路、桥基础设计施工与质量监控与方法研究 2003年湖南省交通厅鉴定国际领先水平 2004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
14、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研究及应用 2003年湖南省交通厅鉴定国际领先水平 2005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
15、半刚性挤密桩复合地基实现桥台台背刚柔过渡技术研究 2004年湖南省交通厅鉴定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排名第三
16、路桥全无缝桥梁 2005年国家专利 排名第三
17、高速公路碎石基桩体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5年教育部鉴定总体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水平 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
18、南方山区特殊土公路路基处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排名第一
19、土石方填筑体沉降观测仪 2007年国家发明专利 排名第一
20、沿海地区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治成套技术开发及其应用研究 200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排名第三
21、散体材料桩膨胀量测试装置 2011年国家发明专利 排名第一
2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201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排名第三